浅谈诸城博物馆龙山文化时期的典型文物代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诸城博物馆龙山文化时期的典型文物代表
作者:汪俐沅
来源:《神州·下旬刊》2019年第07期
摘要:龙山文化大约为公元前2500年—2000年,因其黑陶格外繁盛,所以被称之为黑陶文化。

黑陶文化的典型代表是蛋壳黑陶杯。

本文围绕诸城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蛋壳黑陶杯,从龙山文化的渊源,黑陶的来源、特点、制作工艺、用途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来进一步了解黑陶文化的繁荣。

关键词:博物馆;龙山文化时期;文物;蛋壳黑陶杯
一、龙山文化的简介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遗存。

根据不同地域和特征,分为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等。

山东龙山文化又称典型龙山文化,最初是山东考古学家无金鼎先生于1928年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龙山街道办事处(原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子崖遗址)发现的,后经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的发掘,确认了这种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存在明显差异的地域文化,即最初的“黑陶文化”。

因为这种文化以黑、光、亮的黑陶器为特色,后来依据考古学的命名惯例即最早发现地将其命名为“龙山文化”。

经碳14测定年代约公元前2500年至2000年,是承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成,处在原始社会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阶段。

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

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被称为“蛋壳黑陶杯”,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二、黑陶简介
黑陶是山东文化陶器的重要特征之一,它的出现成为划分新石器时代前后期的重要标志。

黑陶因最初发现于山东龙山,所以称龙山文化,被誉为“国宝”。

黑陶采用黄河故道沉积淤泥为原料,经过风化、陈腐、砑光、阴干等十几道工序焙烧而成,故称“泥的艺术”,也称“火的艺术”。

黑陶在种类上分为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

这种黑陶的陶土经过淘洗、轮制,再经打磨,烧成漆黑光亮,胎壁厚仅0.5至1毫米,有“蛋壳陶”之称,表现出惊人的技巧,饮誉中外。

黑陶选用的泥土来自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黄河在其流经的过程中所携带的大颗粒泥沙沉入河底,经过不断冲刷,流至其下游,因此它的深层泥土土质特别细腻、无沙、黏性大,在烧制中能产生纯黑均匀质感,适合于黑陶制作。

黑陶的器形主要由杯、壶、豆、罐等,多用快轮制作,陶土细腻,质地坚硬,漆黑油亮。

烧制工艺极为复杂。

先用鹅卵石、骨器等在半干的陶胚上进行打磨,使其表面平滑而有光泽,再入窑在摄氏1000
度的高温下烧制。

由于在烧成晚期封窑严密,并用烟熏法进行渗碳处理,所以烧出的陶器便乌黑油亮。

三、诸城博物馆馆藏蛋壳黑陶杯的特点
诸城博物馆所收藏的蛋壳黑陶杯,是龙山文化黑陶器的典型代表,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

陶杯口径11.3厘米,通高16.5厘米。

器壁由杯身和器柄底座两部分组成。

杯身上部像一个浅盘,盘子中间是同心圆的圆环形状。

杯身和底座粘合得天衣无缝,制作技艺美妙绝伦。

而且黑陶的器璧很薄,实际厚度只有0.5毫米左右,但其质地却极坚硬,整体造型轻巧秀美。

由于其壁的厚薄和蛋壳差不多,所以被称“蛋壳陶”。

人们形容它“薄如纸,明如镜,黑如漆”,说明这个时期的制陶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个时期的制陶工匠对陶土的选择和烧窑技术的掌握均已达到了十分高超的境地。

这种蛋壳黑陶是山东地区龙山文化独有的。

四、蛋壳黑陶杯的制作工艺
龙山文化的黑陶器不以装饰取胜,而以造型见长。

它表面磨光,纹饰仅有少数弦纹、划纹或镂空。

黑陶的造型千姿百态,无论工艺复杂还是简单,都端庄优美,质感细腻润泽,有一种柔雅沉静之美,它的欣赏价值极高。

黑陶甚至还能像蛋壳一样薄,这一远古工艺使现代人叹为观止。

龙山文化蛋壳黑陶杯的工艺尤为精细,杯壁厚度需均匀,最薄处仅为0.2—0.3毫米,就像蛋壳一样薄。

这种器物为极细泥质黑陶。

呈大宽沿或浅盘状,上腹直,下腹徐徐内收为圆底或急内收为尖底,柄作桶形或束腰状,平底或圈足,造型十分雅致。

此类器物制作工艺高、难度大、杯部和柄部分别用快轮成型,之后粘成一体烧制,或分别烧制,然后将杯腹套入管形柄部,使二者酷似一体。

胎体表面经长时间打磨,使石英云母绢云母等反光物质的颗粒顺着一个方向排列,对光线的反射由漫反射改为平行反射,最后使器表闪闪发光。

即使是现代化工艺发达的今天,想要模仿烧制出如此轻薄优质的陶器也是相当困难的。

五、蛋殼黑杯的用途
蛋壳黑陶杯历史悠久,工艺复杂,制作精美。

但是从它出土的墓葬可以发现,它并非在普通规格的墓葬内发掘出土,而是出自较大型的墓葬。

作为一种饮酒器,在墓中,它往往是单独摆放而不与其他陪葬物品混合,这说明它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蛋壳黑陶杯作为一种饮酒器放在墓中,它并不代表墓主人是一位嗜酒的人,而是代表着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和财富。

因为酒在当时是一种奢侈品,在出现特权阶级后,酒就变成了贵族、统治阶级的专享品。

而且从它的从造型上来看,蛋壳黑陶杯超薄易碎,应该是龙山文化时期贵族墓葬里面的陪葬物品,也是当时身份的象征。

结语:
总而言之,龙山文化中的黑陶,尤其是蛋壳黑陶杯代表着当时制造业工艺的最高水平。

反映出当时的文化水平和社会状况,它不仅在那个时代闪闪发光,而且随着对黑陶研究的深入,将会对人类文明和制造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诗池.《浅读龙山文化的陶器》[J].景德镇陶瓷,1984
[2]《龙山文化蛋壳陶[J]》.考古,1982,2:176
[3]傅斯年等:《城子崖——-山东历城龙山镇黑陶文化遗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4.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胶县三里河》,文物出版社,1988.
[5]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东方出中心,1985.
[6]孙成甫.《鲁东南濒海地区的龙山文化研究》[M].日照市报社印刷厂,2002.
作者简介:汪俐沅(1986.05)女,烟台莱州市人,汉族,研究生,馆员,职务:博物馆讲解,研究方向:博物馆文物汉语、英语讲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