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DV 的那些事——基础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DV的那些事——基础篇
DV的那些年的历史
关于摄像机的起源,现有的国内文献资料写的都是四十多年前由美国安倍推出第一台商用摄像机,从那时起,美国电视节目与日俱增。
典型性的可归纳如下:
1.1976年,JVC发布VHS格式摄像机,标志着家用摄像机时代的雏形初现,VHS指摄像机所使用存储介质为宽1
2.65毫米的磁带。
相比之前的专业领域才具有的大型摄像系统,VHS体积小、功能简化,Video Home System的简化命名,视频影像民用化的概念得以推广。
2.几年后,JVC提升摄像机清晰度,学超人那样给VHS胸前加了个S。
S-VHS意为超级家用录像系统。
3. 这个超人在1982年被升级为2.0,缩小磁带规格,改名称为VHS-C。
你不会陌生,八九十年代街道上贴着“日场两元,包夜5块,不清场”的录像厅,用的就是VHS-C磁带播放机。
中国用户在视觉上体验的更爽了,至于声音,没人关心,距离普通话和日语普及还早着哪。
4.Sony在八十年代末发布8mm格式录像带,减小了体积还提高了音质,这个向来急着收回研发成本的家伙,也只能和VHS平分天下。
5.“DV不是手持摄像机的意思,而是指采用数字信号记录,以前的是用模拟信号记录,所以叫AV….”我一直尝试纠正DV指的是数字摄像机的意思,不幸的是每次解释到这儿就被白眼。
好吧,我输一半,是便携手持数码摄像机。
这玩意在1995年诞生。
采用MiniDV 带记录数字信号。
6.关于手持DV机是谁先搞出来的,有必要在此做一些说明。
Sony 说他家7月下旬就发布了,panasonic说他们家8月上市早于Sony一个月。
最后韩国人说,表争啦,是我们先搞出来的,皆大欢喜。
7. 关于DV的数码一词,有必要再做一次说明。
是指摄像机内部采用数字信号处理,输出音视频信号的幅度和时间都是离散数据。
便于加工处理、长期保存和多次复制,抗干扰能力强,远距离传输不会失真。
而另外一种是采用连续变化的视音频信号。
这段看不懂就算了,别较劲,除非你重新高考,报读应用物理专业。
8. 摄像机仅需40万像素即可完成标清,百万像素摄像机于1999Sony年发布,DCR-PC110带来以高像素补偿噪点和实现防抖的概念。
同年的概念还有触摸屏。
触摸屏
9.2001年,蓝牙网络、数码相机、闪光灯进入DV,多元化产品神作——爱普泰克网易拍。
10.HDV标准于2003年被宣布。
Canon、Sharp、Sony、JVC要开发出高质量、高清晰媲美电影影像的摄像机。
这就是高清时代的宣言。
全球第一台符合HDV1080i标准的民用高清摄像机HDR-FX1。
11.2004年JVC发布硬盘式,Sony以DVD存储老技术新炒。
群众纷纷表示,硬盘太贵,DVD太老套,磁带压力不大。
JVC MC200第一台硬盘存储。
12.三星加入、CMOS传感器的成熟、价格大战、普及端丛生……
关于传感器
关于传感器的解释,有必要做一些说明。
众所周知,摄像是从电
影走出来的分支。
电影起源于摄影。
这里面的故事又得一大堆了……长话短说:
两个美国土大款打赌奔跑中的马,是始终有支撑脚在地,还是凌空跃起向前跳跃。
想说服对方相信后者,单靠描述是不够的。
万元的酬劳找来了摄影师李维林(省省自豪吧,英国人),倒霉的李维林在监狱里完成了拍摄构思。
赛马跑道一边多台照相机列队,快门线跨过跑道形成绊马索,马在奔跑中带动快门。
电影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诞生了。
电影机的结构需要你的想象力参与,我也没见过带一摩尔照相机浩浩荡荡拍电影的场面。
关于用摄影底片拍电影,有必要做一些补充。
正常电影视频的形成,需要每秒24张底片连续投影,你曾今购买过的柯达富士,每卷大概可以拍3秒。
还只是毛片。
不难想象出这个成本。
咱们还忽略了冲洗。
忘了说,底片即唤作电影摄影机的化学传感器。
化学传感器—电影底片
电影所采用的化学传感器显然不符合电视对成本和时间的要求。
摄像管——CCD——CMOS是物理传感器按时间升级的过程。
我一个小兄弟给他们起了十分贴切的名字,叫电子可重复底片。
但这个傻逼忘了,底片作为化学传感器能够完成最后记录,物理传感器只能进行
光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继而通过DSP输出磁带等介质记录。
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岁数并不大的摄像管成了很遥远的历史。
CCD和CMOS的对比,“CCD是目前比较成熟的成像器件,CMOS 被看作未来的成像器件。
”注意观察文献发表日期——起码五年前。
从数码单反阵营清一色使用CMOS,你可以下如今的结论了。
关于传感器我还有两点补充,我在数码相机选择中提到过传感器的尺寸越大,意味着成像愈加,抑噪能力越好。
而就家用DV来说,它并不具备参考性。
注重体积而带来的便携性,等焦距因小传感器而带来的长焦体验,DV的传感器规格由摄像机的大小及长焦能力决定,这就失去了对比公平性。
第二点要说的,大部分时候在参数上管这个叫感光元件。
关于像素
关于像素,有必要做一些基本说明。
像素是密布在传感器上的成像记录点,像素值即是传感器上像素点的总数。
更通俗易懂的解释是:影像发大后,马赛克即为单个像素,像素越高,在放大等尺寸的情况下,可见马赛克的几率越小。
更更通俗的理解是,电脑的显示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这个积就是显示器的像素值,视频影像不低于该
值时,全屏查看无可见马赛克。
按这个逻辑高像素意味着精细、可放更大的影像。
让人纠结的是,DV的像素参数分为元件像素和有效像素,有效参数又分静态像素和动态像素。
上1为场景,下为像素不同拍摄对比图
关于像素的理解,有必要先做一些补充。
凌驾于像素之上描述DV分辨率的,是标清、小高清、全高清等词汇。
这是美国电视行业协会制定的电视格式标准。
最简化的理解是标清为720*576分辨率,全高清为1920*1080,小高清是个含糊的概念,介于二者之间。
因数字视频常运用于电脑显示器终端播放,DV的分辨率标准又多了WVGA,意为更高的数码屏幕显示像素。
如唯彩ZV55B5该参数为848*480。
动态像素即是服务于视频影像的拍摄,静态像素至于静态照片拍摄,至于元件像素,那是传感器上像素点总和。
众所周知,这些都远远高于主要运用——视频像素。
多出的那部分,则运用于数字变焦、弱光降噪。
数字变焦我已经在之前的文章中解释过了,而弱光降噪,有必要做一点补充。
光线较弱时,传感器上的像素接收光线少,信号放大后会形成影像上的粗糙杂乱点。
唯彩ZV55B5通过多个像素点合成一个像素的方式,实现信号的叠加放大,能有效的抑制噪点的产生。
下为使用降噪技术后,影像的噪点得到抑制
关于镜头的问题
关于镜头的问题,有必要……
关于镜头的问题,除了之前提到的变焦,有必要做一些其他的补充。
任何影像记录器材均由成像系统、调节系统、记录系统构成。
镜头就是摆在首位的成像系统。
光学镜片和机械系统组成的镜头,决定了输送给传感器的成像光线优劣。
透镜的性能是衡量镜头的标准。
讲一个简单的历史故事。
冷战初期,狙击手和情报人员,经常因瞄准器(望远镜)上的镜片反光而暴露。
他们不得不专注无比的去观看取景器,那个时代的透镜性能差,镜片没法让光线尽量多的进入,取景框内黯淡且欠清晰。
我坚持认为多层镀膜的开发人是战争狂而非
和平主义者。
降低了反光即增加了透射率,狙击手的视觉体验更爽了。
别纯粹当故事听,瞧瞧DV镜头的透光率,您就全明白了。
DV透镜质量
透镜的优劣只决定进光质量,镜头后方的光圈则起到数量调控。
当然越大越好!什么是大!不补摄影常识,只给参数,光圈F值越小,光圈越大,F4以下即是大眼睛,如F2.8。
关于触摸屏
关于触摸屏是否必须,有必要做一些说明。
按键是最基本的操作方式,触摸屏的出现在于简化操作,更加直观的呈现DV功能。
我想说的是,定位于家用的DV摄像机,你需要了解多少功能,或者你能用到多少功能,需要以此进行引导。
这个好玩的功能在手机普及触摸屏后变得非常平常。
建立在屏幕上的触摸检测部件、触摸屏控制器,这些成本的增加需要你自己买单。
我最怀疑它随着使用时间增加而不断迟钝的灵敏性。
想想年老的取款机就知道了。
关于存储介质,有必要……
历史发展中,经历了胶片、塑胶磁带、金属8mm磁带、miniDV 带、DVD、硬盘、闪存卡的阶段。
关于现所存的存储介质,有必要做简要说明。
你现在所能见到主流闪存介质,是一种长寿命的非易失性(在断电情况下仍能保持所存储的数据信息)的存储器。
相比硬盘存储,闪存速度快、体积更小、抗摔,不存在震动影响。
要钻牛角尖比存储大小,好吧!别拿单个比,同体积的存储卡相比硬盘在存储量上不知道胜过多少倍。
主流存储闪存高速SD
在家用DV已经彻底失宠的MiniDV带,我们必须承认它的强大,在音视频两方面它都是最优秀的。
如果你够闲工夫给电脑装上IEEE1394,再有闲工夫去学点非线性编辑,我建议你买了磁带机以后赶紧把附近的MiniDV带全买了屯起来。
“表面上看起来它像是一个剃须刀,实际上它却是一个吹风机。
”
这样老套的笑话不知道为什么各个电视台都喜欢拿出来循环播放。
联想到梁实秋老先生说汤包的故事“我就不明白,汤为什么就一定要在包子里喝呢”。
我就释然了,咱们喜欢这样特立独行。
“2001年9月,拥有蓝牙功能网络便携式摄像机索尼PC115诞生,如果使用支持GSM或GPRS蓝牙技术的手机或支持蓝牙功能的调制解调器通过固定电话,就可以用它直接无线上网,还可以进行网上冲浪和阅读电子邮件。
”
“无限上网”早不新鲜了,“音频播放器”“内置贴图游戏”“闪光摄影”等等、等等………
DV的视频采集
所有的DV上都会带有AV接口,高清规格则会有HDMI接口。
这些是实现视频外部播放的连接。
柯达提出傻瓜相机概念时,曾这样描述“只要摁下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
当大家觉得傻瓜一点都不可爱的时候,这招不灵了。
DV用户希望不之是外部播放,还要能输入个人电脑,以实现编辑合成。
将DV上的视频数据下载至电脑,这个过程就叫采集。
前面说的给电脑给电脑装上IEEE1394卡,就是实现MiniDV磁带机和电脑的数据衔接。
1394采集卡
关于IEEE1394,有必要做一些说明。
没有1394时,影像的采集需要特殊的硬件,这种硬件只有财大气粗的电视行业才具有。
苹果率先创立Firewire接口,以用于高速的数据传输。
1995年电机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把它作为正式新标准,编号1394。
它的传输速率可达400MBps,十分适合视频影像的传输,并且在采集和回录过程中没有任何信号的损失。
在给1394接口定价时,乔布斯想在每一个出产接头营利1至2美元的许可费。
应用公司处于无他门路,只能纷纷表示情绪稳定、影响不大。
这帮坏小子并不那么甘愿被宰,他们后所加入的USB-IF(USB开发者论坛)。
以USB2.0的发布,标志着1394通知声画时代结束。
高速普及的USB2.0
到今天还采用1394火线采集的民用DV厂家,我怀疑这应该属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关于家用DV选择
你甚至开始怀念DV是贵重品的时代。
有限的品牌和型号,加之相互间的高价差。
家用DV的选择只需要有所预算,这事儿差不多就确定一半了。
琳琅满目的DV专柜,不相伯仲的各家导购。
谁到这地方谁迷糊。
我们的时代当然不是一无是处,起码还有网络对比,还有本处释疑。
难以置信,他们居然都是免费的。
关于家用摄像机的选择,有必要做一次总结。
多周边功能可以直接从视野中移除;全高清的电视还未普及,但它代表着未来,认准FD的全高清制式,你能省了很多惦记;WVGA分辨率是以电脑作为播放终端的用户不得不看的选项;高像素的CMOS传感器,能实现最大程度的弱光降噪;F2.8的大光圈镜头要能经的起不反光的考验,实验这条很简单,几乎察觉不到镜片存在的DV肯定表现不俗;光学变焦得有但忌盲从数值,5倍的保守值能满足除望远猎奇外绝大多数需要;要触摸屏前问问自己,值不值当为这个可有可无的功能多掏银两那么闪存是不二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