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考前模拟卷(1)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通州区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考前模拟卷(1)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A.“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这句话中加点的词依次为动词、连词。
B.“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这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
C.“性格温和”“张灯结彩”依次是主谓短语、并列短语。
D.“这个长头发的嬉皮士日后竟引领着整个人类的数字生活”,这个句子的主干是“嬉皮士引领生活。
”【答案】A
【解析】
【详解】
BCD三项正确。
A项的“与”在这里是“介词”。
2.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逮.住(dăi)笨拙.(zhuō)褴褛.(lŏu)鲜血.淋漓(xiĕ)
B.红晕.(yūn)风靡.(mǐ)媲.美(bì)以身殉.职(xùn)
C.履.行(lǚ)堕.落(duò)戏谑.(xuè)宠辱偕.忘(xié)
D.连亘.(gèng)翘.首(qiáo)鞭笞.(chī)潜.滋暗长(qián)
【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
A项“褴褛”的“褛”应读“lǚ”,“鲜血淋漓”的“血”应读“xuè”;B项“红晕”的“晕”应读“yùn”,“媲美”的“媲”应读“pì”;D项“连亘”的“亘”应读“gèn”。
故选C。
二、名句名篇默写
3.默写。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酒酣胸胆尚开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望岳》)参差荇菜,左右流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雎》)余立侍左右,_________________。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吴均《与朱元思书》)《己亥杂诗》中表现诗人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新事物从旧事物中孕育并将取代旧事物哲理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2)几处早莺争暖树(3)鬓微霜又何妨(4)
折戟沉沙铁未销(5)决眦入归鸟(6)窈窕淑女寤寐求之(7)援疑质理(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名句的默写。
需要注意“妨”、“折戟”、“眦”、“寤寐”、“反”的书写。
理解型默写(9)抓关键词“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10)的关键词是“新事物从旧事物中孕育并将取代旧事物”。
三、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无纸化办公,即不用纸张办公,是指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进行办公,其主要传媒工具是计算机、ipad、手机等现代化办公工具,可以实现不用纸张和笔进行各种业务以及事务处理。
这种无纸质化的办公方式节约了纸质上的交流传递,减少了印刷、笔墨、订书钉等办公用品费用的支出,大大节约了资源。
从纸质化办公到现在的无纸质化办公,协同办公系统的推出保证了信息共享的实时性和信息共享的迅速性。
企业通过协同办公平台,在平台上共享资料信息,员工可以第一时间看到最新的通知、资料等。
后期文件的存档入档、查找等更加方便、快捷,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材料二:
有数据显示,美国办公室工作人员每年打印或复印的纸张数量高达一万亿张。
如果再加上诸如收费票据、发票、银行账单等这些专用纸张的话,这一数字甚至可以达到1.6万亿张。
那么1.6万亿张纸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如果我们将这些纸张从下至上堆叠在一起的话,它们的高度甚至是珠穆朗玛峰的1.8万倍,几乎可以覆盖从地球到月球一半的路程。
事实上,早在40年前我们最早就提出了“无纸化办公”的概念。
但职场中“无纸化办公”的分水岭直到2007年才真正出现,因为此后一年中家庭和职场中打印纸张的数量首次出现了明显下滑。
另有数据显示,最近五年来职场中对于纸张的使用量已经出现了每年下降1-2%的稳定趋势。
应该说,这一趋势的出现同诸如电子签名技术以及平板电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但很多小型、中型企业在实现“无纸化办公”方面显得尤为落后,因为他们始终无法高效地将自己的工作完全数字化。
需要指出的是,纸张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理想的办公用品之一,因为这是目前唯一一种几乎没有重量、成本极为低亷、无需互联网接入,且非常适合阅读的输入和显示媒介。
有人曾组建了专门团队用于研究人们乐于打印纸质材料的原因所在。
他们的研究发现“因为有太多传统规则和既定工作理念的存在,老牌企业在实现办公理念转变的时候会显得十分困难”。
材料三:
根据阿联酋的官方报告,目前在整个阿联酋辖区内的41个独立的联邦实体和部委中,96.3%的办事流程都使用智能化的应用端。
人们只需要按一下按键,就可以随时进入阿联酋政府的所有公共服务,实现了政府面向全体公民的即时服务,也提升了每个政府工作人员工作的透明度。
如今,阿联酋面临的挑战是酋长能否与国内所有联邦实体和部委的智能化服务实现无缝连通,同时,提高所有智能应用的质量,升级应用,保持系统与技术更新同步。
不光阿联酋,现在很多国家政府都开启了“无纸化”办公,比如我国在两会期间,就全面开启了这一模式,除了留下存档的印刷,简报全部用电子版的形式发给代表。
人大代表人手配置一部安全智能终端,可以随时随地发布建议、查找会议文件、阅读会议简报等,更低碳、更高效。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无纸办公保证了信息共享的实时性和信息共享的迅速性,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B.无纸办公虽然减少纸张的浪费,但因为其主要传媒工具是计算机、ipad、手机等,今后必然会因电子产品的使用而产生更大的浪费。
C.目前在整个阿联酋基本实现了政府部门的“无纸化办公”,但他们的酋长与国内所有联邦实体和部委的智能化服务却无法无缝连通。
D.“无纸化办公”的概念40年前就提出了,而衡量职场中是否真正实现“无纸化办公”则是看打印纸张的数量是否出现了明显下滑。
E.我国在两会期间,也全面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模式,人大代表人手配置一部安全智能终端,所有材料全部用电子版的形式发给代表。
2.材料二中的“如果我们将这些纸张从下至上堆叠在一起的话,它们的高度甚至是珠穆朗玛峰的1.8万倍,几乎可以覆盖从地球到月球一半的路程。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二,概括在一些企业中难于实现“无纸化办公”的原因。
【答案】1.AD
2.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美国办公室全年打印或复印用纸消耗之大,从而表明了无纸化办公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3.主观上:①小型、中型企业无法高效地将自己的工作完全数字化。
②传统规则和既定工作理念让老牌企业实现办公理念转变十分困难。
客观上:纸张是目前唯一一种几乎没有重量、成本低廉、无需互联网接入且非常适合阅读的输入和显示媒介。
【解析】
【分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A.正确。
B.“今后必然会因电子产品的使用而产生更大的浪费”在文本中找不到依据,属于无中生有。
C.依据“阿联酋面临的挑战是酋长能否与国内所有联邦实体和部委的智能化服务实现无缝连通”可知,“但他们的酋长与国内所有联邦实体和部委的智能化服务却无法无缝连通”的理解是错误的。
D.符合文意,正确。
E.依据“除了留下存档的印刷,简报全部用电子版的形式发
给代表”可知“所有材料全部用电子版的形式”的说法不准确。
据此,答案为AD。
2.试题分析: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
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更准确、更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语句“如果我们将这些纸张从下至上堆叠在一起的话,它们的高度甚至是珠穆朗玛峰的1.8万倍,几乎可以覆盖从地球到月球一半的路程”运用具体的数据,并把高度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作比较,使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突出地说明了美国办公室全年打印或复印用纸消耗之大,从而说明了无纸化办公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据此理解作答。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语句概括作答。
本题可依据材料二中“但很多小型、中型企业在实现‘无纸化办公’方面显得尤为落后,因为他们始终无法高效地将自己的工作完全数字化”“纸张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理想的办公用品之一,因为这是目前唯一一种几乎没有重量、成本极为低亷、无需互联网接入,且非常适合阅读的输入和显示媒介”“因为有太多传统规则和既定工作理念的存在,老牌企业在实现办公理念转变的时候会显得十分困难”来概括作答。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想念冬日一炉火
李风玲
①立冬了,天冷了。
城里的楼房渐次开始供暖。
屋子里热烘烘的,热量是有了,可我总觉得,这热看不见摸不着,总不如从前的那一炉火,来得生动立体有味道。
②记忆中的第一炉火,燃在小学三年级。
那个冬天的下午,正在教室里看着我们读课文的老师,似是突发奇想地说:“天冷了,我们砌个炉子怎么样?”
③只有十多岁的我们,并不知道怎样砌成一个炉子。
老师其实是同村的长辈,他一个人守着这间小小的学校。
不但教语文数学音乐体育,还要敲钟打锣修修补补。
④于是,这个冬日的下午,心灵手巧的老师说干就干。
年纪尚幼的我们也根本帮不上老师的忙,我们只是坐在凳子上看着老师一个人在那里摆弄忙活。
⑤他先是在教室里端详了半天,然后决定将炉子砌在教室的正前方。
那里的空场比较大。
选好了位置,老师便开始和泥,搬砖,砌炉子。
也就半个下午吧,一个又高又粗的炉子便砌成了。
⑥算到现在,已是三十多年过去了,但我却仍记得那炉子的大致模样。
它底座较粗,上身稍细,敦实实地像班里某个憨厚的胖男孩。
老师去教室外面拾了点干柴树叶,火柴一擦,那火苗便起来了。
只听得偌大的炉膛里呼呼作响,就是炉火熊熊的感觉。
⑦我们经常在下课的时候,将手贴到那炉子的外壁上去。
用泥抹成的炉壁,暖得非常妥帖。
它好像会呼吸似的,一丝丝渗透到我们的肌肤里去。
⑧不记得那炉子生了多久。
也不记得是不是在春天来临的时候拆掉了。
但那就是我记忆中的第一炉火。
后来的初中和高中,都再没有任何取暖的经历。
我们就在教室或者宿舍里,靠了自己青春的热度,熬过整
个冬天。
⑨生命中的第二炉火,是毕业以后。
⑩21岁,我大专毕业回到家乡小镇。
从教的学校办公室有十几间。
每到冬天,寒意渐深时,学校就开始发放炉具,准备生火取暖。
⑪那些年年都要取出来的炉具啊,真是有着足够顽强的生命力。
炉子早就生了锈,管子就更不用说,有些还破了窟窿。
但是,照样拿出来用。
⑫年长的老师负责技术指导,年轻的则踩着高凳安装。
管子应该用几截,弯脖应该用几个,老师们都是有商有量,斟酌再三。
还有的老师打水和泥“膛炉子”。
所谓“膛”,就是在炉子的内壁上抹一层泥。
经验告诉我们,“膛”过的炉子会更旺。
⑬一切就绪。
办公室的前辈说:“中午我们祭炉子!”一个“祭”字,有着很强的仪式感。
⑭祭炉比生炉,还要让同事们兴奋。
大家买菜的买菜,割肉的割肉。
也不是什么精菜细菜,不过就是萝卜白菜、粉皮豆腐,就那么热气腾腾地炖上一锅儿。
有老师在炉管上放了几只咸鱼,那鱼让火一烤,真是满室飘香。
⑮老师们都很自觉,谁早到谁就会生炉子。
课间休息的时候,老师们便围着火炉,谈天说地。
聊自己的学生,聊国际形势。
炉火将我们的脸烤得通红,炉上的水壶“嗞嗞嗞嗞”冒着热气。
烤着火炉,抱着水杯,全然忘记了室外是怎样的天寒地冻。
⑯炉子烧了整个冬天。
从大雪刚至,烧到春暖花开。
然后它被收拾起来。
待到来年冬天,雪花一飘,又被重新取出,等那炉子管子钩子铲子叮叮当当地安装起来,照样会炉火熊熊,一季暖冬。
⑰生命中的第三炉火,是我结婚以后。
⑱婚期定在冬天。
老公买了新的炉具,安在小小的新房里。
仍旧是铁皮炉,炉盖一圈儿一圈儿。
管子锃亮,一截伸出屋外。
老公劈了木头,买了齐整的煤块。
然后揉一团报纸,用火柴点了,扔进炉膛里去。
紧接着再放几块砍好的粗细适中的木头,便听得炉膛里“轰轰”作响,有火苗从炉口窜出来。
但是不急,先盖上炉盖,再添几块木头,让那火势够大够硬。
然后,才将不大不小均匀的煤块填进炉膛里去。
很快,煤块便引燃了。
火势不张扬,没有声息,但散发的,却是恒久的温度。
⑲我坐在炉子旁,抱一本书,围炉夜读。
《池莉文集》让我翻烂了,但还在看。
《乱世佳人》有两块砖头那么厚,我将它放在膝盖上,闷着头看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
炉火弱了的时候,我便挑起炉盖,往里面加煤。
也顺便活动一下,僵直了的脖颈。
⑳我就在这样的温馨与静谧里一直读,读到我也情不自禁拿起笔来,抒写这些有温度的生活。
(摘编自《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47期)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⑤段中“端详”“选位置”“和泥”“搬砖”等词语,塑造了老师心灵手巧的形象。
B.选文中“呼呼作响”“轰轰作响”“炉火熊熊”等词语生动地描绘出炉火的声和形。
C.作者写初中和高中都再没有任何取暖经历,是为了与小学三年级时的记忆形成对比。
D.第⑱段语言生动,多用短句,其中的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尤其细腻,画面感十足。
2.根据提示,把表格填写完整。
3.阅读文中的划线句,回答问题。
(1)“用泥抹成的炉壁,暖得非常妥帖”句子中加点词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2)“炉火将我们的脸烤得通红,炉上的水壶‘嗞嗞嗞嗞’冒着热气”句子中,加点部分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4.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第⑳段“这些有温度的生活”的“温度”指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1.D
2.A:我们坐在教室里看老师砌火炉;B:老公生火,我围炉夜读。
3.(1)妥帖既指火炉外形敦实、炉壁尺寸合适,也指教室里的炉火给人带来惬意之感。
(2)拟声词,水壶冒着热气与室外的天寒地冻构成反差,衬托火炉的温暖。
4.由立冬、天冷的环境描写引出三段回忆,“从前的那一炉火”统领全文;看不见摸不着的楼房供暖与生炉取暖形成对比,突出火炉给人的独特感受。
5.小学时,火炉的憨厚模样和渗透到肌肤里的温暖;工作后,炉具的顽强生命力和同事间的融洽、热闹与温馨;成家后,散发恒久温度的新炉具和阅读写作时的甜蜜和舒适。
【解析】
【分析】
1.D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其中的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尤其细腻”错,应是其中的动作描写尤其细腻。
2.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的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
如“记忆中的第一炉火”是指2—5段我们坐在教室里看老师砌火炉;“生命中的第三炉火”是指17—20段老公生火,我围炉夜读。
3.赏析文句。
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品味词语的角度分析作答。
(1)“妥帖”本义:合适;安定;停当。
语境义:既指火炉外形敦实、炉壁尺寸合适,也指教室里的炉火给人带来惬意之感。
要结合词句理解字义。
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同时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
(2)‘嗞嗞嗞嗞’为拟声词(象声词)。
水壶冒着热气与室外的天寒地冻
构成反差,表达出火炉的作用,衬托出火炉的温暖。
使人感觉到守在火炉前的舒适与甜蜜。
4.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
语段正好是文章的开头,所以在结构上就有引出下文,统领全文的作用,即由环境描写引出三段回忆,由“从前的那一炉火”一句统领全文。
在内容上,“城里的楼房渐次开始供暖,屋子里热烘烘的”与“总不如从前的那一炉火”形成对比,突出火炉“来得生动立体有味道”的特点。
5.考查文句中重要词语的深刻含意。
对“这些有温度的生活”的“温度”的理解,要通过阅读全文,找到三次火炉给作者带来温暖的事件,并进行概括,概括时,要突出火炉对取暖、成长、生活、工作、人生的意义。
【点睛】
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
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
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6.人人皆可为国王
梁衡
①说到权力和享受,国王可算是一国之最。
因此王位就成了很多人追求的目标,但我们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国王。
②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它却不能占据全部的风光。
比如,同是长度单位,以“里”去量路程可以,去量房屋之大小则不成;以“尺”去量房屋大小可以,去量一本书甚至一张纸的厚薄则难为它了。
同是观察工具,望远镜可以观数里、数十里之外,看微生物则不行,能挥洒自如的是显微镜。
以人而论,权大位显,如王如皇亦有他的局限。
比如他就不能享受村夫之乐、平民之趣。
《红楼梦》里凤姐说得好,“大有大的难处”。
据说现在的荷兰女王也很为继承人发愁,因为她的三个子女因担心失去生活之趣对王位都不感兴趣。
③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成功者都可以在自己的王国里成为国王,享受高呼万岁的崇敬,享受鲜花和红地毯。
你看歌星、球星是追星族的国王;作家、画家是欣赏者的国王;学者、教授是他学术领域的国王;幼儿园的阿姨、小学校的教师整天享受着孩子们的拥戴,也俨然如王——孩子王。
就是牧羊人,在蓝天白云下长鞭一甩,引吭高歌,也有天地间唯我独尊的国王感。
④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他仍然可以为王。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北宋时的柳永,宋仁宗不喜欢他,几次考试不第连个做臣子的资格也拿不到,他只好去当“民”。
“凡有井水处都有柳词”。
因而他在词坛成为了自己的国王——词王。
林则徐被清政府贬到新疆伊犁,沿途官民却争相拜迎,泪洒长亭,赠衣赠食争睹尊容。
到住地后人们又去慰问,去求字。
以至于待写的宣纸堆积如山。
在人格王国里林则徐被推举为王。
⑤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人人可以为王。
我看过一场演唱会,那歌手也没有什么名,但当时着实有王者风范,台下的女孩子毫不羞涩地高喊“我爱你”,演唱结束,要跟他拥抱。
⑥国王的精神享受有三:一是有成就感;二是有自由度;三是有追随者。
只要做到这三点,不管你是白金汉宫里的英国女王,还是拉着小提琴的街头艺术家,在精神上都能得到同样的满足。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诚实、勤奋就行——因为你虽没有王业之成,大小总有事业之成;虽没有权的自由,但有身心的自由;虽没有臣民追随,但一定有朋友、有人缘,也可能还有崇拜者。
所以人人皆可为国王,谁也不用自卑,谁也不要骄傲。
1.文章第②段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2.文章第③段到第⑤段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文章观点的?
3.请在第④段结尾处列举一个事例来补充论述。
4.你认为本文的观点对生活中的哪些人会有非常大的触动?
【答案】1.举例论证,作用是为了证明“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是却不能占据全部的风光”这一观点. 2.第③段:每一个成功者都可以在自己的王国里成为国王;第④段: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
他仍然可以为王;第⑤段: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人人可以为王。
3.答案不唯一,能紧扣“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他仍然可以为王”这一分论点,举出例子并作简要分析即可。
示例:骆宾王从小生活困苦,成年后仕途不畅,还几次入狱,受到这种非同寻常的折磨后,本以为应该是苦尽甘来,可没想到,天子一声令下,他又从军去了塞外。
而他在狱中、在塞外,郁闷难当,只能化愤懑于诗句中,一吐心事,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因而他在诗坛成为了自己的国王―初唐四杰。
4.生活中的自卑的人(或骄傲的人)
【解析】
1.本题考查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要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初中阶段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四种。
做题时要深入文章具体内容,首先辨别出论证方法,然后再联系上下文,明确论证了什么观点。
根据第②段的内容可知,“比如,同是长度单位,……”“同是观察工具,……”“据说现在的荷兰女王也很为继承人发愁,因为她的三个子女因担心失去生活之趣对王位都不感兴趣”,列举了三方面的例子,以此来论证本段的分论点,即中心句“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它却不能占据全部的风光”,属于举例论证。
答题模式:运用了……的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
回答其作用时要加上体现其表达效果的词语,举例论证的表达效果是具体有力。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题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句即可。
中心句往往是第一句,如第③段的“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成功者都可以在自己的王国里成为国王”,第④段的“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他仍然可以为王”,第⑤段的“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人人可以为王”。
3.本题考查补充论据和论述的能力。
首先看清要求补充的论据的类型,本题要求补充事实论据,其次要紧扣第④段的分论点“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他仍然可以为王”,举出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即可;最后按照事实论据的表述格式:什么人+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论述时,要结合补充的事例,紧扣本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