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克氏针固定远、近指间关节治疗新鲜闭合性锤状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13558/j.cnki.issn1672-3686.2015.04.036
作者单位:325200
浙江瑞安,瑞安市中医院骨伤二科
锤状指是指伸肌腱位于远节指骨基底处的止点撕脱后手指末节屈曲畸形,呈锤子状而得名,多数为闭合性损伤,文献记录最早见于1880年[1]。
对于锤状指的治疗方法,观点并不统一。
有的主张保守治疗,也有的主张手术治疗。
本次研究对18例新鲜闭合性锤状指行双克氏针固定远、近指间关节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瑞安市中医院骨伤二科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8例18指锤状指,其中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20~44岁,平均(3
2.02±2.31)岁;分布:右手11例、左手7例;其中食指3例、中指4例、环指8例、小指3例;致伤原因:戳伤9例、压砸伤4例、绞伤3例、手指钩提物伤2例;伤后即时至伤后2 周内入院,伤指末节呈锤状畸形,轻微肿胀及压痛,远侧指间关节被动活动正常,主动背伸受限,欠伸度范
围为30°~60°,平均
(42.40±5.40)°;常规拍摄正、侧位X 线片证实不伴有远节指骨基底部骨折。
1.2手术方法患者平卧,于指根部行局部浸润麻醉。
于患指近节经皮从指侧方正中斜向远端45°置入直径0.80 mm 克氏针固定近指间关节于屈曲60°~70°。
再于患指中节经皮从指侧方正中斜向远端45°置入直径0.80 mm 克氏针固定远指间关节于过伸10°~15°。
术后换药1~2次,无菌纱布保护患指6周。
然后拔除两枚克氏针开始练习患指运动。
1.3评定标准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2]。
优: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otal active movement ,TAM )与健侧相同;良:TAM>健侧的75%;可:TAM>健侧的50%;差:TAM<健侧的50%。
2
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12月,随访结果显示:优14例、
良3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达94.44%。
术后无克氏针弯曲、滑动、脱出等并发症出现。
3讨论
锤状指的治疗方法很多。
不合并骨折的新鲜闭合性损伤的锤状指可以石膏、夹板或者支具固定等保守治疗。
但上述方法的固定效果不确切,固定失效率高。
为防止固定失效常使用压垫,导致固定过紧,并发压疮等,患者难以耐受。
手术治疗的方法也较多。
传统的抽出钢丝技术采用衬垫或纽扣对手指皮肤软组织有压迫,术中置入钢丝及术后将钢丝取出等操作较繁琐。
朱弢等[3]应用微型可吸收骨锚治疗锤状指,手术复杂且骨锚价格昂贵。
本次研究应用双克氏针固定远、近指间关节治疗新鲜闭合性锤状指具有固定确切,优良率达94.44%,并发症少,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等特点。
Abowla 等[4]认为当近指间关节屈曲60°以上时,中央腱束紧张,关节以远的侧腱束放松,从而减小张力,而远指间关节过伸可使肌腱断端与止点靠近。
因此,本次研究在术中先将近指间关节屈曲60°~70°置入克氏针固定,再将远指间关节过伸10°~15°置入克氏针固定。
克氏针置入前先在关节背侧中点作标记,瞄准该标记点经皮从指侧方正中斜向远端45°置入,使克氏针经过关节中点确保固定牢固。
本组术后无克氏针弯曲、滑动、脱出等并发症出现。
传统的远指间关节固定方法是从指端顺行经末节指骨固定远指间关节。
由于指末节指骨粗隆细小且呈锥形,传统手术术中有时难以一次成功,需要反复穿针,而且过程中克氏针可能部分经过甲下,被污染的克氏针钻入骨质,引发骨质感染、骨髓炎。
为提高成功率,减少感染率,本次研究采用改良
·经验交流·
双克氏针固定远、近指间关节治疗新鲜
闭合性锤状指
董智勇
柳岩
吴云强
叶会跃
林恩胡
了克氏针置入方法,从指侧方斜向置入。
同时,为方便克氏针拔除,将克氏针尾部剪短,皮外保留2.00~3.00 mm用无菌棉球缠绕保护,手指用无菌纱布包扎。
本次研究仅有1例患者在洗澡时不慎将敷料打湿且未及时更换敷料出现钉道感染,经换药后感染得以控制。
在保证固定牢靠的前提下,克氏针尽量选用较细的克氏针,为减小对关节软骨的损伤,故本次研究选用直径0.80 mm克氏针。
有研究证实关节固定6 周以上关节功能将不能完全恢复[5]。
本组术后6周拔除两枚克氏针后开始练习患指运动,经3~6周的练习,远、近指间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优良率达94.44%。
有1例患者的TAM于健侧的50%~75%之间,患者再次手术改行微型骨锚治疗。
综上所述,双克氏针固定远、近指间关节治疗新鲜闭合性锤状指在指根麻醉下手术,仅需要电钻、克氏针等基本设备即能完成,可在门诊手术室进行,术后患者无需住院,只需门诊换药随访,而且手术固定确切有效,是一种有效、简便、经济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BuschW.Uberdenabrissderstrecksehnevonderphalanxdesnagelgliedes[J].ZentralblChit,1881,8(1):1-5.
2潘达德,顾玉东,侍德,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S].中华手外科杂志,2000,16(3):130-135.
3朱弢,来斌,严艳松,等.应用微型可吸收骨锚治疗锤状指[J].
中华手外科杂志,2010,23(5):292-294.
4AbowlaJM,BrownH.Thetreatmentofmalletfinger.There-sultsinaseriesof148consecutivecasesandareviewoftheliterature[J].BrJSurg,1968,55(9):653-667.
5邱贵兴,王桂生.兔膝关节引起关节软骨退变的实验研究[J].
中华外科杂志,1987,25(3):175.
(收稿日期2014-09-19)
(本文编辑蔡华波)
非发酵菌是一类对营养要求低,环境适应性强的条件致病菌,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近年来,非发酵菌在临床标本中分离率日益增加,且多重耐药现象日益严重,而肿瘤患者因其免疫功能低下,加之化疗、手术、长期使用抗生素,极易诱发条件致病菌的感染。
为了解非发酵菌在肿瘤患者中的感染耐药情况,本次研究对肿瘤患者临床分离的1 002株非发酵菌进行了监测分析。
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肿瘤患者的痰液、分泌物、尿液等临床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4 873株,革兰阴性杆菌2 887株,其中非发酵菌1 002株,占所有病原菌的20.56%,占革兰阴性杆菌的34.71%。
培养分离的非发酵菌均剔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的重复菌株。
1.2细菌鉴定和药敏实验采用铜绿假单胞菌AT CC27853和大肠埃希菌AT CC25922进行质控监测。
对1 002株分离于肿瘤患者的非发酵菌感染分布情况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病原菌鉴定及药敏试验标本接种血平板,选择优势致病菌进行分纯,用VITEK-32、VITEK-2Compact(由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微生物自动鉴定仪进行菌株鉴定。
采用K-B纸片法做常规药敏试验。
2结果
2.1非发酵菌的分布构成比见表1
·经验交流·
肿瘤患者非发酵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杨绍雪毛彩萍杨建兰雷涵
DOI:10.13558/j.cnki.issn1672-3686.2015.04.037
作者单位:310022浙江杭州,浙江省肿瘤医院检验科
(杨绍雪、毛彩萍);杭州市下城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检验科(杨
建兰、雷涵)
通讯作者:雷涵,Email:vvra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