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光时刻礼赞中国——70年,70个瞬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
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由此开辟。

70年前的那个“今天”,
积贫积弱、百废待兴;70年后的这个“今天”,国富民强、百业俱兴。

共和国艰辛探索,
矢志不渝,攻坚克难,谱写了壮丽史诗,创造了人间奇迹。

回望70年,一个个历史瞬
间让人心潮澎湃,一个个高光时刻足以彪炳史册。

为此,本刊记者集体采写“70年,
70个瞬间”,作为共和国70年华诞的献礼。

高光时刻 礼赞中国—70年,70个瞬间
1999年5月23日:
国家最高科技奖设立的那一刻
1999年5月23日,国务
院发布《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
例》(简称《条例》),《条例》
中提到“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
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将向获奖者颁发500万元奖金,
如此高额的奖金在国家科技奖中史无前例。

根据规定,奖金中的50万元属获奖者个人所得,还有450万元由获奖者自主选题,用作科学研究经费。

《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更上一层楼。

除了万众瞩目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条例》还设立了四项科技大奖,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从1999年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至今,已有29位科学家获得殊荣,其中最年轻的获奖者是2016年获奖的中国高温超导研究奠基人、物理学家赵忠贤,他生于1941年,获奖时已经75岁。

大部分获奖者都是为科学事业奋斗终生的、年逾80岁的高龄科学家。

如今,14位获奖者已经离世,但更多的“80后”科学家还
在科学的前沿贡献力量,为培
养科学后辈无私奉献。

例如,
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获得者王振义,早年曾用8年
时间攻克了一种最危重的白血
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而他研发的特效药当时一盒只
卖11元,即便在今天,购买一
盒也只需290元,还可纳入医
保,而类似的治疗药物价格高
达几万元,他的发明为全世界
患者带来福音。

王振义更是一
位诲人不倦的引路人,他的学
生中已经有三位成为院士,创
造了“一门四院士”的奇迹。

王振义也是一位无私的奉献者,
为了鼓励年轻科学家,他每次
都坚持把学生列为其论文的第
一、第二作者,而把自己排在
最后,甚至不署名。

如今,95
岁的王振义依然奋斗在临床医
学的最前沿。

2019年,他的最
新著作《瑞金医院血液科疑难
病例讨论集》第二集出版发行。

在这本汇集了最新的疑难病例
的学术著作中,王振义与年轻
的同事们展开讨论分析,不断
向医学高峰发起新的冲击。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
奖金标准进行了调整。

国家最
高科学技术奖奖金额度由每人
500万元,调整为每人800万
元。

奖金分配结构也有变化,
全部奖金由获奖者个人支配。

此外,在国家奖励的带动下,
也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将资金投
入到科学研究中,设立各种科
学基金、技术发明奖项。

在尊
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下,
相信中国科学家一定会在未来
创造更多的中国奇迹,在世界
科技前沿展现中国人独有的智
慧与魅力。

(杜 涉)
【责任编辑】张小萌
xiaomeng1756@
1999年7月7日:
在中国科学家的努力之下,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人类基因组中心于1999年7月7日在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成功完成注册,同年9月,国际协作组接受了中国的注册申请,并分配了中国科学家需要承担的测序工作。

中国成为该计划的第6个参与国,也是唯一一个发展中国家,负责测定全部基因组序列的1%。

1953年4月25日,当沃森和克里克首次在《自然》杂志公布其关于DNA双螺旋结构的研究结果时,整个科学界为之震动,因为这是探索人类基因秘密的第一步。

20世纪80年代,随着DNA测序技术和相关分子生物学技术日渐成熟及生物医学发展的需要,很多科学家都开始认识到一次性解读人类基因组全部DNA序列的重要性。

1986年,美国生物学家杜尔贝科发表文章指出,包括癌症在内的很多人类疾病都与基因有关。

他认为应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全面测定人类基因组中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从整体上研究和分析人类的整
个基因组,这样将会整体上提
升人类对抗疾病的效率。

经过
一系列讨论,美国于1990年
10月正式启动了人类基因组测
序计划,预算30亿美元,计
划在2005年完成人类基因组
全部序列的测定。

美国的人类
基因组计划很快受到国际科学
界的重视,英国、日本、法国、
德国的科学组织相继加入,人
类基因组计划逐渐变为国际性
合作计划。

中国科学家在1994年正
式启动了人类基因组研究工
作,该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863计划的支持。

1998年,上海成立了中国南方
基因中心,第二年,北京成立
了北方人类基因组中心和中国
科学院人类基因组中心。

在加
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后,中
国各个基因研究机构积极投入
其中,在2000年4月提前完
成了中国的测序任务—人类
第3号染色体上3000万个碱
基对的工作草图。

后来,中国科学家还参加
了其他一些国际性的基因组研
究计划,比如“人类单倍体型
图计划”和“千人基因组计划”
等。

2007年,中国科学家绘制
完成第一个中国人基因组图谱
“炎黄一号”。

目前,中国已
建立起较完整的基因组研究体
系,建立了多民族人群的DNA
样品库。

中国科学家还克隆了
遗传性高频耳聋的致病基因;
在白血病及实体肿瘤相关基因
的结构研究中,也取得了令国
际同行刮目相看的研究成果。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生命科
学国际间大规模合作研究的起
点,中国的加入不仅为计划的
提前完成提供了助力,也让中
国科学家在国际合作中得到了
学习和锻炼。

1999年的这一重
要国际合作,为后来中国基因
科学的突飞猛进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生物科学研究也从此开
始在国际前沿崭露头角,中国
也逐渐步入世界生物科技大国
行列。

(杜 涉)
【责任编辑】张小萌
xiaomeng1756@
中国申请加入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的那一刻
2000年11月9日:
夏商周年表正式公布的那一刻
2000年11月9日,“夏
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
商周年表》。

此项成果把我国
的历史纪年由公元前841年向
前延伸了1200多年,弥补了中
国古代文明研究的一大缺陷,
使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夏
商周三代有了年代学标尺。

中华文明是举世公认的
具有独立起源的文明之一,
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
并称四大古代文明,并且是其
中唯一没有中断、一直绵延流
传的文明。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
古代文明由兴起到繁盛的重要
历史时期。

遗憾的是,我国传
世文献上记载的古代确切年代
只能追溯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
年—公元前841年,这之前
的历史纪年都湮没在千古尘烟
之中,成为中国历史以及世界
历史上的重大缺憾。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
“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
关项目,总目标是制订有科学
依据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年代
学年表。

项目于1995年秋开
始筹备,1996年5月16日正
式启动。

这一工程集中了我国
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和科
技测年学等学科门类的200多
名老中青专家学者,依照系统
工程的要求,分别设立了9个
课题44个专题,从不同角度、
不同侧面,以不同方法、不同
方式对夏商周三代的年代学问
题进行了全面和全新的研究、
考证。

与以往千余年传统年代
学研究所不同的是,这一工程
采取了多学科联合攻关、交叉
研究的方法,尤其是对于那些
有较大争议、又对整个断代框
架至关重要的年代更是采取了
非常谨慎的态度,力求使结论
得到多线索、多角度的支持。

经过几年的努力,2000年
11月9日,《夏商周年表》正
式出台,这是我国迄今最具科
学依据的古代历史年表。

根据
这份年表,我国的夏代始年约
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
约为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
殷约为公元前1300年;商周
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

年表
还排出了西周10王具体在位
年,排出了商代后期从盘庚到
帝辛(纣)的12王大致在位
年。

其中对夏代的始年、夏
商分界年代、武丁在位年代
和武王克商年代的估定具有
重要创新意义,不但为进一
步对夏商周的年代精确化创
造了良好的条件,还为继续
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发
展,为揭示5000年文明史起
承转合的清晰脉络,打下了
坚实基础。

而洛阳地区二里
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的重
要发现,为夏商周断代工程
提供了可靠的物证,做出了
重要贡献。

(本刊记者)
【责任编辑】蒲 晖
puhui0601@
2002年12月27日:
“南水北调”工程开工的那一刻
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中国南水北调工程于2002年12月27日正式开工建设。

开工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江苏省、山东省施工现场同时举行。

江苏段三潼宝工程和山东段济平干渠工程成为南水北调东线首批开工工程,同时标志着整个南水北调工程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2003年12月30日,随着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的动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也正式启动。

南水北调是我国一项重大的战略工程、民生工程和生态工程。

它对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实现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南方水资源丰沛,而北方尤其是黄淮流域严重缺水,直接影响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早在1952年,毛泽东主席就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借一点也是可
以的”的设想,由此拉开了南水北调实施建设的序幕。

经过几十年的探讨、研究并对50多种方案对比分析和论证基础上实施的这项工程,规划区涉及人口4.38亿,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规划调水干线总长度达4350千米。

经过几十万建设大军11年拼搏奋战,2013年11月15日,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运行;2014年12月12日,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运行。

南水北调中线建成通水那一刻,标志着我国已初步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的调水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对南水北调中线建成通水做出重要批示: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希望继续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做好后续工程筹划,使之不断造福民族、造福人民。

南水北
调工程规划通过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与长
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江河联通,构成以“四横三纵”
为主体的总体布局,实现全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长江干流引水,终点天津,供水范围为苏、皖、鲁、冀、津五省市。

这条调水路线工程利用京杭大运河以及与其平行的河道输水,连通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作为调蓄水库。

经泵站提水进入东平湖后,水分两路,一路向北穿过黄河后流到天津,另一路向胶东地区供水。

东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后,将长江水调至山东半岛和鲁北地区,鲁、苏、
皖等输水沿线地区因此受益。

中线工程:起于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远景从长江干流调水),供水区域覆盖京、津及冀、豫、苏、鲁等省33个地级市,超过1亿人受益。

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以来,已完成4个水量调度年度计划,累计向北方调水200亿立方米。

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支流雅砻江、大渡河等长江水系调水,补充黄河上游水资源的不足,解决黄河上游青、甘、宁、陕、晋、蒙等西北地区干旱缺水问题,并促进黄河治理开发。

目前,西线工程尚处于规划阶段。

南水北调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这一超大型工程横穿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涉及10多个省、区、直辖市,输水线路长,穿越河流多,工程施工难度大,在国内外尚无先例。

更让国人自豪的是,南水北调工程在世
界水利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
首先是世界上供水规模最大的
工程,年调水量达448亿立
方米;二是世界上距离最长的
调水工程,东、中、西干线总
长度达4350千米,如果算上
东、中线一期工程沿线六省市
一级配套支渠的长度,总长度
达5599千米以上;三是世界
上受益人口最多的调水工程,
规划区受益人口4.38亿。


中仅东、中线一期工程直接供
水的县级以上城市达253个,
直接受益人口达1.1亿;四是
世界上受益范围最大的调水工
程,供水区域控制面积达145
万平方千米,约占我国陆地面
积960万平方千米的15%;
五是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泵
站群,东线一期工程输水干
线长1467千米,全线共设13
个梯级泵站,共22处枢纽,
34座泵站,总扬程65米,总
装机台数160台,总装机容量
36.62万千瓦。

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施工
中,数十万建设大军不畏艰难
险阻,敢于创新,攻克一个个
世界级难题,创造了多个世界
第一。

如建造了世界最大的输
水渡槽,世界上第一次隧洞穿
越黄河(穿黄隧洞长3千米,
其测量误差不到50毫米)。

广大科技人员刻苦钻研,求新
思变,研制成功63项世界级
新材料、新工艺,创造110项
国内专利……
南水北调工程不仅有效
地优化了我国水资源的配置问
题,使亿万人民喝上了清纯可
口的长江水,其中就包括河北
沧州、邢台、邯郸等700多万
过去祖祖辈辈饮用高氟水和苦
咸水的人,而且取得了可观的
经济效益。

经测算,南水北调
东、中线每年将增加工农业产
值近千亿元。

南水北调中线已成为北京
城区人口的“生命线”。

目前,
北京地区已接收南水北调来水
总计超过45亿立方米,水质
始终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
准Ⅱ类以上,而且来水量已占
北京城区自来水供水量的七成
以上。

据统计,45亿立方米
的来水中,30.19亿立方米用
于自来水厂供水,11亿立方
米存入大中型水库和应急水源
地,3.81亿立方米用于补入、
改善城市河湖环境。

奔腾不息的长江水分出一
股涌动的水流,从丹江口水库
向北进发,穿越中原大地,直
抵燕山脚下;另一股江水从扬
州引水,沿着古老的京杭大运
河一路向北,直抵海河流域和
山东半岛。

如今,全国近三分
之一的人口饮用上甘甜清洌的
长江水。

正可谓:同饮长江水,
共圆中国梦。


(崔金泰)
【责任编辑】庞 云
ecph_pangyun@
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 五号发射成功,将航天员杨利伟及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

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有能力将
2003年10月15日:
中国人首访太空的那一刻
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1992年9月21日,经中央批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

基于我国国情及实际考虑,工程从飞船起步,按“三步走”发展战略实施: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
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由此踏上征程。

1999年11月20日,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
心发射升空,21小时后,飞船成功着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飞取得圆满成功。

随后,相继发射了“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3艘飞船,飞船的各项性能得到不
断完善,为载人航天飞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船载着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在太空遨游14圈后,安全着陆于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

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初步实现了我国载人航天战略三步走的第一个目标,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独立自主地完整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

虽然我国载人航天起步较晚,但是起点较高。

神舟飞船是我国空间技术工作者依靠自己的力量打造的载人飞船。

与国外第三代飞船相比,具有以下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一,空间最大,起点很高。

国外的载人飞船如苏联的“东方”号飞船是单人单舱飞船。

美国的“水星”号飞船是单人双舱飞船,航天员只能半躺在座椅上,在狭小的空间里,完成按电钮、拉手柄等操作动作。

我国的神舟飞船越过了单人飞船、双人飞船的发展阶段,直接采用多舱段组成的飞船,飞船内空间较大,可同时容纳3名航天员。

航天员既可以非常舒服地在舱内工作,又可以离开座椅,通过舱门进入轨道舱内,进行各种科学实验活动。

我国的神舟飞船是目前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个头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飞船。

第二,一船多用,多方受益。

国外的飞船上大多使用一次性电池,电能消耗完后,就失去了供电能力,飞船就失去
动力,返回舱返回地面,而轨
道舱则变成太空垃圾,美国的
“水星”号飞船就是这样的。

我国的神舟飞船的轨道舱具有
留轨的能力。

在航天员返回地
面后,由于神舟飞船的轨道舱
上有太阳翼,不必依靠推进舱
上的电能,为飞船轨道舱继续
在轨工作提供足够的能源,可
以保证神舟飞船的轨道舱在太
空中工作半年以上。

因此,神
舟飞船的轨道舱能在无人值守
的情况下,继续在轨道上执行
空间实验任务,完成对天体和
地面的观测任务,就像一颗卫
星一样。

这种设计大大延长了
飞船执行空间科学实验和空间
应用的工作寿命,有效地提高
了飞船的综合效益。

这种设计
是神舟飞船设计者的一大创
举,也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国情。

第三,不载动物,直接上
人。

苏联、美国在飞船正式载
人太空飞行前,都进行数次飞
船载猴子、狗或猩猩进行实验,
考验飞船的生命保障系统。


舟飞船在正式载人飞行前,不
进行载动物实验,而用模拟人
进行太空轨道飞行实验,利用
模拟人身上携带的科学装置,
提供舱内温度、湿度、空气含
量、人体温度、心跳速度、血
液循环、呼吸等各种数据。

第四,边实验,边科研。

我国从第一艘神舟飞船开始,
就进行了大量的科学实验,这
种把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实验和
空间科学实验同步的做法,也
是神舟飞船所独有的。

边实验、
边科研的做法创造了中国载人
航天自己的发展模式。

“神舟”五号的成功发
射,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
序幕。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通
过一次次任务的成功不断实
现新的突破和超越。

先后突
破掌握天地往返、空间出舱、
交会对接、航天员中期驻留、
推进剂在轨补加等核心关键
技术,11 名(14人次)航天
员飞上太空并安全返回,取
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其中,景海鹏3次飞上太空,
刘洋成为我国首位女航天员。

(本刊记者)
【责任编辑】蒲 晖
puhui0601@
2004年7月28日:
我国首座北极科考站落成的那一刻
当地时间2004年7月28日10时30分(北京时间17时30分),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地区—北纬78°55′、东经11°56′。

我国在北极建立的第一座常年科学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

黄河站的建立,为我国在北极地区创造了一个永久性的科研平台,提供了极其有利的科研条件。

回眸北极
我们通常所说的“北极地区”指的是北极圈以北的区域,总面积约2100万平方千米(超过俄罗斯领土面积)。

其中,陆地面积约800万平方千米,分属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丹麦、挪威、冰岛、芬兰和瑞典这8个国家,1994年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重新规定了北极地区的主权问题:北极点及其附近海域不属于任何国家所有,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
然环境,北极在全球变化研究
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
科学考察的重要领域。

北极是全球变化最敏感
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的研究表
明,全球变暖在北极地区引起
大气、海洋、陆地圈层发生巨
大变化。

这种变化及其发展趋
势将对北半球国家的生存环境
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加强对
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研究,已
成为许多国家高度关注的重大
课题。

我国是一个自然环境复杂
多样的北半球国家,北极对我
国气候、环境、生态甚至社会
生活的影响,比南极更加明显
也更加重要。

北极极涡
的变化发展,直接影响
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的天
气与气候;北极臭氧层
的亏损,则直接影响我
国的气候环境。

这些与
我国的粮食种植、燃料
供应乃至经济生产都有
着极大的关联。

中华民族的北极情
缘可以追溯到民国北洋政府时
期。

1925年,我国与苏联、德
国等33个国家加入《斯瓦尔
巴条约》,从而拥有了自由进
出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和从
事科学考察、生产活动的权利。

然而,对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
来说,到北极进行科学考察是
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

条约上
中国的名字就这样躺进了朗伊
尔城的博物馆,静静沉睡。

中华民族的目光真正

向北极,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
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
之后。

1999年7月1日至9月9
日,我国组织了第一次北极科
学考察,中国的北极科考之路
正式拉开大幕。

2003年,我国又成功组织了第二次北极科考。

不过,由于当时没有建立固定的考察基地,无法长期、深入和持续地开展北极科研工作,在北极建立科考站迫在眉睫。

安营扎寨
其实,早在2001年,我国有关部门就拟订了包括建设北极科学考察站在内的极地考察能力建设总体方案。

我国的《海洋工作“十五”计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应当选择适当时机建立极地科学考察站。

2002年12月28日,我国北极科学考察站建设正式立项。

2004年7月28日,我国首个北极科学研究基地—黄河站落成并启用。

在黄河站,科考人员围绕全球变化及其对我国气候和环境的影响、极区空间环境与空间天气、极地环境中的生命特征与过程等研究领域,重点开展了海洋、大气、冰雪、空间物理、地质、地球物理、生物和生态的长期观测和研究。

2018年10月18日,我国第二座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正式运行。

该站位于冰岛北部城市阿库雷里的凯尔赫(北纬65°71′、西经17°36′),由我国与冰岛共同筹建。

它具备多种科学考察能力,能够开
展极光观测、大气监测、冰川、
遥感等研究,部分建筑改造后
还可扩展到海洋、地球物理、
生物等学科的观测研究。

在北极建立科考站,不仅
为我国长期、深入和持续地开
展北极科学研究创造了必要条
件,还可以与在南极设立的中
山站等科考站相互配合,形成
在极地科学研究上的珠联璧合
之势。

“看天”“破冰”
对于监测外层空间来说,
极地是一个非常方便的窗口。

它们是了解极隙区的好地方,
对极隙区的了解直接关系到航
天器的飞行安全。

因为极隙区
是所有围绕地球两极运行的极
轨卫星的必经之地。

此外,在北极建站后,我
国科学家还可建立中国北极卫
星常年观测站。

该站与我国南
极长城站、中山站的卫星观测
跟踪站连在一起,成为我国卫
星观测定轨和导航定位系统工
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开启“看天”的窗
口,北方航道问题也是未来的
关注重点之一。

随着冰川的融
化,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最终
有可能成为现实,其中经由俄
罗斯的东北航道最有可能正常
航行。

我国是北极的重要利益攸
关方,高度重视参与北极航线
的开发利用。

2012年7月,我
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乘坐“雪
龙”号科考船,首次尝试东北
航线。

2013年8月,“永盛”
轮成功完成了对东北航线的首
次试航。

2015年7月,“永盛”
轮成功往返东北航线,实现了
我国商船对北极航线的往返双
向通行。

2017年,我国首次实
现了环北冰洋科学考察,为日
后开发北极航线以及大规模商
业航行奠定了基础。

2017年5月,在“一带
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
俄罗斯就北极航线问题向中方
提出共建“邀约”,“希望中
国能利用北极航道,把北极航
道同‘一带一路’连接起来”。

对此,中方表示欢迎并愿意积
极参与该项建议,希望双方共
同开发和利用海上通道特别是
北极航线,打造“冰上丝绸之
路”。

2018年1月,我国首次
发布《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
书,明确提出愿依托北极航道
的开发利用,与各方共建“冰
上丝绸之路”。

2018年9月5日傍晚,
经过33天海上航行,中远海
运的“天恩”号货轮抵达法国
西北部港口城市鲁昂。

这是“天
恩”号货轮首次沿“冰上丝绸
之路”取道北极访问欧洲。

 
(林 欣)
【责任编辑】赵 菲
7150811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