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阳江市江城区岗列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阳江市江城区岗列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鹮
陈毓
老饕年轻的时候在华阳当过知青,老了爱忆当年,几次约我们陪他回去看看。
上次说是在早春,现在已经初冬。
老饕感慨,离开这多年,竟没回去过。
老饕说,没回也正常,没颜面,想一想,我们吃了村里那么多东西,却没回报啥。
老饕在华阳吃过娃娃鱼。
“味道实在不咋样。
”
“不如鳖。
”
“更不如桃花瓣鱼好吃。
”
“熬一锅白汤,岛屿一般浮着鱼脊。
”
“香气捂都捂不住。
”
回忆弥漫着口水中消化酶的味道。
好在出发了。
车上高速、下高速,入国道、出国道,之后是盘山水泥路,所见干净,清爽,像一个人睡到自然醒,清明饱满。
老饕感叹交通的方便,说他当年来,可是走了两天一夜,乘绿皮火车,坐长途汽车,再搭手扶拖拉机,最后进村那段,是被顺路的老乡用牛车捎带上的。
去看老饕耙过的地,地已退耕还林,现在种着一坡的厚朴。
老饕记忆中的知青点,早先是生产队,现在重新划分归并,名儿都不同了。
当年老饕插队的华阳村因为秦岭自然保护区的设立,现已升级为镇。
保护区跨越汉中洋县、佛坪。
佛坪的三官庙、大古坪和洋县的长青华阳,三大保护区呈“品”字,摊在秦岭腹地的这块秘境中。
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和朱鹮,被称“秦岭四宝”。
羚牛、金丝猴、大熊猫三个保护区都有。
朱鹮却只在华阳保护区内出现。
老饕带我们来,老饕是忆旧,我们呢,旅游顺带找点好吃的。
朱鹮能见就见,见了也不能吃。
问老饕当年在华阳是否见过朱鹮,老饕不确定,说或许见过,或许见过的是白鹭。
四十年前,被判定“已经灭绝”的朱鹮忽然在华阳发现,七只,引起国际自然保护专家的关注,最终促成一个国家级保护区的设立。
不时出现在路边的朱鹮广告牌,提醒我们这里的美与静是和朱鹮相关的,是朱鹮和华阳关系中的因果。
朱鹮喜欢山地、森林、丘陵、溪流、水田、河滩、池塘,华阳一样不少,朱鹮捕食小鱼、河虾、泥鰍、青蛙、螃蟹,华阳样样生长。
保护区最初设立,但专家担心人。
人百年来耕作生息在这片地域,现在鸟出现了,首先提醒专家的是人,需提防的也是人。
但不能因此就搬迁人,人也是生态的一部分,但可以制约人。
华阳该是华阳人和朱鹮、大熊猫、羚牛、金丝猴共有的华阳。
山石林木、每一滴水、每一条河流都是。
百十年来人在这片土地上种稻子、种油菜、种玉米、种洋芋,现在人继续种,池里养荷花,继续养,但森林茂盛甚至更茂盛,河流丰沛甚至更丰沛。
眼前的景象叫我们惊讶、恍惚,像是我们回到了过去,我们看见农耕文明积攒下来的经验在这里被推广应用,比如堆肥和使用堆肥。
垦殖区种植着本土的传统作物。
田园如画图,如唐诗宋词,如果我们不是开着越野车来,我们也会给镀上古意吧。
我们如此喜欢,全心全意。
老饕想起来,他在华阳吃过一种香米饭,喝过一种黑米酒。
有人立即附和,这里出产一种香米,卖几十块钱一斤。
还有茱酒,价格不菲。
还有五味子酒,真个好滋味。
白鸟悠悠下,朱鹮三五飞,这桀骜孤僻的鸟在起飞的那一瞬真是美艳,美在姿态,艳在颜色。
红冠、红掌、红尾、雪白的羽毛,展翅的那一刻,显现太阳鸟一般的明艳色彩。
朱鹮慵懒滑翔,落脚在河溪边,长而弯曲的嘴插入水中,捉鱼吃。
等待它起飞,不料是何时分。
远山覆雪,也可能是雾凇;峡谷云雾蒸腾,时雨滴答一阵。
厚朴硕大的叶子积满林地道旁,如华丽的毯子,人走上去,噗噗响动。
茱萸果实嫣红,看着喜人眼目。
我们赞叹、赞颂。
停车、再停车。
我们说回到了从前,但从前怎可比眼前的优美富足。
我们说去了未来,但不确定未来是否会有这么美好原始的生态和自然。
农民在地里间苗的姿态是原始的优美的,鸟掠过河谷,鸣声跌进河水是古意的、诗情的。
山头俯视,河流滔滔向前,河水清且涟漪,有人造句,最后总结,这河是从《诗经》里流淌出来的。
我们去寻朱鹮,朱鹮飞过长着桦木和领春木的山坡,朱鹮飞过菜地,朱鹮飞过河谷……后来我们在一段清浅的河流边发现四只朱鹮,朱鹮吃鱼,长长的弯曲的嘴巴伸向溪流,再一仰脖子,把一条清流里的鱼儿吞进肚子。
我们眼看着朱鹮逮鱼吃,一俯一仰,俯仰由它。
朱鹮的吃启发我们的饿,有人问,这大半天了,我们都没好好吃点东西,我们赶紧去寻点好吃的?
老饕冷淡地说,他倒是很想涉水过河,向对面地里拔萝卜的老乡讨一根带泥巴的萝卜,就用这河水洗一洗,吃一吃。
但他要忍一忍。
1.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多处运用对比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如保护区设立前后进出华阳村的交通情况、老饕过去与现在对
于“吃”的态度、朱鹮与其他三种被保护动物等。
B. 小说中用大量笔墨来描写朱鹮和保护区的环境,“不时出现在路边的朱鹮广告牌”,暗示出当年闭塞落后的小山村已经充满了商业气息。
C. 小说语言凝练生动,如“白鸟悠悠下,朱鹮三五飞”“河水清且涟漪”等,化用古诗词,句式整齐灵动,情思飞扬,使整篇小说笼罩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
D. 小说并未着力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除老饕之外的人物,如“我们”国际自然保护专家”“华阳人”等,都以群像形式出现,较有代表性。
2. 小说中画线句子有何作用,请从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三方面简要分析。
3. 小说以“朱鹮”为题,但行文中却处处写到“吃”,有什么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小鸟
魏世杰
①老人的时间大半消磨在一座商城的塔楼上。
这是一个被废弃被遗忘的角落,墙角胡乱堆放着尘封多年的杂物,大圆窗的玻璃混混沌沌且布满裂痕,像老人饱经风霜的脸。
老人每天准时到来,风雨不误。
②老人喘息稍定,便从随身带来的布袋中,抓出一些麦粒、米粒之类,从窗玻璃的破碎处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均匀地撒在窗外的平台上。
像约定一样,一只小鸟立刻飞来了,在平台上欢快地跳跃着,一边啄食,一边发出悦耳的叫声,老人面前有一本精装的英文书,他喜欢念出声来,像是朗读,浑厚而低沉,与鸟声的尖细婉转恰好配成和谐的交响,此刻老人的脸上总是浮现天真的笑容。
③小鸟似乎一点也不美,羽毛是灰色的,身材是娇小羸弱的,黑色眼睛圆而小。
老人从看到她的那一刻,便固执地认为这就是30年前的那只小鸟。
④老人耳边响起司令员的声音:“小声点,别惊动了她!”当年他们每次走进坑道,都会有人重复司令员这句话。
鸟窝筑在坑道口顶部的石缝间,芨芨草和红柳纤枝编成的巢房里,就住着这只美丽的小鸟。
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已不可考。
也许沙漠中的生命太珍贵了吧,从发现她存在的那一刻起,基地的官兵们备加呵护,甚至不敢多看一眼,惟恐她受到了惊吓。
在单调而枯燥的国防施工之余,特别是辗转难眠的长夜里,小鸟是单身汉们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她为什么住在这千里大漠中,为什么孑然一身独往独来,她的伴侣在哪里?她的美妙的歌为谁而唱?她凭什么法宝能在死亡之海中逍遥复逍遥?在这些荒漠开拓者的心中,她无疑是一种美丽、爱情和胜利的象征了。
⑤当人们终于知道,他们的使命是在沙漠中点燃一颗人造的太阳,周围几十公里内的生命也许在一瞬间就荡然无存时,时间只有几个小时了。
大家立刻想到了这只可爱的小鸟。
一群年轻人就此召开了“紧急会
议”,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案,有人建议立即编制一个简易鸟笼,让她委屈几天,等核试验结束再放出来;有人则主张将鸟窝移至坑道深处,和采样的仪器放到一块,亦可免除辐射的伤害;还有人说,核试验的零点位置离此尚远,小鸟未必就会受到伤害,大可不必慌乱。
但仔细一讨论,均觉不妥。
⑥办法终于想出来了。
任务落在一个文质彬彬的技术员身上,他毕业于一所军事院校,办事干练,为人耿直。
得知任务后他二话不讲,连夜行动,像捉“舌头”一般,悄悄地逮住了这只小鸟,装入一个改装过的仪器包装盒中,便搭乘便车疾驶而去。
按照“紧急会议”的决议,他必须借出差之机,将她带到尽可能远的地方去。
⑦也许是太疲劳了吧,汽车一上路,那技术员竟立刻鼾声如雷。
当他被一阵喧闹声吵醒时,发现人们纷纷下车,有人喊着:“看,有两个太阳!”他立刻兴奋起来:“成功了,我们成功了!”他情不自禁地大声喊着,不顾一切地跳下车去。
大漠中,一颗太阳悬挂在半空,一动不动,那是自然界的太阳——阿波罗,另一颗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那是人造的太阳——被西方科学家称为潘多拉的火球,不断膨胀,色彩变幻,在蘑菇状烟云的簇拥下扶摇直上。
他的眼立刻被泪水所模糊,多年的苦难和折磨,一瞬间都消失净尽了。
⑧忽然,他发现头上黑影一闪,擦擦眼定睛看时,一只小鸟正鼓翅向那火球飞去,速度之快,箭矢未及,瞬间便踪影全无了。
⑨他立刻呆若木鸡。
⑩时光将黑发染白,在老人的感觉里,这一幕永远像发生在昨天一样,使他惊心动魄,追悔莫及。
鸟儿是如何从包装盒中逃走的,一直是个谜。
不管怎样,他的心里从此埋进了一颗痛苦的种子。
⑪老人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地爬上塔楼,重复着他的动作和天真的笑容,他希望这只在他看来被烈焰、毒云伤害了的小鸟,能在他的细心照料下,恢复往昔的健美和灵气。
然而,事与愿违,那灰色的身影却日渐单薄消瘦,那小眼睛的光泽愈加暗淡了,羽毛却越来越多地竖起。
老人心焦如焚,却也无计可施,他的笑容消失了,登楼的步履也日渐蹒跚。
⑫在一次由台风引发的夜雨之后,老人发现那鸟儿没有准时到来,他决定等她。
暮霭渐重,华灯初上,他的亲属找到塔楼上,劝他回家,可他不肯。
就在大家拉拉扯扯时,忽然,窗玻璃发出异样的声音。
老人不顾一切冲过去,手被划破了,鲜血顺着手腕汩汩地流下来,他的手里轻轻捧着一团灰色。
他已无法站稳,东摇西晃,但却执著地用颤抖的手,解开衣扣,将奄奄一息的她放在自己温暖的胸口上。
⑬从那一天起,塔楼上就再没有见到老人的影子。
选自《散文》2000年第10 期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倒叙手法,时空跨度大,结构开阖自如,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本文成功地塑造了饱经风霜的老人和文质彬彬的技术员这两个人物形象。
C.本文通过老人及基地官兵与小鸟和谐相处的故事,以小见大表现了主旨。
D.第⑪段通过动作、表情和心理描写,揭示出老人由希望到失望过程。
5.第①段对大圆窗玻璃的描写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文中老人固执地认为塔楼上的小鸟“就是30年前的那只小鸟”而加以悉心照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爱情
苏童
我这里说的爱情故事也许会让一些读者失望,但是当我说完这个故事后,相信也有一些读者会受到一丝震动。
话说20世纪70年代,我们香椿树街有一对老夫妇,当时是六七十岁的样子,妻子身材高挑,白皮肤,大眼睛,看得出来年轻的时候是个美人;丈夫虽然长得不丑,但是一个矮子。
他们出现在街上,乍一看,不配,仔细一看,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对老夫妻彼此之间是镜子,除了性别不同,他们的眼神相似,表情相似,甚至两人脸上的黑痣,一个在左脸颊,一个在右脸颊,也是配合得天衣无缝。
他们到煤店买煤,一只箩筐,一根扁担,丈夫在前面,妻子在后面,这与别人家夫妇扛煤的位置不同,没有办法,不是他们别出心栽,是因为那丈夫矮、力气小,做妻子的反串了男角。
他们有个女儿,嫁出去了。
女儿把自己的孩子丢在父母那里,也不知是为了父母,还是为了自己。
她自己大概一个星期回一次娘家。
这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女儿在外面“嘭嘭嘭”敲门,里面立即响起一阵杂番的脚步声,老夫妇同时出现在门边,两张苍老而欢乐的笑脸,笑起来两个人的嘴角居然都向右边歪着。
但女儿回家不是来向父母微笑的,她的任务似乎是为埋怨和教训她的双亲。
她高声地列举出父母所干的糊涂事,包括拖把在地板上留下太多的积水,包括他们对孩子的溺爱,给他吃太多,穿得也太多。
她一边喝着老人给她做的红枣汤,一边说:“唉,对你们说了多少遍也没用,我看你们是老糊涂了。
”
老夫妻一听,忙走过去给外孙脱去多余的衣服,他们面带愧色,不敢争辩,似乎默认这么一个事实:他们是老了,是有点老糊涂了。
过一会儿,那老妇人给女儿收拾着汤碗,突然捂着胸口,猝然倒了下来,死了,据说死因是心肌梗塞。
死者人缘好,邻居们听说了都去吊唁。
他们看见平日不太孝顺的女儿这会儿哭成了泪人儿了,都不觉得奇怪,这么好的母亲死了,她不哭才奇怪呢!他们奇怪的是那老头,他面无表情,坐在亡妻的身边,看上去很平静。
外孙不懂事,就问:“外公,你怎么不哭?”
老人说:“外公不会哭。
外婆死了,外公也死的,外公今天也死的。
”
孩子说:“你骗人,你什么病也没有,不会死的。
”
老人摇摇头,说:“外公不骗人,外公今天也要死了。
你看外婆临死不肯闭眼,她丢不下我,我也丢不下她。
我要陪着你外婆哩。
”
大人们听见老人的话,都多了心眼,小心地看着他。
但老人并没有任何自寻短见的端倪,他一直静静地守在亡妻的身边,坐在一张椅子上。
他一直坐在椅子上。
夜深了,守夜的人们听见老人喉咙里响起一阵痰声,未及人们做出反应,老人就歪倒在亡妻的灵床下面了。
这时就听见堂屋里自鸣钟“当当当”连着响了起来,人们一看,正是夜里12点!
正如他宣布的那样,那矮个子的老人心想事成,陪着妻子一起去了。
如果不是人们亲眼看见,谁会相信这样的事情?但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对生死相守的老人确有其人,他们是我的邻居,死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同一天。
那座老自鸣钟后来就定格在12点,犹如上了锈一样,任人们怎么拔转就是一动也不动。
这个故事叙述起来就这么简单,不知道你怎么看,我一直认为这是我一生能说的最动人的爱情故事。
(节选自《现代青年》)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事,如老夫妻到煤店买煤,一起给女儿开门,一起给外孙脱去多余的衣服等,用以表现老夫妻在生活中总是相依相随。
B. 小说的情节可谓一波三折,老夫妻外貌上的巨大差距让邻居们都觉得他们不般配,经过他们的努力,终于改变了人们的看法。
C. 作者在开篇就说“我这里说的爱情故事也许会让一些读者失望”,结尾说“这个故事叙述起来就这么简单”,突出了这个故事的大众性,强调平凡更能打动人心。
D. 老妇人因心肌梗塞离开了人世,大家都奇怪老人为什么不哭,其实老人是把生死之事看开了,认为人都是会死的,自己也一样。
8. 小说安排“女儿”这个人物有何作用?
9. 小说结尾说老人夜里12点陪着老妻去了,那座老自鸣钟后来就定格在12点不再转动了。
有人说这个情节太过离奇,不符合常理,应该删掉。
你认为这个结尾是否应该删掉?请结合全文谈谈自已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麦铁杖,始兴人也。
骁勇有膂力,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马。
性疏诞使酒,好交游,重信义,每以渔猎为事,不治产业。
陈太建中,结聚为群盗,广州刺史欧阳頠俘之以献,没为官户,配执御伞。
每罢朝后,
行百余里,夜至南徐州,逾城而入,行光火劫盗。
旦还,及时仍又执伞。
如此者十余度,物主识之。
州以状奏,朝士见铁杖每旦恒在,不之信也。
后数告变,尚书蔡徵曰:“此可验耳。
”于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及奏事帝曰信然为盗明矣惜其勇捷,诫而释之。
陈亡后,徙居清流县。
遇江东反,杨素遣铁杖头戴草束,夜浮渡江,觇贼中消息,具知还报。
后复更往,为贼所擒。
逆帅李棱遣兵仗三十人卫之,缚送高智慧。
行至庆亭,卫者憩食,哀其馁,解手以给其餐。
铁杖取贼刀,乱斩卫者,杀之皆尽,悉割其鼻,怀之以归。
素大奇之。
开皇十六年,征至京师,除车骑将军,仍从杨素北征突厥,加上开府。
炀帝即位,汉王谅反于并州,又从杨素击之,每战先登。
进位柱国。
后因朝集,考功郎窦威嘲之曰:“麦是何姓?”铁杖应口对曰:“麦豆不殊,那忽相怪!”威赧然,无以应之,时人以为敏慧。
铁杖自以荷恩深重,每怀竭命之志。
及辽东之役,请为前锋。
将渡辽,谓其三子曰:“阿奴当备浅色黄衫。
吾荷国恩,今是死日。
我既被杀,尔当富贵,唯诚与孝,尔其勉之。
”及济,桥未成,去东岸尚数丈,贼大至。
铁杖跳上岸,与贼战,死。
帝为之流涕,购得其尸,下诏赠光禄大夫、宿国公,谥曰武烈。
(节选自《隋书·麦铁杖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于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及奏事/帝曰/信然/为盗明矣/
B. 于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及奏事/帝曰/信然为盗/明矣/
C. 于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及奏事/帝曰/信然为盗/明矣/
D. 于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及奏事/帝曰/信然/为盗明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官户,即官家,这里指官宦人家;官户属于特殊的户籍,享有特权,官户以外的全部人户,都称民户。
B. 江东,即江南;长江自芜湖至南京一段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故有江东之称。
C. 阿奴,古代尊长对卑幼者或夫妻间的昵称;因“奴”有亲昵之意,也被人作乳名,如刘裕乳名“寄奴”。
D. 国公,封爵名,被封者一般都是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人,相当于开国元勋;“国公”前所冠是封邑或封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麦铁杖孔武有力,富于草莽气息。
他力气大,奔跑速度极快,性格狂放不羁;曾聚众为盗,在皇宫执伞时,还屡次在散朝后跑到一百多里外的南徐州实施抢劫。
B. 麦铁杖勇猛善战,立下赫赫战功。
他曾受命孤身窥探敌情,被擒获后伺机杀死敌方三十多个押送军士;担任将领之后跟随杨素征突厥,平叛乱,官职也步步升迁。
C. 麦铁杖头脑聪慧,应答言辞机智。
面对窦威对其姓氏的嘲笑,他不假思索,巧妙利用“窦”“豆”谐音反唇相讥,令对方深感羞愧,无言以对,时人对他很是赞许。
D. 麦铁杖赤胆忠心,以死报效朝廷。
他自认为深受朝廷恩典,唯有战死才能报答;辽东战役中,他预感获
胜无望,在战前与儿子诀别,后果然陷入重围,以身殉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州以状奏,朝士见铁杖每旦恒在,不之信也。
(2)我既被杀,尔当富贵,唯诚与孝,尔其勉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答元珍①
[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②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③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④。
曾是洛阳花下客⑤,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戏答元珍:一作《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
这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令时酬答丁宝臣的诗。
丁宝臣,字元珍,时为峡州判官。
②山城:靠山的城垣,指夷陵。
③冻雷:春天的雷声。
④物华:泛指万物。
⑤洛阳花下客:作者曾为洛阳留守推官。
北宋时洛阳的花园最盛,牡丹尤其著名。
作者曾写过《洛阳牡丹记》和《洛阳牡丹图》等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既叙写了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山城早春的景色,又抒发了自己的山居寂寞。
“春风”一句,既指山城偏远春到晚,也暗指皇恩不到。
B.中间两联均为写景:残雪累累、寒雷隆隆中蕴孕着勃勃生机;归雁的鸣叫唤起乡思,久病逢春,自然景物如此美好。
体现了诗人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的乐观与豁达。
C.尾联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
“不须嗟”实际上是大可嗟,故才有了这首借“未见花”的日常小事生发出人生乃至于政治感悟的诗。
D.题目冠以“戏”字,是声明这首诗不过是游戏之作。
欧阳修秉承中国古典诗歌“怨而不怒”的风雅传统,以“戏答”的方式表达他的怨刺,表现出诗人善处逆境的思想性格。
15.本诗后四句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情感,请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刘裕挥师北伐、收回失地的威猛气势。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宁静的江景烘托琵琶女演奏的艺术效果。
(3)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引述士大夫之族的话语,揭示他们以地位高低作为不从师学习理由的错误认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列选项中,对下面漫画寓意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 劳逸结合,生活才能充实而快乐。
B. 自欺欺人,只能陷入无尽的空虛。
C. 童心未泯,要在生活中寻找乐趣。
D. 明察秋毫,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面是某作文大赛征文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第六届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将于近日开始。
大赛是为中学生提供综合素质展示的地方,帮忙中学创断人才培养!大赛日程安排将在大赛官方网站及微信公众号上发出,敬请观看!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南粤中学将举办学生成长分享会,拟邀请一位优秀的高三学生,做主题为“新起点,新未来”的发言。
校学生会提出了三名人选。
文佳,进入高中后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她与同学合作的模拟政协提案在“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中表现出色,被带到了全国“两会”,倍受社会瞩目。
刘江,痴迷于程序设计,在学习高中课程的基础上不断深入研究,成功申请了一项国家专利,多所高校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张晓,出生于中医世家,早已立下从医志向,为考上最好的医科大学,他全身心投入学习,高中三年的成绩一直居年级前列。
作为高三学生,你认为哪位同学更适合在成长分享会上发言?请你给南粤中学学生会写一封推荐信,推荐其中的一位同学,表达你的看法,并阐述理由。
落款统一用“李华”。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信息,不少于800 字。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