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卫生巾[发明专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2110001092.5
(22)申请日 2021.01.04
(71)申请人 川田卫生用品(浙江)有限公司
地址 313000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禹越镇
镇西南路188号
(72)发明人 周平
(74)专利代理机构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33246
代理人 裴金华
(51)Int.Cl.
A61F 13/551(2006.01)
C08L 23/06(2006.01)
C08L 1/08(2006.01)
C08K 3/22(2006.01)
C08J 5/18(2006.01)
B65D 75/66(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便携式卫生巾
(57)摘要
一种便携式卫生巾,包括卫生巾本体以及用
于包装所述卫生巾本体的包装结构,所述包装结
构包括以与所述卫生巾本体共同折叠的方式来
包装放置所述卫生巾本体的包装膜、分布于所述
包装膜两侧并与所述包装膜连接的用于封口的
热压膜、以及分布于所述包装膜异于所述包装膜
的两侧并在折叠后形成一个用于封边的开口的
两个封口条。
本发明对单片卫生巾进行独立包装
增强卫生巾的便携性与隐蔽性,并且设计了一种
复合膜用于封口,对于水、细菌的阻隔性强,并且
加工方便,
使用感较好。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3页CN 112515861 A 2021.03.19
C N 112515861
A
1.一种便携式卫生巾,其特征在于,包括卫生巾本体(1)以及用于包装所述卫生巾本体
(1)的包装结构(2),所述包装结构(2)包括以与所述卫生巾本体(1)共同折叠的方式来包装放置所述卫生巾本体(1)的包装膜(20)、分布于所述包装膜(20)两侧并与所述包装膜(20)连接的用于封口的热压膜(22)、以及分布于所述包装膜(20)异于所述包装膜(20)的两侧并在折叠后形成一个用于封边的开口的两个封口条(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卫生巾,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封口条(21)在封边后构成的结构包括:一层粘结层(21b )、以及分布于所述粘结层(21b )两侧的由改性低密度聚乙烯构成的疏水抗菌层(21a )。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携式卫生巾,其特征在于,所述疏水抗菌层(21a)的制备工艺包括:将经改性的抗菌低密度聚乙烯颗粒与微纤化纤维素微粒共混并通过螺杆挤出
机进行造粒,最后制备得到所述疏水抗菌层
(21a )。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便携式卫生巾,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菌低密度聚乙烯材料颗粒的制备工艺包括:将低密度聚乙烯母粒与纳米氧化铜颗粒混合均匀,然后用双螺杆挤出机造粒,得到所述抗菌低密度聚乙烯材料颗粒。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便携式卫生巾,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纤化纤维素微粒的制备工艺包括:采用硅烷化合物与微纤化纤维素颗粒进行水解缩合反应,得到所述微纤化纤维素微粒。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任一所述的一种便携式卫生巾,其特征在于,所述疏水抗菌层(21a)的制备工艺包括:a.将所述抗菌低密度聚乙烯材料颗粒与所述微纤化纤维素微粒混合均匀,送入双螺杆挤出机,得到复合坯料;b.将所述复合坯料制备得到复合颗粒,经压机热压‑冷压制成复合薄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便携式卫生巾,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挤出温度为120
~150℃、
螺杆转速为20~40r/min。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便携式卫生巾,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预压温度120~150℃、压力0.1~0.5MPa、预压1~5min;热压温度130~160℃、压力2~10Mpa、热压2~10min;冷压压力2~10MPa、冷压2~10min。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便携式卫生巾,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密度聚乙烯母粒与纳米氧化铜颗粒的质量比为20~40:1。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便携式卫生巾,其特征在于,所述硅烷化合物与微纤化纤维素颗粒的固液比为1ml:4.0~5.0g。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112515861 A
一种便携式卫生巾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卫生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卫生巾。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卫生巾一般由多片经简易包装的卫生巾与外部的外包装袋构成,外包装袋的开口端一般通过热封合成,然后在开口端上设有撕口,从而达到密封的目的。
使用时,需要将外包装袋的撕口破坏性撕开,从而取出外包装袋内的卫生巾。
但是,该包装袋形式的卫生巾一般体型较大,隐蔽性弱,容易造成使用者的尴尬;并且该包装形式在使用时破坏撕口费劲,并且外包装袋打开后,其他的卫生巾就无法再进行密封,裸露在空气中的其他卫生巾很容易受潮滋生细菌,影响使用者身体健康。
[0003]申请号为CN2015205121248的文件公开了一种卫生巾内包装袋,包括长方形袋体,所述袋体包括位于所述袋体两端的前袋片和后袋片,所述前袋片和后袋片密封连接,所述袋体在长度方向上形成开口处,所述开口处设有用于开启所述卫生巾内包装袋的易撕拉线。
通过独立设置的卫生巾内包装袋,单个卫生巾在外包装袋的内部独立包装,在外包装袋开启后,外包装袋内的单个卫生巾通过内包装袋的密封保护,不会裸露在空气中,也不容易受潮,并且方便携带和放置;同时,由于在开口处设有用于开启卫生巾内包装袋的易撕拉线,用户在使用单个卫生巾的时候容易开启卫生巾内包装袋,便于取用卫生巾。
但是打撕拉线的方式对于体型较小的单片卫生巾包装袋裁切要求较高,不利于高速包装的要求。
发明内容
[0004]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携式卫生巾,对单片卫生巾进行独立包装增强卫生巾的便携性与隐蔽性,并且设计了一种复合膜用于封口,对于水、细菌的阻隔性强,并且加工方便,使用感较好。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便携式卫生巾,包括卫生巾本体以及用于包装所述卫生巾本体的包装结构,所述包装结构包括以与所述卫生巾本体共同折叠的方式来包装放置所述卫生巾本体的包装膜、分布于所述包装膜两侧并与所述包装膜连接的用于封口的热压膜、以及分布于所述包装膜异于所述包装膜的两侧并在折叠后形成一个用于封边的开口的两个封口条。
[0006]在本方案中,发明设计的单片卫生巾主体依次由表层无纺布、用于吸水的蓝芯片、传导层、绒毛浆、SAP、包芯层、防水膜组成,且分别对构成的卫生巾主体的棉芯压点、主体两侧压花、面层3D压花等工艺以及设置多个导流槽,从而减小单片卫生巾的规格,同时对缩小的卫生巾进行独立的密封包装,这样可减少大包装袋的密封用料,并使得卫生巾的便携性与隐蔽性提高,方便使用者携带。
[000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两个所述封口条在封边后构成的结构包括:一层粘结层、以及分布于所述粘结层两侧的由改性低密度聚乙烯构成的疏水抗菌层。
[0008]在本方案中,粘结层与外部的疏水抗菌层的封口形式便于直接使用工业热压机进
行工业化生产,而由低密度聚乙烯作为原料具有价格低廉、可回收、化学稳定性好的特征,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包装中,本发明人对低密度聚乙烯进行改性用于增强材料的疏水性和抗菌性,避免在加工过程中或者使用过程中封口处受潮、受污染,提高了卫生巾的安全性。
[000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疏水抗菌层的制备工艺包括:将经改性的抗菌低密度聚乙烯颗粒与微纤化纤维素微粒共混并通过螺杆挤出机进行造粒,最后制备得到所述疏水抗菌层。
[0010]在本方案中,微纤化纤维素是天然植物纤维经高强度机械处理制得并同时具有结晶区和非结晶区的特殊结构:结晶区的保留使得微纤化纤维素内部分子排列规则且紧密,因此加入微纤化纤维素可使得改性材料的耐热性增强,便于加工热压封口;而非晶体区的保留可以使得微纤化纤维素在与热塑性基体结合工程中可以形成相互缠绕的结构,使得材料的拉伸强度提高、热膨胀系数降低,便于制成薄膜;同时非晶体区的特性使得到的改性材料具有分布规则的丝状结构,在加工时只要保持丝状结构的分布方向与撕口的引导方向一致,即可使得材料易撕且撕口规整;此外,由于微纤化纤维素表面含有多个羟基,便于通过对其改性来达到本方案疏水的效果,而在达到疏水效果的同时可降低微纤化纤维素的极性,使得改性后的微纤化纤维素与低密度聚乙烯的相容性提高,进一步提高了材料整体的耐热性与拉伸强度;最后,使用的微纤化纤维素本身来源丰富且无毒可降解、再生,生产成本低,有利于工业化生产。
[0011]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抗菌低密度聚乙烯材料颗粒的制备工艺包括:将低密度聚乙烯母粒与纳米氧化铜颗粒混合均匀,然后用双螺杆挤出机造粒,得到所述抗菌低密度聚乙烯材料颗粒。
[0012]在本方案中,纳米氧化铜作为一种经济实惠的纳米材料,可以为基材提高更好的阻隔、机械和光谱抗菌性能;同时分布于材料表面的纳米氧化铜可构建微纳粗糙结构,使得材料的疏水性增强;分布于材料内部的纳米氧化铜可增加材料的脆性,便于封口条的撕口。
[0013]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微纤化纤维素微粒的制备工艺包括:采用硅烷化合物与微纤化纤维素颗粒进行水解缩合反应,得到所述微纤化纤维素微粒。
[0014]在本方案中,水解缩合反应的原理为:硅烷化合物中的Si—OCH
3
易水解为Si—OH,而Si—OH又不稳定易发生进一步地缩合反应:Si—OH脱羟基,微纤化纤维素羟基脱氢,然后两者缩合实现Si与纤维素分子的连接。
经硅烷化的微纤化纤维素微粒具有微米级尺寸且表面具有纳米级褶皱,同时实现了低表面修饰和粗糙度的构建,使得微粒表面与水的接触角可大于120°,赋予了微纤化纤维素微粒的强疏水性,提高了本发明中疏水抗菌层的疏水效果。
并且,经缩合反应的微纤化纤维素微粒的由于极性大大减少,因此在与低密度聚乙烯颗粒混合造粒时的团聚现象大大减少,有利于两者的结合。
[0015]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疏水抗菌层的制备工艺包括:a将所述抗菌低密度聚乙烯材料颗粒与所述微纤化纤维素微粒混合均匀,送入双螺杆挤出机,得到复合坯料;b 将所述复合坯料制备得到复合颗粒,经压机热压‑冷压制成复合薄膜。
[0016]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步骤a中挤出温度为120
~150℃、螺杆转速为20
~
40r/min。
[001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步骤b中:预压温度120
~150℃、压力01
~
05MPa、预
压1
~5min;热压温度130
~
160℃、压力2
~
10Mpa、热压2
~
10min;冷压压力2
~
10MPa、冷压2
~
10min。
[0018]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低密度聚乙烯母粒与纳米氧化铜颗粒的质量比为
20 ~40:1。
[001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硅烷化合物与微纤化纤维素颗粒的固液比为1ml:
40 ~50g。
[0020]在本方案中,上述工艺参数的选择是经本发明人多次实验优化所得,符合本方案中对于疏水抗菌层拉伸强度、疏水性、抗菌性、易撕性等性质的要求。
[0021]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设计的卫生巾本体由表层无纺布、用于吸水的蓝芯片、传导层、绒毛浆、SAP、包芯层、防水膜组成,同时配合卫生巾主体的棉芯压点工艺、主体两侧压花工艺、以及面层3D压花等工艺制备得到的卫生巾本体的规格可以缩小,同时对缩小的卫生巾进行独立的密封包装,这样可减少大包装袋的密封用料,并使得卫生巾的便携性与隐蔽性提高,方便使用者携带。
[0022]本发明设计的单片卫生巾包装结构具有疏水性强、抗菌性好、封条易撕等优良性质,且生产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具有较好的工业应用场景。
附图说明
[0023]附图1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0024]附图2为本发明包装结构的平铺示意图。
[0025]附图3为本发明包装结构的折叠示意图。
[0026]附图4为本发明的封口条的结构示意图。
[0027]附图5为实施例2的SEM图像。
[0028]附图6为对比例1的SEM图像。
[0029]附图说明:1卫生巾本体、10主体、101蓝芯片、11前体、12后体、13侧翼、131侧翼胶及贴材、2包装结构、20包装膜、201粘结区、202折叠区、21封口条、211折叠压线、21a疏水抗菌层、21b粘结层、22热压膜。
具体实施方式
[0030]实施例1
如附图1
~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卫生巾包括卫生巾本体1和用于包装卫生
巾本体1的包装结构2,其中卫生巾本体1由主体10、分布于主体前后两侧的前体11和后体12以及分布于主体左右两侧的侧翼13构成,侧翼13的背部涂布有胶体并在胶体上黏接有用于保护胶体的贴材,而主体10以及与前体11和后体12构成的区域为功能区,包括与皮肤接触并使分泌物渗透的上部无纺布、用于吸水的蓝芯片101、传导层、绒毛浆、SAP、包芯层、防水膜组成,并配合本发明人设计的棉芯压点工艺、主体两侧压花工艺、以及面层3D压花等工艺来使卫生巾本体吸收分泌物的效果增强,从而可以减小卫生巾本体的规格。
上述的结构、使用的材料是通常所使用的公知的构成,因此,以下省略对于其材质或制造方法等的详细说明。
[0031]在本实施例中,包装结构2包括以与卫生巾本体1共同折叠的方式来包装放置卫生
巾本体1的包装膜20、分布于包装膜20两侧并与包装膜20连接的用于封口的热压膜22、以及分布于包装膜20异于包装膜20的两侧并在折叠后形成一个用于封边的开口的两个封口条21,在本实施例中,热压膜22分布的两侧边与侧翼13对应,两个封口条21分布的两侧边分别与前体11和后体12对应。
上述的结构、使用的材料是通常所使用的公知的构成,因此,以下省略对于其材质或制造方法等的详细说明。
[0032]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封口条21在封边后构成的结构包括:一层粘结层21b、以及分布于所述粘结层21b两侧的由改性低密度聚乙烯构成的疏水抗菌层21a;在本实施例中,粘结层21b采用丙烯酸树脂或常用的公知的粘结剂即可。
[0033]在本实施例中,疏水抗菌层21a采用本发明人研制的材料制成薄膜得到,材料的制备工艺流程:分别制备抗菌低密度聚乙烯颗粒与疏水微纤化纤维素微粒——共混制粒——压机制膜。
[0034]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提供了疏水抗菌层21a材料的制备工艺:
一、原料
LDPE粉末(MFI:2g/10min;密度:0.920g/cm3)、纳米氧化铜粉(平均粒径40nm,球形,99%)、甲基三甲氧基硅烷、聚二甲基硅氧烷等,上述材料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0035]二、抗菌低密度聚乙烯颗粒的制备
将LDPE粉末与纳米氧化铜粉末在常压密闭条件下均匀混合(质量比为40:1),直到纳米颗粒均匀地分布在LDPE粉末中,得到混合粉末LDPE‑CuO,将混合粉末LDPE‑CuO粉末与LDPE粉末以4:1的比例送入双螺杆挤出造粒机进行3次混合造粒。
料筒一区至九区的温度分别为155、160、160、165、170、175、165、160、155℃,主螺杆转速为50.0r/min,进给螺杆转速为15.0r/min,造粒完成。
[0036]三、疏水微纤化纤维素微粒的制备
采用将破碎的木浆原料用酸处理水解后进行均质处理,得到纤维素晶体悬浮液,然后将悬浮液在进风风量70L/h、进风温度160℃、进料速率10%的条件下进行喷雾干燥,收集得到纤维素粉末微粒;将得到的纤维素粉末微粒与三甲基三甲氧基硅烷溶液(4.0g:1ml)在800r/min的转速下混合,于室温条件下反应6h,反应结束后对产物进行喷雾干燥,干燥后得到的粉末为疏水微纤化纤维素颗粒。
[0037]四、共混造粒制膜
(1)将上述制备得到的疏水微纤化纤维素颗粒和抗菌低密度聚乙烯颗粒以质量比为1:7的比例送入搅拌机混合均匀,然后送入锥形双螺杆挤出机挤出(螺杆为双螺纹,长度109.5mm,螺杆开口直径14mm,螺杆尾部直径5mm,挤出温度140℃,螺杆转速为30r/min)复合坯料。
[0038](2)将挤出的条状复合坯料破碎成小颗粒,然后经压机热压‑冷压制成0.5mm厚度的复合薄膜。
预压温度为140℃,常压,预压时间3min;热压温度140℃,压力5Mpa,热压5min;冷压为常温,压力3Mpa,冷压时间5min。
[0039]五、性能测试
将制备得到的复合薄膜进行力学以及热学性能测试,参照GB/T1040.2‑2006对复合薄膜试件进行测试。
采用拉伸模式,试样尺寸为35mm*5mm*0.5mm,频率为1Hz,振幅为15μ
m,测试温度范围为‑110~130℃,加热速率5℃/min。
[0040]将制备得到的复合薄膜进行接触角分析:用OCA40 Micro接触角测定仪进行静态接触角测试,滴注类型为超纯水滴注,液滴体积为5μL,方式为非连续滴注,当水滴在薄膜表面平稳后,制定测量基线进行接触角测试。
[0041]对复合薄膜用MERLIN超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进行表征,放大倍数分别为5000倍。
[0042]将复合薄膜裁成3cm*3cm的片材进行抗菌性测试:将实验组进行紫外照射20min 后,取浓度为0.1ml菌液(1.0*105cuf/ml大肠杆菌、1.0*105cuf/ml金黄色葡萄球菌、1.0*105cuf/ml白色念珠菌)倒入实验组材料上,然后取LB培养液5ml均匀倒入实验组材料上,置于35±2℃、70%空气相对湿度环境下培养,分别记录4h后实验组表面菌落个数,重复三次,计算抑菌率(公式:X=(A ‑B )/A*100%,X抑菌率,A=平均菌落数,B=表面平均菌落数)。
[0043]六、测试结果
本发明制备的复合薄膜的最大拉伸强度为16.52Mpa;具有(158±2°)的WCA,水滴
在薄膜表面呈球形并很容易滚动。
如附图5所示,复合薄膜纤维呈丝状或长条状,未发生团聚现象,且疏水微纤化纤维素和抗菌低密度聚乙烯界面结合也比较好。
如下表所示:
如上表所示,本发明制备得到的复合薄膜具有显著的抑菌效果。
[0044]对比例1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微纤化纤维素微粒不进行疏水性改性,经测
试得到接触角小于150°,不具备疏水效果;如附图6所示,对比例薄膜基体中存在严重的团聚现象,分散很不均匀,并可能复合膜内部应力集中,导致复合膜的拉伸强度等力学性能下降。
[0045]对比例2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低密度聚乙烯颗粒不进行抗菌改造,经测试
不仅薄膜失去了抗菌性,且平均接触角小于150°,疏水性也大大降低。
[0046]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
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