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哲学阅读经验之:哲学导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哲学阅读经验之:哲学导论
快放寒假了,有些同学和我一样对哲学感兴趣,就让我给他推荐一些哲学类阅读书单。
一般情况下,我的回答是“学什么习,回家认认真真玩几天不好吗,玩耍都分心,注意力太不集中了!”
玩笑归玩笑,今天我聊一聊关于哲学阅读的一些经验。
哲学著作有很多种,大致梳理一下,包括:导论类、哲学史类(这一类由包括通史类、国别史类、断代史类、学派史类)、经典原著类、专门研究类和一些论文集。
每一类都有自己无可替代的价值,都让人获益匪浅。
其实,我个人最喜欢阅读的是哲学导论类的书,而且喜欢把读到的这类好书推荐给别人,但是这类书也是最容易被大家忽略掉的,特别是被那些哲学专业的同学或资深的哲学爱好者所忽略。
究其原因,可能“罪”在书名。
一些哲学专业的朋友听到书名中有“导论”一词,总是不屑一顾——他们觉得导论类的书太幼稚、太低级,认为自己已经登堂入室了,不需要在门口继续徘徊了,阅读这种书对他们来说是浪费时间,甚至会降低自己的学术品味。
我当初也没有重视这类书籍,而把它们当做一种智力上的消遣和调剂来看待的,可是慢慢地我发现哲学导论有自己无可替代的价值,它们对我的启发往往不亚于学术专著。
哲学导论有很多种线索和叙述套路。
最常见的是按照不同的问题来分配各章节的内容,这些问题一般都是困扰了哲学家们很长时间的基本问题。
优秀的导论作者一般都能从大众所熟知的事例入手,以此引发读者的思考,这些事例或者是热门新闻、或者是经典故事、或者是日常经历。
有些读者事先已经有过一些思考,但作者却能不知不觉地让你质疑自己之前的成见,然后像一个哲学家那样去反思,并重新展开更严谨的推理。
到最后作者告诉你: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基本的哲学问题,
而且已经有很多哲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答案。
还有一种导论是按照哲学的分支来展开的。
比如政治哲学、科学哲学、伦理学、认知哲学、宗教哲学、形而上学、语言哲学等等。
还有一种体例比较少见,它们是以一个哲学理论从提出到最后被推翻的整个流程为线索来书写的。
不管采取哪一种线索和体例,哲学导论都不会详细介绍某个哲学家的思想,深入其中爬梳微言大义,所以它的内容不会太深奥、太晦涩。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它们就是肤浅的泛泛而谈。
专业的哲学学人平时都沉浸在深入研究的专著中,这当然能使我们学到具体而微的深刻知识。
但是时间长了也会失之琐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除了深入、具体的研究学习之外,我们还需要偶尔抬起头来,甚至站在高处,俯瞰一下这个学科。
看看还有哪些话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看看以前自己不甚了了的观点现在是否还是不对胃口。
这就像我们在长时间埋头赶路的间隙抬眼看地图一样,可以避免自己迷失方向,我想这或许是哲学导论最大的价值。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国内和国外很多大哲学家们也很有写导论的兴趣——毕竟在我们看来,他们似乎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伟大如罗素也写过名为《哲学问题》的哲学导论
虽然哲学导论切入的是我们日常的、普罗大众的问题,但是优秀的作者绝不仅仅止步于此,他们中不乏一些大哲学家,自己除了梳理已有的哲学问题和思想之外,会在这些名为“导论”的书中夹带一些自己的“私货”,比如对老问题最新的研究进展;比如自己对哲学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比如自己对哲学史的独特理解。
反正每次阅读哲学导论,我总能从中收获很多新的东西。
寒假生活本来就吵吵嚷嚷。
这样的假期其实并不适合阅读大部头的、深奥的专著,哲学导论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为了证明这篇文章不是软文,我就不推荐具体书目了。
这类书也很多,网上搜索“哲学导论”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