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地理空间认知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地理空间认知能力的培养的课堂
教学研究
摘要:空间认知能力是学习地理必备的关键能力,也是生活和工作中所需的基本能力之一。
中学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认知能力是地理学科的必需。
目前中学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培养不够,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和空间转换能力及生活中的空间认知能力不足。
如何提高教师对空间认知能力培养的意识及如何提高教师培养学生空间认知力的能力和掌握培养学空间认知力的策略,就显得特别重要。
关键词:地理空间认知力课堂教学
一、地理空间认知力
人类其实很早就对空间认知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运用在了生活中,比如我国的《山海经》就记录了迁徙路线和人分布等空间信息。
地理空间是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空间认知能力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空间性是地理学科的独特性的一个标志。
地理空间认知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研究了解地球表面各种事物与现象的相互位置、空间分布、依存关系以及它们的变化规律,进行地理分析和决策,来获取新的空间知识的过程。
地理空间认知的手段多种多样,课堂上的阅读、分析、绘制地图,学具的制作和使用等,生活中的实践考察等。
二、中学对地理空间认知力的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能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知。
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
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地理课程的性质决定了
地理的各种活动都要建立在空间里才能开展和变化。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中对中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空间性强,区域认知要求高。
因此初中生空间认知能力的培
养要从最基本的认识地图开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读图、析图、用图方法,从地
图中发现、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探究背后的原因,学会使用、
绘制地图,进而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认知能力。
三、培养中学生地理空间认知力的重要性
地理空间认知能力是人类的基本能力之一,学生要在自己生存的区域环境中将自己定位,判断空间方位,确定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及结构。
具有正确的空间观念,才能更好的生活。
他们知道何时、何地、怎样以及为什么进行空间思维。
并且在科学研究中空间认知力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而且除了科学发现外,很多职业都需要地理空间探究技能,如规划、执法、环境管理、工商管理及农业等。
四、培养空间认知能力的课堂研究
课堂上,教师需将空间认知能力进行分解,针对每一个小的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形成最终的培养空间认知能力的策略。
1.充分利用地图册上的图像,培养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
地图比较直观,能通过地图的阅读,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形象
生动地反映在地图上,学生通过地图的阅读,了解空间分布规律和形成此规律的
原因及综合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而这些内容,仅仅是文字的表达无法达到的,同时学生的兴趣也无法得到提高,空间的认知能力也无法得到培养和提高。
基于
地图的地理教学,学生的空间感知和时间能力会得到较大的发展和提升,有助于
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地理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空间问题,实现空间的定位,方向、距离的判断,以及正确做出决策。
学生面对书本中的大量的图像,分不清主次,掌握不了重点和关键问题,区
别对待各类图像。
因此我们将地图册上的图表进行分类,不同的教材和文献有不
同的分类方法。
《地理分类图表解读与训练》一书中将地图分为地图、地理示意图、景观图和主题漫画、四地理统计资料及图表另外,湖南桂阳曹诗德老师把义
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人教版)中图像分为六类:景象图、分布图、概念图、原
理图、统计图、漫画。
我们将地图分为分布图、示意图、景观图和漫画图,并且
在中学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地理图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才能更有效地
掌握地理知识。
①分布图的教学方法,三步法“读图名——读图例——析特点”,让学生不
再无所适从,读图过程中要强调图文配合和师生互动,教师指图和学生找图相结合、教师讲图和学生想图相结合、教师动口与学生动手相结合,让学生能找到要
找的地理事物,将其定位,再找出相互关系,最后分析分布特点,达到能读会填
的效果。
②示意图的教学方法,内容单一,直奔主题,“读图名――读坐标数据―—
析规律”,读图名和读坐标是读统计图的基础,注意数据的变化趋势,把握事物
发展变化特征,如气温曲线图;框图成因示意图则“明确位置─分析要素─揭示
历程─寻找规律”,如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
③景观图的教学方法,要避免漫无目的地观看,要图文结合,带着问题思考,把注意力放在学习目标上,如学习七年级的气候类型时,要能指出亚热带常绿阔
叶的特点,热带草原猴面包树的稀树草原特点,并且老师要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④漫画,漫画的实质是一种夸大了的重点突出的示意图。
漫画的表现手法以
幽默风趣著称,很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但漫画中蕴涵的意义有的并不是一目
了然,需要学生分析漫画中的深刻含义。
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养成分析漫
画含义的习惯,也要在教学中举办漫画展这样的活动,创新教育,突出人地协调
的观念。
(2)充分利用教学具、教学实验、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空间转换能力
教学具、地理实验和信息化教学,建立了地理空间转换的现实形态。
通过教
学具的使用,地理实验的操作和信息化的使用,建立了学生空间二维和三维转换
的认知基础,能够通过教学具的使用,实现二维和三维的自由转换和不同角度的
空间认识,加强了学生的立体空间认知,实现了平面图和立体空间的有差别认识。
教学具的实物教学,能够让学生在不同角度的观察中,体会到三维空间与二
维空间的真实转换,明白某点在平面地图和在地球仪上的位置关系。
如经纬网的
教学,通过地球经纬网仪的观察,或者通过画、切橘子,或者通过google earth
的拖动旋转,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建立头脑中的多维空间。
(3)特色活动和其他课程的结合,让书本知识现实的空间化。
通过实践活
动如“环球自然日”的探究比赛、“去远方”课程旅行线路的规划、课后特色地
图和学具的制作等,将书本的知识、现实中的地理事物,经过理解、加工、处理,建立自己的空间认知后,形成具体实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真正实
现了地理空间认知能力的提高,将现实中的空间分布建立在自己的脑中,并形成
一定的空间感觉。
如学生参加“去远方”活动,先在网络上搜索景点,将七日的
旅程设计出手绘路线图,最后出行成功后再将每日的旅行线路绘制出来,提取出
心象地图,将平面地图和实际空间联系起来,实现地理空间认知力的着地化和对
终身发展有用的新课程理念。
基于地图的研究,是建立起学生初步的空间思维和认知的起点,在课堂中进
行地理实验和教学具的制作,结合信息化教学,是建立学生空间思维认知和转换
的重要步骤。
地理要着地研究,因此与校内外各种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既考查
学生的书面的空间认知,更是将头脑中的二维认知进行深加工,变成实际生活中
的地理实践力,如绘制每天行走的上学路线,如制作特色地图,如根据景点之间
的空间距离绘制旅行路线,安排每天的行程的“去远方”活动等,都是对学生空
间认知的实践检验,是实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学习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也激发了创新意识。
对老师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需要老
师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堂,要在课堂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
学生的创新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文理分科与学生地理空间认知能力差异研究》孙同辰东北师范大学
《高中地理课堂的图像教学研究——以丽水中学为例》张丽梅浙江师范大学
《初中地理地图的教学处理》赵世川《课外阅读(中旬)》 2010年7期
《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杨俊英《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5年4期
《中学生地理空间能力及其培养研究》徐志梅东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