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讲坛)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新版)语文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别了,“不列颠尼亚”》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这篇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4.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5.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
它响彻寰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雪洗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新华社记者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
二、自主学习(一)——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瞩.目(zhǔ)缔.结(dì)撤.离(chè)
旗帜.(zhì)监督.(dū)停泊.(bó)
陈.迹(chén)紫荆.花(jīnɡ)
2生词注解
凝重:庄重。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易帜:变换旗帜。
文中指降英国国旗,升起中国国旗。
接载:接待、装载。
3作者名片
周婷、杨兴,均为新华社记者。
本文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4背景追溯
鸦片战争后,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让香港,后来,英帝国采取强取豪夺的方式陆续占领了九龙及新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主张在适当时机解决香港问题。
根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国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
三、自主学习(二)——合作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课文标题的。
【点拨明确】
(1)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
本文活用此题。
(2)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3)“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种统治的结束。
2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点拨明确】
(二)深层理解
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场景二:下午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的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国国旗升起;
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三)走进主旨
这则通讯通过对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盛事的回顾,证明了只有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昌盛,我们才不会被别人欺辱,从而激发了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走进语言
1体会这句“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的深刻含义?
【点拨明确】香港已经回归祖国,末任港督已经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
2体会用“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修饰“英国米字旗”的作用。
【点拨明确】英国米字旗在属于中国领土的香港上空飘扬一百五十多年,意味着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持续了一百五十多年,交代香港沦为英租界的屈辱历史
3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是什么意思?
【点拨明确】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
“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
领土,开始殖民统治。
“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4这篇通讯有别于新闻,运用了许多描写意味的语言。
体会一下这些语言的好处。
【点拨明确】“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
“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交代了告别的细节,将事情的因果、始末交代得具体清楚。
“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对仪式的气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写,但在这里交代,对“告别”的仪式的气氛起了点染的作用。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着大量的新闻故事,能不能抓住这些新闻,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请按照新闻要求,写一篇校园新闻。
【点拨明确】结合新闻要求,从每天发生的事中选择一件具有意义的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