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综合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栗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

吴人喜渡,好为佛事,希文①乃纵民竞渡,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监司奏劾②:杭州不恤荒政③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

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

荒政之施,莫此为大。

是岁,两浙唯枕州晏④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减)(注释)①希文: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

②奏劾:向皇上检举揭发。

③荒政:救灾的政事。

④晏:平静,安定。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发.粟及募民存饷/怀怒未发.(《唐雎不辱使命》)
B.文正乃.自条叙/屠乃.奔倚其下(《狼》)
C.皆欲.以发有余之财/夕日欲.颓(《答谢中书书》)
D.两浙唯杭州晏然./是故学然.后知不足(《虽有嘉肴》)
2.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B.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C.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D.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句子。

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362.范文正根据吴人的喜好,采取了怎样的救灾措施?
【答案】
1.B
2.D
3.老百姓没有流亡迁徙,都是范文正的恩惠呀。

4.纵民竞渡;让诸寺大兴土木。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

A:散发,发放/发作。

B:都是“于是”的意思。

C:想要/将要。

D:……的样子/这样。

故选B。

2.此题考查的是断句。

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疏通文意,结合意思断句即可。

“杭州不恤荒政③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翻译为:“认为范仲淹不体恤荒年财政困难,竟鼓励百姓划船竞赛,寺院大兴土木,既劳民又伤财”据此断句为: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故选D。

3.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
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句中“流徙”意思是“流离迁徙”,“惠”意思是“恩惠”。

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

范文正根据吴人的喜好:①“吴人喜渡,好为佛事,希文①乃纵民竞渡,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划船比赛,②“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寺院大兴土木。

译文:
宋朝皇佑二年,吴州一带闹大饥荒,当时范仲淹(字希文,卒谥文正)治理浙西,下令散发米粮赈灾.并鼓励百姓储备粮食,救荒的措施非常完备. 吴州民俗喜好赛舟,并且笃信佛教.范仲淹于是鼓励百姓举行划船比赛,自己也日日在湖上宴饮.从春至夏,当地的百姓几乎天天都扶老携幼在湖边争看赛船.另外,范仲淹又召集各佛寺住持,对他们说:“饥岁荒年工钱最是低廉,正是寺院大兴土木的大好时机.”于是各寺庙住持无不招募工人大肆兴建.范仲淹又召募工人兴建官家谷仓及吏卒官舍,每天募集的工人多达一千人. 掌监察的官员,认为范仲淹不体恤荒年财政困难,竟鼓励百姓划船竞赛,寺院大兴土木,既劳民又伤财,所以上奏弹劾范仲淹.范仲淹上奏说:“臣所以鼓励百姓宴游湖上,寺院、官府大兴土木,其用意正是借有余钱可花的百姓,嘉惠贫苦无依的穷民,使得靠出卖劳力生活的百姓,能依赖官府与民间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生活,不致背井离乡,饿死荒野.” 这年全国的大饥荒,只有杭州一带的百姓安定,老百姓没有流亡迁徙,都是范文正的恩惠呀。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

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

”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

”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

如是者凡更三师。

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

尝从日者①家见《书》疏义②,因请寓宿,手抄归。

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选自《元史》)[注]①日者:古时称占卜的人。

②《书》疏义: 为《尚书》旧注所作的阐释。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_________)
(2)俟.其欣悦(_________)
(3)遂.辞去(________)
(4)尝.暑中过河阳(_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
..的一项是()
A.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B.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C.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D.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4.请用原文句子填空。

两则短文的主人公幼时读书的经历极为相似:因家贫,都做过抄书学习的事。

因求名师难,(甲)文中的“余”____________,(乙)文中的许衡曾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中主人公的读书经历,在学习方面给了你什么启示?
【答案】
1.(1)借(2)等待(3)于是(就)(4)曾经
2.B
3.(1)抄写完,跑着送还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时间。

(2)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4.【甲】文: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乙】文:如是者凡更三师。

(凡更三师)
5.可围绕“珍惜学习机会”“克服困难,发奋读书”等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43.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遂”是“于是,就”;“假”是古今异义词,“借”的意思。

2.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的意思是:人们口渴极了,路边有梨树,大家争着摘梨吃,唯独许衡端正地坐在树下神情自若。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故答案为B。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1)句中的“毕(完成)、走(跑)、逾(超过)”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无主(没有主人)、吾(我)、
乎(吗)”几个词是赋分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4.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作答。

两则短文的主人公宋濂和许衡两个人,在访求名师方面都很艰难,【甲】文中的宋濂是“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而【乙】文中的许衡则是“如是者凡更三师”。

据此可填写作答。

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个性化阅读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生活实际来谈启示。

可围绕着“勤奋刻苦、珍惜机会、提升素养”等方面来谈。

答题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

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乙】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人,世代务农。

自幼就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入学,老师交给学生剖章析句,许衡问他的老师说:“读书是为了什么?”老师说:“为了科举考试中举!”许衡说:“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大为惊讶。

每次教他读书,他都要问文章的旨义。

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聪明非凡,将来肯定能远远超出常人,我不适合当他的老师。

”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

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

逐渐长大之后,许衡嗜好读书如饥似渴,可那时遭遇天下大乱,且家里贫穷没有书。

曾经跟随一个占卜的人到他家去,见那人家有为《尚书》旧注所作的阐释,于是就请求住在他家里,用手抄好后才回家。

后来逃难到徂徕山,才得到王辅嗣对《易经》的解说。

曾经在酷暑天经过河阳,人们口渴极了,路边有梨树,大家争着摘梨吃,唯独许衡端正地坐在树下神情自若。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吃,他说:“不是属于我的东西却去拿,这是不对的。

”那人说:“世道这么乱,这些梨树早没有主人了。

”许衡说:“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①,自平乡尉免归乡里,布衣环堵②之中,萧然自得。

时人莫之知也。

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

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
之,问驿吏曰:“此有好客乎?”驿吏白以嘉贞循宪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③,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

及命表④,又出意外。

他日,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己官让之,则天曰:“卿能举贤,美矣,联岂可无一官自进贤耶?”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嘉贞仪貌甚伟,神采俊杰,则天甚异.之。

翌日,拜监察御史。

(节选自《大唐新语》)(注释)①下人:下于人,在别人之下。

②环堵:四围墙,常形容居屋狭小简陋。

③积时凝滞者:长期积累下来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④命表:命,指派,差遣;表,写奏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咨:______
(2)则天甚异.之异:______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

3.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张嘉贞的形象特点。

【答案】
1.(1)咨询,询问(2)对……感到惊异
2.张循宪先借御史的身份出巡,回来时住在蒲州驿站。

3.胸怀大志,安贫乐道,才能超群(才能卓异)。

【解析】
109.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咨”是“咨询,询问”;“异”是意动用法,意思是“对……感到惊异”。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在此题中,要注意“以(凭借)、出(出巡)、次(停驻)”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试题分析: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作答时,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从“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可以看出张嘉贞胸怀大志,不卑不亢;从“布衣环堵之中,萧然自得”表现了他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从“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

及命表,又出意外”可以看出他才能超群。

据此可概括作答。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张嘉贞潦倒失意而胸怀大志,既不自认为与众不同,也不自卑于人,从平乡尉任上免官归乡,身着粗布衣衫住在四围土墙的屋子中,凄清冷落而怡然自得。

当时人们并没有谁了解
他。

张循宪凭御史身份出巡,回来时住蒲州驿站。

循宪正要回报情况,出使的事情还有没有解决的,心中很是忧虑。

就问驿站的小吏:“这里有好的客人吗?”小吏把张嘉贞告诉了他。

张循宪叫来张嘉贞和他相见,拿那些经过长时间没有解决的事情询问,张嘉贞根据情况灵活应答,没有什么事情不通达。

等到让张嘉贞写奏章,(那文辞条理)更是出乎意料。

他日,武则天拿这件事询问张循宪,他全按实情回答,于是请求把自己的官位让给嘉贞。

武则天说:“你能举荐贤能,是好事啊,我难道没有一个官位自己进用贤人吗?”于是在内殿召见嘉贞,隔着帘子与他谈话,嘉贞容貌高大英俊,神采出众,武则天认为他很是与众不同。

第二天,嘉贞被授官为监察御史。

4.
阅读《曹列论战》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日:“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加:虚夸,夸大
C.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
D.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属:属于
2.下面句子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A.夫战,勇气也。

B.何以战?
C.咨臣以当世之事。

D.战于长勺。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刿跟乡邻的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同时也显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识。

B.从全文看,鲁国能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准确地把握时机。

C.全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与鲁庄公的几次对话,其它内容略写。

这样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

D.本文有两条叙事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评战一胜战;另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一请问一参战一释疑。

【答案】
145.D
2.A
3.D
【解析】
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D.“忠之属也”的“属”是“类”的意思,不是“属于”。

故答案为D。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

A.“夫战,勇气也”是判断句。

其它三项都是倒装句。

故答案为A。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章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一评战。

不是“迎战—备战—评战一胜战”。

故答案为D。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

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5.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上①以兵部郎中戴冑忠清公直,擢②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③,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冑奏:“据法应流④。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⑤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冑前后犯颜⑥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节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上:指唐太宗。

②擢:提升。

③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④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⑤布:昭示。

⑥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上欲.杀之欲:(2)天下无冤狱.狱: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3.通过选文可以看出戴胄是个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简述。

【答案】
1.(1)想,想要(2)诉讼案件
2.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
3.示例:他(戴胄)是一个勇于进谏、忠诚耿直、秉公执法的人。

【解析】
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欲”是“想,想要”;“狱”是古今异义词,“诉讼案件”的意思。

2.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的意思是:你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分析概括。

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的人;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秉公执法的人。

【点睛】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

⑧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句
读。

参考译文:
皇上(唐太宗李世民)因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

(一次)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不久,有个假冒资历的人被发现了,皇上要处死他。

戴胄上奏说:“依照法律(这个人)应当被流放。

”皇上大怒:“你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答道:“皇上的命令出于一时的喜怒,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大信用的。

皇上痛恨被选拔的人当中很多有欺诈行为,所以要杀他们。

皇上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再交由法律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皇上(称赞戴胄)说:“你擅于依法办事,我又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严格执法,争辩的言论如泉水涌出一般,皇上都依照他的决断,天下就没有了冤案。

6.阅读《桃花源记》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落英缤纷
..缤纷:色彩鲜明
B.阡陌
..交通阡陌:田间小路
C.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子儿女
D.寻.向所志寻:动词,寻找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B.初极狭,才.通人。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芳草鲜美”,“鲜美”二字,造语奇特,描摹生动。

“鲜”重点写青草色,似乎带着大地与生俱来的蓬勃生机,丛丛芳草,碧透晶莹,绿尽天涯,望之身心俱醉。

B.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如此”包含渔夫自“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

此处若再把这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