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杂志2010年第7期--龙门石窟北魏佛衣类型_陈悦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四所录魏周 之际终南高 僧静蔼 , 亦 荥阳郑 氏 子 。1 窟中心柱后壁左侧铭 记“ 上仪同昌国侯 郑
里 , 现存北魏后期开凿的洞窟 5 座 , 集中在胡太 后 时期 [13] 。上衣 重层 式佛 衣在 巩县 最为 流行 ,
赠开 府陈 州刺 史 息干 智侍 佛时 ” , 右 侧 铭 记“ 妻成郡 君侍佛时” , 这 两条铭记 的时间 约
6.皇 甫公窟
78
□ 龙门石窟北魏佛衣类型
图三 龙门上衣重层式佛衣(着色表示重层上衣) 1 .宾阳中洞正壁 2.普泰洞正壁 3.魏字洞正壁 4 .皇甫公窟正壁 5 .地花洞正壁 6.弥勒北一洞正壁
三龛为 景明 三年(502 年)铭孙 秋生 龛 , 右壁 外 侧向内数第二龛为 景明四年(503 年)铭比 丘法 生龛 。
期流行(图五 ∶5)[ 21] 。 上衣搭肘式 佛衣北朝 自平城兴 盛 , 至 洛阳
庚续 , 并经 文化 中心 直接 影响 北朝各 地 [22] , 与 龙门的覆肩 袒右式佛衣 、上衣重层 式佛衣 相比
82
□ 龙门石窟北魏佛衣类型
较 , 显示出更强的本土化适应性 。
三 关于“褒衣博带”与“裳悬座”
3.麦积山 44 窟
朝 汉化速度逐渐 加快 , 如太 和以后北 朝文学的 侧 , 上 身与 万佛 寺的 重层 上衣 更为 接近 , 但 重
复 兴实质上即是 仿效南朝文 学的文体文 风 [11] , 层 上衣 在腿 部处 理成 瓣状 的形 式则 与龙 门 一
又 如约 在梁 武帝 中期 南朝 造型 艺术 的新 风已 致 , 似乎表现 出巩县上衣重 层式佛衣 进一步 结
间 , 北 魏一 代联姻 帝室 、显 贵 , 世代 多官 荥阳 。
(二)龙门北魏佛衣影响
郑 氏崇释教 , 龙门古阳洞窟 顶前部有 景明二 年
1.龙门与巩县石窟
(501 年)郑长 猷造弥 勒像 铭记 , 《续 高僧 传》卷
巩县石窟位于河南巩县东北 7.5 公里洛水 北岸的大力山南麓 , 西距汉魏洛阳故城约 44 公
壁 , 覆肩袒 右式 佛衣位 于 非 正 壁的 位 置 。第 二 阶 段 胡 太 后 时 期 (516 ~ 528 年), 上 衣重 层式和 上衣 搭 肘式 两种佛 衣并 行发展 , 尤以 上衣 重 层式 佛衣 为 主 , 一般布 置在 正壁 , 上 衣搭 肘式佛 衣则 多布置 在 非正 壁的位 置 。 第三阶 段 孝 明 以 后 (528 ~ 534 年 ), 上衣 搭肘式 佛衣 又成为 主 要流行的样式 。
则 一直 在龙 门 流行 ,
只 是到 北魏 末 , 佛 衣
底 端变 化较 大 , 外 侈
不甚 , 趋于直平 [ 8] 。
上 衣 重层 式 佛 衣
见 于成 都万 佛 寺梁 代
造 像 [ 9](图 四 ∶4), 根
据 成都 佛像 有 可能 摹
自 长江 下游 建 康的 推
测 [10] , 似 还 可 进 一 步
云冈一期及二期太和改制486494兹参考龙门石窟北魏洞窟开凿次第表列龙门石窟北魏佛衣类型在洞窟中的位置分布第一阶段孝文宣武时期494515云冈20四川万佛寺造像着色表示重层上衣80龙门石窟北魏佛衣类型不甚趋于直平见于成都万佛寺梁代造像据成都佛像有可能摹自长江下游建康的推似还可进一步推测龙门上衣重层式佛衣可能与南朝都城建康的影响有关管龙门与万佛寺的重层上衣不完全相同龙门的重层上衣主要遮覆身体右侧寺的重层上衣则遮覆身体两侧
图一 龙门古阳洞 左壁比丘慧 成龛覆肩袒 右式佛衣
一 龙门石窟北魏佛衣类型
佛衣 由内 而 外披 覆长 方形 的 三衣 ∶里 层 第 一衣 为 下 衣(安 陀 会)、中 层 第二 衣 为 中 衣 ( 多罗 僧)、外 层第 三衣 为上 衣(僧伽 梨), 共 三层 , 里 层上 身衬 僧 支 。根 据三 衣内 在的 逻 辑关 系 , 首先 从层 次表现 上 , 将印 度和 汉地 佛 教造像中的 佛衣 , 区分 为上衣外覆 类和中 衣外 露类 。上 衣外 覆类 仅表现 上衣 的披 覆形 式 , 中 衣外 露类 则既 表现 上衣 也表现 中 衣的 披覆 形 式 。其次 , 据上衣披着 形式变化 , 上 衣外覆 类可 分出 :通肩 式 、袒右式 、覆肩袒右式 、搭肘式 、露 胸通 肩式 等 ;据上 衣及中 衣披 着形 式变 化 , 中 衣外露类可 分出 :上衣 搭肘式 、上衣 重层式 、中 衣搭肘式等 [2] 。
推 测龙 门上 衣 重层 式
佛 衣可 能与 南 朝都 城
建 康的影响有关 , 尽
管 龙门 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佛 寺的 重
层 上衣不完全相同 。
龙 门的 重层 上 衣主 要
遮 覆身体右侧 , 万 佛 寺 的重 层上 衣 则遮 覆 身体两侧 。
5 世纪末 , 北魏 王
图五 巩县 、麦积山 、莫高窟 、天龙山石窟的佛衣 1.巩县 1 窟中心柱正壁(着色表示重层上衣) 2.麦积山 92 窟正壁 正壁 4.莫高窟 428 窟中心柱正壁 5.天龙山 3 窟右壁
* 本文为国家文物局文化遗 产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 课题“ 五至八世 纪汉地佛像服 饰研究”(编号 2009028 -15/08)阶段 性成果之一 。
77
2 01 0年·第 7 期
图二 龙门上衣搭肘式佛衣(着色表示中衣) 1 .古阳洞正壁 2 .莲花洞正壁 3 .来思九洞正壁 4 .党屈蜀窟正壁 5 .宾阳中洞右壁 左壁右侧 7.地花洞右壁 8 .地花洞左壁 9.路洞正壁 10.路洞左壁外数第二龛
龙门石窟北魏佛衣类型*
陈悦新(北京理工大学 副教授)
龙门石 窟位于河 南省洛 阳市南 12 公里 的 龙门 山麓 , 前滨 伊水 , 其 地东 北距 东汉 迄北 朝 洛阳故城 20 公里 。北魏洞 窟集中在 龙门西 山 , 主要洞 窟 23 座 , 分 作三个 阶段 [1] , 第 一阶段 为 孝文 、宣武 时期(494 ~ 515 年), 有古 阳洞 、莲 花 洞 、宾阳 洞等 ;第二 阶段 为胡 太 后时 期(516 ~ 528 年), 有魏 字洞 、普泰 洞 、皇 甫公 窟等 ;第 三 阶段 为孝 明以 后的 北魏 末 期(528 ~ 534 年), 有路 洞 、 党屈 蜀窟等 。其 中 , 除去 北 魏时 洞 窟辍 工停 建 , 主尊为 后来 补做 者如 宾 阳南 、 北洞 , 以 及主 尊非佛 像者 如弥 勒洞 , 主尊 残 毁者 如火 烧洞 , 难于 登临 材料 不清 者 如 骧 将军洞等 外 , 本文 讨论计 15 座洞 窟中的佛 衣 类型 。
79
2 01 0年·第 7 期
(图三 ∶6)等 。 兹参考龙门 石窟北魏 洞窟开凿 次第 , 表 列
龙门 石窟 北魏 佛衣类 型在 洞窟 中的 位 置分 布 (表一)。
由表 一可 见 , 第 一阶 段孝 文 、 宣 武时 期 (494 ~ 515 年), 上 衣 搭 肘 式 佛衣 主 要 位 于 正
上衣 搭肘 式佛 衣 。上衣 自身 后 通覆 两肩 , 右衣角自右 腋下绕过搭 左肘 ;中衣 与上衣披 着 形式相似 。这种形式的佛 衣分布在 洞窟正壁 的 如古阳洞 [ 3](图二 ∶1)、莲花洞(图二 ∶2)、来思 九洞(图二 ∶3)、党屈蜀窟(图二 ∶4)等 ;分布在 洞窟 侧壁 的如 宾阳中 洞(图 二 ∶5)、孝 昌三 年 (527 年)皇 甫公 窟(图 二 ∶6)、弥勒 北一 洞 、地
二 龙门石窟北魏 佛衣源流
(一)龙门 北魏 佛衣 来 源
上述 覆肩 袒右 式和 上 衣 搭肘 式 佛 衣 与 [5] 云 冈 [6] 的这 两种佛 衣形 式最为 相 似 , 二者 间似 应为 直接的 传承 关系 。云 冈一 期 及二期太和改制(486 ~ 494 年)[ 7]前覆 肩袒右式 佛衣为 主要样式 , 如 7 、8 、20 窟(图 四 ∶1)的 佛 衣 ;太和 改制 后及 三期流 行上 衣搭 肘式 佛衣 , 如 5 、6(图 四 ∶2)、5 ∶11 窟(图四 ∶3)的佛 衣 。 迁洛 后的 孝文 、宣 武时 期(494 ~ 515 年), 龙 门
有自 淮南 内附 者 , 有 任职 南疆 者 , 有出 使南 朝 者等等 [ 14] 。无论巩 县石窟的开 凿与荥阳郑氏 是 否相 关 , 其上衣 重层 式佛 衣所 表现 的特 点 , 都 反映 了功 德主 身份显 赫 、佞佛 、尚 南朝 文化 的 背景 。
2.龙门与西部 、东部石窟 从现有材料 看 , 龙门一 度居于 主要位置 的 上衣重层式 佛衣 , 似并未 对巩县以 外的其他 石 窟产生广泛 影响 , 但上衣 搭肘式佛 衣可能对 西 部地区产生 了直接或间 接的影响 。上衣搭肘 式 佛衣在西部 较为流行 , 如 麦积山(图 五 ∶2)[ 15] 、 炳灵寺 [16]及须弥山 [ 17]等石窟北魏时期的佛衣 。
如 1(图五 ∶1)、4 窟位于中心柱的佛衣等 。与龙 在 北周 时期 , 或 许说 明是 郑氏 先祖 开窟 , 后 辈
门 不 同 的是 , 巩 县的 重 层 上 衣多 遮 覆 身 体两 继 续供 养的 情况 。郑 氏与 南朝 关系 相续 不绝 ,
81
2 01 0年·第 7 期
图六
佛衣与汉地传统服饰举例 1 .犍陀罗佛像(采自栗田功 《 ガンダ一 ラ美 术》 Ⅰ , 日本 东 京 :二 玄 社 , 1988 年 , PL.164) 2 .深 衣形 制(据 《礼 书》 卷十“ 深 衣” 附 图绘 制) 3 .小菱形纹锦面棉袍 正 、背 面(N15) (采自《江 陵 马山 一号 楚墓》 第 21 页 图 二三 ∶1 、2) 4.凤 鸟花 卉纹绣浅黄绢 面棉袍(N10) (采自《江陵马 山一号楚墓》 彩版 六 ∶1) 5 .深黄 绢单 裙(N17 -3) (采自《 江陵 马 山一 号楚 墓》第 23 页图 二四 ∶1)
上述上衣搭 肘式和上 衣重层式 佛衣 , 学 界 一般以“ 褒 衣博 带” 或“ 裳悬座 ”这 两个 文化 概 念的术语命名 。
“ 褒衣博 带”用 于指称佛 衣约出 现于 20 世 纪 50 年代 , 最初主要描述云冈 6 窟的 上衣搭肘 式佛衣 [ 23] , 此后使 用范围逐渐 扩大到形容南 北 朝时期的佛 衣 [24] 。“ 褒衣博带” 原是古典文 献描 述汉族士人 服装宽大的 用语 , 如《汉 书》卷七 一 《隽不疑传》曰 :
及 于北魏洛阳新 都 , 胡太后 所立皇家 大寺永宁 合南北而形成的特点 。
寺 内塑像即与萧 梁人物形象 极为接近 [ 12]等等 。
巩 县石 窟 的开 凿推 测 可能 与荥 阳官 宦 世
龙 门上 衣重 层式 佛衣 的盛 行也 许可 算是 南朝 家 郑氏有关 。荥阳郑氏自魏 晋以来盘 错于汴 郑
文化影响加剧的又一个例证 。
花洞(图二 ∶7 、8)等 ;洞窟 正 、侧壁 均有分 布的 如神龟三年(520 年)慈香洞 、弥勒北二洞 、六狮 洞 、天统洞 、路洞(图二 ∶9 、10)等 。
上衣重层式 佛衣 。在 上衣搭肘 式佛衣 的外 面又 增加 一层 衣 , 可能 是重层 的 上衣 , 这 层 衣搭 覆右 肩和 左右 腿 , 在右腿 部 多呈 瓣状 装 饰 , 右衣角 自右腋下方 绕过搭左肘 。主要 分布 在洞 窟正 壁 , 如宾 阳中 洞(图三 ∶1)、普泰 洞 (图三 ∶2)、魏字洞(图三 ∶3)、孝昌三年皇甫公 窟 [4](图三 ∶4)、地花洞(图三 ∶5)、弥勒北 一洞
图四 云冈石窟与万佛寺的佛衣 1.云 冈 20 窟 正壁 2 .云冈 6 窟 右壁外侧(着色 表示中 衣) 3.云 冈 5 ∶11 窟正 壁(着 色表示 中衣) 4.四川万佛寺造像(着色表示重层上衣)
80
□ 龙门石窟北魏佛衣类型
继续这两种 佛衣样
式 , 覆肩袒右式佛 衣
短 暂出现后 , 基本 消
失 ;上 衣 搭 肘 式 佛 衣
534 年北 魏灭 亡 , 东 西魏 分裂 形成 对峙 局 面 , 北 朝 的 统治 中 心 分别 转 移 到了 邺 城 和 长 安 。上衣 搭肘 式佛 衣继续 在西 部石 窟中 流行 , 如麦积山西 魏时期 、莫 高窟北周时 期 [ 的 18] 佛衣 (图五 ∶3 、4)。东魏北齐另一个政治文化中心在 晋阳(今太 原)[ 19] , 东魏实权 者高欢于晋阳 建大 丞相府 , 遥 控朝政 , 又 曾在天龙山建 避暑宫 [ 20] , 上衣 搭肘 式佛 衣亦 在太 原天龙 山 石窟 东魏 时
龙门 石窟 北 魏佛 衣具 有上 衣 外覆 类中 的 覆肩袒右式 , 以及中衣 外露类中的 上衣搭 肘式 和上衣重层式共三种样式 。
覆肩 袒右 式佛 衣 。上衣 自身 后 通覆 两肩 , 右衣角由右 腋下方绕过 搭左肩 , 露 出右胸 和右 臂的样式 。主要见于古 阳洞两侧壁 由下而 上第 三层七大龛 , 其中左壁 外侧龛为太 和二十 二年 (498 年)铭 慧成龛(图 一), 右 壁外 侧向 内数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