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东南里中学2021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成都市东南里中学2021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
1. 居里夫妇用α粒子(4He)轰击27Al得到一种自然界不存在的核素—30P,开创了人造核素的先河。
其发生的变化可表示如下:27Al+4He→30P+1n。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30P和31P两种核素互为同位素
B. 该变化说明原子核在化学反应中也能发生变化
C. 该变化同样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D. 在30P中存在: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
参考答案:
B
【分析】
根据化学反应的最小微粒是原子,所有的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并结合同位素的概念等分析。
【详解】A.30P和31P两种核素其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所以互为同位素,选项A正确;B.原子核在一般的化学反应中不能发生变化,化学反应的最小微粒是原子,选项B错误;
C.所有的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选项C正确;
D.30P是原子,中子数为30-15=15,对该原子来说,存在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选项D正确;
答案选B。
2. 在含有KCl、NaCl、Na2SO4三种物质的混合溶液中,已知c(Na+)=0.8mol/L,
c(Cl—)=0.7mol/L、c(K+)=0.4mol/L,则c(SO42—)为
A、0.25 mol/L
B、0.3 mol/L
C、0.4 mol/L
D、0.5 mol/L
参考答案:
A
略
3. 下面是有关厨房中的常见操作或常见现象,其中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烧菜用过的铁锅,经放置常出现红棕色锈斑
B.用醋酸除去水壶或锅中的水垢[主要成分CaCO3]
C.用煤气灶燃烧沼气[主要成分甲烷(CH4)]为炒菜提供热量
D.牛奶久置变质腐败
参考答案:
B
略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Cl2、SO2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二者均有氧化性
B. 常温下,铜片放入浓硫酸中,无明显变化,说明铜在冷的浓硫酸中发生钝化
C. Fe与稀HNO3、稀H2SO4反应均有气泡产生,说明Fe与两种酸均发生置换反应
D. 分别充满HCl、NH3的烧瓶倒置于水中后液面均迅速上升,说明二者均极易溶于水
参考答案:
D
A.二氧化硫与品红发生化合反应生成不稳定的物质,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A错误;B.常温下铜与浓硫酸反应速率很慢,几乎无明显变化,但未发生钝化,故B错误;C.铁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没有生成氢气,不是置换反应,故C错误;D.液面均迅速上升,说明烧瓶内压强减小,可说明气体易溶于水,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注意把握常见物质的性质的异同。
本题的易错点为B,常温下,铜与浓硫酸不发生钝化,因此不能用铜制容器盛装和运输浓硫酸。
5. 在生活中小孩不慎误服了肥皂、氨水等,下列物质可用于减轻毒性的是()
A.糖水B.黄酒
C.开水D.食醋
参考答案:
D
解析食醋与肥皂、氨水发生化学反应而减轻了毒性。
6. 工业上合成氨的原料之一为氢气,其来源之一是利用石油气的有关成分如丙烷(C3H8)制取。
以下途径,假设反应都能进行,则从经济效益考虑最合理的反应是()
A.C3H83C+4H2 B.C3H8C3H6+4H2
C.C3H8+6H2O3CO2+10H2 D.
参考答案:
C
略
7.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一个基本物理量
B.萃取操作时,可以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
C.当光束分别通过氢氧化铁胶体、氯化铁溶液时,都可以从侧面看见光亮的通路
D.根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分散系可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参考答案:
D
略
8. 在饮用水中添加含钙、镁、锌、硒等的矿物质,可以改善人体营养,增强体质。
其中的“钙、镁、锌、硒”是指()
A.分子 B.原子 C.离子 D.元素
参考答案:
D
略
9. 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及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①过滤②加过量NaOH 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2CO3溶液⑤加过量BaCl2溶液,不合理的操作顺序是A. ④②⑤①③ B. ⑤④②①③ C. ②⑤④①③ D. ⑤②④①③
参考答案:
A
试题分析:要先除硫酸根离子,然后再除钙离子,碳酸钠可以除去过量的钡离子,如果加反了,过量的钡离子就没法除去,至于加氢氧化钠除去镁离子顺序不受限制,因为过量的氢氧化钠加盐酸就可以调节了,只要将三种离子除完了,过滤就行了,最后加盐酸除去过量的氢氧根离子碳酸根离子,顺序为:②⑤④①③或⑤②④①③或⑤④②①③,选项A不正确,符合题意。
10. 2013年1月3日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出现大雾天气,导致大量航班延误。
雾属于下列哪种分散系()
A.乳浊液 B.溶液 C.悬浊液 D.胶体
参考答案:
D
11. 可逆反应2NO22NO + O2在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①混合物各物质的量的浓度
相等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2③用NO2、NO、O2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比为2:2:1的状态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⑤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⑥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改变的状态
A.①④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①②④⑤⑥
参考答案:
A
略
12. 下列酸性最强的是 ( )
A HClO4
B H2SO4
C H2SiO3
D H3PO4
参考答案:
A
略
13.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
B. 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C. 铝粉和盐酸反应时,溶液温度通常会上升
D. 高温煅烧石灰石的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
参考答案:
D
【详解】A.依据化学反应实质是旧键断裂,新键形成分析,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伴随能量变化,故A正确;
B.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故B正确;
C.铝粉和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溶液吸收反应放出的热量后,温度通常会上升,故C正确;D.高温煅烧石灰石的反应是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14. 将固体NH4I置于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温度下发生下列反应:
①NH4I(s)?NH3(g)+HI(g)②2HI(g)?H2(g)+I2(g)
达到平衡时,c(H2)=0.5mol?L﹣1,c(HI)=4mol?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衡时,c(NH3)=6 mol?L﹣1
B.反应起始时固体NH4I是5 mol
C.平衡时HI的分解率为20%
D.若改变反应起始固体NH4I的量,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平衡时各气体浓度也发生改变
参考答案:
C
考点: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专题: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A.NH4I分解出的HI浓度为平衡时HI浓度与已分解的HI的浓度之和,即为NH4I分解出的NH3物质的量浓度,H2来自HI的分解,根据H2浓度可知HI分解的浓度;
B.NH4I的转化率不能确定、容器的体积不确定,无法计算NH4I的起始物质的量;
C.HI的分解率=×100%;
D.NH4I为固体,改变其用量,反应①的平衡不移动,平衡时各组分的浓度不变.
解答:解:A.平衡时c(HI)=4mol?L﹣1,HI分解生成的H2的浓度为0.5mol?L﹣1,HI的分解浓度为2×0.5mol?L﹣1=1mol?L﹣1,则:NH4I分解生成的HI的浓度为4mol?L﹣1+1mol?L﹣1=5mol?L﹣1,所以NH4I 分解生成的NH3的浓度为5mol?L﹣1,故A错误;
B.NH4I的转化率不能确定、容器的体积不确定,无法计算NH4I的起始物质的量,故B错误;C.HI的分解浓度为1mol?L﹣1,NH4I分解生成的HI的浓度为5mol?L﹣1,则HI的分解率为
×100%=20%,故C正确;
D.NH4I为固体,改变其用量,反应①的平衡不移动,平衡时各组分的浓度不变,故D错误,
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的计算,难度中等,解题关键在于明白NH4I分解出的HI为平衡时HI与已分解的HI之和
15. 用可溶性钡盐检验SO42-离子的存在时,先在待测溶液中加入盐酸,其作用是( )
A.形成较多的白色沉淀
B.形成的沉淀纯度更高
C.排除SO
4
2-以外的其它阴离子及Ag+的干扰
D.排除Ba2+以外的其它阳离子的干扰
参考答案:
C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 利用下图图装置测定中和热的实验步骤如下:
(1)倒入NaOH溶液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______。
A.沿玻璃缓慢倒入B.分三次少量倒入C.一次迅速倒入
(2)使硫酸与NaOH溶液混合均匀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______。
A.用温度计小心搅拌B.揭开硬纸片用玻璃棒搅拌
C.轻轻地振荡烧杯D.用套在温度计上环形玻璃棒轻轻地搅动
(3)做了三次实验,每次取溶液各50 mL,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已知盐酸、NaOH溶液的密度与水相同,中和后生成的溶液的比热容c=4. 2×10-3kJ/(g·℃),则该反应
的中和热△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用50 mL 0.55 mol·L-1的氨水(NH3·H2O)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通过测得的反应热来计算中和热,测得的中和热△H的绝对值会___________(填“偏小”、“偏大”或“不变”)。
(5)若通过实验测定中和热的△H的绝对值常常小于57.3kJ/mol,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
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
B.测量HCl溶液的温度计用水洗净后才用来测NaOH溶液的温度
C.量取NaOH溶液的体积时仰视读数
参考答案:
(1)C (2)D (3) -53.76 kJ.mol-1 (4)偏小(5)AC
【分析】
(1)将NaOH溶液倒入小烧杯中,分几次倒入,会导致热量散失,影响测定结果;
(2)盐酸和氢氧化钠混合时,用套在温度计上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地搅动,使盐酸与NaOH溶液混合均匀;
(3)根据中和热计算公式Q=cm△T中涉及的未知数据进行判断;
(4)根据弱电解质电离吸热分析;
(5)根据中和热实验可能引起的误差进行分析。
【详解】(1)倒入氢氧化钠溶液时,必须一次迅速的倒入,目的是减少热量的散失,不能分几次倒入氢氧化钠溶液,否则会导致热量散失过多,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故选C,故答案为:C。
(2)使盐酸与NaOH溶液混合均匀的正确操作方法是:用套在温度计上的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地搅动;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不能使用温度计搅拌;也不能轻轻地振荡烧杯,否则可能导致液体溅出或热量散失,影响测定结果;更不能打开硬纸片用玻璃棒搅拌,否则会有热量散失,故选D,故答案为:D。
(3)第1次实验盐酸和NaOH溶液起始平均温度为25.25℃,反应后温度为:28.5℃,反应前后温度差为3.25℃;第2次实验盐酸和NaOH溶液起始平均温度为24.45℃,反应后温度为27.6℃,反应前后温度差为3.15℃;第3次实验盐酸和NaOH溶液起始平均温度为24.75℃,反应后温度为26.5℃,反应前后温度差为1.75℃;第三组数据与前两组数据相差较大,测量时可能出现错误,因此求平均值时只用前两者,50mL的0.50mol/L盐酸与50mL的0.55mol/L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和为
m=100mL×1g/cm3=100g,c=4.2×10-3kJ/(g·℃),代入公式Q=cm△T得生成0.025mol的水放出热量
Q=4.2×10-3kJ/(g·℃)×100g×℃=1.344kJ,即生成0.025mol的水放出热量为:1.344kJ,所以生成1mol的水放出热量为1.344kJ×=53.76kJ,即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H=-53.76kJ/mol,故答案为:-53.76kJ/mol。
(4)一水合氨为弱碱,电离过程为吸热过程,放出的热量偏少,但中和热△H为负值,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NH3?H2O)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H的绝对值会偏小,故答案为:偏小。
(5)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导致测定的最高温度偏小,测定的温度差偏小,测定结果偏低,故A选;
B.测量HCl溶液温度计用水洗净再测氢氧化钠,会减少酸和碱之间因为中和反应而导致的热量损失,提高实验的准确度,故B不选;
C.量取NaOH溶液的体积时仰视读数,导致量取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偏小,反应生成的水的物质的量偏小,放出的热量偏少,测定的最高温度偏小,测定结果△H的绝对值偏小,故C选。
故答案为:AC。
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
17. 已知1 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能量242 kJ,拆开1 mol氧气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496 kJ,水蒸气中1 mol H—O键形成时放出能量463 kJ。
计算氢气中1 mol H—H键断裂时吸收多少能量?
参考答案:
436 kJ
解析设1 mol H—H键断裂时吸收能量x kJ。
由H2(g)+O2(g)=H2O(g)可知,
2×463 kJ-(x kJ+×496 kJ)=242 kJ
得:x=436 kJ
即氢气中1 mol H—H键断裂时吸收436 kJ能量。
18. 某一定量的锌与稀硫酸反应,收集到4.48L氢气(标准状况)。
(1)计算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是多少?
(2)若所用稀硫酸的浓度为0.4 mol/L,则至少需要硫酸溶液的体积为多少升?参考答案:
(1)13g (2)0.5L
略
19. 现有0.270kg质量分数为10%的CuCl2溶液250mL。
计算:
⑴溶液中CuCl2的物质的量;
⑵溶液中Cu2+和Cl―的物质的量浓度。
参考答案:
现有0.270kg质量分数为10%的CuCl2溶液250mL。
计算:
⑴溶液中CuCl2的物质的量;0.2mol(3分)
⑵溶液中Cu2+和Cl―的物质的量浓度。
0.8mol/L、1.6mol/L(6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