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菊文化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
• 菊花与重阳习俗 • 重阳民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 的历史现象, 反映着人民的物质生活、行 为、和文化中具有传承性的习俗惯例和 意识形态。菊花以其独特的实用性与观 赏性,顺其自然的融入到重阳习俗之中,并 且逐渐成为重阳习俗中不可或缺的物质 实体与精神寄托。
• 重阳之名来源于《易经》,在春秋战国时 的《楚辞》中,屈原的《远游》里写道: 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意思 是,屈原在重阳这天登高而与上天相通。 而重阳之日在楚国,是楚人为力求登天举 行拜谒先祖的传统活动的时间。 • 但重阳正式成为民俗节日,应是在汉代, 人们将每年的重阳视为逃避灾难的日子, 并将饮菊酒作为逢凶化吉的一种途径。
菊花象征意义
• 对于菊花文化象征意义的发生,有两位重要的历史人 物不得不提,首先是战国时期的屈原,在其政治抒情 长诗《离骚》中,运用比兴寄托手法,以“夕餐秋菊 之落英”来象征自己品格的芬芳高洁,借菊花来比喻 自己对高尚人格的追求,于是菊花一开始出现在文人 的作品中,便具有了人格的象征意义。 •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将菊花作为观赏植物栽植于庭 院,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深远意蕴. 菊 花的开于暮秋,耐寒傲霜,不与群芳争艳的节气与诗 人的境遇及品行重合到了一起.诗人借菊花来表达自 己不与时人同流合污的品质和超然独立的节操.陶渊 明对菊花的喜爱与描写,使得菊的文化意象得以固定, 此后文人常将陶渊明与菊花并提,陶渊明成了人格化 的菊花,菊花也成了陶渊明高风亮节的象征。
• 重阳节中的菊花习俗 事象
• 重阳菊花习俗的表现 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归 纳起来,主要有四种,即 饮菊酒、食菊糕、簪 菊花、赏菊花。
• 菊花文化的精神内涵 • 在丰富的物态文化形式的基础上,人们通过在 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创造了特有 的精神世界,把观念与价值、理想与信仰、宗 教与艺术等浓缩到菊花文化的精神内涵之中。 菊花的诗歌、绘画、小说、戏曲,以及民俗活 动等各种艺术文化形式承载着人们对菊花的认 识与情感,和赋予菊花的审美与道德标准,并且 通过多元的象征体系,将菊花文化一代代传承 下去。
己人格追求的诗歌不胜枚举。 • 中国传统文人亦仕亦隐,喜好追求一种山水隐 逸的情怀。陶渊明在中国历史上首创了摆脱污浊的政治环境,弃
甲归田的隐逸形象。“不因彭泽休官去,未必黄花得须香”而周敦颐的 《爱莲说》中称道:“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三径就荒而
犹存”的这种与世无争、隐逸退让的精神象征, 亦成为诗人们所向往的精神生活与境界。
对于菊花文化象征意义的发生有两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不得不提首先是战国时期的屈原在其政治抒情长诗离骚中运用比兴寄托手法以夕餐秋菊之落英来象征自己品格的芬芳高洁借菊花来比喻自己对高尚人格的追求于是菊花一开始出现在文人的作品中便具有了人格的象征意义
中国菊文化
口译2班 范小姝
1、菊花文化的定义
• 菊花在我国自有文献记载,己有3000余年的 悠久历史。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养菊、赏菊、 品菊、咏菊、画菊的传统中,培养了人们雅 洁高尚的情操、品德素养和民族节气。菊花 不断的融入文化与生活的内容,从而形成了 一种与菊花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以菊花为中心 的文化体系,这就是中国传统菊花文化。
征着漂泊无依的游子。
• 菊花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 • 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质的菊花传到了日本、韩 国和西方国家,在世界园艺师的培育下,菊花的 品种和形态又有了变化和发展,而菊花文化自 身也渐渐脱掉了原有的外壳,变成了世界性的 花卉。菊花在传入日本、韩国以及一些西方国 家后,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和风俗文化 的背景下,被赋于了不同的象征意义,其中不仅 包含着有关道德情操、民族精神、美学观念等 多方面的内容,还放映了该民族的社会文化和 心理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菊花发展简史
• (1)起始阶段 • 著名东晋诗人陶渊明在其咏菊诗中有“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邑露掇其 英”,可见当时菊花既是作为食用,又供观赏。 此家菊出现后,其引种栽培得到了推广。 • 到了唐代,菊花的栽培已是很普遍了,菊花不仅 仅为贵族大夫所欣赏,民间百姓也广为种植。 这是由于菊花兼备实用(食用、饮用以及药用) 与观赏价值。可以说,菊花在其文化历程的一 开始,就是为中国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所接受 和喜爱的花卉。
• 从文化的一般意义上来看菊花文化 的定义,即可以理解为社会发展中 人类以菊花为对象进行的创造活动 及其成果的总称,包括栽培技术,社 会习俗,艺术作品和菊花象征意义 以及道德、人文内涵。广义的菊花 文化即人类实践劳动过程中创造的 菊花物质形态财富和精神形态的财 富,狭义的菊花文化则仅指与菊花 相关的文学、艺术、价值观念、审 美情趣等精神形态部分。
• 菊花在中国诗词中的象征意义 • 历代咏菊诗篇中,菊花大都被定位为不从流俗, 不媚世好,卓然独立的君子品格象征。陆游有诗
霜向晚欺,独开万卉已凋时”。此类以歌颂菊花来表达自
云:“菊花如端人,独立凌冰霜”,“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宋代诗人 梅尧臣在《残菊》诗中咏道:“深丛隐孤芳,扰得奉清筋”。苏轼有:“荷尽 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明代诗人高启有《晚香轩》诗曰:“不畏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菊花与思乡也是密切相 联的。唐代岑参作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
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诗人因遇 安史之乱而有家难归,借菊花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杜甫 的名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也是相同的感 慨。明人唐寅的《菊花》诗:“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 看秋风”。菊花不仅包含着无尽的乡愁,更象
• (2)发展阶段 • 菊花至宋代在品种、栽培与专著等方面有了新 的突破。宋徽宗时,彭城的刘蒙《菊谱》问世, 该书是我国菊花专著之始,也是世界上出现的 第一部菊花专著。宋代菊花渐由露地的自然栽 植过渡到整形盆栽。 • (3)成熟阶段 • 明代菊花的栽培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自 明代起,艺菊赏菊活动迅速发展,无论是宫廷还 是民间,重阳佳节时人们都要在庭园、街道摆 放菊花,布置成花山花城,用小菊结扎成的宝塔、 门楼等扎景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