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宜昌市292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宜昌市292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杨良芹;金桂兰;王岳芬
【摘要】目的:了解我市药品不良反应(ADR)上报的基本情况和总体趋势,为减少ADR及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市2012年15个区上报的2 926份ADR报告,结合Excel电子表格和手工筛选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2 926例ADR中,40 ~ 59岁人群ADR发生率最高,为942例,占32.19%;静脉滴注给药为引起ADR的主要途径,为1 940例,占66.30%;引起ADR的药物以抗感染药为主,为1 491例,占50.96%;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为1 313例,占44.87%,其次为胃肠道损害;新的和严重的ADR为592例,占20.23%.结论:临床应进一步加强ADR的监测和上报工作,提高ADR报告质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期刊名称】《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年(卷),期】2014(014)002
【总页数】3页(P154-156)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监测
【作者】杨良芹;金桂兰;王岳芬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人民医院(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3000;三峡大学人民医院(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3000;湖北省宜昌市地质勘探大队卫生所,湖北宜昌44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9.3
目前上市后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为安全用药的最主要监测手段,实施ADR 监测,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近年来我市的ADR 上报数量明显增加,为了解我市ADR 上报的基本情况和总体趋势,现对我市2012 年15 个区上报的2 926 份ADR 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2 年我市ADR 监测中心收到且经湖北省ADR 监测中心审核通过
并报送国家ADR 监测中心的报告,共计2 926 份。
1.2 方法
使用国家ADR 监测网络数据库软件进行资料录入、数据管理和分类统计,利用Excel 电子表格统计和手工筛选方法,按患者性别、年龄、报告人职业、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 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生ADR 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
2 926 例ADR 报告中,男性1 240 例(占42.38%),女性1 676 例(占57.28%),不详10 例(占0.34%),从比例上来看,女性高于男性(1.35∶1),见表1。
2.2 ADR 报告人职业分布
2 926 例ADR 报告中,医师上报1 260 例(占43.06%),药师上报905 例(占30.93%),护士上报722 例(占24.68%),其他39 例(占1.33%)。
2.3 引发ADR 的给药途径分布
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给药为最多,有1 940 例,占66.30%,见表2。
表1 发生ADR 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例)Tab 1 Distribution of patient’s age
and gender in ADR cases(cases)性别年龄/岁≤3 4~6 7~14 15~18 19~29 30~39 40~49 50~59 60~69 70~79 ≥80 合计构成比/%206 64 54 21 109 106 199 180 164 107 30 1 240 42.38女性 147 55 42 32 230 273 308 251 201 109 28 1 676 57.28不详 1 1 1 2 1 3 1 10 0.34合计男性354 119 96 54 340 381 508 434 366 216 58 2 926构成比/% 12.1 4.07 3.28 1.85 11.62 13.02 17.36 14.83 1 2.51 7.38 1.98 100.00
表2 引发ADR 的给药途径分布Tab 2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of ADR cases 给药途径病例数构成比/%静脉滴注1 940 66.30口服 523 17.87肌内注射157 5.37皮下注射 130 4.44静脉注射 79 2.70外用 41 1.40阴道用药 18 0.62局部外用 16 0.55吸入用药 6 0.21直肠用药 3 0.10其他 13 0.44合计2 926 100.00
2.4 引起ADR 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
涉及药品均以怀疑药品通用名进行统计,按照《新编药物学》(17 版)对ADR 报告涉及的药品进行分类,报告涉及化学药品2 229 例(占76.18%),中药制剂416 例(占14.22%),生物制品269 例(占9.19%),其他12 例(占0.41%),见表3。
表3 引起ADR 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Tab 3 Categories of ADR-inducing drugs and constitution ratio/%抗感染药药品种类病例数构成比1491 50.96中药制剂 416 14.22生物制品 269 9.20中枢神经系统药 171 5.84维生素与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 164 5.60心血管系统用药 86 2.94血液系统用药 80 2.73消化系统用药 74 2.53呼吸系统用药 41 1.40泌尿和生殖系统用药 27 0.92皮肤科用药 25 0.85激素及其有关药 23 0.79抗肿瘤药 14 0.48诊断用药 10 0.34眼科用药 9 0.31影响变态反应和免疫功能药 8 0.27自主神经系统用药 6 0.21其他 12 0.41合计2 926 100.00
2.5 引起ADR 的抗感染药种类及构成比
2 926 例ADR 报告中,涉及抗感染药1 491 例,以头孢菌素类引起的ADR 报告病例数居多,其次为氟喹诺酮类,见表4。
2.6 ADR 的转归
2 926 例ADR 报告中,治愈1 382 例(占47.23%),好转1 506 例(占51.47%),有后遗症者1 例(占0.03%),未好转14 例(占0.48%),不详2
3 例(占0.79%)。
2.7 ADR 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根据国家ADR 监测中心编写的《WHO 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中规定的ADR 累及器官和(或)系统进行统计,2 926 例ADR 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其次为胃肠道,见表5。
表4 引起ADR 的抗感染药种类及构成比Tab 4 Categories and constitution ratio of ADR-inducing anti-infective drugs抗感染药种类病例数构成比/%头孢菌素类487 32.66氟喹诺酮类 213 14.29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180 12.07克林霉素类 141 9.46青霉素类 115 7.71大环内酯类 110 7.38抗病毒药 70 4.7硝基咪唑类 57 3.82磷霉素类 46 3.09抗结核药 16 1.07氨基糖苷类15 1.00其他β-内酰胺类 11 0.74抗真菌药 5 0.33碳青霉烯类 4 0.27糖肽类 2 0.13四环素类 1 0.07其他 18 1.21合计1 491 100.00
表5 ADR 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Tab 5 Organs and systems involved in ADR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累及器官和(或)系统病例数构成比/%主要临床表现皮肤及其附件 1 313 44.87 局部或全身性皮肤皮疹、荨麻疹、瘙痒、水疱、红肿、疼痛胃肠道 518 17.70 恶心、厌食、呕吐、腹痛、腹泻、便秘全身性316 10.80 发热、寒战、过敏性休克、胸闷、无力、全身水肿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 208 7.11 头昏、头痛、眩晕、感觉混乱、四肢及舌麻痹、昏迷、意识模糊、
抽搐用药部位 183 6.25 注射部位皮疹、荨麻疹、瘙痒、硬结、疼痛心率及心律
紊乱 80 2.73 心悸、心率加快79 2.70 胸闷、气喘、左心衰竭、血压升高、血压下降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 63 2.15 面色苍白、冷汗、晕厥、颜面潮红、心悸、低血压呼吸系统 50 1.70 呼吸困难、气促、口唇发绀、喉头水肿、咳嗽、失声神经紊乱 23 0.79 失眠、幻觉、心悸、烦躁泌尿系统 19 0.65 血尿、尿频、尿痛、排尿困难、下肢水肿视觉系统 16 0.55 视物模糊、畏光、流泪异常、双眼红肿、双下眼睑有渗出液代谢和营养障碍 11 0.38 高血糖、低血糖、体质量增加、口渴肌肉骨骼系统 11 0.38 腰背痛、肌肉萎缩、肌痛、关节痛、病理性骨折、骨痛、横纹肌溶解症女性生殖系统 11 0.38 阴道炎、月经紊乱肝胆系统 10 0.34 肝功能异常、黄疸血小板异常和出血、凝血障碍 7 0.24 血小板计数减少、静脉炎白
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异常 4 0.14 白细胞计数减少、粒细胞计数升高红细胞异常
2 0.07 骨髓抑制听觉和前庭功能损害 2 0.07 耳聋、耳鸣、眩晕合计2 926 100.00
2.8 ADR 类型及构成比
2 926 例ADR 报告中,一般的ADR 有2 334 例,占79.77%;新的、严重的ADR 有592 例,占20.23%,见表6。
表6 ADR 类型及构成比Tab 6 Types of ADR cases and constitution ratio项目ADR 分类一般的严重的新的、一般的新的、合计病例数严重的2 334 111 449 32 2 926构成比/% 79.77 3.79 15.35 1.09 100.00
2.9 ADR 报告单位类别及构成比
2 926 例ADR 报告中,医疗机构上报2 605 例(占89.03%),经营企业上报18
3 例(占6.25%),生产企业上报42 例(占1.44%),疾控中心上报71 例(占2.43%),个人上报25 例(占0.85%),见表7。
表7 ADR 报告单位类别及构成比Tab 7 Types of ADR-reporting units and
constituent ratio项目 ADR 报告单位类别合计病例数医疗机构经营企业生产企
业疾控中心个人2 605 183 42 71 25 2 926构成比/% 89.03 6.25 1.44 2.43 0.85 100.00
3 讨论
3.1 人群中基因、年龄等与ADR 的关系。
2 926 例ADR 报告中,在性别上,女性多于男性。
ADR 各个年龄段都有发生,40~59 岁中年人所占比例居首位,为32.19%,与文献报道[1]相似;
3 岁以下婴幼儿发生ADR 比例为12.10%,这可能与婴幼儿的生理特征有关;60 岁以上老人发生ADR 比例有所上升,占21.87%,老年人随年龄增大,各器官功能退化,且有多种疾病,联合用药较普遍,因此对婴幼儿、老年人的ADR 监测工作仍应加强。
个体差异是ADR 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人类基因图谱描绘的完成以及遗传药理学、药物基因组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基因多态性导致个体差异逐步得到证实[2]。
造成药物反应个体差异的因素有许多,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等多个方面,其中最根本的是遗传因素[3]。
在用药前,通过检测患者的药物相关基因,明确机体对某药物的敏感程度及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才能科学地决定某一患者最适合的药品种类和剂量,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从根本上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3.2 给药合理性与ADR 的关系
发生ADR 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给药最多,占66.30%,与其他文献报道[1]相似。
静脉滴注给药除了药品内在因素外,还与药物配制、药物浓度、药液放置时间、滴注速度等密切相关。
从ADR 的临床表现来看,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胃肠道反应,与国内文献报道的排序基本类似[1]。
大多数抗菌药物静脉注射时,如浓度过高或滴注过快常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和血栓性静脉炎[4],这2 种比例最高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都最为直观,因此最容易被察觉,这也提
示医务人员还需加强对其他不易被察觉到的不良反应的重视。
在报告的ADR 中,大多数β-内酰胺类药往往是将1 日剂量集中于一次给予,在
静脉滴注β-内酰胺类药及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中,美洛西林/舒巴坦、头孢替唑在静脉滴注时会出现腹泻、恶心、呕吐,以大剂量或滴注速度过快尤其明显,还可能导致抗菌药物诱发伪膜性小肠结肠炎[5];氟喹诺酮类药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等,特别要注意滴注速度。
因此,应注意给药速度、药物配置浓度等,并应严格掌握注射剂量和疗程,尽量减少注射剂联合使用的种类,以避免ADR 的出现。
3.3 超剂量用药与ADR 的关系
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 在我市药物排序中居第2 位,占14.29%,超正常剂量
使用中药注射剂是引发ADR 的原因之一。
陈晓玲[6]对所在医院使用3 种剂量
注射用双黄连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进行了临床观察,发现超过一定剂量后,随着剂量加大,疗效无显著增加,ADR 发生率却增加显著。
李瑾翡等[7]对注
射用丹参引起ADR 的原因进行筛查,也发现擅自加大用量是不良反应/事件发生
的原因。
因此对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应尽量做到掌握其适应证以及相关的用药原则,使不良反应的发生得到避免。
抗感染药超剂量使用不仅增加ADR 的发生,还可造成细菌耐药性增强、耐药菌株增加,而抗菌效力降低[8]。
3.4 不合理联合用或重复用药与ADR 的关系
随着药物品种和联合用药的日益增多,多种药物联用、重复用药等不合理用药现象亦增多,ADR 随之增多。
在住院患者中,1 日用药1~5 种,潜在药物相互作用
发生率为12.1%,实际ADR 发生率为3.5%;用药6~10 种,潜在相互作用发
生率为29%,实际ADR 发生率为10%[9]。
抗感染药发生ADR 的比例为50.96%,在抗感染药中头孢菌素类药占32.66%。
抗感染药的不合理使用主要表现为联合用药不当,一般联合用药只用于病原菌不明
确的严重感染、单用1 种抗菌药物时未能取得良好抗菌效果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而且为了避免长期用药产生耐药性或者是联合用药可减少药物毒副作用时才考虑联合用药[10]。
临床应重视抗感染药的合理使用,以确保用药安全。
总之,我市今后应加强临床合理用药及用药监护,不断完善ADR 监测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ADR 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张娟,熊永山,王登峰,等.武汉市2010 年5252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2,23(2):153-156.
[2]田月洁,李泮海,李旸.基因多态性对药品不良反应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警戒,2009,6(12):741-745.
[3]许景峰.药物相关基因多态型与药品不良反应[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0,
4(2):188-192.
[4]伦新强.抗感染药物静滴速度过快所致不良反应及防治[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5,
7(1):29-31.
[5]柳志庆,台瑛,李积徐.大剂量快滴速致药物不良反应的调查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134-135.
[6]陈晓玲.双黄连粉针剂临床应用剂量与不良反应的关系[J].四川医学,2000,
21(7):652-653.
[7]李瑾翡,谭舜,赖宇红,等.注射用丹参不良反应原因筛查的实验研究[J].中药新药与
临床药理,2009,20(3):285-287.
[8]李文杰,李小云,范雪亮.抗菌药物超剂量使用的后果及其原因概述[J].中国药事,2012,21(2):47-48.
[9]张韶辉,黄铁花,刘亭,等.住院医嘱不合理药物联用案例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2,5(10):27-28.
[10]陈铸,金司苗,刘鸿燕,等.我院抗菌药物的应用分析[J].现代医院,2009,9(1):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