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大邑县安仁中学2017级高二上期第一学月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大邑县安仁中学2017级高二上期第一学月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3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西周统治者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靡常”,看到了人民的武装倒戈,使西周打败了商王朝,于是提出“天惟时求民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这说明
A.儒家思想逐渐居于统治地位
B.民本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C.中国自古以来不乏民主思想
D.西周抛弃了神权政治而走向德治
2、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
据此可知,孔子
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3、“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是温家宝的执政理念,也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与主张。
下列各项中符合该学派观点的是
A.“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
B.“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
C.“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
D.“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
4、《荀子》说:“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由此可见,荀子主张
A.礼法并施
B.施行仁政
C.君民共治
D.君贵民轻
5、我国一先秦文献写道:自然产生的神奇事情,圣人效法;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圣人模仿;天空悬挂的天象,能显现出吉凶征兆,圣人取法。
这则材料表明文献作者
A.更加关注宇宙自然的奥秘
B.对圣人的顶礼膜拜
C.宗教迷信思想浓厚
D.更加关注人类和人类社会
6、先秦某思想家指斥“盗(盗贼)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得其国”。
据此可知其主张
A.反对财产私有制度
B.维护“各爱其家”的宗法原则
C.建立博爱互利社会
D.建立以家庭为核心的秩序模式
7、有学者指出:“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灭的,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实价值。
”这说明
A.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
B.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
C.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
D.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
8、董仲舒指出,汉代自开国以来,特别是武帝登基以后,忧国情深,一心求贤,其精神可媲美于尧舜,但却一直不能达到目的,关键在于平时没有注意养士。
为此,他建议汉武帝
A.实行察举制
B.独尊儒术
C.颁布推恩令
D.兴办太学
9、董仲舒曾说:“仁之美者在于天,仁也。
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事功无己,终而复始,凡举归之以奉人。
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
”这表明董仲舒
A.强调“天”是至善道德的化身
B.认为三纲五常完全来自天意
C.充分论证了封建皇权的永恒性
D.认为君民关系等同于天地关系
10、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
董仲舒这样构建的“天”的哲学的目的是
A.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
B.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
C.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
D.利用“天人合一”观念论证
11、汉元帝时,尧、舜、禹、汤等先圣贤名,商、赐、由、回、参、子夏、子由等贤徒名,以及忠、仁等伦理道德名大量涌现,而崇尚延年益寿和开疆拓土的人名却明显减少。
这说明A.道家思想和功利主义已消失 B.复古思潮在汉代重新抬头
C.儒学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
D.统治者严格控制姓氏文化
12、钱穆《秦汉史》认为:“秦皇焚书坑儒,以吏为师,禁天下之以古非今。
迄于汉武,不乃百年,乃表章六艺,高慕尧舜,处处以希古法先为务。
……盖汉武鄙薄始皇,远慕唐虞。
究其所至,仍亦为始皇之所为而止耳”。
意指秦皇与汉武在施政上
A.外儒内法
B.大相径庭
C.法古用今
D.殊途同归
13、隋唐立法工作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在例律首列“十恶”为常赦所不赦的十项大罪,具体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其性质或为危及君权、或为破坏家族伦理,皆在严禁之列。
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深受儒家宗法理论影响
B.与孔子“仁爱”思想背道而驰
C.是理学思想的法律体现
D.以维护君主专制为唯一的目的
14、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
这表明理学
A.以弘扬纲常伦理和倡导个性解放为本
B.源于汉代儒学的天命思想
C.融合佛道思想凸显其逻辑性和道徳性
D.成为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
15、分析我国宋代至清代不同性质书院比例状况表(下表)可知,从宋代至明清,官办书院比例总体上升并超过民办书院。
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A.官办书院比例上升制约着古代文化的发展
B.封建政府对思想控制呈现不断强化的趋势
C.书院比例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西方殖民侵略导致了明清民办书院的衰落
16、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为了调和朱陆之分歧,著名学者吕祖谦邀请了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兄弟共四五人在信州鹅湖寺(今江西铅山县境内)集会,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为学之方”。
这便是中国学术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
据此推知他们讨论的焦点
A.理在事先、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与本心体悟
C.正君心与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D.气一元论,气是世界的本源
17、唐代女服的主要特征为风华美丽、不拘一格、个性突出,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的绚丽开放,呈现一种内敛拘谨而又不乏淡雅精致的风格。
这一变化反映
A.理学的道德观念日渐普遍化
B.宋代治国理念发生根本变化
C.商品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
D.工商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
18、北宋时,枢密副使任布娶了一位寡妇李氏。
李氏相夫教子,传为佳话。
明初,进士王希曾请求为曾改嫁的母亲守孝三年,明太祖以“失节”为由,只准一年。
这反映了
A.北宋枢密院权力逐步扩大
B.明代商品经济落后于宋代
C.北宋时心学成为官方哲学
D.明代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
19、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
”朱熹意在
A.适应皇权的需要
B.倡导重德修身
C.宣传“存天理,灭人欲”
D.维护纲常名教
20、王阳明在《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
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
”这说明他主张
A.通过自我反省就能达到本善
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增长知识
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21、《余姚六仓志·风俗》载:在过去浙江宁波慈溪一带,嫁妆中“必预备凶服”。
所谓“凶服”,即办丧事穿的缭农麻裙,是女儿在将来公婆去世时要穿的丧服。
而公婆对此“嫁妆”不仅不觉得晦气,还很高兴,觉得亲家想得周到,体贴女儿。
材料所涉习俗反映了
A.“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
B.“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
C.“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
D.“惠帝四年春正月举民孝悌力田者”
22、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
六朝的“消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
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23、黄宗羲在《原君》中说:“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并进而假设“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这一思想源于
A.抗清斗争的高涨
B.宋明理学的兴盛
C.西方思想的影响
D.商品经济的发展
24、《清史稿·列女传》记载:蔺氏许嫁于季斌敏,未及成婚,季斌敏亡故,“蔺年十八,矢不嫁。
”二年以后,听说家人张罗自己的再嫁之事,就割下自己的右耳以明心志,三天后又割下左耳。
蔺氏如此行为是受什么思想的毒害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程朱理学
D.明清君主批判思想
25、顾炎武说“自古以来,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判圣人者,莫甚于李贽”。
纪昀说李贽的著作“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
据此可知,二者
A.对李贽反正统行为进行批判
B.认识到李贽具有狂放的性格
C.推祟李贽对圣人的大力挑战
D.强调了李贽思想解放的作用
26、明清时期有思想家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
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这一表述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A.宣扬个人英雄史观
B.抨击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
C.主张为天下人立法
D.蕴含近代民主法制的基本精神
27、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中国古代史上的思想家们多有论述。
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于神和百姓的授予
B.他们都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质疑
C.黄宗羲的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
D.董仲舒的主张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
28、“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核心思想是
A.维护封建礼教
B.主张学以致用
C.反对迷信崇拜
D.抨击腐朽统治
29、考古界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甘肃放马滩纸、悬泉纸、早滩坡纸,陕西灞桥纸等。
但《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A.纸是汉代的主要书写材料
B.汉朝各地推广了造纸术
C.蔡伦发明造纸术最为可信
D.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汉
30、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B.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31、孙悟空是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他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生活,对强加于头上的紧箍儿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
这表明当时社会出现了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的思想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追求金钱,敢于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32、下图是南宋遗民郑所南的画作,该作品用极简淡之笔墨撇出一花数叶,也不画土。
在落款中只题丙午干支而不写元代年号。
从画的类型和创作风格看,符合该画的是
A.山水画注重写实,富有生活气息
B.文人画“以形写神”,形态逼真
C.文人画“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D.山水画工笔重彩,色彩绚丽
二、材料分析题(33题25分,34题12分,35、36题15分,任选一题。
共计52分。
)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至秦,儒法两家所据以对立的不仅仅是社会主张,而且也涉及了社会实践。
特别是法家,把儒家的礼视为迂阔的说教、过时的主张而加以排斥,无论治国治家还是安民,都主张用严刑峻法。
正是这种社会主张及其实践,使得“礼”与“法”这对本非对立的东西形成了非此即彼的关系。
这种对立情况至汉武帝以后开始发生变化,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礼、法关系的角色得以转换。
他主张德刑并用,侧重于儒家德治教化的统治原则,开启了“礼”“法”结合之端倪。
魏晋南北朝时期“礼”与“法”的结合,
既是西汉以降的继续,也是这个过程发展的新阶段。
……在这种结合中,“礼”“法”本身都发生了变化,“礼”具备了不可违背的法的权威,“法”具备了服务人文的礼的精神。
——摘编自梁满仓《论魏晋南北朝“礼”与“法”的结合》材料二:从国家法的地位来看,传统社会的国家法律不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与传统社会的自然经济基础相适应。
传统社会是礼治社会,已有的法律呈现二元性,即官方制定法(王制刑律)和民间的家族法。
……从传统法律的性质来看,贯穿于官方制定法和民间法的礼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对象,体现了身份的不平等,也体现了地位的不平等。
一一摘编自曹建军《中国传统法律的近代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礼法关系的阶段性特征并分析其历史原因。
(1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化转型的角度,谈谈礼法传统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9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孔庙的历史沿革
——摘编自彭蓉《中国孔庙研究初探》
从表中提取有关古代孔庙历史沿革特点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言之有理。
)(12分)
请考生在第35、36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3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纲纪有序,六亲和睦,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
人之所设,不为不立,不修则坏。
汉兴至今二十余年,宜定制度,兴礼乐, 然后诸侯轨道,百姓素朴,狱讼衰息。
……立经陈纪,轻重同得,后可以为万世法程,虽有愚幼不肖之嗣,犹得蒙业而安。
——班固《汉书·礼乐制、贾谊传》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
……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
——《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汉武帝时期的政论家严助,总结汉武帝时代的特点是:“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 军旅数发, 内改制度,朝廷多事。
”汉哀帝时的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等人,在议论汉武帝的历史地位时特别强调:“招集天下贤俊,与协心同谋,兴制度,改正朔,易服色,立天地之祠,建封禅,殊官号,存周后,定诸侯之制,永无逆争之心,至今累世赖之。
单于守藩,百蛮服从,万世之基也,中兴之功未有高焉者也。
”班固在论及这一问题时,则在人才济济之外,特意强调“孝武之世,外攘四夷,内改法度”。
——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提议礼仪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
(8 分)(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对汉武帝变法的各种评价的共通之处。
(7 分)
3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周敦颐(1017-1073年),仁宗时在各地做州县官,讲授《易》学,号濂溪先生。
周敦颐取《老子》和道教的学说,与《易》经相糅合,著《太极图说》、又著《通书》阐发宗旨。
他采《老子》的“有生于无”说,提出天地、阴阳、五行、万物都出于太极和无极,最后又回到太极、无极。
这种对自然界的说明,应用到人类社会:“故圣人在上。
以仁有万物,以义正万民,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故天下之众,本在一人(皇帝)”。
周敦颐还汲取佛教的禁欲主义,与他的无极说相结合。
进而创立了“无欲”的说教、“无欲,故静”,“静”是最高境界,也是人类最高的道德标准,由此提出主静”之说。
周敦颐认为,人们如果“主静”,也就能做到“诚”。
“诚”即是“无为”,“寂然不动者,城也”。
从而提出“诚”的概念,认为这是“圣人之本,性命之原,五常之本,百行之原”。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周敦顾的主要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周敦颐上述思想产生的主要影响。
(7分)
四川省大邑县安仁中学2017级高二上期第一学月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 — 5:BCABD 6 —10:CBDAC 11—15:CDACB
16—20:BADBA 21—25:CDDCA 26—30:CBCDD 31—32:AC
33、【答案解析】
(1)战围至秦:礼法对立。
原因:儒家的礼治学说代表了保守的政治观念,法家学说适应了统一的历史潮流。
(4分)
两汉时期:引礼入法(或礼法开始结合,或出现礼法结合的趋势)。
原因: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汉代统治者吸取秦严刑酷法而早亡的教训;礼法都维护等级制度,本质上是一样的。
(6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机结合。
原因:分裂的政权形势下,各统治者为了自存和进取,加强政权建设;少数民族政权受汉民族文化熏陶;门阀士族把持朝政,血缘宗旅对政权的影响。
(6分)
(2)影响:礼法传统与自然经济基础相适应,不利于近代工业化转型;维护专制统治,不利于近代民主政治的建立;倡导尊卑有序的等级秩序,不利于近代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
(6分)
启示:要以中国国情为基础,在加强法治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弘扬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对传统礼法要批判地继承。
(3分)
34、【答案示例】
论题一:孔庙由“家庙”演变成“国庙”。
(2分)
孔子“仁”和“礼”的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准则;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学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儒家思想中的价值观得到人们普遍认同。
(4分)
结论:在后世统治者的大力推崇下,儒家学说由一家之言变成了国家意志。
(2分)
论题二:孔庙与学校合一,“庙学一体”(功能由祭祀演变成祭祀和儒学教育相结合)(2分)汉代以后孔子倡导的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国家推广实施儒学教育;唐宋时期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的科举取士,孔庙成为传播儒学的圣地;孔庙是尊孔的场所,学校是传播儒学的地方,庙学合一强化了儒学的神圣地位。
(6分)
结论:由于儒学的重要性和历代统治者的孔子的推崇,庙学合一是一种必然。
(2分)
35、【答案解析】
(1)解决等级失序问题;制度治国可弥补人治的缺陷;稳定社会秩序;改变奢靡骄躁风气。
(8 分)(2)推崇汉武帝的制度变革;肯定其文治武功对后世的突出贡献;表现出自身的理性与远见;其思想认识均源于武帝的变法实践。
(7 分)
36、【答案解析】
(1)主要思想:“太极”、“极无”为本原的宇宙观;“无欲主静”和“诚"的道德观;加强君主专制的政治思想。
时代背景:北宋社会危机加深;儒释道三教融合;儒学发展面临困境。
(2)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哲学化、体系化;奠定了宋代理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