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黄庭坚《寄黄几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黄庭坚《寄黄几复》
○赵小英
(西安晚报社,陕西 西安 710100)
[摘 要] 《寄黄几复》是黄庭坚的代表作之一。

该诗写于他们分别十年之际,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其品德才能的高度赞誉。

该诗情思婉曲,颇能感人。

[关键词] 黄庭坚; 《寄黄几复》; 情思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1-0058-01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北宋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英宗治平(1067)进士,曾任汝州叶县(今属河南)县尉,国子监教授。

元丰三年(1080),改官吉州太和(今属江西)知县。

他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在政治上他本来是持守中立,以超然之态不想介入当时的新旧党争,但是由于他与旧党的代表苏轼在文学上有亲密的结交关系,这样黄庭坚也被时代的洪流卷入党争的巨大旋涡中而屡遭贬谪。

元丰八年(1085)旧党执政后,他被诏为秘书省校书郎,奉命参加编写《神宗实录》,这期间常与苏轼诗词唱和。

从哲宗绍圣元年(1094)开始,新党执政,黄庭坚受到牵连,先后被贬到黔州(今属四川彭水),戎州(今四川宜宾)等地。

宋徽宗年间,又几经贬徙,最后卒于宜州(广西宜山)。

他以诗负盛名,当时与苏轼并称“苏黄”,他是声势浩大的“江西诗派”的开创人。

黄庭坚的《寄黄几复》写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当时黄庭坚在山东德平为官,他的同乡至友黄几复在广东四会为县令。

在此十年前神宗熙宁九年(1076),他们曾在京同科及第,随之相别。

此诗就是写于他们分别十年之际,主要表达作者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友人品德才能的赞誉。

全诗内容如下: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首联和颔联为第一层:主要写别后的思念深情。

首联“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从地理位置相隔之远和客观联系条件之难两方面写思念。

上句化用《左传》僖公四年:“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诗言:‘君处北海,寡人居南海,唯风马牛不相及’。

”德平靠近渤海,四会在南海滨,恰是一南一北,南北之遥,两个“海”字重用,也给人天涯海角之感。

把本来用于形容两国距离很远的话用来形容与友人相距之远,不仅气势雄健有力,而且通过这种空间上的极度遥远也反衬出对友人的思念情深。

第二句指出不但相隔远,而且难以联系。

“寄雁传书谢不能”引用
《汉书.苏武传》鸿雁传书的典故,一般用来表达相思之情,此处用想托鸿雁捎信被谢绝极言与友人相距之远,连鸿雁都飞不到。

颔联以对比的手法写思念。

“桃李春风一杯酒”化用白居易《长恨歌》中“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和孟郊《登科后》中“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句子,主要表达昔日的快意乐情,两人春试成功,在春风和煦,桃李争艳的良辰美景中举杯庆祝。

“江湖夜雨十年灯”化用杜甫《梦李白》中“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和李商隐《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句子,表达今日别离却是浪迹江湖,孤灯听夜雨的萧条冷落的环境中。

“一杯酒”表示短暂欢聚,“十年灯”表长久分离,这一“乐”景一“哀”的对比,把仕途失意之情、思念对方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两句句式特殊,构思新颖,连续并列六个名词和两个数量词,来表达深厚的别情离意,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故宋张耒称此二句为“奇语”(《王直方诗话》)。

这种意象组合法上承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鸿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下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黄底坚还有类似这种句子:“赤壁风月笛,玉堂云雾窗”。

颈联和尾联为第二层: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赞誉了友人的品德和才能。

“持家但有四立壁”化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文君夜奔相如,相如驰归成都,家徒四壁立”,身为县令父母官家道却如此贫寒,主要赞誉友人清正廉洁,守正不阿的品德。

“治病不蕲三折肱”化用《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意为有了三次折断胳膊的经历,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强调实践和阅历的重要性。

“蕲”用“祈”,求。

表示黄几复无须三折肱则成为替民治疾的良医,赞誉他具备治国安民的卓越才能。

 (下转第60页)
语文学刊 2015年第1期. All Rights Reserved.
[作者简介]赵小英,女,陕西岐山人,西安晚报社助理编辑。

娃的个人性格在经历世事沧桑后比其他作品中的深闺小姐是要复杂许多的。

唐诗,门阀氏族阶级观念严重,李娃深知自己与郑生是不会相谐一辈子的,在同郑生爱情和悬殊的身份之间斗争中,李娃冷静地选择了后者。

这不是绝情,而是忍情。

与其不成熟地与门阀制度硬碰硬,李娃选择了冷静面对现实,依旧如行尸走肉般地过自己“奢丽”的生活,是门阀观念强加他们身上的压力使李娃做出了弃郑生的选择。

因此,在鸨母的主谋下,祠宇求子,访姨,闻鸨母病,李娃去,姨阻则留,姨遣则返,李娃难觅,李姨失所在,上演了这么一出精彩的调虎离山、金蝉脱壳的好戏。

总而言之,李娃受其阶级所限,生活所迫,人格意识未独立觉醒,而与老鸨合谋了弃郑生的戏码。

其次,人物性格的设置,使得李娃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成为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

李娃倡女身份的设立,使得她不能只有对爱情献出一切这样人格的一面,她有自己畏惧的东西,门阀制度,等级观念使得她不得不迫于压力而做出一些违背自己意志的决定。

在郑生受尽苦难,穷困潦倒的这段时间里,导致郑生如此境况的李娃在何方,我们无从知晓。

但值得肯定的是,她一定没有停止过对郑生的思念和因设计弃之的愧疚,不然李娃不会在郑生冒雪乞讨时,“此必生也,我辨其音矣。

连步而出”,这里可以看出李娃对郑生是有深深的挂念之情的。

[2]150-151她见生“枯瘠疥疠,殆非人状”,李娃“前抱其颈,以绣襦拥而归于西厢。

失声长恸曰:“令子一朝及此,我之罪也”,并且哭昏过去,良久方才醒过来,都体现出李娃对郑生
的愧疚、悔恨和爱怜之情。

此时,李娃对老鸨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开始言听计从地合谋弃郑生,遇生后,敛容却睇地给老鸨分析逐之的严重后果。

李娃愿计二十年衣食
之用以赎身,当与此子别卜所诣,用来弥补自己的过错。

作为一个普通的风尘女子,李娃大可不必为郑生的落魄而负责,她参与“计逐”是妓院规则的顺理成章的实施,尤其是郑生父亲知道郑生“志行若此,污辱吾门”时,他“以马鞭鞭之数百。

生不胜其苦而毙,父弃之而去”,亲生父亲在郑生做出有辱门楣的事时鞭之弃之,而李娃却以数年之辛苦为其休养身体,买书伴读,难道这高于亲情的救赎只是因为李娃对郑生有愧疚之情吗?是因为李娃自始至终都爱着郑生,爱是无私的奉献,是不计较得失的付出。

在李娃的帮助下,郑生从一个落魄浪子成为博学的国家栋梁之才。

李娃作为郑生昔日的情人,今日的救命恩人,完全可以与他共结连理,但李娃却让郑生结媛鼎族,以奉蒸尝,自己却愿以残年,归养小姥,不想因为自己身份的尴尬而影响郑生的前途,这种只付出而不期回报的纯奉献式的高尚[3]54-55,与其妓女的法则和境界
相去甚远,唯一的解释,就是因为爱情的力量。

综上所述,李娃对郑生是有着深厚感情的,造成一对有情人之间这么多坎坷和苦难的原因是门阀的罪恶,封建的压迫,但人性的纯美和爱的伟大使有情人终成眷属。

【参考文献】
[1]赵齐平.《李娃传》的情节结构与人物形象[C]//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唐传奇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2]江守义.唐传奇叙事[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3]周绍良.唐传奇笺证[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上接第58页)
“想得读书头已白”是作者猜测友人满头霜发时还在坚持勤
奋苦读,精心钻研,赞誉他具有学而不倦的精神。

“隔溪猿哭瘴溪藤”写友人所处环境之荒僻凄苦,相伴的是弥漫着瘴气的山溪,丛林密布的藤萝,悲哀啼叫的猿猴。

结句寄寓了深刻丰富的情感,作者将友人所处的环境与前面所述的卓越才干相对比,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目前处境的深切同情和惋惜,同时也是为友人的这种处境而鸣不平,这样有才干的人不能被朝廷委以重任,而流落到如此荒僻、凄苦的境地,真是太可怜了!
正如程千帆《古诗今选》中所言:“这篇诗前半写昔日之交情,今天的怀想;后半称赞黄几复不但清贫好学,而且干练有为,然而垂暮之年,还只在海滨作一县令。

怜才之意,不平之鸣,都于言外见之。

”也正如霍松林在《宋诗鉴赏辞典》中评此诗尾联:“其读书声是否还像从前那样欢快悦耳,没有明写,而以‘隔溪猿哭瘴溪藤’作映衬,就给整个图景带来凄凉的氛围;不平之鸣,怜才之意,也都蕴含其中。

”全诗结尾化景为情,含蕴无穷。

第一层与第二层在意义上也要严密的内在联系。

全诗都是写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第一层侧重从客观的
环境、条件方面来写思念;第二层侧重从友人的主观方面来
写思念。

主、客观结合,思念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得力主将,创作主张工于炼字、
重视句法、喜用拗句,讲究“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过多的典故造成风格生新瘦硬。

但这首诗却比较平易,字面较为平常,典故也是常见的,经过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以故为新,整体上达到让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2]钱锺书.宋诗选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3](宋)黄庭坚.黄庭坚全集(第2册)[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4]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第3册)[M].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7.
[5]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M].齐鲁书社,1986.
[6]程千帆,选注.程千帆全集(第11卷)[C]//古诗今选.河
北教育出版社,2000.
古文观止 张潭/谈李娃对郑生的爱情观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