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联考、模拟试卷分类汇编 文学类文本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美与丑
几分钟后,伽西莫多用失望的眼神扫视了人们一遍,又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喊道:“给水喝!”
仍然只引起一阵哄笑。
“喝这个吧!”罗班•普斯潘叫喊着,把一块在阴沟里泡过的海绵扔到他脸上,“拿去吧,恶汉!算我欠你的情哪!”
有个妇人把一块石子向他头上扔去:“这是给你在黑夜里用那些倒霉的钟惊醒我们的教训!”
“喂,小子!”一个跛脚使劲拄着拐杖走到他跟前喊道,“你还在圣母院塔顶上咒骂我们不?”
这只碗给你去喝水!”一个男人把一个破瓦罐向他的胸脯扔去,“我老婆就是因为看见你从她面前走过,才生下了一个两个脑袋的娃娃!”
“我的母猫生下了一只六只脚的小猫!”一个老妇把一块瓦片向他头上扔去,尖声嚷道。
“给水喝!”伽西莫多喘息着喊了第三遍。
这时他看见人群里闪开一条路,走出了一位装束奇特的姑娘,身边带着一只金色犄角的雪白的小山羊,手里拿着一面小鼓。
伽西莫多的独眼闪了一下,原来就是他昨晚曾经想抢走的那个波希米亚姑娘呀。
他模糊地意识到正是因为那件事他此刻才在这里受惩罚的呢。
何况这种事在这个世界上并不算稀罕,他不是由于不幸耳聋,又由于被一个聋法官审问,才受到了惩处的吗?他十分相信她也是来向他报复的,也是像别人一样来打他的。
看见她真的迅速走上了石级,愤怒和轻视使他透不过气,他真想把刑台打个粉碎,假若他的独眼能够发出雷电,那波希米亚姑娘一定会给雷电击毙,上不了刑台啦。
她一言不发地走近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
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
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这时他竟忘记要喝水了,那埃及姑娘不耐烦地扁了扁小嘴,微笑着把水倒在伽西莫多张着的嘴里,他一口气喝着,他显然是渴到极点了。
喝完水,那可怜人便要伸出黑黑的嘴,无疑是想吻一吻那帮助了他的美丽的小手。
但那姑娘有些疑惑,想起了前一晚那件未遂的暴行,便像小孩害怕被野兽咬着似的,惊恐地把手缩回去了。
于是那可怜的聋子用充满责怪和无限悲哀的眼光望着她。
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人了。
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
(节选自雨果《巴黎圣母院》)(1)下列对小说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选文从卡西莫多奉命在深夜去抢劫爱斯美拉达,因为抢劫失败,被皇家卫队逮捕,被绑在烈日下的耻辱柱上受鞭打示众时,他渴求围观的人群给他一点水喝,却无人理睬。
B.在众目睽睽之下勇敢地给他水喝的人,正是天使一样的爱斯美拉达。
爱斯美拉达的美丽深深震撼了外表畸形丑陋的卡西莫多,因为在他的内心也有和其他人一样的强烈爱心和感情。
C.面貌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爱上了美丽善良的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达,后来冒着生命危险
将爱斯美拉达从死刑架上抢救了出来,但是,他的丑陋畸形的外表,始终是横贯在他和爱斯美拉达之间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
D.这是雨果第一部具有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的现实主义作品,充满了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色彩。
E.面貌丑陋而心灵高尚的人远比那些外表英俊潇洒而内心阴险狠毒、虚伪的人高尚和美丽。
在这个故事里,人物的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相互交织,外表和心灵相互分离。
(2)选文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等来描绘这一场面,小说中对众人围攻咒骂这一场面的描写有何用意?(6分)
(3)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文中四次写到伽西莫多的眼睛,请逐条分析他的心理活动。
(8分)
(4)爱斯梅拉达送水喝这一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12.(1)A、C(B、爱斯美拉达的以德报怨深深震撼了外表畸形丑陋的卡西莫多;D、是雨果第一部具有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的浪漫主义作品,充满了人道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E、外表和心灵相互联系分离。
)
(2)①表现了众人对伽西莫多劫持爱斯梅拉达这一行为的愤怒,②同时也表现众人的冷酷、无聊、刻薄。
③反衬爱斯梅拉达的善良、纯洁、有爱心④为伽西莫多感激爱斯梅拉达做铺垫。
(3)①第一次描写表现了他因无人送水而感到失望②第二次描写表现他对爱斯梅拉达的出现由惊讶到愤怒的心理变化③第三次描写表现了他因爱斯梅拉达无私救助而惊讶惭愧和感激的心情④第四次描写表现了他因被误解时的责怪和悲哀。
(4)①与众人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使情节更具波澜,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她的善行感化了伽西莫多和众人,塑造了爱斯梅拉达这一善与美化身的形象。
小公务员之死
(俄)契诃夫
一个美好的晚上,一位心情美好的庶务官伊凡•德米特里•切尔维亚科夫,坐在剧院第二排座椅上,正拿着望远镜观看轻歌剧《科尔涅维利的钟声》。
他看着演出,感到无比幸福。
但突然间,他的脸皱起来,眼睛往上翻,呼吸停住了……他放下望远镜,低下头,便……阿嚏一声!他打了个喷嚏,无论何时何地,谁打喷嚏都是不能禁止的。
庄稼汉打喷嚏,警长打喷嚏,有时连达官贵人也在所难免。
人人都打喷嚏。
切尔维亚科夫毫不慌张,掏出小手绢擦擦脸,而且像一位讲礼貌的人那样,举目看看四周:他的喷嚏是否溅着什么人了?但这时他不由得慌张起来。
他看到,坐在他前面第一排座椅上的一个小老头,正用手套使劲擦他的秃头和脖子,嘴里还嘟哝着什么。
切尔维亚科夫认出这人是三品文官布里扎洛夫将军,他在交通部门任职。
“我的喷嚏溅着他了!”切尔维亚科夫心想,“他虽说不是我的上司,是别的部门的,不过这总不妥当。
应当向他赔个不是才对。
”
切尔维亚科夫咳嗽一声,身子探向前去,凑着将军的耳朵小声说:
“务请大人原谅,我的唾沫星子溅着您了……我出于无心……”
“没什么,没什么……”
“看在上帝份上,请您原谅。
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
“哎,请坐下吧!让人听戏嘛!”
切尔维亚科夫心慌意乱了,他傻笑一下,开始望着舞台。
他看着演出,但已不再感到幸福。
他开始惶惶不安起来。
幕间休息时,他走到布里扎洛夫跟前,在他身边走来走去,终于克制住胆怯心情,嗫嚅道:
“我溅着您了,大人……务请宽恕……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
“哎,够了!……我已经忘了,您怎么老提它呢!”将军说完,不耐烦地撇了撇下嘴唇。
“他说忘了,可是他那眼神多凶!”切尔维亚科夫暗想,不时怀疑地瞧他一眼。
“连话都不想说了。
应当向他解释清楚,我完全是无意的……这是自然规律……否则他会认为我故意啐他。
他现在不这么想,过后肯定会这么想的!……”
回家后,切尔维亚科夫把自己的失态告诉了妻子。
他觉得妻子对发生的事过于轻率。
她先是吓着了,但后来听说布里扎洛夫是“别的部门的”,也就放心了。
“不过你还是去一趟赔礼道歉的好,”她说,“他会认为你在公共场合举止不当!”
“说得对呀!刚才我道歉过了,可是他有点古怪……一句中听的话也没说。
再者也没有时间细谈。
”
第二天,切尔维亚科夫穿上新制服,刮了脸,去找布里扎洛夫解释……走进将军的接待室,他看到里面有许多请求接见的人。
将军被围坐在其中,他已经开始接受呈文了。
询问过几人后,将军抬眼望着切尔维亚科夫。
“昨天在‘阿尔卡吉亚’剧场,若大人还记得的话,”庶务官开始报告,“我打了一个喷嚏,无意中溅了……务请您原……”
“什么废话!……天知道怎么回事!”将军扭过脸,对下一名来访者说:“您有什么事?”“他不想说!”切尔维亚科夫脸色煞白,心里想道,“看来他生气了……不行,这事不能这样放下……我要跟他解释清楚……”
当将军接见完最后一名来访者,正要返回内室时,切尔维亚科夫一步跟上去,又开始嗫嚅道:
“大人!倘若在下胆敢打搅大人的话,那么可以说,只是出于一种悔过的心情……我不是有
意的,务请您谅解,大人!”
将军做出一副哭笑不得的样子,挥一下手。
“您简直开玩笑,先生!”将军说完,进门不见了。
“这怎么是开玩笑?”切尔维亚科夫想,“根本不是开玩笑!身为将军,却不明事理!既然这样,我再也不向这个装腔作势的人赔不是了!去他的!我给他写封信,再也不来了!真的,再也不来了!”
切尔维亚科夫这么思量着回到家里。
可是给将军的信却没有写成。
想来想去,怎么也想不出这信该怎么写。
只好次日又去向将军本人解释。
“我昨天来打搅了大人,”当将军向他抬起疑问的目光,他开始嗫嚅道,“我不是如您讲的来开玩笑的。
我来是向您赔礼道歉,因为我打喷嚏时溅着您了,大人……说到开玩笑,我可从来没有想过。
在下胆敢开玩笑吗?倘若我们真开玩笑,那样的话,就丝毫谈不上对大人的敬重了……谈不上……”
“滚出去!!”忽然间,脸色发青、浑身打颤的将军大喝一声。
“什么,大人?”切尔维亚科夫小声问道,他吓呆了。
“滚出去!”将军跺着脚,又喊了一声。
切尔维亚科夫感到肚子里什么东西碎了。
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着,他一步一步退到门口。
他来到街上,步履艰难地走着……他迷迷糊糊地回到家里,没脱制服,就倒在长沙发上,……咽了气。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灵活地运用了语言、心理、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塑造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这一典型形象。
B.小说的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向长官前后进行过多达四次的“道歉”,而且一次比一次显得卑怯与悲戚。
C.小说喜剧性的结局既表现了作家对思想庸俗、生活委琐的小市民的“哀其不幸”与“怒其不争”,也堪称其对黑暗、罪恶的制度的控诉,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D.从创作手法上讲,这篇小说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运用了重复和渐进深入的描述技巧,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一个喷嚏对主人公的影响,从而使人物的心理变化逐步显现。
E.小说从批判市侩意识的角度观察和反映生活,写出了丧失人格意识的奴性心理对于强权和暴力的恐惧和服从。
(2)小说中画线部分的情节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的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概述。
(6分)
(4)对于小公务员之死,有人认为这完全归咎于黑暗的俄国社会,也有人认为这源于小公务员的奴性心理和等级观念,还有人将其归因于小公务员自身的“自卑情结”,你认同以上哪一种说法?结合小说内容谈谈自己的观点。
(8分)
(1)BC。
(小说中切尔维亚科夫向长官布里扎洛夫将军前后进行过五次(或六次)道歉。
小说的结局是切尔维亚科夫的死,这非但不是喜剧性的,反而是悲剧性的)(选对一项给3分,全对5分)
(2)不可以。
(2分)切尔维亚科夫的妻子是小说中唯一的配角,当切尔维亚科夫内心惶恐不安地把自己的失态告诉妻子时,她最终给予丈夫的建议还是再次去向长官道歉,她的言行无疑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2分)切尔维亚科夫的妻子的反应在某种程度上与前者的卑怯形成了对比,但是在她的思想意识中,仍然有根深蒂固的奴性心理和等级观念,从而凸显了当时俄国社会中切尔维亚科夫式心理的普遍性,进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分)这段情节在侧面烘托了小说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因循守旧、惶恐忧郁的性格特征。
(2分)。
(后3点回答
出2点即可得分)
(3)切尔维亚科夫这一形象具有以下特点:①他因循守旧、畏首畏尾。
(2分)②他惶恐忧郁、自卑脆弱。
(2分)③他有获得尊重与认同的强烈愿望和平等意识。
(2分)④他有对于强权与暴力的无奈屈从的奴性心理。
(2分)(以下4点答出2点即可,结合作品论述2分)(4)观点明确。
(围绕题干中涉及到的一个或几个观点展开论述)(2分)言之成理。
(2分)结合作品内容。
(4分)
答案之一:
我认为小公务员之死的根本原因在于黑暗的俄国社会。
小说中的布里扎洛夫将军老头从头到尾,并未因为庶务官“一不小心”喷洒在他秃头顶与脖子上的喷嚏发出一声指责;倒是庶务官自己不厌其烦、胆战心惊地连连道歉,最后终于被吓死。
作家在这里巧妙地揭露出:沙皇专制统治严格的等级制度与残酷的高压政策是这场悲剧的制造者与罪魁祸首。
归根结底,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他杀”。
这说明,在这种高压政策面前,人们生存在地位与权势分明的氛围中,恐怖与压迫的毒瘤已经深深地污染、毒害了当时俄罗斯各阶层人们的心灵。
答案之二:
我认为小公务员之死源于其自身的“自卑情结”。
从小说情节发展看,小公务员有着很强的“自卑情结”,这也是他的性格特征之一。
小公务员生活的环境使他很早就产生了根深蒂固的低人几等的自卑心理。
在他眼里,那些上层社会的达官贵人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一种意志、命令和心理威胁,并对他产生一种现实的压抑感。
当他想摆脱这种压抑获得个性满足的自尊时,却受到了现实的巨大遏制与反弹,因为上层社会不容纳他,所以,当他向将军道歉,却遭到生硬而傲慢的拒绝时,他的心理受到严重的挫伤。
可他要求获得自尊的愿望,使他要找回心理平衡,定心看戏,于是,他要再次道歉,然而随之而来的打击则更加大了他心境的倾斜度,使他完全处在幻像状态中,不能按照生活的逻辑进行思维,而运用想象的逻辑进行判断,用想象代替现实做出一系列主观臆想的判断甚至做出“穿上新制服,理了发”去赔礼道歉的荒唐举动。
这正是作者对病态社会使人性扭曲、心理变态的揭露。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⑴—⑷题。
谁能让我忘记
侯德云
说起来,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怎么忘得了呢?
高考结束了,我闲在家里,苦苦地等待。
我在等待大学的录取通知。
哪个大学无所谓,只要肯录取我,它就是中国最好的大学。
我很焦急。
比焦急更让人闹心的,是无聊。
那可真叫无聊。
连小说也读不下去。
心里有事嘛。
现在我才知道,无聊,其实是人生的一种痛。
那个命根子一样的录取通知终于来了。
我让自己的心情很尽兴地激动了一会儿,才慢慢打开那封金光闪闪的来信。
信上没多少字。
很严肃,公事公办的态度。
我把信上的字,一个一个地数了一遍。
又一个一个地数了一遍。
周围没人。
陪伴我的,是偶尔的几声鸟叫,几声蝉鸣,还有一株小白酒草,两株苍耳。
我心里悬着的石头落地了。
我踏实了,舒服了,不知道自己姓啥了。
我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了。
我将光芒万丈悬挂在刘家庄的上空了。
我没有急着回家。
没有。
我知道,我的父母也都在烟熏火燎地盼着这个好消息。
我的想法是,反正他们已经盼了很久,再多盼一会儿也没关系。
我走到村外,去看望那棵老槐树。
我在老槐树下站了很久,默默地流泪。
看见老槐树,我的泪水就止不住了。
我听见了自己在老槐树下读书的声音。
往日的声音。
它们没有走远。
它们有着露珠一样的鲜活和清亮。
我不是看望老槐树。
我是看望我自己。
往日的自己。
好消息传到家里,家里的气氛立刻就变了。
爹放下饭碗,怔怔地看着他的儿子。
那不是一般的看,是发了狠的。
是用目光在拧。
爹的目光把我的脸拧红了。
爹自己的脸也红了,红烧肉一样闪着油光。
他忘记了午睡的习惯,背着手,身子一挺一挺地出了家门。
妈也放下了饭碗。
她坐在炕沿上,一会儿撩起衣襟擦擦眼,一会儿又撩起衣襟擦擦眼。
她说:“我的沙眼病又犯了。
”
爹把他的唾沫星子喷遍了刘家庄的每一个角落,然后又兴高采烈地接受着每一个角落里喷向他的唾沫星子。
爹的得意忘形,让我觉得有点不自在。
也不能全怪爹。
刘家庄到地球上定居了上百年,什么时候长出过大学生?
好在,两天以后,爹就清醒过来了。
爹频频地到集市上卖西瓜。
爹看西瓜的眼神很慈祥,很博爱,也很无耻。
那是他儿子的路费、学费和生活费,不好好看看,行么?
我跟着爹,到集市上去卖过一次西瓜。
仅仅一次,我再也不想去了。
那天很热,热得很不要脸。
我的手指甲都冒汗了。
集市上的人,却很少有来买西瓜的,好像吃了西瓜就会着凉似的。
太可恨了。
我脸上的沮丧像汗水一样欢快地流淌着。
爹看见了。
他皱了皱眉头,弯下腰,从筐里挑出一只最小的西瓜,一拳砸开,递给我。
我说:“爹,你也吃。
”
爹说:“我不吃。
我吃这东西拉肚子。
你吃你吃。
叫你吃你就吃,哈。
”
西瓜有点生。
不甜,有一股尿臊味。
我吃得很潦草,匆匆忙忙就打发了。
扔掉的瓜皮上带着厚薄不均的一层浅粉色的瓜瓤。
爹狠狠地扎了我一眼,走过去,将瓜皮一块一块捡起来。
他用手指头弹弹瓜皮上的沙土,又轮流把他们压到嘴巴上,像刨子一样刨那些残留的瓜瓤。
我的眼圈红了。
那些日子,妈换了一个人似的。
她很少说话。
她喜欢盯着鸡屁股看。
不光看,还经常去抠。
抠得一丝不苟。
好像我要去的地方,不是大学,而是鸡屁股。
爹说:“别理她,你妈跟鸡屁股有仇。
”
妈的确跟鸡屁股有仇。
那一天,她又去抠芦花鸡的屁股。
按她的说法,这个挨千刀的货,屁股里夹了一只蛋,两天了,还没生下来。
是锈住了么?妈很生气。
她把自己的手指头变成了挖掘机,在芦花鸡的屁股上开工了。
她成功地从芦花鸡的屁股里挖出了一泡黄水和几小片鸡蛋皮。
我走出家门的那一天,可怜的芦花鸡死掉了。
公共汽车开出很远了。
我回过头。
我没有看见爹妈。
也没有看见刘家庄。
我看见的,只是几块西瓜皮和一只死去的芦花鸡。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用淡如白水的语言叙述平常人家面临的生活烦恼,不动声色,自然、流畅。
B.作品没有欧·亨利式的技巧,但同样具有很强的艺术冲击力。
这种表现形式的成功运用,也成就了作品的艺术高度。
C.作者写景状物进入了人物的灵魂。
写老槐树,实质上就是在写人物的内心情感,同时也是文章的一个线索。
D. 父亲自己捡起儿子没吃干净就扔在地上的西瓜,一块一块吃干净,这体现了父亲用自己的行动来告诉儿子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果实的主旨。
E.小说能够用独到的眼光审视日常生活,选取最能打动人心的视角,使作品在立意上小处见大、深入浅出、触人心弦。
(2)作品中动词的出色使用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试结合作品分析以下句子中加点动词表现了“爹”怎样的形象特征。
(6分)
①爹把他的唾沫星子喷.遍了刘家庄的每一个角落,然后又兴高采烈地接受着每一个角落里喷向他的唾沫星子。
②爹狠狠地扎.了我一眼……轮流把他们压到嘴巴上,像刨子一样刨.那些残留的瓜瓤。
答:
(3)最后一段划线句”我没有看见爹妈。
也没有看见刘家庄。
我看见的,只是几块西瓜皮和一只死去的芦花鸡”应如何理解?(6分)
答:
(4)有人认为“爹”啃西瓜皮和“娘”抠鸡屁股的情节太过夸张,不够真实,这样写降低了作品的合理性和可信度。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8分)
答:
参考答案:
11. (1)(5分)C D
(2)(6分)①“喷”写出了“爹”到处向别人传播“我”考上大学的喜讯时兴高采烈的情形。
(1分)表现了“爹”对“我”的爱,并为“我”感到骄傲。
(2分)
②“扎”写出了“爹”对我的“浪费行为”的不满和责怪,“刨”形象地写了“爹”吃西瓜时唯恐浪费而尽力啃干净的情形。
(2分)表现了“爹”的节俭。
(1分)
(3)(6分)因为汽车开出很远了,爹妈和村庄已经无法看见;(2分)西瓜皮和死去的芦花鸡代表着父亲朴实节俭的品格和母亲对儿子的关爱,铭记在“我”的心间,呈现在“我”的眼前。
(4分)
(4)(8分)不同意。
这两个情节是父母在贫困生活中为了能够更好地为儿子筹集上学费用而做出的无奈举动。
作品正是通过这种无奈举动,更加突出体现了“爹娘”对“我”深沉无私而又令人辛酸的爱,从而更好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
同意。
“爹娘”虽然生活很艰苦,但也不至于做出如此夸张举动。
作品为了表现父母对儿女深沉的爱这一主题而设计如此不切实际的情节,降低了作品的真实性,也使作品主题的可信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