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语文初二上学期2025年复习试题与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年广西语文初二上学期复习试题与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本大题有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摧肝裂肺赏心悦目
B. 毛遂自荐振聋发聩
C. 瞠目结舌捶胸顿足
D. 气吞山河振聋发聩
答案:C
解析:选项A中“摧肝裂肺”应为“摧心裂肺”,“赏心悦目”字形、字音都正确;选项B中“毛遂自荐”字形、字音都正确,“振聋发聩”应为“振聋发聩”,存在错别字;选项C中“瞠目结舌”字形、字音都正确,“捶胸顿足”字形、字音都正确;选项D中“气吞山河”字形、字音都正确,“振聋发聩”应为“振聋发聩”,存在错别字。
综上所述,选项C字形、字音都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克服了种种困难,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B. 经过这次考试,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决定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
C. 她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而且是一位热爱生活的普通人。
D.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答案:D
解析:选项A中“克服了种种困难,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表达正确;选项B中“认
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决定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表达正确;选项C中“她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而且是一位热爱生活的普通人”存在语病,应改为“她不仅是一位热爱生活的普通人,而且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选项D中“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表达正确。
综上所述,选项D没有语病。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得到了增强。
B. 能否杜绝“到此一游”这种不文明现象,关键是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
C.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D. 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答案:B
解析:A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删去“通过”或“使”;C项否定词误用,删去“不”;D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将“不管”改为“尽管”。
4、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
A. 《阿长与》——鲁迅——小说集《呐喊》
B. 《背影》——朱自清——散文
C. 《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英国戏剧家
D. 《春》——朱自清——散文
答案:A
解析:《阿长与》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不是《呐喊》。
《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
因此,A项搭配有误。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憧憬(chōng) 镌刻(juàn) 虬枝(qiú)
B. 呜咽(yè) 拮据(jū) 炽热(zhì)
C. 驰骋(chěng) 惬意(qiè) 跻身(jī)
D. 恣睢(suī) 倔强(juè) 静谧(mì)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知识。
选项中的加点字读音如下:
A. 镌刻应读作 juān;
B. 炽热应读作 chì;
C. 所有字的读音均正确;
D. 倔强应读作jué。
6、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这本书写得非常精彩,情节跌荡起伏,引人入胜。
B. 学习要刻苦专研,才能有所成就。
C. 春天来了,校园里花团锦簇,美不盛收。
D. 他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很有见地,见解独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汉语的书写规范。
各选项中的错别字情况如下:
A. “跌荡起伏”应写作“跌宕起伏”;
B. “专研”应写作“钻研”;
C. “美不盛收”应写作“美不胜收”;
D. 句子中没有错别字。
7、根据下列语境,选择最恰当的成语填空。
(1)在这次科学实验中,同学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 ______ ,最终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A. 慧眼独具
B. 聚精会神
C. 奋不顾身
D. 腾云驾雾
答案:B 解析:根据语境,此处描述的是同学们在科学实验中集中精力、专心致志的状态,因此选用“聚精会神”最为恰当。
其他选项的含义与语境不符。
慧眼独具:形容眼光敏锐,见解高超;奋不顾身:形容非常勇敢;腾云驾雾:形容奔驰迅速或头脑发昏。
二、现代文阅读(本部分有2大题,每大题12分,共24分)
第一题
阅读文章: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
“什么
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题目:
1、文章第一段中“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这句话点明了作者双腿瘫痪后的状态,即脾气暴躁无常,为后文母亲关心“我”的情节做铺垫,同时也与后文“我”在母亲去世后变得坚强、乐观形成对比。
2、分析文中多次出现“看花”这一内容的作用。
答案:“看花”这一内容在文中多次出现,既是母亲希望“我”能走出困境、重拾生活信心的表现,也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它贯穿全文,是母爱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3、文末描写“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
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有什么作用?
答案:文末对菊花的描写,既描绘了秋天菊花盛开的美丽景象,又象征了母亲坚强、乐观的精神品质。
同时,它也表达了“我”在母亲去世后,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开始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这样的描写,既点题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第二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题目:《秋日的温暖》
秋风乍起,一片落叶在空中轻盈地打了个旋儿,缓缓落在我的肩头。
我停下脚步,轻轻将它拂去,却不由得放慢了回家的步伐。
这是一片梧桐叶,叶边已微微泛黄,叶脉间还残留着几许夏日的绿意。
它仿佛在诉说着什么,又似乎只是静静地陪伴着这秋日的黄昏。
走在熟悉的街道上,秋风带着一丝凉意,拂过脸颊,让人感到格外清爽。
街道两旁的树木开始换装,由绿转黄,再由黄变红,就像大自然的调色板,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偶尔有几只麻雀从枝头飞起,叽叽喳喳地叫唤着,似乎也在感叹秋天的到来。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不仅田间地头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就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也或多或少地期待着某种收获。
或许是学业上的进步,或许是工作中的成就,亦或是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感悟。
无论怎样,当秋天来临的时候,我们都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那些曾经付出过的努力,感激身边所有给予支持和帮助的人们。
此刻,夕阳西下,天边泛起了淡淡的晚霞,我加快了脚步,心中涌动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因为我知道,只要心中有爱,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温暖,哪怕是在这个渐渐寒冷起来的季节。
1、本文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A. 对秋天的厌恶
B. 对生活的无奈
C. 对自然美的欣赏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
D. 对过往时光的留恋
答案:C
2、文中提到“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里的“收获”具体指的是什么?
A. 只指农作物的成熟
B. 学业和工作上的进步
C. 生活中的点滴感悟
D. 包括但不限于学业、工作上的成就以及生活中的感悟
答案:D
3、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主要描述了冬天的景象
B. 作者对秋天的态度是消极的
C. 秋天的落叶让作者感到孤独寂寞
D. 作者认为秋天能给人带来温暖的感觉
答案:D
三、古诗文阅读(本部分有2大题,每大题8分,共16分)
第一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①本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中秋。
当时苏轼正被贬于黄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描绘,表达了渴望超然物外、归隐山水的思想。
B. 诗人把酒问月,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C. 诗人以月亮的阴晴圆缺,比喻人生的悲欢离合,寄托了旷达的胸怀。
D. 诗人希望亲人朋友都健康长寿,体现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A
2、下列对这首词的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月宫仙境与人间生活的对比,突出了人间生活的美好。
B. 诗人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以月亮的阴晴圆缺象征人生的悲欢离合。
C. 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对月亮的热爱。
D. 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用“千里共婵娟”来形容人与月亮的亲密关系。
答案:D
3、这首词的结尾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美好愿景的祝愿。
第二题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3题】
饮酒(其五)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1.结庐:建造简陋的房屋居住。
2.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心境超脱世俗,自然觉得所居之地僻静。
3.悠然:闲适的样子。
4.相与还:相伴而归。
问题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案:这首诗反映了陶渊明追求心灵自由、向往田园生活的淡泊态度,表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对远离尘嚣的宁静生活的向往。
2、请解释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中的“悠然”一词,并说明它的表达效果。
•答案:“悠然”形容的是作者采菊时的心情状态,即悠闲自在、轻松愉悦。
它生动地描绘出了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时的宁静心态,强化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之情。
3、结合全诗内容,试分析“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意指诗人在大自然中体会到了一种难以言表的真实与美好,这种感悟超越了语言表达的范畴,只有亲身体验方能领悟。
它揭示了诗人认为真正的生命意义在于与自然合一,而非世俗名利。
四、名著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一个名叫祥子的普通车夫在北京城的生活经历。
祥子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的人,他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然而,在那个黑暗的时代,祥子的命运却充满了坎坷。
(一)阅读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1.祥子的理想是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
答案:祥子的理想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车。
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理想,是因为在那个时代,拥有一辆车意味着有了稳定的收入和尊严。
2.祥子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答案:祥子的性格特点有勤劳、善良、朴实、坚韧等。
例如,他为了生活不惜付出辛勤的劳动,对待朋友和邻居都十分热情,面对困难从不轻言放弃。
3.文章中提到祥子的命运充满了坎坷,请列举两个具体事例说明。
答案:(1)祥子为了攒钱买车,每天起早贪黑地拉车,却因为车被抢而不得不放弃;(2)祥子的妻子虎妞难产而死,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五、写作题(50分)
题目: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请以《那一次,我发现了身边的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你可以讲述一个具体的故事,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挚,语言流畅。
写作示例
那一次,我发现了身边的美
那是一个平凡的周末下午,窗外的天空灰蒙蒙的,仿佛随时都会下起雨来。
我坐在书桌前,面对着堆积如山的作业,心情也像这天气一样阴郁。
突然,一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这份沉寂,我不由自主地向窗外望去。
一只小鸟站在窗台上,它小巧的身躯在风中微微颤动。
它并没有因为即将来临的风雨而惊慌失措,反而显得十分自在。
它时而低头啄食地上的碎屑,时而抬头望向天空,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看着这只小鸟,我的心情渐渐平复下来,开始欣赏起它那简单却美好的生活态度。
不久后,果然下起了雨。
雨点打在玻璃上,发出啪嗒啪嗒的声音。
这时,小鸟展翅飞走了,留下一串串轻快的鸣叫声。
我忽然意识到,其实美就在我们身边,只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就能感受到那份平凡中的不平凡。
从那以后,我开始留意身边的一草一木,每一次的日出日落,甚至是街角那只忙碌的小猫。
我发现,只要用心去体会,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充满了美丽。
那一次的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美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拥有一颗发现美的心。
解析
此篇作文通过一个具体的场景——观察窗外的小鸟——引出了对“美”的感悟。
文
章结构清晰,开头描述了背景环境和个人状态,中间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小鸟的生动形象以及作者心境的变化,最后升华到对生活的思考,表达了“美无处不在”的主题思想。
整篇文章语言流畅自然,情感真实,符合题目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