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脑的高级功能(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节人脑的高级功能
【学习目标】
1.人脑有哪些重要的高级功能?
2.学习和记忆的过程是怎样的?
3.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克服消极情绪、维持情绪稳定?
【学习重点】
大脑皮层言语区的高级功能
【学习难点】
学习和记忆的过程是怎样的
【自主预习】
阅读教材P37~39,完成以下内容:
皮层具有140多亿个神经元,除了感知外部世界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和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能活动,涉及人类的听、说、读、写。

如果能听懂别人讲话,但说话困难,可能是言语区的 S区发生了病变;如果听觉正常能说话,但听不懂别人说话,可能是 H区有病变。

3.大多数人主导语言功能的区域是在大脑的左半球,逻辑思维主要有右半球负责。

大多数人的大脑右半球,主要负责形象思维,如音、绘画、空间识别等。

4.学习和记忆也是脑的高级功能,是指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的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5.想要长久地记住信息,可以反复重复,并将新信息与已有的信息整合。

人的记忆过程可分感觉性记忆、第一级记忆、第二级记忆和第三级记忆四个阶段,前两个阶段相当于短时记忆,后两个阶段相当于长时记忆。

【合作探究】
探究一:阅读课本,探索大脑皮层的语言功能
探究二:学习和记忆是如何形成的?
1.概念:学习和记忆是指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2.特点:学习和记忆不是由单一脑区控制的,而是由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参与。

3.结构基础: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探究三:情绪
积极建立和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适量运动和调节压力都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和更好地应对情绪波动。

当情
绪波动超出自己能够调节的程度时,应向专业人士咨询,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快地恢复情绪平稳,享受美好的、充满意义的生活。

【课堂检测】
一、单选题
1.同声翻译又称同步口译,是译员在不打断讲话者演讲的情况下,不停地将其讲话内容传译给听众的一种口译方式。

在译员专心进行同声传译时,直接参与的高级神经中枢主要有()
①下丘脑②H区③V区④S区⑤W区
A.①③B.②③
C.②④D.④⑤
【答案】C
【详解】同声翻译是译员在不打断讲话者演讲的情况下,不停地将其讲话内容传译给听众的一种口译方式。

即译员主要是翻译及听讲,需要听懂别谈话,同时还需要正确的表达,故参与的高级神经中枢主要有大脑
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和大脑皮层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②和④正确,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

下列有关学习和记忆的叙述,错误的是()A.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B.记忆过程可分为第一级记忆、第二级记忆和第三级记忆三个阶段
C.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D.学习和记忆是指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答案】B
【详解】A、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正确;
B、记忆过程可分为感觉性记忆、第一级记忆、第二级记忆和第三级记忆四个阶段,B错误;
C、学习和记忆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有新突触的形成,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C正确;
D、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D正确。

3.人体神经中枢的分布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间又相互联系和协调。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脑干有维持生命必要的呼吸中枢
B.脑与脊髓是调节机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C.大脑皮层言语区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D.下丘脑内有体温调节中枢,参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答案】B
【详解】A、脑干内有对维持生命非常重要的呼吸中枢、心跳中枢等,A正确;
B、脑是高级中枢,脊髓是调节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内的低级中枢受脑的高级中枢调控,B错误;
C、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人类的言语文字与大脑皮层某些特定的区域有关,这些区域称为言语区,是人脑特有的,C正确;
D、下丘脑是体温、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既能参与神经调节,又可以通过分泌激素参与体液调节,D正确。

4.在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呼吸急促、走路不稳、语无伦次,在大脑、脑干、小脑三个结构中,与有关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
A.脑干、大脑、小脑B.大脑、小脑、脑干
C.脑干、小脑、大脑D.小脑、大脑、脑干
【答案】C
【详解】根据分析,饮酒过量的人呼吸急促受到脑干的控制,走路不稳是小脑,语无伦次是大脑的语言中枢,故选C。

5.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B.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的呼吸调控有关
C.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憋尿”,说明排尿活动可受到高级中枢的调控
D.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小脑
【答案】D
【详解】A、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如刺激下丘脑某一区域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刺激下丘脑另一区域可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A正确;
B、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中枢,如呼吸中枢在脑干,B正确;
C、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憋尿”,说明低级中枢受脑中高级中枢调节控,C正确;
D、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大脑,D错误。

6.下列关于人的大脑皮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白洛嘉区受损会导致无法说完整的句子
B.刺激中央前回底部引起唇、舌、咽电麻样感觉
C.大脑皮层体觉区位于大脑左半球,运动区则相反
D.聋哑人之间的手语交谈依靠视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就能实现
【答案】A
【详解】A、1860年,法国外科医生白洛嘉发现,人大脑左半球额叶后部有一鸡蛋大的区域,如果受到损伤,则病人可以理解语言,但不能说完整的句子,也不能通过书写表达他的思想。

现在把这个区叫做白洛嘉表达性失语症区或白洛嘉区。

后来,韦尼克又发现人大脑左半球颞叶的后部与顶叶和枕叶相连接处是另一个与语言能力有关的皮层区,现在叫做韦尼克区,A正确;
B、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所以刺激中央前回底部可引起面部运动,可引起唇和舌电麻样感觉,不会引起咽电麻样感觉,B错误;
C、大脑皮层体觉区和运动区在大脑皮层左半球和右半球都存在,对机体进行交叉支配,C错误;
D、聋哑人之间的手语交谈依靠视觉中枢、语言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才能实现,D错误。

7.2008年8月19日,在北京奥运会女子平衡木的比赛中,美国的肖恩发挥出色获得金牌9在她比赛过程中,参与身体平衡调节的神经结构主要是()
A.大脑皮层B.小脑C.下丘脑D.脑干
【答案】B
【详解】小脑与身体平衡有关,故B正确。

8.当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时,肢体会迅速做出“缩回”的动作反应,随即产生“疼痛”的感觉。

其中,必须大脑参与的是()
A.引起“疼”的刺激B.发生“缩”的反射
C.产生“疼”的感觉D.完成“缩”的动作
【答案】C
【详解】A、引起“疼”的刺激需要感受器和传入神经的参与,A错误;
B、发生“缩”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错误;
C、感觉是由大脑皮层产生的,C正确;
D、完成“缩”的动作属于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D错误。

故选C。

9.乘坐过山车朝下疾驰时,不少游客会呼吸加快并感到心怦怦直跳。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游客在短时间内的上述反应只是神经调节的结果
B.此现象与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有关
C.控制呼吸和心跳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D.过程中游客体内的糖原合成速度会加快
【答案】B
【详解】游客在短时间内出现的呼吸加快,心跳加速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A项错误;此现象与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有关,肾上腺素能促进心跳加快,促进细胞代谢等功能,B项正确;控制呼吸和心跳的中枢位于下丘脑,C项错误;由于肾上腺激素的作用,游客体内的细胞代谢旺盛,葡萄糖消耗较大,糖原分解速度会加快,D项错误。

二、综合题
10.一位探险旅游爱好者,在一次野外探险中,脚掌被一枚长钉扎入,猛然抬脚。

图甲为其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图乙是图甲中B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反射弧中E表示的结构是。

若对图甲中A处施加一强刺激,此时A处细胞膜外电位变化为。

(2)未受到刺激时,在大脑皮层的作用下,D点所在的肌肉可以发生收缩,该过程(填“是”或“不是”)反射,判断的理由是该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

(3)探险者在感觉到疼痛之前先发生了抬脚反应,这是因为中有调节该活动的低级中枢,医生给探险者注射抗毒素血清时,他的手脚并未缩回,这说明缩手、缩脚反射可以受中高级中枢的调控。

(4)图乙中信号传递方向是(“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或“都可以”),是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液体为。

(5)图乙结构中,突触小泡释放谷氨酸(一种兴奋性递质)的方式是,在神经递质释放的过程中涉及到的细胞器有。

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Na﹢”、“Cl﹣”)通道打开,①处的信号传递变化过程是。

【答案】(1) 感受器由正变负
(2) 不是反射弧
(3) 脊髓大脑皮层
(4) 从上往下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组织液
(5) 胞吐作用线粒体、高尔基体 Na+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详解】(1)反射弧包括五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图甲反射弧中E表示的结构是感受器;静息时电位为外正内负,受到刺激时变为外负内正,因此受刺激后,膜外电位变化为由正变负。

(2)未受到刺激时,在大脑皮层的作用下,D点所在的肌肉可以发生收缩,该过程不属于反射,因为该过程中的信号传递没有经历完整的反射弧。

(3)探险者在感觉到疼痛之前先发生了抬脚反应,这是因为脊髓中有调节该活动的低级中枢;医生给探险者注射抗毒素血清时,他的手脚并未缩回,这说明缩手、缩脚反射可以受大脑皮层中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4)图乙中①表示突触后膜,②表示突触前膜,兴奋传递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也就是从上到下;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有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液体属于组织液。

(5)递质的释放方式为胞吐,该方式由高尔基体形成囊泡,线粒体提供能量,在胞内运输;谷氨酸是一种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阳离子内流,也就是Na﹢内流,后膜发生去极化,因此①处的信号传递变化过程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