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物、成人与成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物、成人与成己
内容摘要:原初的教育之所以能够独立存在,正在于其工具价值,但工具化的教育并不能完成现代教育关于人的自我实现的理想;教育的人学转向在使我们看到希望的同时也留下了遗憾。
人学立场的教育关注的是作为“类”的抽象个人,并未真实地关注“现实”的具体的个人;“成己”的教育使人的自我实现最终达成。
但无论是工具化的教育、人学立场的教育还是走向自我的教育,均不能单独承担起教育的全部使命,只有三者共同作用,教育才能最终兑现其对个人、对社会以至对人类的承诺。
关键词:具主义;教育人学;自我实现;成物;成人;成己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吕寿伟(1980- ),男,河南洛阳人,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哲学研究,江苏镇江212021
内容提要:原初的教育之所以能够独立存在,正在于其工具价值,但工具化的教育并不能完成现代教育关于人的自我实现的理想;教育的人学转向在使我们看到希望的同时也留下了遗憾。
人学立场的教育关注的是作为“类”的抽象个人,并未真实地关注“现实”的具体的个人;“成己”的教育使人的自我实现最终达成。
但无论是工具化的教育、人学立场的教育还是走向自我的教育,均不能单独承担起教育的全部使命,只有三者共同作用,教育才能最终兑现其对个人、对社会以至对人类的承诺。
关键词:工具主义教育人学自我实现成物成人成己
教育之所以作为一项独立的活动从人们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是因为教育之于生活的有用性。
在古代社会,教育具有强大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而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教育的经济功能愈加显著。
教育在实现这些功能的同时,也使自身完全沦为工具主义化的教育,这种教育要么塑造奴化的人,要么培养神化的人,要么生产物化的人,从而使教育成为“目中无人”的教育。
在此背景下,现代教育开始发生转向,逐步从工具主义取向转向人学的立场。
立场的转变在根本上确立了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人不再是外在于教育的工具化存在,相反,人自身便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存在是为了人的生成。
于是,教育从追求工具价值转向了对人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追寻。
但人学立场的教育并不能真正促成人的真实生成和自我的完全实现,因为教育的人学立场并没有将其目的指向特殊的、有着情感体验和独特价值的自我,而是指向了整体的人、抽象的人、一般意义上的人。
因此,教育学的学科立场必须走出人学的视野,走向个体的自我实现。
但自我实现的目标是否能够完全取代教育的工具价值和“成人”功能而成为教育的全部目标,笔者对此进行探讨。
一、成物:教育学的工具主义立场
在人的主体地位被提出之前,教育始终是以工具形式存在。
在原始社会,寓于生活的教育也是为了集体的生存;进入古代文明社会,教育成为服务于政治的工具;在欧洲中世纪时期,人成为上帝的奴仆,教育被宗教牢牢地掌控,成为服务于宗教、服务于上帝的工具;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