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孔子书画研究院金文《论语》名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國孔子書畫研究院
金文論語百句精選
學而篇第壹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1.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1.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
1.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
1.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
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
1.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
1.10、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1.11、子曰:“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道,可謂孝矣。
”
1.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
1.13、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1.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
1.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為政篇第二
2.1、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
2.2、子曰:“詩三百,壹言以蔽之:思無邪。
”
2.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2.7、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2.1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2.13、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2.1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2.17、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2.19、子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
2.20、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
2.21、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2.2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
2.24、子曰:“見義不為,無勇也。
”
八佾篇第三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3.19、子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
3.21、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
裏仁篇第四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知者利人。
”
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
4.4、子曰:“茍誌于任矣,無惡也。
”
4.7、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
觀過,斯知仁矣。
”
4.11、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君子懷刑。
小人懷惠。
”
4.13、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4.14、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4.16、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
4.17、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4.19、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
4.22、子曰:“古之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4.24、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
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
公冶長篇第五
5.10、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
5.15、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
5.24、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
雍也篇第六
6.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
6.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6.22、子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
6.23、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
6.27、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
”
6.29、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
述而篇第七
7.2、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
7.6、子曰:“誌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
”
7.19、子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
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7.30、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7.37、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泰伯篇第八
8.7、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
8.14、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
子罕篇第九
9.23、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9.26、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
9.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鄉黨篇第十
10.8、子曰:“唯酒無量,不及亂。
”
10.10、子曰:“食不語,寢不言。
”
顏淵篇第十二
12.5、子夏曰:“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
12.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
12.14、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
12.24、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
子路篇第十三
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
13.16、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
13.17、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
13.20、子曰:“言必信,行必果。
”
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13.26、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
憲問篇第十四
14.10、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
14.23、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
14.24、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
14.3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
14.41、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
衛靈公篇第十五
15.10、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15.12、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
15.15、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
15.21、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
15.22、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
15.23、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
15.24、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15.27、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
15.29、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15.39、子曰:“有教無類。
”
15.40、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
季氏篇第十六
16.10、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
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
16.11、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陽貨篇第十七
17.6、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
”曰:“恭、寬、信、敏、惠。
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
17.14、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
17.17、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
17.25、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
子張篇第十九
19.6、子曰:“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堯曰篇第二十
20.3、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至人也。
”
04、仁義禮知信杏
105、禮樂射禦書數
106、仁者以才發身,不仁者以身發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