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虹个人简介潘虹1954年11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潘虹表演艺术研究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术学位)
学生姓名:赵*
指导教师:宋红玲教授专业:戏剧与影视学学科门类:艺术学
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
二O一四年五月
Pan Hong Performing
Arts Research
A Thesis Submitted to Chongqi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Master‟s Degree of Film Studies
By
Zhao Xi
Supervised by Prof. Song Hongling Specialty: Drama and Cinematic Art Studies
College of Meishi Film Academy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China.
May, 2014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
摘要
潘虹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活跃在中国影视界的银幕和荧屏上,在某种程度上她已经成为了演艺界的符号和象征。

她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赢得了观众和媒体的尊重和好评,也为她赢得了“德艺双馨常青树”、“悲剧皇后”、史上“金鸡第一人”等荣誉。

潘虹的表演特点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巨大的张力,她塑造了多样的女性形象,具有鲜明的表演风格。

潘虹的表演生涯跨度很大,她的表演跨越了中国改革开放至今三十多年的历程,她的演绎生涯是和我国社会、文化发展变化息息相关的,她创造的人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她代表了特定阶段我国女性形象。

本文从潘虹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影片中塑造的经典人物形象入手,深入挖掘潘虹在电影表演艺术之路上的成长和变化,从而找到潘虹取得成功的原因所在。

同时,通过对潘虹的表演研究,挖掘潘虹电影表演中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型与我国电影市场化之间的关系。

潘虹是自改革开放后我国首屈一指的银幕和荧屏上的大青衣,她塑造了很多让人难以忘怀的角色,陆文婷,李彤,婉容等等。

这些角色每一个都深入人心,给潘虹演艺事业带来了很多的收获。

“悲美人”的称号就是对她的肯定。

但同时也给她打上本色演员的印记。

潘虹通过电影《股疯》中人物形象的创作,破除了圈内外人们对她的本色演员的认识,突破了她本身的性格屏障,使得她从此戏路大改,创作出了许多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

这中间的过程和原因,本文将结合中国电影发展进行研究分析。

研究潘虹的电影表演艺术和她独特的电影表演风格转变经历,结合中国电影发展变革时期的电影演员转型塑造,进行一个全面的剖析。

纵向研究潘虹从影经历及表演技巧的成熟过程,横向研究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变革对演员表演转型的影响,同时探讨本色表演和性格表演在电影表演中的重要性。

关键字:潘虹,角色塑造,表演风格,电影市场化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
ABSTRACT
From the 1970s to now, the name Pan Hong has incessantly been appearing on the screens in China, and she has become the mark and symbol in show business to some extent. The spirit of her devoting to work has earned respect from audience and media, and also won the honor of “excellenc e in both performing skills and moral integrity as evergreen tree ”, “the Queen of Tragedy”, “the first to win Gold Rooster Award” in history, and so on. Pan Hong‟s performance contains characteristics of rich expression and enormous tension. Her acting career is closely bound up with China‟s society and cultures, and in some degree her performance could be symbolized as the female image of certain period in China.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classical characters shaped in various types of movies and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deeply explores the growth and transformation on the way of her per formance so as to reveal the factors leading to Pan Hong‟s success. Meanwhile, by studying the performance of Pan Ho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n Hong‟s acting transformation and China‟s film industrialization is also to be dug into.
Pan Hong is the second to none actress on screens from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in China. She has molded many unforgettable roles such as Lu Wenting, Li Tong, Wan Rong and so on. Each of the roles is placed deeply into people‟s mind, and Pan Hong has gained a lot fr om them. The honor “Beauty of Tragedy”is the affirmation of her performance. While at the same she is marked as an instinctive actor.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the film Shanghai Fever, Pan Hong broke down the traditional opinions of her image as an instinctive actor and broke through her own personality barrier. Then she made a huge change of the acting way and created many roles with distinctive personalities. This paper combines China‟s film development to analyze the above process and factors. The performance of Pan Hong and her unique performance style transformation experiences are studied and a thorough analysis has been made on the film actors‟s transform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China‟s film reformation. A longitudinal research has been made on Pan Ho ng‟s acting experiences and the maturation process of her performance, and a cross-sectional study is conducted on the
II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
effects of film reformation on actors‟s transformation. Meanwhile, the significance of instinctive and personal performance in film performance are also explor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Pan Hong, characterization, performance style, film industrialization
III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1 绪论 (1)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1.1 国内研究现状 (1)
1.1.2 国外研究现状 (1)
1.2课题学术意义和实用意义 (2)
1.2.1 学术意义 (2)
1.2.2 实用意义 (2)
1.3研究重点 (2)
1.4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
2 概述 (4)
2.1潘虹个人简介 (4)
2.2潘虹表演时期划分及依据 (4)
2.2.1 早期 (5)
2.2.2 中期 (6)
2.2.3 转型期 (6)
2.2.4 晚期 (7)
2.3潘虹成长经历与其表演风格关联性研究 (7)
2.3.1 潘虹幼年丧父经历对其表演的影响 (7)
2.3.2 潘虹早年生活环境与潘虹母亲对其表演的影响 (7)
2.3.3 潘虹婚姻对其表演的影响 (8)
2.4演员类型 (10)
2.4.1 本色演员 (10)
2.4.2 性格演员 (10)
3 潘虹表演早期表演研究(1976—1987) (12)
3.1高大全的“脸谱化”人物形象塑造 (12)
3.2演员气质主导的“悲美人”形象塑造 (12)
3.2.1 传统的“悲美人”形象——陆文婷 (13)
3.2.2 具有反抗精神的“悲美人”形象——徐丽莎 (15)
3.3潘虹塑造的“脸谱化”银幕形象的社会原因 (16)
IV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
3.4潘虹塑造的“悲美人”银幕形象的社会原因 (16)
4 潘虹表演中期表演研究(1988—1993) (18)
4.1“狼”一样的“美人”形象塑造——李彤 (18)
4.2“多变的美人”银幕形象社会原因 (20)
5 潘虹表演的转型期表演研究(1994) (22)
5.1转型的分水岭——“市井小民”形象塑造 (22)
5.2“市井小民”银幕形象的社会原因 (23)
6 潘虹表演晚期表演研究(1996年至今) (25)
6.1千变万化的形象 (25)
6.1.1 千变万化的银幕形象 (25)
6.1.2 千变万化的荧屏形象 (25)
6.2电影市场化与潘虹表演艺术的关联研究 (26)
6.2.1 电影市场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 (27)
6.2.2 电影市场化下大众文化的流行 (29)
6.2.3 电影市场化下受众审美变化 (30)
6.2.4 电影市场化下电影产业成熟的要求 (31)
6.2.5 电影市场化下潘虹成为多面演员 (32)
6.3电影市场化下的女性独立诉求 (32)
7 结语 (34)
致谢 (35)
参考文献 (36)
附录 (37)
A.参考影片 (37)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39)
V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论
1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潘虹表演艺术的研究大都停留在表演技巧和角色创作之上,全面且专业的论文几乎没有。

有价值的期刊大都集中在1994年之前,1994年之后与潘虹有关的期刊基本以报道采访为主,且内容均以潘虹的生活为主。

鲜有专业领域的内容。

对潘虹近二十年的研究基本是空白。

1994年出版的《潘虹电影表演研究》是以座谈会形式的会后整理为主,研究青年电影演员潘虹。

对潘虹研究的片面性和阶段性与潘虹在中国电影史中的显著地位,不成正比令人遗憾。

国内对电影演员本色表演和性格表演的研究,在很多表演理论书籍中都有谈及,但鲜有专门针对这一部分研究的书籍。

更是缺少两者之间角色创作关联性研究的理论书籍。

在期刊中对潘虹本色表演和性格表演的研究多是以影评和剧评方式。

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目前对演员的表演风格进行过全面梳理和研究的专业论文比较少。

中国电影市场化的理论书籍较多,但目前还未有人把电影市场化与演员创作人物的表演艺术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这方面的研究还是空白。

1.1.2 国外研究现状
潘虹是第5届大马士革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的获得者,同时也是第18届意大利陶尔米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的得主,还被日本选为世界十大影星之一。

潘虹在国外是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

她的表演艺术成就是得到了人们的认可的。

但国外对潘虹表演艺术的研究接近于零,只是有一些零星的报道。

目前国外对于演员个人表演风格的研究,尤其是舞台演员表演艺术的风格研究,已有不少专著和文论,而国内各艺术院校表演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基本来自于国外既成的表演体系。

国内电影表演风格研究相对较为贫乏、还没有形成体系,国外丰富的论文目前在国内尚且难以找到足够的译本。

本选题的难点在于潘虹其生活作风低调,有关她的资料国内相对较少,国外基本没有,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文献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在对她的电影表演艺术创作进行梳理时可参考的资料有限,这对本文的撰写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论
1.2 课题学术意义和实用意义
1.2.1 学术意义
潘虹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女明星,她的表演艺术风格的转变和饰演角色的变化,都打上了时代的印记。

本文把潘虹的表演艺术研究放入中国电影变革这个大语境下,研究她在电影表演艺术中本色演员到性格演员的蜕变。

本色表演和性格表演,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话题。

本色演员、性格演员这两个词汇的内涵可溯源于法国18世纪文艺理论家狄德罗的著名戏剧论文《关于演员的是非谈》,其中提“演员”时曾用了median或acteur两个词汇,此书的译者李健吾先生为此作了注释:“对狄德罗说来,二者是有区别的。

性格表演指全才演员,什么角色都能演;本色表演指定型演员只有几类角色可以演好。

狄德罗认为前者高于后者……”。

[1]
上世纪30年代,“本色”与“性格”这两个概念引入后,激发了一些演员在表演上的创造性。

继而业内又相应地把本色演员的表演归类为本色演技,又把性格演员创造的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的表演归类为性格演技。

由于戏剧和电影不同的创作方法,于是就有了两种表演美学的不同理解。

戏剧界更加倾向于性格表演,这和电影表演追求的生活化的表演要求不同。

因为电影镜头的拍摄其美学要求更偏重于本色表演。

结合潘虹前期的本色表演和转型之后的性格表演,研究性格演技和本色演技在电影创作中的位置。

1.2.2 实用意义
每个演员在职业生涯中都会遇到自己的瓶颈,演员可以去体验不同的人生,塑造不同的人物。

在演员塑造角色的初期,可以通过自己本身的形象气质去饰演角色。

但随着知识的积累和阅历的丰富,每个演员都希望改变自己、突破自我、打开戏路。

潘虹在转型上的成功,为中国演员树立了一面旗帜。

潘虹表演艺术作品众多但其本人作风低调,对她的艺术作品进行艺术研究,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她的艺术成就。

1.3 研究重点
改革开放后,潘虹一直是我国首屈一指的银幕和荧屏上的大青衣,她塑造了很多让人难以忘怀的角色。

这些角色每一个都深入人心,给潘虹带来了很多的收获。

在获得“悲美人”称号的同时,也给她打上了本色演员的印记。

潘虹通过电影《股疯》中的人物塑造,突破本身的性格屏障大改戏路,成为人人称道的性格演员。

本文将结合中国电影发展研究分析其中的过程和原因。

2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论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论文将结合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市场变革,研究潘虹独特的表演风格转变经历,对她的电影表演进行一个全面的剖析。

纵向研究潘虹从影经历及表演技巧的成熟过程,横向研究电影市场的发展变革对演员的表演转型影响,并通过对她的研究,探讨电影表演艺术中的本色表演和性格表演。

同时将运用理论论证、对比论证与影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3
2 概述
2.1 潘虹个人简介
潘虹,1954年11月4日出生于上海市,中国大陆女演员,表演艺术家。

她是首位登上《时代周刊》华人艺人,她开创电视广告模特时代。

2011年她当选为四川省影协主席。

她先后获得过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世纪之星、日本评选的“世界十大影星”荣誉称号、中国电视剧产业二十年群英盛典突出贡献人物等多项国内外奖项,并多次受邀担任国内外电影节评审委员。

四届金鸡奖,三届金凤凰奖,三届小百花奖影后。

中国电影家协会先后为她举办过三次表演艺术研讨会,这是电影学界对潘虹的肯定。

潘虹个人非常擅长写作,著有《潘虹独语》一书,以及多篇随笔日记、散文集被多家出版社编成杂志、教科书篆写专栏。

潘虹197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二十世纪70年代中期登上银幕,先后主演《奴隶的女儿》、《沙漠驼铃》、《苦恼人的笑》、《透过云层的霞光》、《杜十娘》等多部影片,多次获得演艺界重量级奖项,与刘晓庆、斯琴高娃并列被称为“新时期三大女星”。

潘虹在银幕和荧屏上塑造了几十个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女性形象,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曾三次荣获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并因而荣获1995年第15届中国金鸡奖特别奖。

迄今为止潘虹是获得金鸡奖最佳女演员奖次数最多的演员。

从1976年参演故事片《欢腾的小凉河》到2012年参演的故事片《致我们逝去的青春》,潘虹共参演了25部电影。

其中,《人到中年》获得了1983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末代皇后》获得了1987年叙利亚大马士革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和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井》获得1988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股疯》获得了1994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1994年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演员奖、1994年长春电影节最佳女主角、1994年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奖。

可以说潘虹在电影表演领域硕果累累。

从1992年到2013年潘虹共参演了76部电视剧,塑造了十几个不同形象、不同性格的女性形象,潘虹是国内影视两栖演员中最成功的演员之一。

2.2 潘虹表演时期划分及依据
从潘虹的表演艺术历程的发展能看出其表演艺术经历了早期、中期、转型、晚期四个时期。

潘虹表演的早期1976年——1987年1976年《欢腾的小凉河》导演:刘琼
1978年《奴隶的女儿》导演:曾未之
1978年《沙漠驼铃》导演:刘琼
1980年《透过云层的霞光》饰渔家少女导演:欧阳山尊1980年《苦恼人的笑》饰傅彬之妻导演:邓一民、杨延晋1981年《漩涡里的歌》导演:刘子农、乌兰
1981年《杜十娘》饰杜十娘导演:周予
1982年《人到中年》饰陆文婷导演:王启民、孙羽
1984年《寒夜》饰曾树生导演:阙文林
1985年《火龙》饰梁家辉之妻导演:李翰祥
1987年《末代皇后》饰婉容导演:陈家林、孙清国
1987年《井》饰徐丽莎导演:李亚林
潘虹表演的中期1988年——1993年1988年《顽主》饰丁晓璐导演:米家山
1989年《最后的贵族》饰李彤导演:谢晋1991年《独身女人》饰欧阳若云导演:秦志钰1991年《女人•taxi•女人》导演:王君正
潘虹表演的转型期1994年1994年《股疯》饰范莉导演:李国立
潘虹表演的晚期1996年至今1996年《拥抱朝阳》导演:潭朗昌
1997年《冲上九重天》饰海远导演:黄俊文、凌云
2001年《股啊股》饰阿莉导演:张敏
2002年《手足情》导演:钟澍佳
2005年《泥鳅也是鱼》饰谢林林导演:杨亚洲
2009年《谁主沉浮》饰宋美龄导演:陈力
2011年《钱学森》饰蒋英(老年)导演:张建亚
2012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饰陈孝正母亲导演:赵薇
2.2.1 早期
这一时期潘虹的表演,大多依靠自己忧郁的气质、传神的眼睛塑造角色。

美国电影表演研究家玛丽•奥勃莱恩将电影演员分为四种类型,即“个性演员”、“形体演员”、“本色演员”和“性格演员”。

本色演员的本色表演,多扮演与演员本人外形、气质、性格近似的角色。

而潘虹这一时期的表演创作是依靠她自身的形象、气质塑造了一系列的悲剧角色。

所以潘虹这一时期的表演也可以称之为“本色表演”。

潘虹也在《角色备忘录》中写道:“征服观众最重要的东西是演员本
身性格中所具有的那些迷人的魅力。

”[2]与生俱来的的忧郁气质,成为了潘虹前期成功的基石。

潘虹早期表演创造并不是稚嫩的,因为在这期间潘虹的很多作品是很优秀的。

在1988年之前潘虹成功塑造了一系列的悲剧女性形象,《人到中年》中的陆文婷、《井》中的徐丽莎、《杜十娘》中的杜十娘,这些都是具有中国传统美的女性形象代表。

早期的划分依据,主要基于这一时期潘虹塑造角色的类型在这期间有着一定的相似度,潘虹在这期间的人物塑造还主要依靠本身的气质特点进行的塑造。

例如潘虹在《潘虹独语》中讲述塑造陆文婷这个角色过程时说到:“这个人物身上大多的是自己母亲身上的东西。

”潘虹饰演陆文婷实际上是演一个自己很熟悉、很理解、很爱的人,所以演起来得心应手,潘虹对陆文婷的表演分析其实就是潘虹自发成长的过程。

她的表演创作还处在依靠个人独特的气质来丰满人物形象的阶段。

而这一时期电影大师戈达尔决心启用潘虹饰演好莱坞明星,也是由于被潘虹那双忧郁的眼睛所吸引,这恰恰也佐证了潘虹的表演还处在早期的本色表演的层面上,在这样的角色塑造中,演员的创新相对较少。

潘虹意识到了自己角色创作的局限性,在拍摄完电影《井》之后,她开始了反思,开始尝试着塑造新的人物形象。

2.2.2 中期
这时期潘虹的表演虽然并不是十分完美,甚至还听到了很多批评之声,但是笔者认为导致这些问题和导演执导、剧本选材上都有一定的关系。

一些电影创作从剧作上失真也是导致潘虹表演创作失真的重要原因。

这一时期的潘虹开始了表演的自我探索阶段。

不论从潘虹出演的影片风格,还是影片中角色的性格,都与之前的影片角色的塑造有明显的不同。

但这一时期潘虹的表演创作,还是受到其本身气质与性格的制约。

这一时期潘虹在表演上不断探索,是潘虹在表演事业中成长的发端,所以这一时期是潘虹的成长时期,但是潘虹的表演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以影片《顽主》为例,潘虹在影片中没有很好地把握人物的总体基调,在拍摄与以往影片风格不同的电影时,潘虹的表演创作中并没有随之改变和突破。

虽然很有缺憾,但笔者还是认为这是潘虹表演创作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正是这个过程的摸索与尝试,才有后来的成功。

我们电影表演艺术研究者和评论人员不能只看到演员成败的表象,而应该对演员的成长过程中探索的失败更加宽容。

这对于学习电影表演艺术的学生来说更是尤为重要。

2.2.3 转型期
这一时期潘虹的转型作品是《股疯》,在影片中范莉的形象是潘虹近乎全新的创造,标志着她的表演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转型的成功依赖于潘虹在对人物塑造中,准确的把握了影片中人物的基调,在刻画出人物的外部逼真形象后,
又进一步的深度的诠释了角色的内在心理,使得所塑造的角色兼备观赏性和艺术性。

在一段艰苦的探寻、积蓄之后,潘虹向我们显示了她角色塑造的潜力,表现出她作为一个优秀演员的勇气,展示了她塑造多样化角色的能力。

在艺术进一步面对市场,走向多样化的今天,潘虹这次大幅度“位移”的成功,极大广阔的拓展了她的表演创作的前景。

也正是在电影《股疯》之后,潘虹的表演创作才真正意义上从本色表演成功过渡到了性格化表演,也是她表演创作风格转型的重要标志。

2.2.4 晚期
纵观潘虹这一时期的表演创作可以看出,潘虹在角色的选择上有角色类型化的情况出现,但这一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她的年龄限制。

出现这一问题不能说明潘虹的表演水平出现了停滞。

相反,潘虹还能胜任同一年龄段不同性格的角色,上到国母,下到小市民形象,她都能刻画的逼真而恰到好处。

因此,这一时期是潘虹表演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

2.3 潘虹成长经历与其表演风格关联性研究
2.3.1 潘虹幼年丧父经历对其表演的影响
潘虹于1954年出生于上海市。

10岁时,她的父亲在“反右派斗争”中去世。

在《潘虹独语》中潘虹曾描述过,潘虹10岁带着父亲的骨灰盒一个人坐车从上海把父亲带回东北老家。

幼小的潘虹过早地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年幼时周围的小朋友排挤她,并且因为她是右派分子的女儿而奚落她。

这给潘虹年幼的心灵留下了创伤,幼年的经历造就了潘虹内向而忧郁的性格。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正因为潘虹过早地接受了生活的打击,她才具备了一双与众不同的,具有忧郁美的一双眼睛。

潘虹在早期电影中塑造了很多充满着悲剧色彩和忧郁气质的人物形象,斯月说:“潘虹的忧悒,不是一种外部的形象特征,也不是一种呆板的性格符号,而是一种生命的形态,一种精神的气质,一种比温柔贤淑、纯朴慈厚、更富内涵更具魅力的女性美。

”[3]正是潘虹幼年所承受的生活的压力造就了潘虹独特的“忧郁美”,也正是这种“忧郁美”促使潘虹取得了前期的成功。

2.3.2 潘虹早年生活环境与潘虹母亲对其表演的影响
潘虹的亲人包括她自己都曾受到文革的重大影响,她本人也在崇明岛当过知青。

经历过文革深重苦难的潘虹,在早期接拍的电影又恰恰是批判文革题材的电影。

杨延晋导演的《苦恼人的笑》就是其中之一,这部电影是以文革为背景,提出了当时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该不该讲实话,以此批判文革时期的歪曲事实的不正之风。

潘虹在剧中饰演傅彬之妻,她面临的问题就是该不该让丈夫讲真话,剧中镜头几次对准了潘虹的眼睛,潘虹通过自己的眼睛把傅彬妻子的犹豫不决的
神情表现的惟妙惟肖,准确地刻画出了人物内心的挣扎。

潘虹能把这样的角色塑造成功可以说与她早期的人生经历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她痛恨文革,她能深刻体会到角色所处的境地与角色内心良知上的挣扎。

在影片《人到中年》取得成功以后,潘虹认为她之所以能成功地塑造出陆文婷的形象,是因为受母亲的影响。

潘虹的母亲是位从事医务工作的知识女性,在潘虹父亲自杀之后,她凭借着一种中国女性特有的坚韧和献身精神,无怨无悔地支撑着破碎的家庭。

潘虹捕捉到了陆文婷身上中国女性工作者身上的勤劳、责任重大而家庭负担沉重的特征。

这是潘虹在表演创作时准确的把记忆中的母亲形象,通过自身的处理,合理的移植到了陆文婷的身上,使角色充满了真实感。

图2.1 《苦恼人的笑》剧照
Fig. 2.1 Troubled Laugher
2.3.3 潘虹婚姻对其表演的影响
潘虹是一个善于思考的演员,她在自己的表演创作中不断融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阐释。

潘虹与丈夫米家山的婚姻,由于两人长期忙于工作而产生隔阂,1986年婚姻不能维持下去而走向了终点。

离婚后潘虹于1992年拍摄了电影《独身女人》,剧中她饰演的欧阳若云离了婚,带着5岁的儿子独自生活。

在欧阳若云的身边不乏追求者,一次失败的婚姻使得欧阳在面对新的感情时都是持非常谨慎的态度,所以她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热情都投入到生意当中。

而当时欧阳若云的服装生意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董事长梁大明并不看好以后的服装市场,打算将服装公司卖掉。

在这个时刻刚从工艺美院毕业的舒蕾帮助欧阳,两人日夜奋战终于设计出一组新颖的时装。

但已经打算将公司卖给日本商人的梁大明并不打算投产。

焦急万分的欧阳想到了与自己有着一面之缘的五洲公司顾问齐方,在齐方的帮助下,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