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2.4全球气候变化课后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全球气候变化
一、选择题
下图是一万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实线)与五千年来中国温度(虚线)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中国从15世纪到20世纪的近500年中,气候处于温暖期的时段是( )
A.1470~1520年B.1620~1720年
C.1840~1890年D.1910~1950年
2.中国与挪威相比( )
A.气候的冷暖变化呈正相关
B.气候冷暖变化呈负相关
C.公元1000年前呈正相关,之后呈负相关
D.两地气候变化有关联,但不同步
读全球气候变暖示意图,完成 3~4题。
3.对控制全球气候变暖应负首要责任的国家是( )
A.美国B.中国
C.俄罗斯D.沙特阿拉伯
4.如果人类继续任其发展,产生的后果可能是( )
A.极端天气发生的几率变大
B.我国西北地区和中亚地区湿度增加
C.南极地区紫外线增多
D.高温杀灭大部分病菌,有利于人体健康
科学家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4℃~5.8℃,约是20世纪升温幅度的2~10倍。
结合下图回答5~7题。
5.气候变暖的影响可能有( )
①冰川退缩②冻土融化③气候更加适宜生物生长,各地动植物数量增加④高原内陆湖泊水量大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④
6.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有( )
A.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
B.中纬度温带地区变得湿润
C.高纬地区比原来降水更少
D.从全球看,利大于弊
7.该图反映的问题是全球变暖,下列对策可以缓解气候变暖的是( )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②大面积植树造林③发展技术,提高燃料利用率④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
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8~9题。
8.图中反映了该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9.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A.雪线上升B.暖冬频繁
C.海平面下降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三江源地区是指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头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
下图表示三江源地区1950~2021年年平均气温变化。
读图回答10~11题。
10.对三江源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高谷深,气候湿润,森林茂密
B.太阳辐射强,光热资源充足
C.气温低,牧草低矮,生态环境脆弱
D.积雪冰川多,融雪丰富
11.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三江源地区可能出现的变化是( )
A.河湖流量增加,洪涝多发
B.农作物播种时间推迟
C.降水增加,水土流失加剧
D.蒸发加剧,草地退化
湖水中含盐量变化可以反映湖泊水位和气候变化,下图为青海湖距今1.2万年来含盐量变化,据此完成12~13题。
12.青海湖近1.2万年来,最低水位出现的时间距今约( )
A.3 700年B.3 900年
C.6 900年D.8 300年
13.在距今7 500~5 000年间,青海湖水位变化特征是( )
A.逐渐上升
B.波动上升
C.逐渐下降
D.波动下降
20XX年4月29日,定于2021年生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新协议在德国波恩开始实质性谈判。
本届会议期间,与会各方还讨论了如何在2021年前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以实现将全球平均气温限制在高于工业化前水平2摄氏度的目标。
根据材料回答14~15题。
14.全球气候变暖对下列地区影响最大的可能是( )
A.阿根廷潘帕斯草原B.我国四川盆地
C.非洲埃塞俄比亚高原D.太平洋岛国图瓦卢
15.全球气候变化对俄罗斯的有利影响表现在( )
A.限制了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B.利于该国农业的发展
C.限制了本国资源的开发
D.利于该国高耗能产业的发展
二、综合题
16.我国目前能源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前列。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北冰洋海冰范围的变化趋势图
(1)图中反映了1978年到2021年全球气温呈________趋势。
(2)根据下图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把以下序号填到对应字母的横线上:
①极冰融化;②燃烧化石燃料;③沿海低地被淹;④毁林。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3)简要说明我国CO2排放总量大的原因,并就此谈谈我国控制CO2排放量、实施低碳经济的可行性措施。
17.我国目前能源生产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基本消费量占世界10.4%,居世界第二位。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反映了1978年到2021年全球气温呈__________趋势。
(2)根据下图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把以下序号填到对应字母横线上:
①极冰融化;②燃烧矿物燃料;③沿海低地被淹;④毁林。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
(3)简要说明我国CO2排放总量大的原因,并就此谈谈我国控制CO2排放量、实施低碳经济的可行性措施。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中国处于温暖期的时段是1910~1950年。
答案:D
2.解析:中国与挪威的气候变化有关联,但不同步。
答案:D
3. 解析:美国是最大的能源消耗国,也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
答案:A
4. 解析:全球变暖会使极端天气发生的几率变大,温带地区变得更干旱,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不利于人体健康;紫外线增多是臭氧层破坏的结果,与全球变暖无关。
答案:A
5.解析:气候变暖可导致冰川退缩、冻土融化。
答案:C
6.解析:可引起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
答案:A
7.解析:针对气候变暖,人类应针对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治理,如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大面积植树造林、提高燃料利用率、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等。
答案:D
8. 解析:树木的生长与气温和降水有关,而树木生长的快慢通过树的年轮就能体现出来。
由图中可以看出,M时期树木生长缓慢,可能是这一时期气候寒冷或降水稀少,而其前后气候却温暖或降水丰富。
答案:B
9. 解析:M时期为寒冷时期,世界上冰雪量要增加,由于大量水结冰,海平面下降。
答案:C
10.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以及图中的年平均气温数值可以推断三江源地区海拔高、气温低,牧草低矮,生态环境脆弱;该地区气温低,热量不足;河流流量较小,水资源并不丰富。
答案:C
11.解析:图示信息显示该地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说明气候变暖,因此农作物播种时间将提前,蒸发加剧,会导致土壤水分减少,草地退化,但不会出现洪涝多发、水土流失加剧的状况。
答案:D
12.解析:湖水含盐量一般和湖泊水位成反比,故最低水位对应含盐量最高,读图可知大约为距今8 300年左右。
答案:D
13.解析:距今7 500~5 000年间,含盐量呈波动下降趋势,则水位变化就呈波动上升趋势。
答案:B
14.解析:全球气候变暖造成海平面上升,沿海或海中低地可能被淹没,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地势较低,受影响最大。
答案:D
15.解析:俄罗斯纬度较高,全球气候变暖后,许多地区热量条件得到改善,有利于农业发展。
答案:B
二、综合题
16.解析:(1)根据北冰洋海冰范围的减小,可以推测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或变暖)趋势。
(2)全球气温的上升是温室气体含量增加的结果,它会导致极冰融化、沿海低地被淹没等一系列问题。
而温室气体含量增多则是由于燃烧化石燃料和毁林,结合关系图可得出答案。
(3)我国CO2排放量大的原因可从我国的人口总量、经济增长、能源消费构成等方面考虑;而实施低碳经济的可行性措施则可从能源利用率、能源构成、产业结构、节能意识等方面考虑。
答案:(1)波动上升(或变暖) (2)④②①③(3)原因:人口总量大;经济加速增长;能源消费总量大;化石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在能源消费构成中所占的比重高。
措施: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进行温室气体的回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加强管理与宣传,提高节能意识。
17.解析:第(1)题,根据北冰洋海冰范围的减小,可以推测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或变暖趋势。
第(2)题,全球气温的上升是温室气体含量增加的结果,它会导致极冰融化、沿海低地被淹没等一系列问题。
而温室气体含量增多则是由于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结合关系图可得出答案。
第(3)题,我国CO2排放量大的原因可从我国的人口总量、经济增长、能源消费构成等方面考虑;而实施低碳经济的可行性措施则可从能源利用率、能源构成、产业结构、节能意识等方面考虑。
答案:(1)波动上升(或变暖)
(2)④②①③
(3)原因:①人口总量大;②经济加速增长;③能源消费总量大;④矿物能(煤、石油和天然气)在能源消费构成中所占的比重高。
措施:①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②发展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③进行温室气体的回收;④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⑤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⑥加强管理与宣传,提高节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