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横沟象寄主油橄榄枝条及树皮挥发物成分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7卷第9期广东蚕业Vol.57,No.09 2023年9月GUANGDONG CANYE Sept. 2023 DOI:10.3969/j.issn.2095-1205.2023.09.05
多孔横沟象寄主油橄榄枝条及树皮挥发物成分分析
王保新1,2杨伟1方睿1肖前刚2张俊2李卓苗3
(1.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四川成都611130;2.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四川成都611130;3.广西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摘要揭示多孔横沟象对寄主植物油橄榄的选择机制,能为筛选对多孔横沟象具有生物活性的植物源引诱剂以实现对该虫的生态控制提供理论指导。

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质联用(GC-MS)技术,测定分析油橄榄枝条和树皮中各挥发性化合物的相对含量。

结果表明:油橄榄枝条和树皮中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是萜烯类、烃类、芳香族化合物、醇类、醛类、酮类、酯类和杂环化合物8类106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枝条有8类67种,树皮有8类59种;油橄榄枝条和树皮中主要的挥发性成分均为烃类、萜烯类和醇类,此三类物质在枝条和树皮中的相对含量分别为63.02%和65.05%;油橄榄枝条和树皮含有的相同挥发性成分有20种,主要为烃类和醇类。

研究结果可为筛选出对多孔横沟象具有引诱活性的植物挥发物成分提供理论基础,有助于进一步利用该活性成分开发植物源引诱剂。

关键词多孔横沟象;油橄榄;枝条;树皮;挥发物成分
中图分类号:S56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205(2023)09-15-07
准确定位寄主植物对于植食性昆虫补充营养和选择合适的产卵场所是至关重要的,而在植物与植食性昆虫之间的化学通信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物质是植物的挥发性气味成分[1]。

随着化学生态学和昆虫行为生态学的发展,利用植物挥发性活性成分研发植物源引诱剂用于虫害防控成为热点[2-3],尤其是对隐蔽性强、危害性大的蛀干害虫的监测和防治意义重大[4]。

多孔横沟象(Pimelocerus perforatus Roelofs)属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魔喙象亚科(Molytinae),分布于日本九州[5]及我国山东、台湾、福建、浙江、四川、甘肃、广西、云南、江西等地,主要为害油橄榄(Olea europaea)、苦楝(Melia azedarach)、桃(Amygdalus persica)、东亚女贞(Ligustrum ibota)、日本女贞(L. japonicum)、水蜡(L. obtusifolium)和洋白蜡(Fraxinus pennsylvanica)等[5-7],在四川、甘肃等油橄榄种植区内为害日益严重[8]。

薛正等通过对近缘种进行比较发现,我国分布较广的大粒横沟象(Dyscerus cribripennis Matsumura et Kono)实为多孔横沟象,大粒横沟象为多孔横沟象的异名[9]。

多孔横沟象成虫行动迟钝,飞行能力弱,羽化出孔后有补充营养习性,以取食枝条为主,喜选择近基部树干产卵,偶见于近地粗根处产卵[10]。

目前,针对多孔横沟象的防治研究较少,尚无针对寄主植物挥发物成分的相关研究。

油橄榄(Olea
europaea)作为世界闻名的优质木本油料树种,在四川乃至全国栽种面积逐年增加,油橄榄产业呈快速增长态势[11]。

但在栽培过程中,以多孔横沟象为代表的蛀干害虫发生最为严重,防治极其困难,已严重制约油橄榄产业发展[12]。

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质联用(GC-MS)技术,测定多孔横沟象寄主油橄榄取食部位(枝条)和产卵部位(树皮)的挥发性成分,以期为揭示多孔横沟象寄主定位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筛选对多孔横沟象具有引诱活性的挥发物成分,开发植物源引诱剂,实现对该虫的生态控制提供理论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2020年4月,在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温江园区油橄榄基地内采集油橄榄健康植株的枝条和近基部的树皮。

枝条选择:选择长势良好,无病虫害、无霉变的健康植株的新鲜嫩枝。

树皮选择:选择树皮色泽较好,无病虫害、无霉变、无裂缝和刻槽,且新鲜健康的油橄榄树皮。

样品采集后带回实验室,洗净沥干,粉碎待用。

1.2 仪器设备
选用Ultra GCMS-QP2010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日本岛津公司;Agilent J&W Scientific
DB-5MS超高惰性气相色谱柱(30 m×0.25 mm×0.25 μm),美国安捷伦公司;Supelco Stableflex固相微萃取头(SPME)(50/30 μm DVB/CAR/PDMS),美国Supelco公司等。

1.3 测定方法
1.3.1 挥发物成分萃取
油橄榄枝条及树皮挥发物成分萃取参照卓志航等[13]的方法。

取粉碎后的样品5 g置于15 mL顶空进样瓶中密封,60 ℃条件下平衡30 min后,将SPME 手柄顶端的萃取头插入进样瓶,吸附50 min后取出萃取头。

1.3.2 挥发物成分分析
用GC-MS对上述萃取出的植物挥发物进行成分分析,分析方法参照卓志航等[13]的方法并进行优化改进。

将上述吸附后的萃取头插入GC-MS的气相色谱进样口,推出纤维头,进样口温度为250 ℃,解析3 min。

GC条件:分流比10∶1,载气为高纯氦气,流速为1 mL/min。

升温程序:35 ℃保持2 min,以2 ℃/min升至100 ℃保持2 min,以10 ℃/min升至200 ℃保持5 min。

MS条件:接口温度280 ℃,四级杆温度为150 ℃,离子源温度220 ℃,电离方式为EI;离子化能量70 eV;质量扫描范围50 amu~550 amu。

样品放入顶空进样瓶前,在上述同样条件下对顶空进样瓶进行挥发性成分检测,即检测顶空进样瓶空瓶中的挥发物质作为对照,以除去杂质干扰。

1.4 数据分析
将检测到的挥发性化合物与NIST.14 library进行匹配,对匹配度大于800(最大值为1 000)的鉴定结果予以确认,并以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挥发物成分统计
通过GC-MS分析并除去空瓶中的杂质,结果如表1、表2所示,油橄榄枝条和树皮中共有8类106种挥发物,其中,萜烯类22种,烃类36种,芳香族化合物8种,醇类18种,醛类6种,酮类6种,酯类4种,杂环化合物6种。

油橄榄枝条和树皮中主要成分均为烃类、萜烯类和醇类,其他类物质较少。

表1 油橄榄枝条的挥发性成分及相对含量
序号保留时间/min化学名称CAS号相对含量/% 物质种类
1 1.283 乙醇64-17-5 1.33 醇类
2 3.43
3 异戊醇123-51-3 0.9 醇类
3 3.510 S-(-)-2-甲基-1-丁醇1565-80-6 0.46 醇类
4 4.703 1-辛烯111-66-0 0.98 烃类
5 5.022 正己醛66-25-1 1.78 醛类
6 7.929 正己醇111-27-3 0.73 醇类
7 12.388 (E)-2-庚烯醛18829-55-5 5.66 醛类
8 13.708 1-辛烯-3-酮4312-99-6 2.58 酮类
9 14.072 1-辛烯-3-醇3391-86-4 0.64 醇类
10 14.264 5-甲基-3-庚酮541-85-5 0.91 酮类
11 14.363 别罗勒烯7216-56-0 0.68 烃类
12 14.427 2-正戊基呋喃3777-69-3 1.3 杂环化合物
13 15.226 α-侧柏烯2867-5-2 1.11 萜烯
14 15.950 蒈烯554-61-0 2.14 萜烯
15 16.485 邻异丙基甲苯527-84-4 0.64 芳香族化合物
16 16.771 桧烯3387-41-5 3.16 萜烯
17 17.418 2-Oxaadamantane281-24-3 0.78 杂环化合物
18 18.775 萜品烯99-85-4 3.42 萜烯
19 19.168 1-氯辛烷111-85-3 1.96 烃类
20 20.285 反式-2-辛烯-1-醇18409-17-1 1.6 醇类
21 20.590 异硫氰酸酯586-63-0 0.75 酯类
续表1 油橄榄枝条的挥发性成分及相对含量
序号保留时间/min化学名称CAS号相对含量/% 物质种类
22 21.766 顺式-桧烯17699-16-0 1.09 萜烯
23 22.331 壬醛124-19-6 1.01 醛类
24 24.666 4-(1-甲基乙基)-1-甲基-环乙烯醇619-62-5 0.78 醇类
25 27.128 4-萜烯醇562-74-3 2.46 醇类
26 33.135 (Z)-2-癸烯醛2497-25-8 0.9 醛类
27 34.235 2,5,5,8a-Tetramethyl-3,4,4a,5,6,8a-hexahydro-2H-
chromene
72746-44-2 0.68 杂环化合物
28 34.561 (2.alpha.,4a.alpha.,8a.alpha.)-3,4,4a,5,6,8a-hexahydro-
2,5,5,8a-tetramethyl-2H-1-Benzopyran
41678-32-4 0.54 杂环化合物
29 34.875 茶香螺烷36431-72-8 2.45 杂环化合物
30 38.144 6-cyclohexyl-Dodecane13151-86-5 0.72 萜烯
31 39.242 1,3,4,5,6,7-hexahydro-2,5,5-trimethyl-2H-2,4a-
Ethanonaphthalene
32391-44-9 0.93 萜烯
32 39.387 2-甲基四癸烷1560-95-8 1.4 烃类
33 39.744 β-榄香烯515-13-9 0.96 萜烯
34 39.828 3-亚甲基十三烷19780-34-8 0.49 烃类
35 39.888 4-(2,2-二甲基-6-亚甲基环己基)-2-丁酮13720-12-2 0.91 酮类
36 40.055 1-十三烯2437-56-1 0.47 烃类
37 40.176 6-丙十三烷55045-10-8 1.14 烃类
38 40.355 α-柏木烯469-61-4 0.51 萜烯
39 40.480 1-石竹烯87-44-5 0.95 萜烯
40 40.851 罗汉柏烯470-40-6 0.65 萜烯
41 40.951 香柠檬烯17699-05-7 0.88 萜烯
42 41.197 双环[2.2.2]辛烷-2-酮2716-23-6 5.3 酮类
43 41.308 3-甲基十四烷18435-22-8 0.67 烃类
44 41.372 1-环戊基-癸烷1795-21-7 0.99 烃类
45 41.475 (E)-β-金合欢烯28973-97-9 0.99 萜烯
46 41.552 2,6,10,15-四甲基十七烷54833-48-6 0.62 烃类
47 41.686 2,6,10-三甲基十三烷3891-99-4 1.56 烃类
48 41.796 1,2,3,4,4a,5,6,7-八氢-4a,8-二甲基-2-(1-异丙烯基)-萘103827-22-1 2.3 芳香族化合物
49 42.010 马兜铃烯26620-71-3 2.9 萜烯
50 42.083 β-瑟林烯17066-67-0 3.7 萜烯
51 42.172 trans-Sesquisabinene hydrate145512-84-1 1.26 醇类
52 42.682 1,2,3,5,6,8a-六氢-4,7-二甲基-1-(1-异丙烯基)-萘16729-01-4 1.83 芳香族化合物
53 42.755 β-杜松烯523-47-7 1.16 萜烯
54 42.957 2,6,10,14-四甲十六烷638-36-8 1.48 烃类
55 43.040 正三十一烷630-04-6 1.06 烃类
56 43.305 2-环己十二烷13151-82-1 1.5 烃类
57 43.465 4-chlorooctahydro-2,4-Methano-1H-indene98640-25-6 3.73 杂环化合物
58 43.608 3-甲基十五烷2882-96-4 1.68 烃类
59 43.940 1-十六烷醇36653-82-4 0.55 醇类
60 44.136 柏木醇77-53-2 1.96 醇类
续表1 油橄榄枝条的挥发性成分及相对含量
序号保留时间/min化学名称CAS号相对含量/% 物质种类
61 44.307 1,2,3,4,4a,5,8,9,12,12a-decahydro-1,4-
Methanobenzocyclodecene
74708-73-9 4.6 烃类
62 44.817 环戊十一烷6785-23-5 1.17 烃类
63 44.896 α-香附酮473-08-5 1.21 酮类
64 44.990 顺式环十二烯1486-75-5 0.68 烃类
65 45.210 红没药醇515-69-5 1.32 醇类
66 45.295 十三醇112-70-9 0.62 醇类
67 48.218 棕榈酸甲酯112-39-0 1.74 酯类
表2 油橄榄树皮的挥发性成分及相对含量
序号保留时间/min化学名称CAS号相对含量/% 物质种类
1 1.267 乙醇64-17-5 1.44 醇类
2 3.441 异戊醇123-51-
3 0.72 醇类
3 8.593 环辛四烯629-20-9 0.96 烃类
4 14.263 5-甲基-3-庚酮541-85-
5 0.93 酮类
5 14.370 4,4,6,6-tetramethyl-Bicyclo[3.1.0]hex-2-ene19487-09-3 2.2
6 烃类
6 16.472 间异丙基甲苯535-77-3 1.14 芳香族化合物
7 16.772 伪柠檬烯499-97-8 0.69 萜烯
8 20.234 1-辛醇111-87-5 0.85 醇类
9 22.285 壬醛124-19-6 7.9 醛类
10 22.864 2,5-二甲基-2-十一烯49622-16-4 1.57 烃类
11 24.593 左旋樟脑464-48-2 0.61 芳香族化合物
12 26.880 3-甲基十一烷1002-43-3 1.44 烃类
13 27.194 1-壬醇143-08-8 1.65 醇类
14 27.868 3-亚甲基十一烯71138-64-2 0.56 烃类
15 28.243 α-松油醇98-55-5 3.24 醇类
16 28.392 1-十一醇112-42-5 1.52 醇类
17 29.373 癸醛112-31-2 2.23 醛类
18 29.704 β-环柠檬醛432-25-7 0.72 醛类
19 31.531 戊基环戊烷3741-00-2 1.28 烃类
20 33.625 3,4,4a,5,6,7-hexahydro-1,1,4a-trimethyl-2(1H)-
Naphthalenone
4668-61-5 2.05 芳香族化合物
21 34.211 2,5,5,8a-Tetramethyl-3,4,4a,5,6,8a-hexahydro-2H-
chromene
72746-44-2 0.93 杂环化合物
22 34.567 (2.alpha.,4a.alpha.,8a.alpha.)-3,4,4a,5,6,8a-hexahydro-
2,5,5,8a-tetramethyl-2H-1-Benzopyran
41678-32-4 1.17 杂环化合物
23 34.860 茶香螺烷36431-72-8 5.77 杂环化合物
24 35.218 1-十三烯2437-56-1 3.46 烃类
25 37.983 7-甲基十七烷20959-33-5 1.17 烃类
26 38.137 6-cyclohexyl-Dodecane13151-86-5 1.76 萜烯
27 38.997 (1S,2S)-1,2,6,6-四甲基四环[8.1.0.02.8.07.11]十一烷1137-12-8 0.82 烃类
28 39.177 2-甲基四癸烷1560-95-8 6.49 烃类
续表2 油橄榄树皮的挥发性成分及相对含量
序号保留时间/min化学名称CAS号相对含量/% 物质种类
29 39.285 4-异丙基苯甲酸甲酯20185-55-1 0.51 酯类
30 39.552 4,5-二甲基十一烯17312-82-2 1.06 烃类
31 39.761 (1S,5S)-2-Methyl-5-((R)-6-methylhept-5-en-2-
yl)bicyclo[3.1.0]hex-2-ene
159407-35-
9
0.74 烃类
32 39.822 3-亚甲基十三烷19780-34-8 1.83 烃类
33 39.844 4-(2,2-二甲基-6-亚甲基环己基)-2-丁酮13720-12-2 1.3 酮类
34 40.135 长叶烯475-20-7 3.32 萜烯
35 40.947 反式-香柠檬烯13474-59-4 0.82 萜烯
36 41.156 6-甲基十三烷13287-21-3 0.77 烃类
37 41.305 3-甲基十四烷18435-22-8 1.01 烃类
38 41.366 己基环戊烷4457-00-5 3.35 烃类
39 41.583 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7534-94-3 1.7 酯类
40 41.681 2,6,10-三甲基十三烷3891-99-4 0.85 烃类
41 42.004 α-姜黄烯644-30-4 0.82 萜烯
42 42.075 雅榄蓝烯10219-75-7 1.57 萜烯
43 42.298 十五烯13360-61-7 3.03 烃类
44 42.414 Cyclopropanecarboxylic acid, 1-hydroxy-, (2,6-di-t-butyl-
4-methylphenyl) ester
108546-75-
4
2.58 芳香族化合物
45 42.804 Β-倍半水芹烯20307-83-9 1.25 萜烯
46 42.954 2,6,10,14-四甲十六烷638-36-8 1.49 烃类
47 43.191 4-乙基十四烷55045-14-2 0.53 烃类
48 43.241 2,4-二甲基庚烷2213-23-2 0.72 烃类
49 43.302 2-环己十二烷13151-82-1 1.04 烃类
50 43.505 11-(1-ethylpropyl)-Heneicosane55282-11-6 1.62 烃类
51 43.606 3-甲基十五烷2882-96-4 2.02 烃类
52 43.827 (3,3-二甲基戊基)-环己烷61142-22-1 1.3 烃类
53 44.134 柏木醇77-53-2 1.28 醇类
54 44.694 降姥鲛烷3892-00-0 0.82 烃类
55 44.813 环戊十一烷6785-23-5 0.9 烃类
56 44.994 E-7-十四醇37011-95-3 1.01 醇类
57 45.131 1,2,3,4-tetramethoxy-5-(2-propenyl)-Benzene15361-99-6 1.6 芳香族化合物
58 47.064 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502-69-2 1.44 酮类
4.58%;芳香族化合物5种,相对含量为7.98%;杂环化合物3种,相对含量为7.87%。

这说明油橄榄树皮的挥发性成分中烃类最多,醛类次之,酯类、醛类、酮类以及杂环化合物最少。

而相对含量烃类最高,醇类次之,酮类含量最低。

2.4 油橄榄枝条和树皮挥发物成分比较分析
对比表1、表2可以看出,油橄榄枝条和树皮含有的相同挥发性成分有7类20种,其中烃类9种,包括2-甲基四癸烷、3-亚甲基十三烷、1-十三烯、3-甲基十四烷、2,6,10-三甲基十三烷、2,6,10,14-四甲十六烷、2-环己十二烷、3-甲基十五烷和环戊十一烷;醇类3种,包括乙醇、异戊醇和柏木醇;杂环化合物3种,包括2,5,5,8a-Tetramethyl-3,4,4a,5,6,8a-hexahydro- 2H-chromene、(2.alpha.,4a.alpha.,8a.alpha.)-3,4,4a,5,6,8a- hexahydro-2,5,5,8a-tetramethyl-2H-1-Benzopyran和茶香螺烷;酮类2种,包括5-甲基-3-庚酮和4-(2,2-二甲基-6-亚甲基环己基)-2-丁酮;萜烯类、醛类和酯类各1种,分别是6-cyclohexyl-Dodecane、壬醛和棕榈酸甲酯。

油橄榄枝条与树皮的相同挥发性成分,占油橄榄枝条挥发物成分种类的29.85%,占油橄榄枝条挥发物成分相对含量的23.58%;占油橄榄树皮挥发物成分种类的33.90%,占油橄榄树皮挥发物成分相对含量的44.65%。

3 结论与讨论
3.1 活性物质的选择
本研究通过HS-SPME结合GC-MS技术,测定了多孔横沟象寄主植物油橄榄枝条和树皮的挥发性物质成分,共发现萜烯类、烃类、芳香族化合物、醇类、醛类、酮类、酯类、杂环化合物等8类106种挥发性物质,根据余武秀编译的《化学信息素及其在害虫防治中的潜在应用》,昆虫在栖息地定位、寄主定位和接受阶段、产卵阶段中起重要作用的化学信息素主要来自寄主,主要的种类包括醛类、醇类、含硫化合物、酯类、萜烯类和杂环芳香族化合物[14]。

本研究测出的油橄榄枝条和树皮的挥发物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是醛类、醇类、酯类、萜烯类和杂环芳香族化合物,可用于后续引诱活性测定试验。

3.2 挥发性物质作用预测
寄主植物的挥发性成分对植食性昆虫的寄主定向行为、补充营养和产卵等行为场所的选择起着重要作用[15]。

油橄榄枝条和树皮中的挥发性物质势必以特定的配方对多孔横沟象取食和产卵行为起着调
控作用[16]。

萜烯类、醇类、醛类和酯类都是常见的植物挥发性物质,也是影响昆虫定位补充营养寄主和产卵寄主的关键物质[14]。

如α-蒎烯对北美家天牛(Hylotrupes bajulus)、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具有较强的引诱活性[13],(Z)-3-己烯-1-醇对未交配云斑天牛雌、雄虫有明显的引诱作用[17],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不同寄主的挥发物中,壬醛、金合欢烯、α-蒎烯、1-石竹烯、乙酸顺式-3-己烯酯等对牧草盲蝽有引诱作用[18]。

油橄榄枝条挥发物中特有的诸如萜品烯、1-辛烯-3-醇、4-萜烯醇、正己醛和异硫氰酸酯等物质推测可能是多孔横沟象雌雄成虫定位取食部位的关键性物质。

产卵寄主挥发物成分中一般含有对雌成虫产卵具有引诱作用的物质[19]。

如苗昌见研究发现烟草挥发物中的烟碱、壬醛、γ-萜品油烯、萘在特定浓度下对烟夜蛾雌成虫有显著的产卵引诱作用[20];桔小实蝇的3种寄主果实中共有的挥发物成分β-石竹烯在低浓度下对桔小实蝇雌成虫具有引诱作用[21]。

油橄榄树皮挥发物中特有的诸如左旋樟脑、1-辛醇、α-松油醇、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环辛四烯等物质推测可能是多孔横沟象雌成虫定位产卵部位的关键性物质。

而油橄榄枝条和树皮挥发物中相同的成分物质可能是寄主植物中调节植食性昆虫行为的一般性物质,这在云斑天牛补充营养寄主小果蔷薇(Rosa cymosa)和野蔷薇(R. multiflora)挥发性成分以及核桃(Juglans regia)树皮及树叶挥发性成分研究中也有类似报道[13,16]。

4 结语
本研究测定了多孔横沟象的寄主植物油橄榄枝条(取食部位)和树皮(产卵部位)的植物挥发物成分及相对含量,可为筛选对多孔横沟象具有引诱活性的植物挥发物成分,进一步开发植物源引诱剂提供理论基础,但挥发物中对多孔横沟象补充营养及产卵行为具有调控作用的具体物质成分和配比,仍需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参考文献
[1]BRUCE T J A,WADHAMS L J,WOODCOCK C M.Insect host location:a volatile situation[J].Trends in Plant Science,2005,10(6):269-274.
[2]吴健,宋学森,胡碗晴,等.8种寄主植物挥发物对橘小实蝇的引诱作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7(6):655-660.
(下转第34页)
第9期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第57卷
量打造2个~3个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发展林下经济,促进全市林下经济产业连成片、扩成面,推动林下经济产业集群发展。

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龙头企业引进和培育,聚焦“扶”和“引”,着力培育和申报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区域影响力、产业带动力的林下经济龙头企业。

4 结语
林下经济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发展林下经济是推动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针对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产业培育慢、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需要加强对保障措施的运用,结合我国相关的政策与要求发展林下经济。

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林下产品管理,提升产品的质量与产量。

同时,建立完善的产业链,将林业与农业、工业、旅游业、数字技术有机融合,使林业经济在相关制度的支持下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姝娜,余宇芬,付永存.吉林省长白山地区林下经济增长质量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147-158,202.
[2]武雅娟,高同雨,李晶,等.生态涵养区林下经济发展特征及对策建议: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J].农业科技通讯,2022(11):6-10.
[3]陈双飞.乡村振兴视域下民族地区林下经济发展思考:以威宁县林菌模式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22(32):7-10.
[4]覃柱彰,招礼军,张伟,等.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公益林区林农发展林下经济意愿研究: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为例[J].热带农业科学,2023(2):130-135. [5]邓伦,魏媛.林下经济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以三都县九阡镇为例[J].天津农林科技,2022(4):29-32. [6]叶红嫣.蹚出山区共同富裕新路子:松阳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一亩山万元钱”[J].浙江国土资源, 2022(4):57-58.
[7]司顺文.发展多样林下经济带动农户持续增收:基于对贵州黔东南州的调查分析[J].农村工作通讯,2022(7): 56-57.
(上接第20页)
[3]YU H L,ZHANG Y J,WU K M,et al.Field-testing of synthetic herbivore-induced plant volatiles as att-ractants for beneficial insects[J].Environmental Entom-ology,2008, 37(6):1410-1415.
[4]孟海林.竹林金针虫寄主搜寻机制初步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
[5]KAZUKI Y, HIROKI M, MAKOTO boratory rearing and developmental traits of olive weevil,Pime-locerusperforatus(Coleoptera:Curculionidae), using an artificial diet[J].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 and Zoology,2018,62(4):231-237.
[6]赵养昌,陈元清.中国经济昆虫志·鞘翅目·象甲科
(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136-137.
[7]李祝宗.大粒横沟象的初步观察与防治[J].江西植保,1983(2):25-26.
[8]高瑞桐,李金花,王兆山,等.油橄榄害虫调查及控制策略[J].林业科技通讯,2018(6):32-35.
[9]薛正,冯术快,张崇岭,等.北京发现洋白蜡新害虫:多孔横沟象(Roelofs)[J].植物保护,2018,44(6):242-245. [1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森林昆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388-390.
[11]于小飞.中国油橄榄产业发展概况与对策[J].陕西林业科技,2018,46(1):81-83. [12]金银春,高山,刘盖,等.四川省油橄榄栽培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J].四川林业科技,2018,39(3):83-87. [13]卓志航,杨伟,徐丹萍,等.云斑天牛寄主核桃树皮及树叶的挥发性成分[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4(5):205-214.
[14]余武秀.化学信息素及其在害虫防治中的潜在应用[J].世界农药,2020,42(1):25-31,42.
[15]杜家纬.植物—昆虫间的化学通讯及其行为控制[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1,27(3):193-200. [16]卓志航,杨伟,徐丹萍,等.云斑天牛补充营养寄主小果蔷薇及野蔷薇挥发性成分测定[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6(4):544-548.
[17]王保新,杨桦,杨伟,等.云斑天牛对10种植物挥发物的EAG和行为反应[J].应用昆虫学报,2014,51(2):481-489.
[18]孙鹏.寄主植物挥发物分析及其对牧草盲蝽成虫的引诱作用[D].阿拉尔:塔里木大学,2018.
[19]王琼,李为争,陈汉杰,等.实蝇类植物源引诱剂研究进展[J].华中昆虫研究,2014,10:144-152.
[20]苗昌见.烟夜蛾选择烟草寄主产卵的化学信号物质鉴定[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9.
[21]高扬,李慧静,陆永跃,等.桔小实蝇雌成虫对寄主挥发物β-石竹烯的行为反应[J].环境昆虫学报,2021, 43(1):253-2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