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古至今,从小山坑走上奥运舞台,从濒临失传到发扬光大, 古老的宣纸承载着中华千年的传统文化,在历史中完成蜕变。
宣纸发明与唐代宣州泾县,因在宣州集散而故名。唐代就已被列 为贡品,为“文房四宝”之首,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宣纸 质地纯白细密、纹理清晰、绵韧而坚、百折不损,有“轻似蝉翼 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之誉;光而不滑、吸水润墨、宜书宜 画、防腐防蛀,有“纸寿千年”、“纸中之王”之称。古今诸多 名家字画、文书典籍、历史档案、讲道经文因为有了它得以收藏 传承,为历代皇家御用贡品。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等。是集歌、 舞、演奏、表演为一体的民间艺术。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 乡镇一带。“花鼓”原是凤阳民间礼乐的领奏乐器,明初以后,凤阳移 民出门卖艺时,将花鼓众多乐器中的一鼓一锣取出,唱着小曲走四方。
流传中国大江南北的
凤阳花鼓由此诞生 。
• 黄梅戏又名“黄梅调”。源于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 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 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 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一度被称为“怀腔”、“皖 剧”。
文化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 化遗产,宣笔制作技艺名录其中, 这是继宣纸制作技艺后,又一文房 珍品被列入“非遗”名录。
宣笔历史悠久,始于秦代,产于泾县。因泾县昔时属宣州总管府所管辖,属 制毛笔又主要集中于宣州集散,故因地得名曰“宣笔”。宣笔技艺独特,取 料精致,品种齐全,适用广泛,被历代书画家称之为“硬软适人手,百管不 差一。如今,泾县宣笔主要有羊毫类、狼毫类、紫兼毫类、国画毫类四大类 别350多个不同品种规格,年产各种类宣笔150万支。宣笔具有尖、圆、齐、 健“四德”之美,劲、润、长、短“四长”之特色,被历代誉为“千年宣笔、 掌上明珠”而弛名中外
砖雕是徽州盛产质地坚细的青灰砖上经 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广泛 用于徽派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屋 檐、屋顶、屋瓴等处,使建筑物显得典 雅、庄重。
石雕在徽州城乡分布 很广,类别亦多,主 要用于寺宅的廊柱、 门墙、牌坊、墓葬等 处的装饰,属浮雕与 圆雕艺术,享誉甚高。
徽州石雕题材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不及木 雕与砖雕复杂,主要是动植物形象、博古纹 样和书法,至于人物故事与山水则较为少见。
•中国烘青绿茶(尖茶类)中的极品名茶
•产于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原太平县),主产地高峰鼎立,群山环抱,林木苍郁,翠竹 婆娑,常年云雾缭绕,宜茶环境得天独厚。
•太平猴魁创制于清末,此茶品质为尖茶的魁首,又首创于太平县猴坑,故定名为“太平 猴魁”。太平猴魁以其优异的品质,驰名中外,屡获殊荣。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赛会上, 荣获金奖。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作为国家礼茶调拨。195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2004年 在中国(芜湖)国际茶博会上摘取“茶王”桂冠,轰动茶界,名扬四海。
安徽省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简介
安徽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项目47项。涵盖民间 文学1项、民间音乐6项、民 间舞蹈4项、传统戏剧12项、 曲艺1项、杂技与竞技1项、 民间美术5项、传统手工技 艺13项。• 宣纸制Fra bibliotek技艺 宣城市泾县
• 歙砚制作技艺 黄山市歙县
• 徽墨制作技艺 宣城市绩溪县,黄 山市歙县、屯溪区
歙砚石质美如碧玉,腻如肌肤,暗含锋 芒,缜涩发墨,油润生辉,具有下墨快 ,不损笔锋,墨水不干等特点。因此有 “龙尾歙砚天下冠”之说。歙砚雕刻具 有徽派石雕的风格,即浑厚朴实,美观 大方,刀法刚健,花式多变。它的图案 ,多取于黄山胜境、新安风光、小桥流
水或神话传说、名人逸事等。
“徽州三雕”为古代徽州地区明清建筑的装饰性雕刻,具有浓 厚的地方文化色彩。是指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三 种民间雕刻工艺的简称。徽派“三雕”以歙县、黟县、婺源县 最为典型,保存也相对较好。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 林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式家具、屏联、笔筒、果盘等工艺雕 刻。 徽州三雕的代表作,木雕为黟县的承志堂和木雕楼,尤其是承 志堂里的雕梁木雕"百子闹元宵";石雕为歙县的棠樾牌坊群和 黟县西递的"松石"、"竹梅"姐妹石雕漏窗,尤其是姐妹石雕漏 窗,左右各一,成双成对,更达到了"无字诗、画意对"的艺术 佳境;砖雕则为屯溪滨江长廊里的"五百里黄山图"大型砖雕, 无论从入画景点之多、画幅面积之大、透视层次之众和雕刻手 法之全来看,都是登峰造极的绝世佳作。 徽州三雕的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戏文故事、花鸟瑞兽、龙 狮马鹿、名胜风光、民情风俗、渔樵耕读、明暗八仙和博古吉 图等。其雕刻技法,一般多为浮雕,杂有透雕、圆雕、线雕与 多种技法的并用。
• 宣笔制作技艺 宣城市
• 凤阳花鼓
滁州市凤阳县
• 徽剧
黄山市
• 黄梅戏
安庆市
• 徽州三雕
黄山市
• 绿茶制作技艺 黄山市徽州区、黄 山区(黄山毛峰、太平猴魁) 六安 市裕安区(六安瓜片)
2008年 8 月 8 日晚举行的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古法 宣纸制作工艺影像为引子,徐徐展开了一幅真正的中国画卷。 碓房、捞纸、晒纸、“古艺宣纸”的展示让世人又一次感受了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道书筑烟 。声和雨 这之月江 不外塘南 是,波, 檀总影水 香有中墨 ,种,徽 而清在州 是心风。 墨怡声于 香神雨黑 。的声白
味读建
徽墨是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经炼烟、制 胶、和剂、做墨、晾墨、打磨、填字等工序,制作而成的一 种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的特种颜料。徽墨品种繁多,有 桐油烟墨、松烟墨、漆烟墨等几大类型,具有拈来轻、磨来 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品质, 是书画家的必备用品。同时墨模上由能工巧匠雕刻出名人的 书画,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使墨之本 身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
六安瓜片 采制过程分为采摘、扳片、炒生锅、炒熟锅、拉毛火、拉小火、拉
老火七道工艺,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拉老火”。“拉老火”是最后一次烘,对形 成六安瓜片特殊的色、香、味、形影响最大。由于六安瓜片生产技术难度大,工 艺复杂,特别是拉老火的技术掌握非一日之功,年轻人不愿学,后继乏人。六安 瓜片适制品种为六安独山中小叶种,由于其它茶叶品种引进,而独山中小茶叶树 品种提纯复壮工作进步缓慢,适制品种退化严重,原汁原味的六安瓜片几近消亡
六安 瓜片
六安瓜片的外形似瓜子表的单片,自然平展、叶缘微翘,色 泽宝绿,大小匀整、不含芽尖、茶梗,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是传统手工制茶杰出代表
• 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严凤英、王少舫等杰出表演家和 他们的代表作《天仙配》、《女驸马》等,把黄梅戏 推向一个崭新阶段,奠定了黄梅戏在中华戏曲大家庭 中的显著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马兰、黄新德、韩再 芬等新人涌现,《红楼梦》、《风雨丽人行》、《徽 州女人》等一批优秀剧目相继问世,黄梅戏的影响日 益扩大,蜚声海外,成为安徽著名文化品牌,标志性 文化形象。
•明末清初,徽戏形成于安庆石牌、枞阳、桐城一带,其基础是青阳 腔、昆山腔和俗曲。
•嘉靖年间,青阳腔即已兴起。外来的昆山腔在徽州地方和安庆形成 两股势力,时称“新安曲派”和“皖上曲派”,并和青阳腔相辅相 成,以其“时调青·昆”、“昆·池雅调”著称。
•多年来,徽剧先后荣获了中国戏剧“梅花奖”,第八届文华奖·新 剧目奖、中国曹禺戏剧·剧目奖、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剧本奖、中 国首届戏曲“红梅奖”大奖等多种国家级奖项,并赴上海、北京、 香港、澳门、日本、台北、西班牙等地演出,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 。
,面临濒危状况,亟待保护。
安徽绿茶
三大 名茶
太平 猴魁
黄山 毛峰
兰香高爽,滋味醇厚回甘,有独特的“猴韵”,汤色嫩绿明 澈,叶底黄绿匀亮,芽叶成朵肥壮。品饮时能领略到“头泡 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
外形微卷,状似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显露,且带有金黄色 鱼叶(俗称黄金片)。入杯冲泡雾气结顶,汤色清碧微黄, 叶底黄绿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
徽州木雕用于旧时建筑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装饰,遍及城乡,其 分布之广在全国屈指可数。宅院内的屏风、窗楹、栏柱,日常 使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房用具上均可一睹木雕的风采,几 乎是无村不有。徽州木雕的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 禽兽、虫鱼、云头、回纹、八宝博古、文字锡联,以及各种吉 祥图案等。徽州木雕是根据建筑物体的部件需要与可能,采用 圆雕、浮雕、透雕等表现手法。
徽墨生产技艺复杂, 多道工序有其独特的 秘不视人的绝技,由 此形成徽墨的不同外 观与内在品质。这些 技艺是长期经验的积 累,是多人智慧的结 晶,是一份极其宝贵 的历史文化遗产。
歙砚因生产于歙县而得名, 是砚中的上乘珍品。唐代 开元年间,歙砚之名始传, 并流行全国,历经唐、宋、 元、明、清等朝而不衰。 “石质坚韧、温润莹洁、 纹理缜密,抚之如柔肤, 扣之似金石”是歙砚的特 点。歙砚雕刻精湛,造型 浑朴,刀法挺秀有力,美 观实用大方,历来被文人 墨客誉之为罕世珍宝。
高山出名茶 黄山自古以来就是名优茶的生产基地。早在
明清年代,就有僧人采制高山野茶,就被山民接受,手工制作了历史 名茶北源茶、紫霞茶和黄山云雾茶。由于“白毫披身,芽尖似峰”故 先取名“毛峰”。“毛峰”运到上海被英国茶商称赞,名扬上海,并 打通外销渠道,成为“名震欧洲”的佳品。后来“毛峰”产地扩展及 整个黄山南北麓,“毛峰”也改名为“黄山毛峰”。解放后,黄山毛 峰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195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黄山毛 峰制作工艺的价值在于其传统手工技艺的价值,包括历史价值、文化 价值、使用价值。黄山毛峰自创制至今已有1百多年的历史,它超群 的自然品质和精堪的手工制作工艺使黄山毛峰逐步成为烘青绿茶中的 佼佼者。它的制作工艺对后期烘青类绿茶的研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为徽州人独特的茶礼、茶仪、茶艺、茶会、茶德的形成打下了 坚实的基础。更是山区茶农的重要经济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