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word(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表。
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
B. 西北与南方生产力水平相近
C. 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
D. 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
【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原地区平均亩产量、粮食总收入量均高于其他地方,这是中原地区精耕细作的结果,C项正确。
制约南方经济发展的是生产工具,不是人多地少,排除A。
从平均亩产量来看西北与南方生产力水平相差甚远,排除B。
地理环境只是外部因素,不能决定农业生产水平,排除D。
点睛:表格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表格的限定范围(如本题农耕区域)和各项数据变化(年人均耕田数、平均亩产量、粮食总收入量)规律,提取有效信息为:中原地区人均耕田数适中,但平均亩产量、粮食总收入量均高于其他地方。
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即可知道正确答案。
2. 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借”。
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A. 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B. 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 削弱中央,加强地方权力
D. 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的信息可知,作者认为行省制度增加地方与中央的隔阂,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容易出现地方割据,即行省制度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D项正确。
A项
表述明显错误,排除;B项与题干信息相反,排除;材料中作者并没有认为行省制度削弱了中央,而是认为“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故C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
3. 下图是太平天国运动前后满人和汉人出任巡抚的比例。
该图实质上反映了()
A. 满族贵族的特权削弱
B. 清政府中央集权削弱
C. 科举制功能进一步加强
D. 清朝专制统治陷于孤立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图表中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政府在地方的官吏上面,满族官员大大减少,汉族官员逐渐增多并占据优势。
这与对抗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汉族官员发挥出的能力有关,体现出中央集权的下降,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在材料没有显示特权问题;C选项与题目无关;D选项错误,本题体现的就是中央集权问题,不是君主专制问题。
4. 下图为1868—1907年外国在华航运所占市场份额示意图,其中的甲、乙、丙三个国家分别是()
A. 美、英、日
B. 英、日、美
C. 英、美、日
D. 日、英、美
【答案】C
【解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甲在这段时间内所占份额要高于乙和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两次工业革命期间经济发展比较快,高于美日,故排除AD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经济势力崛起,所占份额要高于日本,因此甲是英国、乙是美国、丙是日本,故C项正确,排除B项。
5. 下图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1932-1941年秋三军阵亡将士统计表》中关于第1军的部分内容(选自
张正隆著作《雪冷血热》)。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正面战场的抗战做出了重大牺牲
B. 印证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抗战即已开始
C. 粉碎了日军发动全面侵华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D. 折射出了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出的巨大作用
【答案】B
【解析】根据“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1932-1941年秋三军阵亡将士统计表”,说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联军抗战即已开始,中华民族局部抗战已经开始,B正确;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抗战,排除A;1937年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C错误;1937年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6. 中国的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按照深化程度大致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参照下表,对这两大阶段的解读正确的是()
A. 从时间看,1984年是两大阶段的分水岭
B. 从历程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第二阶段全面展开
C. 从理论看,第二阶段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 从内容看,理性推进阶段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属于“探索性破坏旧体制”的阶段,故排除AB 项;理性阶段从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C项错误。
7. 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得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
体,……这样的特殊地位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
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订了陶片放逐的政策。
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
”这表明()
A. 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B. 公民团体社会地位平等
C. 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D. 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以部分城邦采用陶片放逐政策限制集权政治的史实为例,在最后进一步表达了亚里士多德的设想,那就是在“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前制定制度以防止而不是仅仅“补救”,为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故A项正确。
材料中说到的“团体”是指凌驾于大众之上的“门阀”,而“公民团体”虽然提及,但是没有体现公民团体社会地位平等,排除B。
材料侧重点在于表达关于如何防止、限制集权政治的方法,并不是着重介绍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且集权政治并不必然等于“动乱”,排除C。
由材料可知,特权阶层只是城邦制可能的产物之一,可以通过适当制度预防与限制,不是“必然产物”,排除D。
8. 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在《论告示》中指出;“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钓鱼,正如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捕鸟一样,但某人可能被禁止进入他人土地。
”这说明古代罗马()
A. 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B. 注重对社会公共资源的保护
C. 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
D. 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共用物由全人类共同享有,任何人都可以不受限制的利用;但私有财产受到法律的保护,在对待自然资源和私有财产方面规范了人们的行为,C正确。
A是片面的,排除。
材料的意思是人们可以无限制自由地享有公共资源,没有涉及对公共资源的保护,B错误。
材料中没有对比,无法体现“法律至上”。
点睛:本题易错项为A项。
材料题解题时要注意,要全面概括材料,抓住材料的主题,不能片面理解材料。
如本题要全面概括“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钓鱼,正如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捕鸟一样,但某人可能被禁止进入他人土地,”,而不是只是重视其中的一句话。
9. 2017年3月1日,大英博物馆的“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正式在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整个展览分为八个单元。
其中某单元的展品主要有:基督雕像、莫卧儿王子的细密画、贝宁饰板、马尼拉钱币、爪哇皮影戏偶、毛利人铜棒、夏威夷编篮头盔。
那么该展览单元的主题可能为()
A. 贸易与侵略(300-1100年)
B. 变革与调整(900-1550年)
C. 邂逅与连结(1500-1800年)
D. 我们创造的世界(1800年至今)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提到的国家来看,莫卧儿、贝宁、马尼拉、爪哇和夏威夷。
这涉及到了世界的各个地方,
体现出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时间不对;B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变革的内容;D选项时间过晚。
点睛:解答本题的突破口在于时间。
材料的每个选项都给出了时间段,而这个时间段对应的历史事实可以从所学知识得知。
将这些史实与材料内容相比较,可以发现材料强调的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所以判断出本题选择C选项。
10. 1917-1950年,占世界总人口1/3的国家退出了市场经济舞台,并进行了建立另一种经济体制的试验。
这项巨大的试验改变了世界的政治与经济版图,影响了20世纪的大部分进程。
“另一种经济体制的试验” ()
A. 特指列宁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
B. 加快了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
C. 助推了美苏在世界范围争霸
D. 扩展到欧亚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D
11. “公海上自由航行的国际准则和采取反对古巴与苏联的侵略行动的道路……无疑,我们也不能承认美国有控制那些对古巴加强自己防御能力至关重要的武器的权利……我希望美国政府能谨慎从事,放弃你们正在采取的可能给世界和平造成灾难性后果的行动。
”这段材料反映了()
A. 当时美国已经侵略古巴与苏联
B. 古巴所拥有的武器是用于防御
C. 苏联军事力量已经超过美国
D. 在美苏争霸时期美国最终妥协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前半部分说明苏联认为美国对于苏联在古巴布置导弹的干涉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和在公海上自由航行的国际准则,“我们也不能承认美国有控制那些对古巴加强自己防御能力至关重要的武器的权利”苏联的说法显然认为自己的武器是出于防御目的,故B正确。
古巴导弹危机之时,美苏主要是谈判,并没有诉诸武力,排除A。
此时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优势,排除C。
古巴导弹危机最终以苏联妥协告终,排除D。
12.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
今天,各种多边峰会已纷
纷涌现,如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等。
多边峰会的大量涌现反映了()
A. 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
B. 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
C. 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
D. 经济区域集团化突破地域限制
【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出协调国际经济和其他问题的机构组织越来越多,国际峰会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多,体现了经济全球化下世界各国相互依赖性不断加强,A正确;发展中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国际峰成员国并非都是发展中国家,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排除C;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金砖国家”峰会等并非经济区域集团,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35分
13. 贫困问题是世界各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的问题。
人们对待贫困问题的态度,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发展状况。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按照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将其分为极贫、次贫等层级,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
古代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还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
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如政府资助贫民春耕的种子。
规定扶贫是各政权的重要职责,需设立独孤园等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构。
北朝在以“三长制”重建乡里机构时,特别强调三长有照顾乡里贫弱的责任。
——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材料二 1601年的“济贫法”,是英国社会福利史上长期占有重要地位的文件。
它实际上是都铎王朝在不同时期针对贫民制定颁布的各种有关法律的汇编。
其主要内容是:地方教区负有救助贫民的义务;国家开征救贫税,作为各种济贫活动费用的专项开支……法令推广在伦敦首先实施的感化院制度。
——改编自卢海生《试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济贫法的调整》材料三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政府一般对经济和社会生活持自由放任式的不干预态度,人们认为穷人应该对自己的贫困负责,政府没有义务为了帮助穷人们人为地改变市场竞争和淘汰法则。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人逐渐承认贫困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更多的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政府该介入社
会福利事业。
——牛文光《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实践的特点。
(2)概括材料二中17世纪英国济贫制度的主要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01年“济贫法”出台的主要社会背景。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30年代前后美国政府对待贫困问题态度的变化,这反映了经济学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为解决美国的贫困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
(4)综合上述,谈谈你对贫困问题的认识。
【答案】(1)特点:综合考察与分类定级;扶贫方式多样化;临时性救助与常设机构救助相结合;强调地方政权扶贫的责任。
(2)内容:立足地方教区;费用主要来自救贫税;推广感化院制度。
背景:圈地运动造成农村贫困问题突出,城市流浪人口增加,影响社会稳定。
(3)政府态度:从不干预到干预(或从自由放任到政府介入)。
变迁;从自由放任主义到凯恩斯主义(或国家干预主义)。
措施:直接救济;以工代赈(或兴办公共工程);社会立法,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
(4)认识:贫困问题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贫困问题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引发社会不稳定;贫困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地方教区负有救助贫民的义务”可知立足地方教区;由“国家开征救贫税,作为各种济贫活动费用的专项开支”可知费用主要来自救贫税;由“法令推广在伦敦首先实施的感化院制度”可知推广感化院制度。
第二小问,社会背景由1601年可以联系到“圈地运动”,结合圈地运动和城市化下无业流民增多来分析即可。
(3)第一问,由材料三“美国政府一般对经济和社会生活持自由放任式的不干预态度”、“政府该介入社
会福利事业”等可知政府态度的变化是从不干预到干预。
第二问,结合所学可知反映了从自由放任主义到凯恩斯主义的变迁。
第三小问,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为解决美国的贫困问题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直接救济、以工代赈、社会立法等方面思考作答。
(4)关于对贫困问题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贫困问题的产生、危害及解决贫困问题的方法等角度回答,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是指这样一种区域,它相对于其他地区要重要得多,如果某一集团控制了它,就有可能获得对其他区域的支配地位,从而可能奠定其政治领导权,同时,该集团为了建立和维护该区域的重要地位,又会给它以特别的重视。
——据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
论题:我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呈现出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
阐述:秦汉时期,我国古代基本经济区位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这与黄河流域开发较早和秦汉王朝定都
关中密切相关;南宋以来,基本经济区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这与魏晋以来南方经济持续发展、黄河流域过度开发、魏晋到两宋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量南迁、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等因素紧密相联。
小结:可见,中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
示例二:
论题:基本经济区对王朝的统治具有战略性影响。
阐述:基本经济区对历代王朝的统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秦汉王朝依托关中地区建立政权并完成对全国的统一。
南宋能够实现与北方金政权的长期对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江南基本经济区的支持;历代统治者均重视对基本经济区的开发与控制,例如,元明清以来统治者改建大运河,加强漕运和海运,确保对南方的有效控制。
小结:可见,对基本经济区的开发与控制,事关王朝统治的安危。
示例三:
论题:元明清统治者有试图把海河流域发展成为基本经济区的战略思考。
阐述:南宋以来,经济重心南移,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大;元明清王朝定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分离,首都北京的物质供应仰仗南方,耗费巨大。
海河流域乃京畿要地,是京杭大运河漕运和南北海运必经之地,还是连接东北、蒙古、西北的枢纽,战略位置重要,拥有成为一个基本经济区的地缘优势;把海河流域建立一个基本经济区,不仅有利于拱卫京师,维护北部边防安全,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南北方经济的平衡发展。
小结:可见,将海河流域发展为基本经济区是元明清统治者为加强其统治而力图实现的战略构想。
示例四:
论题:水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影响基本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
阐述:中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始终在黄河中下游或长江中下游地区。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而水利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因为水利资源富足、经济腹地广阔,成为中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具有必然性;历代王朝都重视基本经济区的水利建设,战国到秦汉,关中平原修建了郑国渠等水利工程。
历代治理黄河,开凿和改建大运河等举措,都进一步巩固了基本经济区的核心地位。
小结:可见,对水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是国家基本经济区建设中重点考量的因素。
【解析】材料中给出的这张图片是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基本经济区的位置图,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问题,一个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第二个是地理位置的分布。
这两点都可以得出相关的结论,我们可以任选其一进行论述。
在论述的时候需要我们结合具体史实来论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二)选考题:共25分。
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英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但是土地贵族(托利党)操纵着议会议员的选举。
1832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重新分配议席。
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
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工业资产阶级和农村中的富裕农民得到选举权,改革使英国的选民人数从48.8万增加到80.8万。
这次议会改革以和平的方式削弱了贵族保守势力。
1867年的议会改革法案取消了46个“衰败选区”,空出52个议席分给大工业城市和较大的郡。
法案还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使选民总数由135万增加到225万,小资产阶级和上层工人都获得选举权。
1884年,议会通过新的改革法案,使部分农业工人也获得了选举权。
这样,城市和农村地区的选举资格基本统一起来,英国的选民达到450万人。
——据《世界近代史》等资料整理(1)19世纪英国经三次议会改革后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据材料概括其进步的表现。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三次议会改革的共同原因。
【答案】(1)逐渐降低财产资格限制,选民范围不断扩大;土地贵族地位下降,工业资产阶级地位上升,部分农民、工人获得选举权;选区议席分配适应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同时兼顾农村地区。
(2)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和土地贵族力量的削弱;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工人运动的斗争诉求;英国政府有维系统治且适时而变的传统。
【解析】(1)本题据材料“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
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工业资产阶级和农村中的富裕农民得到选举权……分给大工业城市和较大的郡……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部分农业工人也获得了选举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降低财产资格限制、选民范围扩大、工业资产阶级、农民、工人地位、兼顾农村地区等方面概括其进步的表现。
(2)本题根据材料“土地贵族(托利党)操纵着议会议员的选举……削弱了贵族保守势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两次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和土地贵族力量的削弱、无产阶级壮大、英国政府适时而变等方面分析19世纪英国次议会改革的共同原因。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战争甫一爆发,德国就展开了原子弹的研究计划。
然而,德国并没能造出原子弹,它甚至连门都没有入。
1942年6月,原子弹计划的总负责人海森堡向军备部长斯佩尔(AlbertSpeer)报告说,铀计划因为技术原因在短时间内难以产出任何实际的结果。
在战争期间造出原子弹是不大可能的。
斯佩尔将这
一情况报告希特勒,当时由于整个战场情况的紧迫,德国的研究计划被迫采取一种急功近利的方略,也就是不能在短时间,确切地说是六周内见效的计划都被暂时放在一边。
希特勒和斯佩尔达成一致意见:对原子弹不必花太大力气。
这个计划在被高层放任了近2年后,终于到1944年又为希姆莱所注意到。
他下令大力拨款,推动原子弹计划的前进,并建了几个新的铀工厂。
计划确实有所进展,不过到了那时,全德国的工业早已被盟军的轰炸破坏得体无完肤,难以进一步支撑下去。
而且为时也未免太晚,不久德国就投降了。
——摘编自《上帝投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在二战期间未能制造出原子弹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抢先研制出原子弹的意义和影响。
【答案】(1)大量尖端科技人才的流失;海森堡报告的影响;政府的不重视和摇摆政策;盟军的破坏以及缺乏稳定的生产环境。
(2)当时有利于消灭法西斯、结束战争;战后有助于确立美国霸权地位;加剧军备竞赛;推动新科技革命。
【解析】(1)根据“铀计划因为技术原因在短时间内难以产出任何实际的结果”“在战争期间造出原子弹是不大可能的”“希特勒和斯佩尔达成一致意见:对原子弹不必花太大力气”“终于到1944年又为希姆莱所注意到。
他下今大力拨款,推动原子弹计划的前进”“全德国的工业早已被盟军的轰炸破坏得体无完肤,难以进一步支撑下去”概括归纳即可。
(2)可根据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战后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加剧军备竞赛的影响,以及在客观上推动了新科技革命进行回答。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卫青字仲卿。
其父郑季,河东平阳人也,以县吏给事侯家。
平阳侯曹寿尚武帝姊阳信长公主。
季与主家僮卫媪通,生青。
元光六年,拜为车骑将军。
……其秋,青复将三万骑出雁门,李息出代郡。
青斩首虏数千。
明年,青复出云中,西至高阙,遂至于陇西,捕首虏数千,畜百余万,走白羊、楼烦王。
遂取河南地为朔方郡。
以三千八百户封青为长平侯。
元朔五年春,令青将三万骑出高阙。
匈奴右贤王当青等兵,以为汉兵不能至此,饮醉,汉兵夜至,围右贤王。
……上曰:“大将军青躬率戎士,师大捷,获匈奴王十有余人,益封青八千七百户。
”
……
春,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各五万骑,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去病。
赵信为单于谋曰:“汉兵即度幕,人马罢,匈奴可坐收虏耳。
”乃悉远北其辎重,皆以精兵待幕北。
而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