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文学经典选讲2从莫泊桑小说欣赏谈现代小说阅读欣赏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有人说故事强调环境对人的深刻影响。男主角 的职业和工作环境让他只能如此生活到最后一 息。难道故事中的人对环境、人对人没有影响 吗? • 也有人认为男主角对女性美貌的一生留恋(妻 子相反)显然“很法国”。但同时也不过是人 人皆有之本性的真实再现……不必对此进行什 么道德说教,应该更多地欣赏其文字和细 节……或者小说本身并不重要,只要它能引发 读者的思考,千奇百怪的思考。
• 叙述者完全无力帮助自己的朋友,只 有通过书写、记录下这令人恶心的死 亡景观--为的是追寻精神真相。
• 生命分为“生”与“死”两种状态。 作者传达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临死的 生者”的怪异感受。 • 作者也让我们一起面对和体验了死亡 和恐惧,借书写和文字(第三方介入 之力量),勇敢地反抗这种暗喻现实 黑暗的死亡霸权。
• 没有特别的情节,作者仔细描写感官 的各种享受:宽敞的大厅、各种豪华 陈设,层层垒垒到七间纵深的套房、 令人弦目的光色、华美的人物服装, 以及由此组成的空间,空间造成的幻 觉,幻觉中的人心隐秘——小说由此 一步步推向高潮。 • 高潮即是死亡。 • 死亡必然来临,不过是时间问题。
• 红死病:血、四溢的血、遍地的血。 • 死亡是融入人类血液的,是一种基因密 码。
• 上次课已经谈及: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也伴随着文学的民主化努力。 • 作家从下笔如有“神助”的社会精英, 变成了众多社会分工的专业之一。 • 文学从生活的教科书、百科全书,变 成了参考书和文化休闲品、日常消费 用品。影视作品中的作家与创作,更 多地体现了艰辛“谋生”的行业特征 而不是精英风采。
• 就具体创作而言,变化主要体现: • 作家们放弃“全知全能”视角,不再 使用“叙述主导权”,
现代西方文学经典选讲2
• 从莫泊桑小说欣赏谈现代小说阅读 • 欣赏爱伦坡的几个短篇小说 • 哥特小说与恐怖小说
现代西方文学经典选讲2 上次课我们从暑期的两电影为例,谈论了 现代西方经典与传统经典的巨大变迁和 年代划界。(19世纪中后期为界) 提醒关注今天的“世界、作家、作品、读 者”四者关系变化。 课堂讨论了莫泊桑短篇改编的短电影《欢 娱》之一《面具》
有明确哲理、道德寓意吗?还是内心难以 名状情绪的不经意流露?
魔鬼/我/一个人(那个人)/山猫 骚动与静 他已被吓得脸色苍白--恐惧什么? “我”为何无法与魔鬼一起笑?
• 普鲁斯特:文学既是崇高伟大的, 又是可以一笑了之的。
• 物质世界都是有局限的,钱、权、 才、情、名、成功、旅游、外语…
• 时空间、生与死之界是限制了每个 个体的。 • 人总想冲破限制的“牢笼”。或者 在想象、梦的世界里暂时脱离、忘 却现实。

• •
• • • • •
• 爱伦坡生平的重要性/次要性 他这个世界上只羁留了40年(1809~ 1849) 生父出走,生母在他不足两岁时就离世。 养父母爱伦夫妇待他很好。他6岁时随 养父母迁居英国。受良好教育。失养母。 回美国。与经商的养父长期关系不和。 一直梦想拥有自己的杂志社。 与姑妈和女儿同住。后与14岁表妹结婚。 文学事业起伏不定,常难以糊口和养家。 昏迷在路边,死于“醉酒”。
• 观赏根据爱伦· 坡小说改编的短电影 • 《厄舍府的崩溃》(鄂榭府崩溃记) • 《红死病的假面具》
• • • •
讨论关键词: 神秘、恐怖、怪异、哥特、 潜意识、内心深处 书写
举例:爱伦坡的《厄舍府的崩溃》 • 从“我”的压抑的心情,天气,厄家古 老的住宅及周围环境的阴郁开始,一个 个场景,一个个事件,都环环相扣,步 步推进,每一个细微末节,都在加强和 烘托阴森恐怖的气氛,直到被埋掉的妹 妹裹着带血的尸衣重新出现,兄妹相拥 而死,厄歇尔府也随之在风暴中崩溃坍 塌。每一步,都惊心动魄,让人毫无喘 息的机会。
• 希望大家尽早开始考虑课程作业 • 就一篇现代西方中短篇小说(包括 改编电影),写一篇有个性、有见 解、有自我超越的评论文章。(字 数不限,第四周课后交初稿,第八 周交最终定稿:打印文字和电子稿 各一份。电子稿交班长信箱。) • 天涯在线图书/外国文学网站
• 现代主义西方文学的四大特征:
• 1、多元化:政治和思想多元化的影响, 更加复杂的社会问题,全面创新和变革 的冲动:新纲领、手法、风格、流派。 ――彻底的美学革命/为创新而创新的 技巧尝试
• 在失去妹妹之后,他就一边极度恐惧着死亡 (理性上的自卫心理),一边又无意识地强 烈渴望必定要到来的兄妹相聚(期待从死亡 中获得无上快乐)。 • 理性/迷狂,清醒/梦境,现实/想象-- 展示了他灵魂深处的黑暗与渴望、自我分裂 和自我对抗…… • 两股怪异力量的内在较量结果,就是他最后 的精神崩溃--屋塌人毁。 • 暗示现代人:如果内在精神出现病状,拥有 的外在世界可能瞬间倒塌。
• 一方面作家让作品中的人物更具有 “自主”色彩,更经常地自我对话和 独自反思。 • 另一方面作者也与读者平起平坐、甚 至让读者更多地“做主”和评说。
• 细节比情节更重要了。(纳博科夫: 细节优于概括。) • 内在真实、精神状态呈现比客观外在 现实描摹更重要了。 • 对语言文字的功能重新反思了。―― 期待文字能比现实的东西更可靠和永 久――成为读者记忆的一个闪烁亮点。
• 福楼拜教他首先当一个“注视者”。 要写出东西,不应过多地思考,而应 多多地看,对看见的东西冥思遐想。
• 莫泊桑从老师那里学会了观察、选择 和描写,也深刻理解了他的孤独、寂 寞和悲观。 • 福楼拜曾对他说:“世界就是这样, 不是让人愤怒得想哭,就是让人恶心 得想吐。”
• 在给友人的信中他直抒心意说: “我喜欢 忧郁者有时突然间具有的那种开阔的视野, 正如我喜欢肉感者具有的那种真实的、强烈 的、常常是狭隘的激情。” • 他的所有作品都围绕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本 质展开。关注神秘现象和变态心理但不消极 厌世。 • “观察到的东西从作家身上经过,因其精神 的受孕而从他身上获取特殊的色彩、形式、 扩展和后果。……一切都可以是美的,不关 时代、国家、流派等等,因为有各种性情作 家。”
• 莫泊桑让人们去思考,他不说出自己的 思考,只将思考的果实呈现给我们。希 望我们能“去理解事变的深刻而又隐蔽 的意义”。 • 特擅长准确又细致的观察。他在福楼拜 门下学艺12年,老师曾批评他嫖妓太多、 划船太多、锻炼太多。要求他晚上5点 到早上10点的全部时间应该全部贡献给 缪斯,因为缪斯才是“最好的女人”。 还教他多写少发表。老师临死前三个月, 看到了弟子的《羊脂球》。
• 如《面具》:作者的倾向明显吗?是什么?
• 娱乐场所的华丽热闹、始终轻快的舞乐意 味着什么?
• 舞厅经营者的灵活脚步、络绎不绝的来 人…莫泊桑一生最蔑视的是资产阶级或上 流社会人士,同时他自己又从不放弃“上 流”生活的具体方式,这种矛盾你觉得在 这篇小说中如何体现? • 老者在目前生活条件下对“假面”生活的 迷狂,是他的一种庸俗还是主体刻意的、 变态的、肉体的、沉沦式的“超越”追求?
• 阅读变革:现代文学的阅读期待和品 茗方法也需要革新了。
• 我们曾希望在他人的小说中读到自己 的梦想、感受,追求相似性。 • 但现代小说更多暗喻性和梦境――另 一个世界(另类人生)的故事。 • 常见形容词:迷宫、魔术、神奇
• 阅读和讨论爱伦.坡的一则现代“寓言” 《静--寓言一则》
文体:小说、散文、诗? 有故事或剧情吗?如何简介?
• 《欢娱》之《面具》:一个看上去很英俊的 年轻人,在华丽沙龙中的狂欢舞会上突然昏 倒,被人送回家后,医生在检查中发现他是 一个将自己层层包裹、化妆成年轻人的老年 男子。他的妻子十分感激地将医生送出门来。 并希望留下电话以便日后联系。 • 这位妻子当初就是因为他的俊美而爱上他, 一直无怨无悔。无怨无悔地看着他天天为美 人而憔悴、而疯狂… • 叙述者是医生,但他与主人公是平等的。 • 许多可能的含义是从细节自然流露的。
神秘感、超验体验与神话叙事复活现象 • 今天的现代人又仿佛变成神话世界中 人(如《指环王》),对世界感到神秘、 无知、无助、恐慌和乞求于自己的玄 想。――创造的痛苦好过面对真实的 外部世界的无助感。 • 超验体验:借助主观幻想来抗衡现实 • 神话叙事:简化、寓意化、象征性
《红死病的假面具》: • 古代欧洲,红死病肆虐,人们不知不觉 地死去,一个富有的公爵邀请了众多贵 族、美女艺人到自己的城堡,将大门紧 锁,与外界彻底隔绝。城堡之内极侍奢 华,美酒佳肴无数,他们就不分日夜的 饮宴放荡,笙歌无尽。 • 红死病最终还是侵入了这与世隔绝的人 间乐园,那宛如梦境的华美阴暗的城堡 中,人们一个个死去,世界泯灭于最后 的颓唐……
• 文学不一定能支撑你的信仰、生命、 希望,但这些文字构成的文本、阅 读体验中的瞬间,可以让你在充满 局限的时空、生命和现实中,拥有 更丰富的生命可能性、更多的存在 可能性。
• 现代人的阅读 • 所以,阅读应该尽可能地超越自我、 超越现在,放下日常事务和目的性, 中断你情感和精神的即定行程,抛 弃自我过于熟悉的各种套路,远离 个人已知的一些故事和评述、远离 已有的社会、政治、情感界定,尽 可能在文字和传奇的世界内流连和 漂浮一下,在可能的世界里大胆联 想和猜测一下。
• 关于莫泊桑 • 曾有人说他的小说“显露浅明”――清 澈透明、直白浅露。觉得后人已经超越。
• 其实他的许多小说都不象起初以为的那 么简单。如《项链》结尾,还清了债务 的瓦罗赛太太,变得敢作敢当,又坚强 又粗暴,不仅还清债务,还一定要去女 友处说明真相,说过之后“感到一种足 以自豪的、天真的快乐”。一如左拉在 莫泊桑葬礼上所说:“读他的作品,可 以笑,可以哭,但永远发人深思。”
• 妻子的一番话是有意向医生倾诉还是 有点自言自语式的反思意味,为何让 医生觉得“收获很多”,你如何猜测 她的一生,或如何理解她的爱情? • 作者对女主角的态度?有人说是暗中 欣赏,有人说是明显针贬(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为何可能有多种解释? • 似内心略有触动的医生转身就重回舞 厅,让你想到了什么?
• 一个不断与名人(朗费罗、爱默生)争 鸣的狂人
• “五分之三的天才、五分之二的一派胡 言”(罗威尔)。 • 在法国获得死后盛誉之声名(波德莱尔、 兰波、史文朋、丁尼生等),被世界性 重新认识。
• 坡:我愿为我的读者,等上一个世纪! • 著名的诗《安娜贝尔.李》--纳博科夫 《洛丽塔》 • 《椭圆型画像》--王尔德《道连· 格 雷的画像》 • 《威兼· 威尔逊》--史蒂文生《化身 博士》 • 地与宗 主国、列强之间矛盾、社会主义与资本 主义对垒。传统与现代冲突中的信仰丧 失和道德危机――上帝死了。文学死了 (传统之路走到头了)。――不确定性、 强烈怀疑、荒诞感、异己感、陌生性、 非理性、偶然性/新的上帝、新的文学 使命和作家命运。
• 3、向内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 与人、人与自己的关系全面重审--描 写本能、潜意识、失控之人性(理性及 制度)。 • 文学的民主化进程:更广更深。严肃文 学与大众文学的分野与互惠,跨界的交 流:阶级、等级、性别、年龄、地域、 民族、价值观、语言、风格。 • 传媒与网络的严重影响:新闻小说、网 络和手机小说、读图时代、攀登与流览。
• 整个古宅是主人公内心的象征和隐喻。 地处险坡、颓墙暗壁、四周尽是臭苇 和枯枝败叶……这样的环境本身就严 重影响了他的生活。 • 读者随叙述者进入厄舍府,就如走入 房屋主人阴暗、孤寂、悲怆的内心世 界。 • 读者逐渐发现:哥哥唯一的生命伴侣 是妹妹。房主显然在生活中唯一有过 日常交流的人就是他刚刚死去的妹妹 --只有他们之间有现实相通和共鸣。
• 4、唯艺术:文学的纯粹性和自主性。 美是自然和庸俗生活的救世主,让人战 胜功利哲学、市侩习气、科学机器、工 业怪物。
• 进入艺术自身的天堂(象牙塔?游离现 实而不是脱离现实,不介入、不合作、 不同流合污的艺术,常常是“局外人” 的艺术、“对立”者的艺术。)
• 一个贫病交加的怪才。 • 一个生前文名寂寞、死后曾不断遭遇人 格抵毁和指责的“酒鬼文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