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视角下信阳汪家拳的传承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体育科技
LIAONING SPO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42No.3May.2020
第42卷第3期
2020年5月
摘要:以文化自觉为视角,对信阳汪家拳的传承发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树立汪家拳拳种
文化意识,打破传统思想束缚、传承人匮乏、“失生活化”的生存环境,重视保护汪家拳传承人活态传承方式,寻求传承主体的精神支持和家族信仰,寻求当地高校合作,依托生态旅游资源,激发传承者主体对本土传统文化的文化自知、文化自省、文化自建的内部动力,使文化自觉这个驱动力逐步推动汪家拳所处区域人民群众参与其中,吸引青少年崇尚传统,热爱本民族文化,激发当地人民群众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促进汪家拳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文化自觉;信阳;汪家拳;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G812.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204(2020)03-0090-04
收稿日期:2019 12 20;修回日期:2020 04 27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19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9-ZDJH-431)。

作者简介:剧红梅(1981-),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健康促进。

文化自觉视角下信阳汪家拳的传承发展研究
剧红梅,雷丹云,杨晶伟,孙冬阳,张红梅
(信阳学院公共体育教学部,河南信阳464000)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动力。

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认为生活在同一地域文化中的民众应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他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取向[1]。

文化自觉的本质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并依据其发展规律自觉地进行文化保护、文化传承、文化创造[2]。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知、文化自省、文化自建的传统文化
传承发展过程。

汪家拳是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将武术和豫南独特的农业生产劳作方式相结合产生的独特拳种,是信阳市目前保存完好的唯一本土拳种。

汪家拳历来“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一直为汪氏家族所独有的传承模式,使其从形成到
A study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Xinyang Wang ’s box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JU Hongmei,LEI Danyun,YANG Jingwei,SUN Dongyang,ZHANG Hongmei
(Compulsory Sports Teaching Department of Xinyang University,Xinyang 464000,Henan,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Xinyang Wang ’s box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many ways to protect,inherit and develop Wang ’s boxing:raising cultural awareness of Wang ’s boxing and breaking the atmosphere of the restrained traditional idea,scarce inheritors,complicated practice;protecting active inheritance methods of Wang ’s boxing inheritors,and finding out the mental support and family belief of the inheritors;cooperating with local universities and relying on ecological tourism to spread this boxing;motivating inheritors to learn,reflect and build the 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ulture,and utilizing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to promote people who can be influenced by Wang ’s boxing to practice the boxing;educating the youth to admire and pursue national culture;leading local persons to build a strong sense of pride and confidence.Key words :self-consciousness;Xinyang;Wang ’s boxing;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民族传统体育·
·
·90
发展的过程,长期不为人知。

在传承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情况下,能否将这些优秀的武术拳种传承人的技艺留住,保护并传承其杰出技艺已迫在眉睫[3]。

1文化自知是汪家拳拳种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拳种是民族传统武术的实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国武术技术多元文化的集合体,它由不同创拳人、拳理、功法、套路、故事等组成[4]。

按照“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标准[5],体现了武术拳种具有更迭性、传承性、稳定性和客观性的文化特征[6]。

树立拳种文化意识,挖掘汪家拳文化内涵。

1.1汪家拳的源流
汪家拳是信阳汪氏族人汪清公在掌握王伦教授的“百步神拳”基础上和豫南独特的农业生产劳作方式相结合而产生的信阳本土拳种。

世代血缘相传至今,历经近500年,共15代,传承脉络清晰、稳定,传于河南信阳、湖北随州一带。

1.2汪家拳地域文化特色
拳种大都是从地域文化派生出来的,不同的地域文化则有自身的个性风格与特殊内容,它反映了本区域百姓的真实文化需求,折射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个性[7]。

信阳地处河南省最南部、淮河上游,东连安徽省,南通湖北省,为三省通衢,是江淮河汉之间的战略要地,也是中国南北地理、气候、文化的过渡带。

汪家拳始于信阳董家河,位于信阳市西南部,地属丘陵,这里山川秀美,资源丰富,水渠唐堰星落密布,山路田埂阡陌纵横,主要盛产茶叶与水稻,其有着南北地理交融的地域文化特色,表现出了注重享受,不失拼搏进取;精明聪慧,兼具诚信务实;稳妥内敛,不惧风险挫折;婉约阴柔,兼备豪放阳刚等基本特征[8],对汪家拳的拳种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3汪家拳的技术特点
汪家拳是典型的民间武术拳种,它结合豫南山区生活劳作习惯及独特的生活环境,利用田埂纵横交错的地貌特征,将捆稻谷、挑稻捆、打鼓庆丰收等生产劳作方式及当地文化融入到拳术套路中,技术特点与当地特色密切结合。

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动作如“双手挎胡一担平”就是沿用人们在用扁担挑稻捆的动作而来,要求两臂伸直,抓紧扁担头两端,以防止稻捆左右摇晃。

“磨山炮”则是根据用一小束稻秧拧成麻绳来拴牢稻捆的动作。

习练汪家拳的大多数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茶叶、水稻等粮食和经济作物及家禽为农副产品,因此汪家拳就融入了一些模仿常见的动物习性与特点的动作元素,如源自于牛角的造型创编武术动作老牛大卸架,经典动作白鸡蹬窝、二虎劈山、黑虎进洞等动作都具有仿生学的特点。

由于保护不利,目前仅能找到的拳谱是由汪法银复制的汪家拳谱,书中记载内容主要介绍的是阴阳手法本,主要包括:后手法、前手法、后腿法、前腿法及论从法。

现在的汪家拳又称十三根架或十三字架,其命名也是汪家拳区别与其他拳种的特色,以歌诀的形式流传下来。

依据汪家拳拳谱,结合其所处的地域文化环境,汪家拳有着独特的技术特点,体现了其所处的南北交融的地域文化特征,既蕴含哲理又务实,既拼搏进取又不失稳重,既刚猛豪放又不失阴柔聪慧。

首先,动作富含阴阳哲理,注重实用,每一根架都含有一正一反的动作,两拳拳心前后上下对称,随步移动,这是区别于其他拳种的特色。

汪家拳从练习基本功开始就讲求实战,注重技击性,以防守为主,主张敌不动我不动。

其次,汪家拳动作根据信阳当地的农村生活环境及作息规律进行改编,动作简短易懂、朴实简洁、刚猛脆烈、多震脚发劲动作,武术中的手眼身法均在其中,没有花招虚架,攻防结合,容易制敌。

由丹田发力,注重结合气息的细微调整,爆发力较强。

再次,汪家拳又称汪家神锤,多以拳法为主,该拳“拳狠快,掌灵巧”,即以出拳重、出拳速度快、掌法多变、反抓、撑等灵活多变。

以弹腿为主,加之上步、垫步、撤步即跳跃动作进行转换。

最后,汪家拳讲求敌进我退,以防为主。

他人以刚来,我以柔化之;人以硬力而为,我以松软相对;他人追求速度快,我方则以动作精准细腻而化解。

他人若以蛮力攻击时,我方则用智力巧取胜利。

1.4汪家拳训练特点
汪家拳的训练依据其拳理特点和地域特征,主张结合当地生产生活习惯及民间武术主要特性,动作讲究快、狠,准。

常见的动字打法为“他左拳打来我用左阳拳往上迎,上步右阳拳菱出;他左手打来我用右阳拳往上迎,上步左阳拳菱出。

练习汪家拳时要集中精力,握紧拳头,将全身力量贯通于一点,学会运用整体力。

注重全身力量弹跳及柔韧性的训练,如基本功练习“齐鼓步”,与古时候人们庆祝丰收时喜欢敲锣打鼓来庆祝的习俗有关,汪氏族人
·
·91
将打鼓时的马步动作结合所学拳术进行巧妙结合,最终演变成汪家拳中的“骑鼓架”动作,培养习拳者的神、意、气、力相结合,内外兼修的境界。

典型的拔牛桩、爬山、抱树、跳土坑等根据当地山路循环弯转,稻田阡陌纵横的地势地形合理安排训练,以提高练习者的灵敏性、平衡能力及力量和耐力。

“要想拳术好,千练不可少”、“练有用之功,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习练者还要通过多练勤练来提升拳术水平。

古时练拳,还要训练习练者的胆量,如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在晚上练完拳以后让习练者一个人独自穿过山头回家。

所谓艺高人胆大,在提升个人武技水平的同时,也提升个人心理素质。

据记载,在民国时期,汪家拳传人不畏恶势力,打抱不平,为民除害;在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参加抗日活动,为信阳地区抗击日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也体现了习练汪家拳不仅仅是练习拳术,还注重内在修为,使练习者有胆有量、崇尚正义、保家卫国。

2文化自省是汪家拳走出困境的关键
2.1固有思想束缚
目前大部分经常练拳的人年龄较高,大多已经70多岁了。

能够掌握汪家拳特点与精髓的拳师是汪家拳第十五代创人——汪兴权。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只传汪姓人及传男不传女的思想观念已经深深的烙印在老拳师的心理,汪家拳传承人并没有真正的向外姓人公开传授汪家拳术,即使在传授时也总是保留着自身独门绝技,使得原本依托于人与人之间口耳相传、口传身授的汪家拳,因其固有思想束缚,使习武圈子更加狭窄。

2.2传承人保护不利
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汪家拳的传承人汪法宝52岁,汪兴权58岁。

因为辈分原因,汪法宝被任命为第十四代传承人,汪兴权被任命为第十五代传承人。

因两人年岁相差不大,都自幼跟随汪家拳先辈拳师学拳,苦练汪家拳基本功,掌握了汪家拳的特点及精华,并肩负汪家拳的传承任务。

两人都是高中文化,数年来以务农为主,附带种植一些茶叶和板栗,农闲时去外地务工,经济收入不稳定。

作为汪家拳的传人,既肩负汪家拳的传承,又要养家糊口,因此对本族学员也不能长期稳定的投入汪家拳的传承工作。

同时,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生活习惯观念的改变,汪氏家族习练汪家拳的年轻一辈越来越少。

传承人保护不利,生活窘迫,后辈乏力,使汪家拳的传承失去了活力。

2.3失生活化的生存环境
汪家拳生存的环境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原本依托于农耕时期的生活情境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年轻的一辈更向往城市的生活,在家务农种植稻谷的人少之又少。

挑担、捆谷、鸡鸭牛羊满圈的场景逐渐退出年轻一辈的生活,更多去往外地务工,或者成就学业留在大城市工作。

人们的经济来源不再依附于小农经济的生产生活模式,汪家拳来源于捆稻谷、挑稻捆、打鼓庆丰收的生产劳作方式,仿生于鸡鸭牛羊的招式,失去了其依托的生活化环境,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原生态,失去原有的本真依托。

人们生活习惯及观念的改变也使汪氏族人淡化了习练汪家拳的意识。

2.4缺乏理论支撑
汪氏族人习练汪家拳的群体主要是中老年男性,青少年及女性较少,且长期坚持习练者更少。

习练者在习练汪家拳过程更多的是注重拳术本身的技术训练,在闲暇时打上一打,强身健体,却忽略了汪家拳其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内涵。

即使传承人在教授本族学员习练时,也只是以素质练习、招式练习为主,使学员缺乏习练的内部动机。

图文资料的搜集、拳谱歌诀的整理、拳种理论研究的文化基础都非常的薄弱,习练者对汪家拳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粗浅,也使汪家拳的传承失去了生命力。

3文化自建是汪家拳保护传承发展的途径
文化自觉是传承主体发自内在的需求,并将这一需求变成自主的行为,对非遗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自觉的传承发展,并达到对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认同的目的,自觉自愿的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

3.1打破单一传承,保护传承人
打破传统束缚,让传统文化的普及与推广更具有生命力。

为更好的发展本民族文化,打破固有观念的束缚,不再立足于“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固有思想,通过社会宣传,学校推进,不限习练对象,把汪家拳的传承发展推向更加宽阔的舞台。

“活态传承、生态保护”的重点是传承人,这也是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本真性的基础。

为了激发本族民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荣誉感,汪氏族人成立了汪氏研究会,着手推广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并积极申报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于2012年汪家拳立为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
··92
目。

为保护传承人,汪氏族人对传承人给予一定的资金援助,在对学员进行授课时给予一定的费用补助,以减轻一些生活上的负担,让其无后顾之忧。

同时,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证书,
2015年汪法宝、汪兴权为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汪家拳代表性传承人。

授予传承人荣誉,提高其社会地位,满足其精神追求。

3.2建立传习所
汪氏族人为了家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于2012年成功修建汪家拳传习所,亦称汪家祠堂,以族人募捐的形式运营发展。

宗族文化在汪氏家族中有着强大的号召力,汪氏族人秉承和发扬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宗旨,在修建祠堂时积极主动参与,自发进行捐款捐物或者通过劳力的形式来协助汪家拳传习所的修建。

传习所主要通过在暑假期间举办汪家拳暑期培训班,免费给学员们进行技术训练以及免费管理学生吃住的方式进行传承与推广,以鼓励更多人加入到汪家拳习练的队伍中来,不仅丰富了族人的生活,也增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从而提高了族人的凝集力。

目前,参加暑假培训班学习的青少年已超过200余人,暑期班每期末都会进行展演留念。

3.3挖掘拳种文化内涵
收集汪家拳相关的实物(器械、拳谱等)、资料(视频、纸质),并进行登记、整理、建档,充分挖掘整理汪家拳的拳理、功法、套路、技击特点等技术体系。

一方面邀请相关武术专家教授参与探讨、挖掘与完善解析汪家拳拳谱;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当地高校合作,推进武术进校园活动,成立科研团队,深度挖掘汪家拳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实用价值,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实自身文化体系,在本土推广和普及汪家拳,拓展汪家拳生存空间。

3.4寻求政府支持,依托城市旅游特色
作为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汪家拳深受信阳市文化局和信阳武术协会的支持与关注,他们不仅协助汪家拳进行宣传,并邀请汪家拳传承人参加各类活动展演,鼓励与支持汪家拳进行申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汪氏族人积极配合信阳市相关部门进行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每一年的展示活动及信阳市举行的武术会议与技术交流比赛。

信阳是全国十大宜居城市,有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特色茶文化,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是人们心中向往的旅游胜地。

将汪家拳的展演与当地的旅游资源和茶文化相结合,提升本土文化的传播平台和力度,让汪家拳成为当地一张具有高附加值、富有时代内涵的文化名片,激发当地人民群众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4小结
信阳汪家拳的保护传承发展,文化自觉是内在动力。

树立汪家拳拳种文化意识,收集汪家拳相关的实物(器械、拳谱等)、资料(视频、纸质),并进行登记、整理、建档;充分挖掘整理汪家拳的拳理、功法、套路、技击特点等技术体系,挖掘汪家拳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保护汪家拳文化研究的客体,文化自知刻不容缓。

打破传统思想束缚,传承人匮乏,失生活化的生存环境,保护汪家拳的原生态、本土性、完整性、文化自省显得尤为重要。

重视保护汪家拳传承人活态传承方式,寻求传承主体的精神支持和家族信仰,激发汪氏族人为汪家拳这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保护与发展的强烈责任感和家族凝聚力。

寻求当地高校合作,依托生态旅游资源,文化自建势在必行。

激发传承者主体对本土传统文化的文化自知、文化自省、文化自建的内部动力,使文化自觉这个驱动力逐步推动汪家拳所处区域人民群众参与其中,吸引青少年崇尚传统,热爱本民族文化,激发当地人民群众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促进汪家拳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2]王林平.对文化自觉本质的思考[J].学术交流,2017
(10):85-88.
[3]洪浩.以人为本保护武术文化遗产[J].中华武术,2007(8):56-57.
[4]周建新.中国武术技术传承要树立拳种意识[J].武汉
体育学院学报,2013(4):68-72.
[5]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
育出版社,1996.
[6]高贯发.论武术拳种的文化特征及其生存发展问题[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6):87-90.
[7]王瑜.地域文化对武术拳种产生与发展的影响[J].
精武,2006(2):44-45.
[8]张清改.浅谈信阳地域文化的形成及基本特征[J].赤
峰学院学报,2011(5):32-35.
·
·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