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期末探究精选试卷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期末探究精选试卷易错题(Word版含答案)
一、探究题
1.盐度,即水体中的含盐量,是一种非生物因素。
用含盐量较高的水浸泡种子,会影响种子的萌发吗?请设计一个实验来寻找答案。
(1)提出问题:用含盐量较高的水浸泡种子会影响种子的萌发吗?
(2)作出假设:用含盐量较高的水浸泡种子会影响种子的萌发。
(3)器具材料:正常的大豆种子100粒、清水、10%的食盐水。
(4)实验步骤:①将大豆种子平均分为A、B两组,其中A组浸泡在10%的食盐水中,B组浸泡在________中。
均在相同的条件下浸泡6小时左右。
② 将浸泡后的A、B两组种子分别用湿纸巾包起来并放入塑料袋中,注明A、B。
再将A、B 塑料袋放置在温暖的地方并注意保湿。
在A、B两组实验中除了实验变量外,其余的条件均相同,这样的两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其中实验组是________组,对照组是________组。
③两天后,打开塑料袋观察并统计两袋中已经萌发的种子数。
(5)预测结果、得出结论:
①如果种子萌发数A>B,说明10%的食盐水可以________大豆种子的萌发;
②如果种子萌发数A<B,说明10%的食盐水可以________大豆种子的萌发;
③如果种子萌发数A与B相差无几,说明10%的食盐水对大豆种子的萌发________。
2.为了研究影子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光源A,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条始终低于光源A)。
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将光源A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测得数据如下表:
光源高度h/cm2030405060
影子长度l/ cm3015107.56
(1)实验中影子形成的原因是光的________;
(2)该实验要验证的假设是________越大,影子长度越小;
(3)分析实验数据还可推断:若光源高度为70 cm时,影子长度可能是______(填字母)。
A.4 cm B.4.5 cm C.5 cm
3.小科班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安装好各种器材后,点燃蜡烛,不断改变光屏的位置,但无论如何沿光具座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找不到烛焰的像,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A.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B.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
C.蜡烛正好在凸透镜的焦点处
D.光具座太短
(2)对装置进行调整后,小科和小明继续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他们先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10cm处,小科负责将蜡烛从透镜一侧50cm处逐渐向透镜靠近,小明负责观察烛焰的像,并按观察到的像的大小进行编号整理,如图乙所示。
实验过程中小科观察到的各个像的先后顺序应为(填序号):________。
(3)某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改变物距(u),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像,记录像距(v),得到下列一组数据。
u/cm4030201513.312.5
v/cm13.31520304050
像,此时蜡烛在光具座上可能处于的位置的范围是________。
4.如图甲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可以看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取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__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2)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A的像。
(3)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图乙所示倾斜,蜡烛A的像应是图中的 ________(选填“A1”“A2”或“A3”)。
5.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小柯和小妍分别设计了甲,乙两个方案(如图所示)。
(1)同学们一致认为小妍的方案更好。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使卡片在图乙位置失去平衡,可以用_________方法来实现(写出一种方法即可)。
(3)用小妍的方案进行实验时,有同学发现两细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如图丙),卡片也能静止,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有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两边钩码数量不同时(如图丁),小卡片也能静止,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
(4)当实验现象与理论不匹配时,下列做法中可取的是________。
A.否定相应的理论 B.放弃实验,直接认同相应的理论
C.查阅资料,了解理论的适用条件 D.认真分析,寻找原因
6.小科在用蜡烛作为光源去学校实验室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后,发现了该实验装置的一些不足,小科和同学一起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创新,创新点如图所示:光具座上凸透镜所在位置为零刻度,数值向左、向右依次增大;在标有均匀格子的面板上制作字母“A”状LED灯替代蜡烛;光屏上标有同样的均匀格子。
(1)请选择一个方面分析创新后实验装置的优点________。
(2)老师看了小科的改进设计后,指出用这个字母“A”无法探究成的像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________。
(3)实验时已经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像的时候,小科继续做拓展实验,他将近视眼镜镜片放在凸透镜和物体之间,若还要成一个清晰的像,他应该将光屏________。
7.小科经常开展家庭小实验,他用如图所示的其中一种或多种器材,分别完成了三个指定实验。
请根据要求,将表格中的空白填写完整。
序号实验内容
选用的器
材
操作方法发生现象
1探究:压力的作用效
果与受力面积是否有
关
锥子、橡
皮泥
分别用锥子的两端用相
同的力压橡皮泥
凹陷明显的是用
________(选填尖端
或柄)部位
2探究:物体是否具有小石块、将小石块静止放在白纸________
惯性
一张白纸上,快速水平移动下方
白纸
3
探究:液体对侧壁压
强与________是否有
关
锥子、塑
料瓶及水
________
有水喷出,且深度越
深喷出的水越远8.小金用未知焦距的凸透镜1个、蜡烛,光屏、光具座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将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得到如图甲所示的光路图,则该透镜的焦距为_____。
(2)如图所示实验中小金将烛焰移至5cm刻度处,移动光屏,可使烛焰在屏上得到_____实像(填倒立缩小、倒立放大、正立缩小、正立放大)
(3)不改变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将原来的透镜位置换上一块焦距稍大些的凸透镜,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
此时在凸透镜与蜡烛间安放一块适当的___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可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这个过程模拟___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的矫正。
9.洋洋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的活动中,选用了焦距未知的凸透镜。
(1)将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用平行光作光源,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cm。
(2)在图乙所示情况下,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
保持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为了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在凸透镜左侧附近安装一个焦距适当的________。
A.凸透镜
B.凹透镜
(3)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标尺35cm处,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________的实像。
(4)如果用不透明纸板将凸透镜上半部分遮住,结果_________。
A.没有影响
B.不能成像
C.成一半的像
D.仍能成完整的像,但亮度变暗
10.用压强计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1)如图甲所示,压强计是通过比较_____来反映被测压强大小的;当金属盒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该_____,而小明同学却观察到如图甲所示的情景,应进行调节;(2)压强计调节正常后,小明将金属盒先后浸入到两杯液体中(已知其中一杯为水,另一杯为盐水),如图乙和丙所示,他发现图乙中U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较小,由此确定图_____(选填“甲”或“乙”)杯子中盛的是水,理由是_____
11.草地早熟禾是一种常见的草坪草,实际生产过程中,常采用地下滴灌的方式来满足种子萌发所需水分。
为了探究不同灌水量对草地早熟禾种子萌发率的影响,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7个相同培养皿,分别平铺上100颗草地早熟禾种子(如图甲)。
②往各组培养皿中加入不同灌水量的清水(规定:种子刚好浸没时的灌水量为100%)。
③将各组培养皿同时置于温度适宜的室内进行培养,6天后观察井记录结果如下表。
组别1234567
灌水量(%)20304050607080
种子萌发的数量(颗)11295662726758。
(列举2点)
(2)分析实验数据,本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际草坪生产过程中,往往采用多种草坪草混合播种的方式进行培育。
如图乙所示为三种草坪草在灌水量为40%的情况下的累积萌发率,已知一种草坪草的数量过多,会导致其余品种的草较难存活。
为使生产出来的草坪中三种草的数量基本相同,请据图分析,播种时,三种草坪草种子数量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
12.“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经历了伽利略、笛卡儿和牛顿等科学家不断完善的过程。
(1)伽利略经过如图所示的实验和推理得出结论:如果没有摩擦阻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会一直运动下去。
结合伽利略的结论写出图中各实验和推理的先后顺序:__________。
(用字母表示)
(2)笛卡儿在伽利略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
牛顿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相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笛卡儿的观点有什么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实验桌上有A、B、C三个凸透镜,其中凸透镜A的焦距为10cm,凸透镜B的焦距为50cm,凸透镜C的焦距未知。
光具座上标尺的刻度范围如图所示。
(1)小刚想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应选用________凸透镜(选填“A”或“B”)。
实验过程中,他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距凸透镜25cm处时,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呈现出烛焰清晰的像,则该像是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
(2)小刚将凸透镜C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线处,当烛焰在光具座上30cm到40cm刻线之间时,烛焰的像是放大、倒立的实像;当烛焰在光具座上0cm到30cm刻线之间时,烛焰的像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由此可判断烛焰在光具座上45cm刻线处时,烛焰的像是正立、放大的________像。
14.入春以来,降雨量少,农民播种在土壤中的种子迟迟没有出苗。
近期,由于降雨量的增加,旱情得到缓解,农民及时进行补种,以确保今年的粮食产量不受影响。
为了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生物学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
(1)如果想探究“____”这一问题,设置对照实验时,应选择甲与乙两组实验装置。
(2)连续六天,每天定时观察甲、乙、丙三组种子萌发的情况,并进行记录,数据如下表: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
甲组种子的发芽数000000
乙组种子的发芽数0332454949
丙组种子的发芽数023*******
分析表中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①适量的水分是大豆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②____不是大豆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3)种子的发芽率一般是指一定时间内萌发的种子数占全部被测种子数的百分比。
发芽率超过90%的种子才适合播种,乙组种子第5天的发芽率是____。
15.下图是利用生活中的气球做的小实验。
(1)如图甲,轻推气球,气球从静止变为运动,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________;
(2)如图乙,气球向后喷气时,气球会向________运动,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探究题
1.清水A B促进抑制无影响
【解析】
试题分析:(4)①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盐度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这两组种子所处环境中除盐度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因此A组浸泡在10%的食盐水中,B组种子应该浸泡在清水中,以形成对照实验。
②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一组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因此,在该实验中,实验组是A组,对照组是B组。
(5)实验结论的得出必须与实验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必须围绕做出的假设来得出结论,因此①如果种子萌发数A>B,说明10%的食盐水可以促进大豆种子的萌发;②如果种子萌发数A<B,说明10%的食盐水抑制大豆种子的萌发;③如果种子萌发数A与B相差无几,说明10%的食盐水对大豆种子的萌发没有影响。
考点:盐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直线传播光源高度 C
【详解】
(1)[1]光线被长杆挡住形成的影子,这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2)[2]观察表中可知,光源高度越高,影子的长度越小。
(3)[3]观察表中数据,光源每升高10cm,影子长度缩短15cm、5cm、2.5cm、1.5cm,所以光源高度为70cm时,影子的长度缩短的距离应该小于1.5cm,即影子的长度应该大于
6cm-1.5cm=4.5cm
故C正确。
故选C。
3.ABCD 12354 20cm~30cm
【分析】
(1)光屏上找不到像的原因可能是:①根本没有成在光屏上;②成的是虚像;③没有成像;
④像距太大;
(2)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外成实像,在一倍焦距以内成虚像,然后再根据像的大小与物距的变化规律判断即可;
(3)当物距等于像距时,即u=v=2f时,此时成等大的实像,根据表格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当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物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据此判断即可。
【详解】
(1)[1]A.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中心不在同一高度,那么像可能成在光屏以外,故A正确;
B.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此时成正立的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故B正确;C.蜡烛正好在凸透镜的焦点处,此时不成像,故C正确;
D.光具座太短,而像距太大,于是光屏不能调到像的位置,因此不能成像,故D正确。
故选ABCD。
(2)[2]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因此正确的排列顺序为:12354。
(3)[3]根据表格可知,当物距为20cm时,像距正好等于20cm,那么凸透镜的焦距应该是10cm。
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像,所以此时蜡烛的位置应该是20cm~30cm之间。
4.等效替代法不能 A2
【分析】
(1)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特性和关系)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陌生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用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代替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
(2)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可以成在光屏上;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不能成在光屏上;
(3)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分析判断。
【详解】
(1)[1]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可以看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取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2)[2]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A的像。
(3)[3]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图乙所示倾斜,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可知,蜡烛A的像应是图中的A2。
5.消除或忽略卡片重力对实验的影响改变一边所挂钩码数量卡片重力太大绳子与滑轮间摩擦较大 C
【详解】
(1)[1]卡片的重力相对于钩码大不大,因为卡片的重力远小于钩码的拉力,所以卡片的重力可忽略不计,影响不大,故选择轻质卡片的目的是消除或忽略卡片重力对实验的影响;(2)[2]在卡片两端,对卡片施加不同的拉力,或使拉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或把卡片剪成两块,都可破坏卡片的平衡。
(3)[3]由图丙知道,由于卡片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即重力的影响,使拉线不在同一直线上。
[4]由图丁知道,卡片两边钩码数量不同,小卡片也能静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绳子与滑轮间摩擦较大。
(4)[5]任何理论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当理论与实验现象不服时,可找出理论的适用条件,看实验条件是否符合理论的适用条件。
故选C。
6.①可以直接读出物距以及像距;②光屏上成像更清晰、稳定;③从光屏上可以准确得出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LED灯代替蜡烛,光源更稳定。
由于A字母左右对称,无法探究成的像是否左右颠倒远离凸透镜(向右移动、向外侧移动)
【详解】
(1)[1]该装置的优点有:①可以直接读出物距以及像距;②光屏上成像更清晰、稳定;③从光屏上可以准确得出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LED灯代替蜡烛,光源更稳定。
(2)[2]老师看了小科的改进设计后,指出用这个字母“A”无法探究成的像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由于A字母左右对称,无法探究成的像是否左右颠倒。
(3)[3]小科继续做拓展实验,他将近视眼镜镜片放在凸透镜和物体之间,由于近视眼镜片是凹透镜,所以光线发散了,成像靠后了,那么光屏要远离凸透镜。
7.尖端小石块停留在原位置附近,不跟随白纸运动或小石块仍保持静止状态、小石块停留在原位置深度用锥子在塑料瓶侧壁上按不同深度扎透几个等大的洞
【详解】
[1]凹陷明显就是压力的作用效果明显;因为尖端比手柄位置的受力面积小,所以凹陷明显的是尖端。
[2]白纸受力后改变自己的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而上面的小石块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
[3][4]根据发生现象“深度越大喷出的水越远”可知,变化的因素是深度,因此探究的是液体对侧壁的压强与深度是否有关。
而操作方法是:用锥子在塑料瓶侧壁上按不同深度扎透几个等大的洞。
8.10cm 倒立缩小凸透镜远视
【详解】
(1)[1]由图甲知道,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即为凸透镜的焦点处,焦点到凸透镜的
距离为
60.0cm-50.0cm=10.0cm
则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
(2)[2]由图可知,当把蜡烛移到光具座上5.0cm刻度处时,则物距
50cm-5cm=45cm
大于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3][4]不改变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将原来的透镜位置换上一块焦距稍大些的凸透镜,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
此时在凸透镜与蜡烛间安放一块适当的凸透镜,即远视镜片,这个过程可模拟远视眼的矫正。
9.00 B 放大 D
【详解】
(1)[1]根据甲图知道,凸透镜的焦距为
f=60cm-50cm=10cm
(2)[2]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物距增大,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此时像距减小,即成像在原来光屏的左侧。
若要使像成在原来光屏的位置,则需要光线比原来发散,因此应该安装一个焦距适当的凹透镜。
(3)[3]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标尺35cm处,即物距减小,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
(4)[4]如果用不透明纸板将凸透镜上半部分遮住,那么相当于变成一个口径较小的凸透镜,此时仍能成完整的像,只是由于会聚的光线变少,从而使像的亮度下降。
故选D。
10.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相平乙金属盒浸入液体中较深,但压强小
【详解】
(1)[1][2]压强计是通过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来反映被测压强大小的,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越大,被测压强越大。
金属盒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该相平。
(2)[3][4]由图乙和图丙可知,图乙中金属盒浸入液体中较深,U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较小,压强小,由p=ρgh可以判断出乙中液体的密度小于丙中液体密度,图乙中杯子中盛的是水。
11.大小相同;种子必须完整,具有活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高羊茅>草地早熟禾>黑麦草
【分析】
(1)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
自身因素为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
(1)种子萌发的自身因素为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所以实验中,对所选用的种子的要求有种子必须完整,具有活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
(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灌水量为20%,种子萌发的数量11颗,灌水量为30%,种子萌发的数量29颗,灌水量为40%,种子萌发的数量56颗,灌水量为50%,种子萌发的数量62颗,灌水量60%,种子萌发的数量72颗,灌水量为70%,种子萌发的数量67颗,灌水量为80%,种子萌发的数量58颗,本实验的结论是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
(3)观乙图可知,黑麦草的发芽率最高,其中是草地早熟禾,发芽率最低的是高羊茅,所以播种时,为使生产出来的草坪中三种草的数量基本相同,三种草坪草种子数量的大小关系为高羊茅>草地早熟禾>黑麦草。
【点睛】
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12.CAB 没有涉及静止物体的运动规律
【详解】
(1)图中各实验和推理的顺序应是先实验再推理,图C中有空气阻力,图A中没有空气阻力,所以先C再A,而图B中,是推理得出了在无空气阻力和无摩擦的情况下,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故正确的顺序应该是CAB;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笛卡尔的观点中,只涉及到了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没有提及静止物体的运动规律,所以这是他的观点的不足之处。
13.A 倒立、缩小虚
【详解】
(1)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分别要使物距小于f、大于f而小于2f、大于2f,而光具座的长度为100cm.所以不能选择f=50cm的凸透镜B. 应选择f=10cm的透镜A.
小华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距凸透镜25cm处时,物距u>2f.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由图知,凸透镜在50cm处,当烛焰在光具座上30cm到40cm刻线之间时,烛焰的像是放大、倒立的实像,说明此时蜡烛处于f和2f之间;当烛焰在光具座上0cm到30cm刻线之间时,烛焰的像是缩小、倒立的实像,说明此时蜡烛在2倍焦距之外。
所以当物体在30cm处时,u=50cm−30cm=20cm为2倍焦距处。
因此f=10cm.
烛焰在光具座上45cm刻线处时,u=50cm−45cm=5cm<f,
所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14.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光照 98%
【分析】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该小组设置了2组对照实验:甲与乙以水分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乙与丙以光照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详解】
(1)甲与乙以水分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
(2)②乙与丙的变量是光照,结果乙与丙都萌发,说明种子萌发与光照无关。
(3)种子的发芽率一般是指一定时间内萌发的种子数占全部被测种子数的百分比。
发芽率超过90%的种子才适合播种。
乙组种子第5天的发芽率是:49÷50×100%=98%。
【点睛】
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解答类似题时要注意。
15.运动状态前
【分析】
(1)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静止变运动;运动变静止;运动方向改变;速度大小改变。
(2)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分析即可。
【详解】
(1)[1]如图甲,轻推气球,气球从静止变为运动,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2]如图乙,气球向后喷气时,气体会同时对气球施加向前的推力,因此气球会向前运动,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