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加、减法》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单加、减法》说课稿
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数学(2024新编)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的内容,具体页码为教材第81页。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包括10的再认识、1120的认识以及简单加、减法等内容。
这些内容旨在为学生后续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入学不久,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活泼好动,喜欢游戏和听故事。
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事物的理解需要借助具体事物或形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概念。
三、核心素养和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1.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实例和活动,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概念,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数据分析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加减法计算结果,对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
3.模型构建能力: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加减法模型,并用数学语言表达。
4.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认识加号“+”、减号“-”及等号“=”。
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能运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操作活动,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2.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用数学语言表达加、减法的计算过程。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小棒、计数器等教具,直观展示加减法运算过程。
2.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游戏教学法:设计趣味性强的教学活动,如算术接龙、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
4.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20以内不进位加法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认读11~20各数。
创设情境:通过摆小棒的画面,引出加法问题。
探究新知:
理解加法含义: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动物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用算式表示出来。
动手操作:让学生摆小棒,通过数一数、圈一圈、算一算等活动,理解加法的算理。
巩固练习:
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学生进行“算术接龙”游戏,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加法的计算法则和实际应用。
第二课时:20以内不退位减法
复习旧知: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加法知识,引出减法问题。
探究新知:
理解减法含义: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减法的含义,并能用算式表示出来。
动手操作:让学生摆小棒,通过数一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减法的算理。
巩固练习:
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创设购物找零的情境,让学生扮演小商店老板或顾客,进行角色扮演,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减法的计算法则和实际应用。
七、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计数器、数字卡片等教具。
练习题单。
学生准备:
小棒、计数器。
数学课本、练习本、铅笔。
八、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
强调直观操作: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直观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逐步抽象思维:从具体的操作到抽象的算式,引导学生逐步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加、减法运算的兴趣得到了很好的激发,对加、减法运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较高,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锻炼。
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对加减法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辅导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