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骨骼超声在评估慢性足底筋膜炎中的临床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影像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3月 第3卷第5期
足底筋膜炎是足底的肌腱或者筋膜发生无菌性炎症所导致的综合性疾病。
常见症状是脚跟的疼痛与不适,压痛点常在足底近足跟处,有时压痛较剧烈,且持续存在。
慢性足底筋膜炎是运动引起的慢性损伤,过度训练也可导致跟骨疼痛,有时放射到足掌前面,这种疾病可影响所有年龄段的成人,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学习[1-2]。
对该病的早期诊断是治疗的关键一步,骨骼超声检测是通过对相关骨关节及软组织损伤部位的检测措施,为足底筋膜炎的治疗提供相应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月附属医院收治的54例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女=26:28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34.23±4.19)岁;病程(6~17)月;平均病程(11±6.1)d。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在行走时足底会产生疼痛感;VAS评分超过6分;通过足部的X光片、核磁共振等检查确定为符合慢性足底筋膜炎的诊断标准。
(2)排除标准:有意识障碍者;足部有严重外伤者;有足部感染或者有足部手术史者。
1.3 方法
采用西门子超声波检测仪对患者的足底筋膜进行检测,探头的频率调整到3~14HZ,患者处于卧位,膝关节弯曲90°左右。
用探头对着患者的健侧、骨、足底筋膜等部位进行反复来回的扫描,每次扫面中取3张超声图片,计算足底筋膜厚度,取平均值。
在2d后再检查一次。
本次检查均由专业的医师负责完成[3]。
1.4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1)采用等级相关系数(ICC)为重测信度的指标,ICC>0.90:优秀;在0.75<ICC<0.90:良好;0.55<ICC<0.75:中等;ICC<0.55:差。
(2)对所有的患者进行足底筋膜的厚度检测,分别进行2次统计测量。
足底筋膜的厚度越大表明病情越严重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进行检验。
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值检验。
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经过重测信度检测可知,患者的健侧、患侧重测信度ICC分别是0.90、0.86,两者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 患者健侧与患侧的重测信度比较(x-±s)
项目例数ICC值
健侧540.90
患侧540.86
2.2 患侧足底筋膜厚度的第一次检测、第二次检测以及平均值均显著高于健侧足底筋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患者足底筋膜厚度检查结果(mm,x-±s)
检测部位例数第一次第二次平均值
患侧54 4.91±0.29 5.64±0.26 5.27±0.19
健侧54 3.81±0.23 3.98±0.24 3.89±0.27
t7.64315.44110.455
P<0.05<0.05<0.05
3 讨论
长期的超负荷压力,如长时间走路包括登山健身、徒步旅行、逛商店等活动,造成足底筋膜的急性或慢性损伤,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
另外从结构上有导致足底筋膜不正常拉力之因素,例如扁平足、高弓足、足跟肌腱过短等,长期下来可能因行走时姿势着力不当,引起腰、髋、膝、踝等部位的疼痛。
尽早地对其进行检测,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疼痛,避免病情恶化。
以往临床上对足底筋膜炎的检测主要根据医生的主观判断,缺乏专业科学的判断依据,不利病情评估。
随着现代核磁。
超声检测技术的发展,在对慢性足底筋膜炎的准确性检测有了明显的提高。
本次研究采用的肌肉骨骼超声检测,不仅具有创伤小,花费小,运用广的优点,还可以清晰地显示肌肉软组织结构,方便对疾病的准确判断。
不仅如此,超声探头可以提高成像的分辨率,清晰显示炎症水肿的状态,提高了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本次研究ICC值
肌肉骨骼超声在评估慢性足底筋膜炎中的临床应用杨 辉1 刘 玫2(通讯作者) 石玉琴1 赵苏云1 段晓莉1
(1兵器工业卫生研究所功能科 陕西 西安 710065)
(2兵器工业卫生研究所CT科 陕西 西安 710065)
【摘要】目的:肌肉骨骼超声在评估慢性足底筋膜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月附属医院收治的54例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所有的研究对象进行肌肉骨骼超声检测,检测足底筋膜的厚度以及重测信度。
结果:患侧足底筋膜厚度的第一次检测、第二次检测以及平均值均显著高于健侧足底筋膜厚度(P<0.05);重测信度检测:患者的健侧、患侧重测信度ICC分别是0.90、0.86,两者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肌肉骨骼超声能够准确地评估慢性足底筋膜炎的严重程度,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肌肉骨骼超声;慢性足底筋膜炎;重测信度
【中图分类号】R6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9)05-0218-02
218
医学影像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3月 第3卷第5期
在0.86到0.90之间,表明肌肉骨骼超声检测可以准确检测软组织的厚度。
综上所述,肌肉骨骼超声可以较为准确地检测慢性足底筋膜炎的厚度,评估炎症的严重程度,为该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有效的参考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进.肌肉骨骼超声在评估慢性足底筋膜炎中的临床应用[J].江苏医药,2016,42(23):2619-2620.
[2] Chang R, Rodrigues P A, Van Emmerik R E, et al. Multi-segment foot kinematics and ground reaction forces during gait of individuals with plantar fasciitis.[J].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2014, 47(11):2571-2577.
[3]余雪玲,邓福珠,张立,杨燕华.肌肉骨骼超声应用于慢性足底筋膜炎临床诊断的价值探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7,26(03):801-802.
作者简介:杨辉(1986.5.17-),男,汉族,四川广安人,中级职称,大学本科学历,兵器工业卫生研究所,功能科.
通讯作者:刘玫(1988.4.29-),女,汉族,陕西宝鸡市,本科,技师,核磁共振与超声技术,邮箱ayanghui123@.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的常见急症,其中,鼻后端出血具有暴露困难,出血量大,反复发作等特点,加上病人多年龄偏大,部分病人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全身性疾病,给止血造成困难,病人来院时比较恐慌,常规鼻腔盲目填塞和多次填塞更加剧了病人的痛苦,造成了部分病人血压进一步升高, 更加剧出血程度。
且这种填塞极易损伤鼻腔粘膜,给部分病人造成鼻粘膜糜烂及鼻腔粘连的后遗症,加重了病人的心理和生理负担。
我科自2008年4月—2012年11月收治鼻腔后端出血62例,均在鼻内镜下检查,其中59例在鼻内镜下给予低温等离子止血。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中,男性39例,女性23例,年龄15~87岁。
其中15岁1例,35~65岁 43例,65岁以上18岁,平均年龄48.6岁。
其中伴有高血压病23例,伴有糖尿病5例,均为单侧出血,其中左侧33例,右侧29例。
以上病人均已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及鼻腔肿瘤、外伤等因素所致。
其中12例来院前已经过1~2次鼻腔填塞失败。
本组病例均行鼻内镜检查排除鼻前部出血。
1.2 出血部位
鼻内镜下观察出血部位:鼻中隔后端及鼻顶处9例,中下甲内侧缘6例,下鼻道后端穹隆部13例,中鼻道后端17例,上鼻道出血2例,鼻后孔缘出血15例。
1.3 治疗方法
患者均取仰卧位,头部垫高30°,有填塞者取出鼻腔填塞物,有高血压者可先给与硝苯地平10mg舌下含化。
年龄较大者应在手术室心电监护下进行。
以1%的卡因行双鼻腔表面麻醉,分别使用0°、30°、70°鼻内窥镜,一手持鼻内窥镜,一手持吸引器边吸血边指引内窥镜按照鼻后端出血的出现频率[1],自下鼻道后部、鼻中隔后部、后鼻孔缘、鼻顶部仔细检查,对于出血量大,影响观察者,可自上中下鼻道各塞入含1%的卡因的棉条一根,然后先取出上鼻道棉片,观察鼻顶、嗅裂、上鼻道,再依次取出中鼻道和下鼻道棉片,逐次检查,观察到出血大致位置后,鼻腔重新放置含1%的卡因+盐酸肾上腺素棉片,着重压迫出血部位。
待鼻腔收敛好后,再以内窥镜重点观察出血区域。
出血点可成喷射样出血,静止时可观察到粘膜呈小粟粒状突起,此时可以吸引器头或钝头镊子轻蹭突起,往往能诱发明显出血,明确出血点后,以0.5%利多卡因+生理盐水作出血点周围浸润注射,取低温等离子球状手术刀,能量调至3~4,时间4s,轻压出血点至出血停止,粘膜发白,然后再在周围冷凝一周。
对中下道后方出血,中下甲后端影响观察及操作时,可先对中甲或下甲后端行消融治疗,对骨性肥大者,可行部分截除,然后再彻底止血。
止血后,局部放置明胶海绵以保护创面。
一般不予填塞,术后给予卧床休息,控制血压、止血药物及补液支持治疗。
出血量多的病人,可酌情给予补血。
如无再次出血,3天后可出院,门诊随访。
2 结果
本组62例患者有3例鼻孔出血凶猛,不易看清具体出血点,病人恐惧心理较重。
其余59例均发现明确出血
鼻内窥镜下等离子治疗在鼻后端出血中的应用
李 蓉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山东 临沂 276002)
【摘要】目的:采用鼻内窥镜下等离子治疗鼻后端出血,对中下甲后端影响出血点的暴露时,可先给予消融。
结果:62 例患者中,一次性止血成功59例,其中2例3天后出现再次出血改为鼻腔填塞,其他3例因出血太急,出血点暴露欠清改为前后孔填塞。
治愈率90%,有效率95%。
一次性治愈的57例经随访三个月,均未发生相同部位出血,亦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鼻内窥镜下等离子治疗鼻后端出血具有暴露清晰、创伤少、痛苦小、恢复快的优点,是鼻后端出血简捷、有效地首选治疗方法。
【关键词】鼻后端出血;内窥镜下;等离子治疗
【中图分类号】R76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9)05-0219-02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