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期中模拟卷(全解全析)(北京专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模拟卷
(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测试范围:人教版2024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3章
4.难度系数:0.9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15题只有
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6~20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2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正确的是
A.“嫦娥一号”从地球奔向月球,以地面为参照物,“嫦娥一号”是静止的
B.小船顺流而下,以河岸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
C.汽车在马路上行驶,以司机为参照物,汽车是运动的
D.飞机在空中加油,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
【答案】D
【详解】A. “嫦娥一号”从地球奔向月球,以地面为参照物,“嫦娥一号”与地面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嫦娥一号”是运动的.故A错误;
B. 小船顺流而下,以河岸为参照物,小船与河岸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小船是运动的.故B错误;
C. 汽车在马路上行驶,以司机为参照物,汽车与司机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汽车是静止的.故C
错误;
D. 飞机在空中加油,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与受油机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加油机是静止的.故
D正确.
故选D.
2.一个成年人正常的步行速度大约是()
A.1.2m/s B.24 m/s C.36 km/s D.48 dm/s
【答案】A
【详解】因为人步行时1秒钟大约能走1 m,所以人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 m/s,故四个选项中A最接近.故选A.
3.沿海地区的渔民在捕捞作业中经常将捕捞的鱼放在-5Ⅰ的冰块中,保存于箱内,在返航途中气温是15Ⅰ,有部分冰融化,那么箱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A.-5ⅠB.0ⅠC.10ⅠD.一直在变化
【答案】B
【详解】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Ⅰ,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4.下列做法中,目的是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A.用地膜覆盖农田B.将湿衣服展开后晾在向阳、通风处
C.将蔬菜用保鲜袋装好后放入冰箱D.用管道输水代替沟渠输水进行农田灌溉
【答案】B
【详解】A. 用地膜覆盖农田,隔绝了与外界的空气连通,也减小了表面的空气流速,所以减缓蒸发,故A不符合题意;
B. 将湿衣服展开后晾在向阳、通风处,即提高温度,加快空气的流动速度,可以加快蒸发,故B符合
题意;
C. 将蔬菜用保鲜袋装好后放入冰箱,隔绝了与空气的连通,可以减缓蒸发,故C不符合题意;
D. 用管道输水代替沟渠输水进行农田灌溉,也是隔断了与空气的连接,同时减小了表面积,所以减缓
蒸发,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下列数据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一名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0cm B.人的脉搏正常跳动一次用时约1min
C.人正常步行的平均速度大约是5m/s D.洗澡时淋浴水温约为100℃
【答案】A
【详解】A.成年人的身高约170cm,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故A符合题意;
B.人的脉搏正常跳动一次用时约1s,故B不符合题意;
C.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m/s,故C不符合题意;
D.洗澡时淋浴水温约为40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
A.街道上安装噪声监测仪
B.纺织车间的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
C.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
D.晚上休息时关闭房间的门窗
【答案】C
【详解】A.街道上安装噪声监测仪,只是能够监测噪声的分贝,但不能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纺织车间的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是从噪声的产生防治噪声,故C符合题意;
D.晚上休息时关闭房间的门窗,是在噪声的传播过程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如下表所示,某小组同学在探究摆的等时性过程中,记录了以下数据.经过推理可知,若要使摆的周期恰好为1.5秒,还需要研究下列哪一种情况
摆线长度l(厘米)604530
连续摆动10次的时间(秒)18.613.411.8
A.l>60厘米B.45厘米<l<60厘米C.30厘米<l<45厘米D.l<30厘米
【答案】B
【详解】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摆长为60cm时,摆的周期T1=18.6s/10=1.86s;摆长为45cm时,摆的周期T2=13.4s/10=1.34s;摆长为30cm时,摆的周期T3=11.8s/10=1.18s;根据以上数据可知,若要使摆的周期恰好为1.5秒,摆长约应在45厘米和60厘米中间.
故选B.
8.为使教室内的学生免受环境噪声的干扰,下列哪种方法是最合理的?()
A.老师讲话声音大一些B.每个学生都戴一个防噪声的耳罩
C.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D.在教室周围植树
【答案】D
【详解】A.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老师讲话声音大并不会降低噪声对学生的上课的干扰,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B.学生戴耳罩虽然可以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但老师讲课声音也听不见,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C.安装噪声监测器只会测出噪声的强弱,不能减弱噪声,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D.在教室周围植树可以有效的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选项D符合题意。
9.下列自然现象形成的过程中,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的是()
A.太阳出来后,浓雾渐渐消失B.夏天清晨草叶上的露珠
C.深秋在枯草、落叶、瓦片等上凝结的霜D.北方冬天河水结冰
【答案】A
【详解】A.雾消失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A符合题意;
B.露珠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B不符合题意;
C.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C不符合题意;
D.河水结冰是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真空也能传声
C.声音在水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D.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的深度
【答案】B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符合题意;
C.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比液体中传播的快,在液体中比气体中传播的快,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利用回声定位可以测距离,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的深度,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描述中不正确
...是()
A.洒在地板砖上的水不见了是水吸热蒸发
B.夏天,从冰箱冷藏拿出的饮料放置一段时间外壁会出现水珠是水蒸气放热液化
C.雪、霜和露的形成都是水蒸气放热凝华
D.水烧开时冒出大量的“白气”是水先汽化再液化
【答案】C
【详解】A.洒在地板砖上的水不见了,是由于水吸热蒸发成气态,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从冰箱冷藏拿出的饮料放置一段时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小水滴,黏附在外壁上,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雪、霜的形成都是水蒸气放热凝华成的小冰晶,露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C符合题意;
D.水烧开时冒出大量的“白气”,液态水吸热汽化成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冷再液化成小水滴,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如图所示,图片显示研究的问题不同的是()
A.B.
C.D.
【答案】A
【详解】A图:由于响度与振幅有关,故用力敲打鼓面,鼓面的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图片显示研究的问题响度与振幅的关系;B图:当纸片与齿轮接触时,齿轮越多的可以使纸片在相同时间内振动次数越多,即纸片的振动频率越大,此时发声的音调就会越高,所以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研究的是频率与音调的关系;C图: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若仍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钢尺振动的频率会变慢,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低。
研究的是频率与音调的关系;D图:当纸片滑动较快时,纸片振动较快,音调就会越高,这就说明了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综上分析,图片显示研究的问题不同的是A。
故选A。
13.如图所示的情景中描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小明相对于小红是运动的
B.图乙中,卡车相对于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
C.图丙中,扶梯上站立的人相对于自动扶梯是运动的
D.图丁中,空中加油机相对于战斗机是运动的
【答案】B
【详解】A.图甲中,小明和小红之间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小明相对于小红是静止的,故A错误;
B.图乙中,卡车与联合收割机速度相同,卡车与联合收割机之间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卡车相对于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故B正确;
C.图丙中,扶梯上站立的人与扶梯之间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扶梯上站立的人相对于自动扶梯是静止的,故C错误;
D.图丁中,空中加油机与战斗机之间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空中加油机相对于战斗机是静止的,故D错误。
故选B。
14.如图所示,该图像表示的是将某固体物质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物质是晶体
B.该物质熔化共用了5分钟
C.该物质的熔点是-50Ⅰ,沸点是100Ⅰ
D.该物质在BC和DE段都在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答案】C
【详解】A.从图像中可以看出该物质有固定的熔点,即0Ⅰ,因此这种物质是晶体,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图像可知,该物质从5min开始熔化,到10min结束,熔化过程经历了5min,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图像可知,BC段是物质熔化过程,此时温度是0Ⅰ,即该物质的熔点是0Ⅰ,故C错误,符合题意;
D.BC段是物质熔化过程,晶体在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DE段表示物质沸腾过程,物质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如图,请判断甲、乙两船的运动情况()
A.甲船可能向右运动,乙船可能静止
B.甲船可能向右运动,乙船可能向左运动
C.甲船可能向右运动,乙船一定向左运动
D.甲船一定向右运动,乙船可能向左运动
【答案】C
【详解】解答:由图可知岸上的旗杆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旗向左飘,说明此时风向左吹.甲船上旗帜向左,有三种可能:一是甲船不动,风把旗帜吹向左;二是甲船向右运动,风相对于旗帜向左,把旗帜吹向左;三是甲船向左运动但运动的速度小于风速,此时风仍能把旗帜吹向左.对于乙船来讲情况相对简单,风向左刮,要使乙船的旗帜向右飘,只有使乙船向左运动.
16.如图所示四幅图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图中,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时能在水中形成波纹,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B.乙图中,纸屑跳的越高说明音调越高
C.丙图中,用“B超”检查身体是超声波在医学中的应用
D.丁图中,潜水的人能听到岸上的人说话,说明液体能传声
【答案】ACD
【详解】A. 甲图中,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时能在水中形成波纹,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故A正确;
B. 乙图中,用力敲打鼓面,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纸屑跳的越高说明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不是音调越高.故B错误.C.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用B超检查身体
是超声波在医学中的应用,故C正确;D.丁图中,潜水的人能听到岸上的人说话,说明液体能传声,故D正确.故选ACD.
【点睛】(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响度与振幅的关系;(3)声音能够传递信息;(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够传声,真空不能够传声;
17.二胡是弓弦类最具中国民乐气质的乐器。
下列关于二胡说法正确的是()
A.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琴弦振动产生的
B.二胡发出优美的声音一定是乐音
C.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D.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音调
【答案】AD
【难度】0.85
【知识点】探究声音的产生、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辨析声音是否是噪声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及噪声的定义。
【详解】A.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琴弦的振动让二胡发出声音,故A正确;
B.从环保角度来说,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二胡发出的声音如果干扰到别人的工作学习,那么就是噪声了,所以B不正确;
C.拉还弓弦时,用力大小不同,影响的是发出声音的响度,而不是音调,所以C不正确;
D.拉二胡时,为了改变音调,需要将手按琴弦的不同位置,故D正确。
18.下列的实验事例中,能说明声音传播条件的是()
A.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B.汽车安装倒车雷达,传递声音的能量
C.让空气进入抽成真空的罩内
D.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
【答案】CD
【难度】0.85
【知识点】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声与信息
【详解】A.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汽车安装倒车雷达,通过声音传递信息指示周边情况,故B不符合题意;
C.让空气进入抽成真空的罩内,就可以听到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C符合题意;
D.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这是因为太空中没有声音传播所需的介质,即真空无法传播声音,故D符合题意。
故选CD。
19.图所示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中,需要放热的是()
A.冰雪消融B.草叶水的露珠C.
山间形成的雾D.玻璃上的冰花
【答案】BCD
【难度】0.65
【知识点】熔化的概念及现象、生活中的汽、液化现象、生活中的升、凝华现象
【详解】A.冰雪消融是固态的冰雪变成液态的水,属于熔化现象,需要吸热,故A不符合题意;
BC.露珠和雾都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需要放出热量,故BC符合题意;
D.玻璃上的冰花是室内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极低的玻璃,在玻璃上直接变成了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需要放出热量,故D符合题意。
故选BCD。
20.A 、B 两个物体同时同地自东向西做直线运动,甲、乙两个图像分别描述了A 、
B 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图象得出的下列信息中正确的是( )
A .A 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
B .B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C .以A 为参照物,B 向东运动
D .B 物体运动1.5s 通过的距离是3m 【答案】BCD
【难度】0.65 【知识点】s -t 图像、v -t 图像、运用推导公式求解路程和时间、根据s -t 图像计算平均速度的大小、通过v -t 图像研究物体运动、不同参照物下描述运动
【详解】A .由图甲知,在v -t 图像中,A 的速度保持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大小为3m/s ,故A 错误;
B .由图乙知,在s -t 图像中,B 的运动图线是过原点的倾斜直线,路程和时间成正比,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为
4m 2m/s 2s
s v t ===乙乙乙 故B 正确;
C .A 、B 同时同地自东向西运动,A 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以A 为参照物,B 向后退,是向东运动,故C 正确;
D .B 物体1.5s 通过的距离
s 1=v 乙t 1=2m/s×1.5s=3m
故D 正确。
故选BCD 。
第Ⅰ卷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21.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包含着声学知识。
客船上的人根据声
音的 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钟声通过 传播到客船。
【答案】 音色 空气
【难度】0.94 【知识点】声音是怎么传播的、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
【详解】[1]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客船上的人根据声音的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钟声就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的。
22.在测量中,由于选择的仪器精密度不高产生的数据差异是 (选填错误或误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避免误差。
【答案】 误差 不可以
【难度】0.85
【详解】[1][2]在测量中,由于选择的仪器精密度不高产生的数据差异是误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不可以避免误差,只能减小误差。
23.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在8s 内通过的路程为40m ,则甲在前一半路程内的速度为
m/s 。
已知甲、乙的速度之比为2Ⅰ3,若它们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
【答案】 5 3Ⅰ2
【难度】0.65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运用推导公式求解路程和时间
【详解】[1]甲的速度为
40m ==5m/s 8s
s v t =甲甲甲 因为甲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所以甲在前一半路程内的速度是5m/s 。
[2]若它们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
3===2s
t v v s t v v ''甲甲乙乙
甲乙
24.如图所示,一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在相等时间内连续拍摄4次“频闪”照片,频闪的时间间隔为0.02s 。
从频闪照片可判断,该木块做 (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判断的依据是 。
木块从1位置运动到2位置的距离是 cm ,木块从1位置到4位置运动的速度为 m/s 。
【答案】 匀速 木块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1.82 0.9
【难度】0.65
【知识点】刻度尺的读数、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详解】[1][2]从频闪照片可判断,该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
由图知,每间隔0.02s ,木块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所以木块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3]根据图示可知,一大格表示1 cm ,一大格有10个小格,故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 cm 。
木块从1位置到2位置时通过的距离为:
l =4.42cm ﹣2.60cm =1.82cm
[4]根据图示可知,木块从1位置运动到4位置时,频闪3次,所以时间是
t =0.02s×3=0.06s
根据图示可知,木块运动的距离
s =8.00cm ﹣2.60cm =5.40cm =0.054m
木块从1位置到4位置运动的速度 0.054m =0.9m /s 0.06s
s v t == 三、实验题:本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40分。
25.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a 、b 两组同学在同一间教室里,分别用如图甲所示的相
同装置进行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图像。
(1)由图像可知:液体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需要继续 ;
(2)做完实验后,老师接着做了一个如图丙所示的演示实验: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A 和B ,A 倒扣着放入盛水的容器中,B 中装有一些水,如丙图所示放置。
用酒精灯给容器中的水加热,容器中水沸腾后继续加热的过程中, (选填“A 杯”或“B 杯”或“A 、B 两杯”)中的水不能沸腾。
【答案】不变加热A、B两杯
【详解】(1)由图像可知,液体在t之后,沸腾,沸腾过程中,继续加热,但是温度不变。
(2)]当容器中的水沸腾后,尽管不断吸热,但容器中的水温度不再升高,保持水的沸点温度不变;玻璃杯B中的水从容器中吸热,温度达到水的沸点后,就和容器中的水的温度一样,就不能从容器中继续吸热,所以B中水温能达到沸点,但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能沸腾;A中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升高,水温不能达到沸点,所以不能沸腾,所以两个杯内的水都不会沸腾。
26.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如图甲所示,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
(2)实验时,试管里装有适量的(选填“冰块”或“碎冰”),将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样做的目的是,而且温度上升较慢,便于记录。
(3)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若持续加热,得到图像中的DE段,由此判断可能是液面上方的气压(选填“高于”或“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这段时间内试管中的水(选填“能”或“不能”)沸腾。
【答案】自下而上碎冰受热均匀不能
【详解】(1)实验时要根据酒精灯的高度确定烧杯位置,进而确定温度计等仪器的位置,故安装的时候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实验时,为了使冰受热更加均匀,冰尽量碎一些,并且采用水浴加热的方法,既可以使冰受热更均匀,还可以减缓冰熔化的过程,便于记录和观察。
(3)由图像可知,冰全部熔化后,继续持续加热,温度升高,DE段温度又不变,说明此时试管中水的温度等于烧杯中水的温度,而烧杯中水开始沸腾,沸点为98Ⅰ,低于100Ⅰ,故液面上方的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试管中的水虽然也达到了沸点,但是无法吸热,所以不会沸腾。
27.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
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 、B 、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B 点是AC 的中点。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
(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应适当调整坡度使之 (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便于测量 ; (3)根据图中信息回答,AC v = cm/s ,BC v = cm/s ;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 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 段的平均速度偏 (填“大”或“小”)。
【答案】 s v t
= 较小
时间 24 30 大 【详解】(1)[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是分别测出小车的运动距离和时间,所以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
验原理是s v t
=。
(2)[2][3]实验中使用的斜面应适当调整坡度使之较小一些,因为坡度越小,小车运动的时间越长,就有利于测量时间,能够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3)[4]如图所示,AC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20cm ,所用时间为5s ,则速度为
AC AC AC 120cm 24cm/s 5s
s v t === [5]如图所示,B 点是AC 的中点,则BC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60cm ,所用时间为2s ,则速度为
BC BC BC 60cm 30cm/s 2s
s v t === (4)[6]实验中,如果让小车过了A 点才开始计时,A 、C 两点间的距离不变,时间偏小,根据s v t
=可知,如果让小车过了A 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 段的平均速度偏大。
28.如图甲所示,两名同学分别用完全相同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绘制了a 、b 两杯水温
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丁所示,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组装装置时,要保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应先调整(选填“烧杯”或“温度计”)的位置;
(2)观察到气泡如图乙所示,这是水沸腾(选填“前”或“时”)的现象
(3)实验中第3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丙,读数是Ⅰ;
(4)通过分析图像信息可知:实验时,大气压(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
(5)通过实验得到:水沸腾必须满足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且不断;
【答案】烧杯时96 小于吸热
【详解】(1)[1]组装装置时,要保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应根据酒精灯的外焰的位置调整烧杯位置,然后再固定温度计得位置。
(2)[2]根据水在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所以图乙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3)[3]温度计示数由图丙可知,温度计分度值为1Ⅰ,读数是96Ⅰ。
(4)[4]从图像可以看出,水沸腾时温度保持98Ⅰ不变,所以沸点是98Ⅰ;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Ⅰ,由于当时沸点低于100Ⅰ,所以当时的大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
(5)[5]水沸腾的条件是要达到沸点,且不断吸收热量。
29.小明用图甲所示装置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1)本实验还需用到另一种测量仪器是
(2)组装实验装置时,放置石棉网的铁圈和悬挂温度计的铁夹,应当先调整固定(选填“铁圈”或“铁夹”)的位置.
(3)水沸腾前,小明观察到水中有少量气泡产生,如(选填“乙”或“丙”)图
(4)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则水的沸点是Ⅰ:同时大量的“白气”不断地从烧杯上冒出,这些“白气”是由于水蒸气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