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中俄两国文学史上“多余人”的典型形象--以《罗亭》《沉沦》为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接第69页)
莉的生活,她开始不喜欢茜莉,但茜莉的遭遇和对她的好, 让她们亲如姐妹。她追求性的乐趣,自己挣钱养活自己让自 己穿梭在男人和女人之间。x 先生对莎格百般的顺从和迁就, 完全不像对茜莉那样不打即骂。茜莉开始感受到了爱情,她 开始思考爱情,她不再是一具活尸,她开始有自己的喜好和 情感。莎格在养病期间,她们一起聊天做针线活,她们无话 不谈。莎格讲有关性的知识,并引导她性意识,对性的认识, 是她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有了自己的私人向往。
参考文献: [1] Alice walker THE COLOR PURPLE [M]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New York 1982 [2]王晓英 走向完整的生存——爱丽丝沃克的妇女主义文学 创作研究[D] 2006(4) [3]周红菊 那个布鲁斯歌声里的悲剧人生——《紫色》莎格 的人物分析[J]文学评论 2007 (7) [4]薛菊花 紫颜色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J]时代文学 2011(6)
托拜尔斯(x 先生弟弟)的到访。他们一起聊天说到了 世界。他们并排而坐,茜莉第一感觉到了和谐,她终于把自 己当成一个人——有各种情感和欲望的个体看待了。他们谈 论到了世界,这是茜莉头一次想到世界。她思考了这世界究 竟和什么有关。她冲破了庄园的禁锢,想到了外面的世界, 这为她出走埋下了伏笔。
莎格是她出走的动力,终于在她找到妹妹写的多封信件 后,决定和这个魔窟告别。她写到“亲爱的聂蒂(茜莉妹妹), 我不再给上帝写信了,上帝给我做过什么”。她和莎格谈论 上帝,她开始对上帝产生质疑,她要寻找真正的上帝,她不 再只是遵循和信奉,她相信上帝是爱她的,所以会接受她的 一切好与不好。因此上帝在一定程度上压制自我意识的那部
集》(第6卷),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第176页 [2]同上 [3]郁达夫:《沉沦》,《郁达夫选集》(上),人民文学 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4]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罗亭》,安徽人民出 版社2013年版,第76页 参考文献: [1]王福和,郑玉明,丘引弟.比较文学原理的实践阐释[M].浙江: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2]唐正序,陈厚成.20世纪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M].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3]朱栋霖,张福贵.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12 [4]刘莎.屠格涅夫与郁达夫创作比较研究[D].陕西:西安外国 语大学,2013 [5]郁达夫.闲书[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6]方坪.设谜与解谜——重新解读罗亭形象[J].上海师范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 [7]王白立,陈子善.卖文买书-郁达夫和书[M].北京:三联书 店.1996
她爱上了莎格,男性对她伤害太深,她厌倦他们。莎格 病情好转,他们经常一起去酒吧,莎格写出了一首歌,《茜 莉小姐之歌》。头一次有人用茜莉的名字命名作歌。这更进 一步催醒她的自我意识,她开始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她不 再是那个封闭在庄园里任人打骂的茜莉,她对爱情和性充满 了渴望,对男权压迫越来越不能忍受。
一、主人公——流浪者的共同哀叹,多余人的不断沉沦 多余人是社会的边缘人物,“不幸”成了他们这个群体 的代名词。国家,对于罗亭和“他”,都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是他们的归属地。罗亭是一个没落的贵族,寄食于权贵家 中,颠沛流离,居无定所 ;“他”是一个留学海外的穷书生, 贫困潦倒,为生计发愁。“他”比罗亭更加无奈,更加悲惨。 罗亭虽然前前后后从事了很多不同的职业,而且都以失败告 终,但是至少心中是有理想的,并为之奋斗过的。耗尽所有 家产,沦落为乞丐,最终死在国旗下。可以说,他死而无憾。 而《沉沦》中的“他”郁郁寡欢,抱怨憎恨,最后以自杀为 结局。可至始至终都没有为自己的救国理想做出一点点的 贡献,或许“他”临终前在江边歇斯底里的呐喊,“祖国呀 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3] 算是“他”做出的最大的贡献了。但那句呼喊也随着他沉于 江底,化为海浪涛声。不能说罗亭没有朋友,至少列日涅夫 后来原谅并宽容了他,况且他曾经也深受众人的喜爱与崇拜。
分在茜莉心中死掉了,她不能再完全按照上帝的意识行事 了。她开始意识到真正的上帝,“上帝在你心中也在每一个 人的心中,你和上帝一块诞生到这个世界”她开始意识上帝 就是他自己。索菲亚和莎格也是她的“上帝”,是她们带她 找到光明。
最终,茜莉选择了斗争,离开了 x 先生和他的庄园。莎 格是她第三次相遇的“上帝”。离开后的茜莉实现了自我价 值,经济独立,事业有成。后又与自己的亲人团聚。
70
文学评论·外 国 文 学
格也决定着小说的写作风格,就世界范围的影响来看,郁达 夫比起屠格涅夫就显得稚嫩了。
“多余人”与“零余者”都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可 以算得上“他乡遇故知”。通过分析比较《罗亭》与《沉沦》 中的“多余人”,可以看出“多余人”并不多余,他们只是 在所生存的时代找不到应该所在的位置与价值。他们都是使 命感很强的爱国者,都是时代的清醒者,也都是命运的牺牲 者。个人并不认为,他们没有生存价值,他们至少付出过行 动,尽管是微不足道的。他们是时代的旗手,呐喊的声音虽 然很微弱,但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多多少少唤醒了一些沉睡中 的同胞。屠格涅夫可以说是郁达夫的老师,郁达夫不仅延续 了老师的气质,同时也添加了我们本土的特色。社会环境对 人的影响更为深刻,郁达夫笔下的“他”比“罗亭”更具有 悲剧性。这两个“多余人”虽然是失败了的英雄,但也是英 雄。通过对比比较屠格涅夫与郁达夫小说的主人公并探寻原 因,不仅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当时社会上边缘群体的特征,也 能使我们更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更能使我们深入了解这两 个作家。 注释: [1]郁达夫:《屠格涅夫的<罗亭>问世以前》,《郁达夫文
可《沉沦》中的“他”确确实实是孤独一人,尽管坐在教室 的中间,却觉得仿佛在一座被人遗弃的孤岛上,大家的欢声 笑语与他没有一点关系。可是,罗亭也是孤独的,虽然被人 宽容了,但却始终没有被人理解。爱情,对于罗亭与“他”, 都是虚无缥缈的事物。罗亭或许真的喜欢过纳塔利亚,可他 却说“向命运妥协。……显而易见,咱们命中注定不能生活 在一起。”[4] 这些话深深地刺痛了本想跟他私奔的少女那炽 热的心,也让他原形毕露。《沉沦》中的“他”更多的体现 的是青春期发育对性的渴望,“他”只是想要占有女人,释 放性欲。他们都不懂爱情,或许也不需要爱情。罗亭在这方 面表现的更为理智,且怯于承担责任 ;而“他”显得更为稚嫩, 原欲更为突出。不幸的人,总是遭遇不幸。罗亭与“他”都 是旧思想与新思想的碰撞下的产物,都是历史命运下的牺牲 品,但在罗亭身上自身性格是造成他命运结果的主要原因, 而“他”的悲剧性更多的是国家民族的软弱所造成的。流落 他乡,被人误解,无依无靠,无缘爱情,他们人生的乐趣或 许也只是空有爱国情怀了吧。
71
试比较中俄两国文学史上“多余人”的典型形象--以《罗亭》《沉沦》
为例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赵晨昕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青年文学家 The Youth Writers 2015(3)
引用本文格式:赵晨昕 试比较中俄两国文学史上“多余人”的典型形象--以《罗亭》《沉沦》为例[期刊论文]-青年文学家 2015(3)
小结 上帝应该是充当茜莉的精神寄托和拯救者的角色。茜莉 的上帝是索菲亚,是莎格,是聂蒂和自己。但是这些人只是 上帝的化身,真正的上帝是索菲亚带来的勇敢和斗争,是莎 格的爱情、性意识和自我追求——普通女人具有的情感,以 及妹妹来信带来的希望和亲情。妹妹聂蒂的来信让她一直对 生活充满了希望,儿子女儿妹妹的亲情召唤,让她最终得到 幸福。生活中可以给予幸福的就是“上帝”。“上帝”的本色 是勇敢、爱情、亲情和希望。
已有许多前人研究过屠格涅夫对郁达夫的影响但是对于两个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多余人并没有详细比较所以本文试从生活爱情与友情三方面比较罗亭与他的异同并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文学评论·外 国 文 学
试比较中俄两国文学史上“多余人”的典型形象
——以《罗亭》《沉沦》为例
赵晨昕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 :无论是俄国还是中国“多余人”这个形象屡见 不鲜,而“多余人”这个名词来源于屠格涅夫的《多余人的 日记》,且塑造的罗亭是俄国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典型的多余 人形象 ;“多余人”这个名词在中国发展成为“零余者”,这 是》中的“他”是五四解放运动后迷茫彷徨的知 识分子的典型代表。虽然跨越时间和空间,但屠格涅夫却对 郁达夫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作者们——相似的人生经历,不同国度的影响 《沉沦》中的“他”身上有郁达夫本人的影子,这是众所 周知。郁达夫曾经在日本求学,而当时中国的处境不忍睹视。 封建王朝日薄西山,列强侵略,毫无尊严可言。郁达夫接受 过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的教育,也是“五四”解放运动后升 起的新星。对破败祖国的无奈、痛恨,在异国受到的屈辱, 种种不堪都与小说中的“他”相似。屠格涅夫出身贵族,但 由于母亲是个老封建,为了强迫他当奴隶主,断绝给予他经 济支持。无奈之下,屠格涅夫经常在达官贵人朋友家借住, 四处借钱维持基本生活。在郁达夫《屠格涅夫的 < 罗亭 > 问 世以前》这篇文章中,提到“罗亭的哲学”,“罗亭的生活境 况”等都是当时屠格涅夫真实生活的部分缩影。身处在十九 世纪俄国的屠格涅夫,在生活中他很厌恶母亲这类农奴主对 农奴的虐待与不公,所以在他的小说中更多的体现的是反对 封建农奴制。而身处二十世纪中国的郁达夫,不仅有对封建 专制的不满,还有国恨家仇。列强的铁蹄肆意地踏在中国的 大地上,作为一个爱国的文弱书生,必须拿起自己的笔杆进 行抗争。屠格涅夫和郁达夫都接受过人道主义和浪漫主义的 洗礼,而郁达夫不仅受到表现主义的影响,而且还有中国传 统的士人情结。屠格涅夫和郁达夫在感情上都是坎坷的,不 幸的。屠格涅夫曾跟一个农奴女生下一个女儿,又迷恋过朋 友的妹妹,后来又加入追求已婚妇女的行列中,但却始终不 能在一起。而郁达夫先后与孙荃、王映霞、何丽有结婚,他 最爱王映霞,可最后两人却撕破脸,在报纸上公开指责。应 该正是因为这相似的人生经历,郁达夫才在众多的作家中独 恋屠格涅夫一人。屠格涅夫与郁达夫有着相似的文人气质, 但在国难家亡的大背景下,郁达夫比屠格涅夫更加的忧郁惆 怅。而且两个人的性格就像各自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有很大 的不同,屠格涅夫富有理智,而郁达夫有点神经质,有些怯 懦,容易情绪化。用荣格的话来说,性格决定命运。当然性
关键词 :“多余人”;“零余者”;异同 ;原因 [ 中图分类号 ] :I10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2-2139(2015)-03-070-02
无论是 19 世纪俄国文学上的“多余人”还是 20 世纪中 国文学上的“零余者”,众人皆知,他们这群特殊的群体最 显著的特点就是 :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但一母生九子, 九子各不同,况且是不同作者笔下的主人公呢。屠格涅夫与 郁达夫生活在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但两人之间却有深厚的 精神交往。郁达夫曾说,在许许多多古今大小的外国作家里 面,我觉得最可爱、最熟悉的,同他的作品交往得最久而不 会生厌的,便是屠格涅夫。[1] 曾将屠格涅夫的《多余人的 日记》翻译为《零余者的日记》;并在他的影响写出了一系 列的多余人的形象 :《沉沦》、《银灰色的死》的等。用他自 己的话来说,“开始读小说,开始想写小说,完全是受到屠 格涅夫的影响。”[2《] 罗亭》弥补了俄国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多 余人”形象的空白,且是屠格涅夫第一篇长篇小说。《沉沦》 中的“他”并不是我国“多余人”的第一人,但却是影响最 深刻的 ;而且是郁达夫的第一篇长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 已有许多前人研究过屠格涅夫对郁达夫的影响,但是对于两 个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多余人并没有详细比较,所以本文 试从生活、爱情与友情三方面比较罗亭与“他”的异同,并 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