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鲁迅作品专题教学设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鲁迅作品专题教学设想
作者:赵俊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年第10期
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课本中,鲁迅的作品被选编九篇,分别是:七年级上册的第21课《风筝》(第五单元),七年级下册的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单元)与第16课《社戏》(第四单元),八年级上册的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第二单元),八年级下册的第1课《藤野先生》(第一单元)和第6课《雪》(第二单元),九年级上册的第9课《故乡》(第二单元)和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四单元),九年级下册的第5课《孔乙己》(第一单元)。

这九篇文章除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有部分专家学者觉得不太适合初中学生外,其余的篇目基本上是公认被时间检验了的中学生阅读经典。

钱理群教授一直在呼吁,教鲁迅作品一定要注意“真正回到学生,回到鲁迅”,如何真正的回到学生那里去,回到鲁迅作品中去呢?
为此不少同学们做过一些有益的建议,老师们也曾做过大量的设想和努力。

如调查研究,有不少北大学子认为鲁迅的选文太分散,“应该安排为像《红楼梦》《史记》一样的单元学习,这样不但可以使分散的各篇文章之间能够互相参照,建立起联系,而且还可以减少对作家及背景介绍的不必要的重复。


中学语文特级老师吴泓老师,2003年在高中开设过一个专题研究性学习,“什么样的血液流淌什么样的文字——走进鲁迅的世界”,其成果得到专家和同行们的认可。

2004-2005年钱理群教授先后在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三所高校的附中,开设鲁迅作品的选修课,好评如潮。

钱理群教授编辑的《中学生鲁迅读本》包括六十二篇鲁迅作品,分四个部分。

先“感受鲁迅”,再“阅读鲁迅”,又“研究鲁迅”,最后自己“言说鲁迅”。

在2005年5月的《中学语文教学》中,上海杨浦高级中学的陈小英老师,曾发表过一篇《引领学生亲近鲁迅》中提及鲁迅作品教学的框架要重建,提出了“重组教材单元”的设想,并提出了围绕鲁迅的情感世界构建单元主题。

2009年小学老师刘发建(绍兴柯桥小学)的《亲近鲁迅――落地麦儿儿童语文课堂》,以专题形式讲鲁迅,共四个专题,分别是走近“鲁迅的故乡、鲁迅的童年、鲁迅的亲人、鲁迅的朋友”。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上述专家和老师们的做法以及学生的建议就是将鲁迅和学生两者拉近为目的,在学生的接受能力基础之上,仔细挖掘鲁迅作品与学生身心发展最好的融合点,以专题的形式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亲近鲁迅,学习鲁迅的模式。

这些专家和老师的做法以及学生的建议给我极大的启发:作为鲁迅作品教学的重要阵地——初中,可不可以借鉴他们的做法采取专题教学呢?笔者根据鲁迅思想与作品的实际与实质,
和初中学生智力发育的特点与生命成长的内在欲求,将我们现行使用的人教版初中教材中的鲁迅九篇文章分成“童年的烂漫、成长的剧痛、成熟的思考”三个专题,分别设计在七、八、九年级进行教学。

重新整合,形成一个相对集中完整的系统,帮助学生系统全面的了解鲁迅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观念,使学生在“精神境界”、“思维品质”、“技术能力”三个方面得到提升。

七年级“童年的烂漫”鲁迅专题文章,全是与鲁迅童年生活相关的文章,色彩比较亮丽,富有童趣。

选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五猖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现了鲁迅童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里的快乐时光;《阿长与〈山海经〉》再现了鲁迅童年最仁爱的一个保姆;《社戏》再现了鲁迅童年在乡下度过的一段快乐时光。

这三篇是有关鲁迅童年生活的经典教材。

需要说明的是,《五猖会》不是教材中规定的必修课文。

我之所以选进《五猖会》,因为其中有鲁迅为数不多的回忆父亲的细节,更有鲁迅小时候急于去看戏而十分不愿意背书的真切的心理活动,与《社戏》内容相关,可以辅助理解《社戏》。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一文中将其作为“精文选读”,并且设计了相关的“探究问题”。

钱理群编辑的《中学生鲁迅读本》中,将这篇文章定在第一部分“感受鲁迅”的第一个单元“父亲与儿子”中,足见这篇文章是比较适合初读鲁迅者阅读的。

本单元的写作实践活动设计为“难忘·童年”,这是针对本单元的选文内容设计的。

八年级,随着学生阅历渐增,“成长的剧痛”专题有意选取了《我的兄弟》《藤野先生》《风筝》《雪》,补充阅读《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补充阅读《题〈彷徨〉》
寂寞新文苑
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

在初一“烂漫童年”专题中,学生和鲁迅的童年有了共鸣,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鲁迅做好了心理准备,学生自身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长也为进一步了解鲁迅的内心世界提供了可能。

这个
单元,我们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深入了解他的痛苦、孤独,深入了解他在痛苦、孤独中自省、自立、自强、奋起的过程。

要说明的是,人教版教材中并没有上面的两首小诗,《自题小像》是他在东渡日本求学时,发出的铮铮誓言,是《呐喊》和《彷徨》的先声,也是他一生孤独中奋斗的标灯和旗帜,所以我将之选入,帮助学生理解年少时的鲁迅的思想演变过程和人生观的形成过程;《题〈彷徨〉》是中年鲁迅在孤独的文学路上独然前行的素描,很好的再现了鲁迅的绝望感,对理解鲁迅的其它作品有帮助;身处乱世、异国他乡,是《藤野先生》一课中的藤野先生这样的无国界的大爱的温暖,使他走在孤独的文学路上不敢言退不敢偷懒,在“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中“荷戟独彷徨”,也不敢言放弃;《风筝》最典型的示范了他的反省精神,示范了他在不断的反省中奋然前进的精神;《雪》则是鲁迅在绝望中战胜了的孤独与寂寞的灵魂。

从中我们清楚的看到了“鲁迅是如何在经历了心灵的痛苦和情感的绝望后孤独的活着?鲁迅的精神世界究竟是怎样的”。

这个专题有意突出鲁迅人格情操向内的建立,体察他丰富的情感世界,给正处于人生成长关键期的学生们一些有用的参考。

为以后更深入的了解鲁迅的立人思想,自省精神,以及对鲁迅思想中“奴隶,自由,孤独”等哲学概念的理解也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也有意让鲁迅的生命意志和生命力量成为一种更强大的力量召唤我们学生面对困难、痛苦,成为我们摆脱自身心灵困境的桥梁和力量。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我的兄弟》一文非现行人教版教材,但在人教版教参中的“相关资料”中有提及,讲述的也是鲁迅小时毁掉弟弟风筝的事。

唐弢同志认为《我的兄弟》是《风筝》成功前的一幅“素描草稿”,一个“雏形”。

我之所以选读《我的兄弟》,一方面想让学生明白,鲁迅的文章并不是难懂的,他也有很清浅的文章;另一方面也有意和《风筝》对比阅读,带领学生细细品味那些高深难懂的文章是如何酝酿、起草到最后完成的,更好的理解《风筝》一文深刻的主旨和精巧的结构。

在九年级“成熟的思考”专题中选取了《孔乙已》《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从这个单元起,我们开始顺着鲁迅的眼光放眼社会。

《故乡》(第二单元),作者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真实的中国“故乡”,沉寂、麻木、冷漠、市侩和猥琐,“希望”的幻灭之地。

让我们认真思考美梦破灭之后的路。

《孔乙己》中作者带我们走进了一个世态炎凉的社会,目睹了一个善良无助的人的死亡过程,激发了我们悲天悯人的情怀。

其中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笔者将之设计成自读,老师略讲,因为鲁迅杂文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难度还是很大,时间可能不好操作。

总观三个专题,在基本遵从原人教版教材顺序的基础之上,在教学时做出以上随机的调整,把大学专题教学模式引入初中鲁迅作品的教学,比较集中的体现了鲁迅作品完整的体系,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清楚从他童年的天真、青年的自立、中年的呐喊看到鲁迅一个完整的人生轨迹,我们看到一个这样微笑着回忆童年,一个深刻的反省着自己,一个冷静的反思着社会的有笑有泪的鲁迅,他有快乐的童年,他有苦读的青春,他有沸腾着的热血,他有发自内心的呐喊和呼唤,他有血有肉,他不再是立于云端的超人,他不再是一个只是板着脸的长
者。

学生从亲近鲁迅到观察鲁迅到敬仰鲁迅,形成了一个比较开放的认识系统,为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带来强有力的净化,也为高中阶段的鲁迅作品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以鲁迅的文章为范本从作文的角度也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带领学生逐层深入的学习了写景叙事议论等写作技巧。

赵俊,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阳。

本文编校:郑利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