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例中的“陌生化”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张倩丨教法
名师课例中的“陌生化”赏析
陈玲宿迁市实验小学,江苏宿迁223800
摘要:“陌生化”可以有效破解“千课一面”的问题,使语文课充满张力,激发学生兴趣。

研读名师的经典课例,我们发现“陌生化”是这些课成功的关键要素,从教学资源、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细节等方面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模式、思维定势,让这些课历久弥新、深入人心。

关键词:陌生化;名师课例;赏析
“陌生化”的概念最早不是来自课程论和教学论。

它原本是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是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

这一理论强调要把人们熟悉的、视而不见的东西通过巧妙的设计加工变得陌生,从而重新唤起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探究兴趣,并获得全新的体验与认知。

小语界的一些大家、名师深谙此理论,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材解读、教学设计中,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历久弥新、受益匪浅的经典课例。

一、教学赍源陌生化
教学资源指的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剧、图片、课件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建议“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而事实上,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唯教材是从”,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能力薄弱,日复一日、按部就班地在薄薄的语文书中“做道场”。

这样的教学,不知不觉削弱了学生对语文课的期待:他们知道老师这堂语文课会讲哪一课,讲什么内容,甚至怎么讲都了然于胸,怎么会有真正的学习发生?有资源开发意识的语文教师在研读教材、备课设计的时候,会运用拓展、变形等方式,对已有的教学资源进行补充、完善、整合,打破学生对语文课堂学习的心理预期,打通单篇与多篇、作品与作者、课内与课外等联系。

下面我们来欣赏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的一个课例。

孙双金老师曾执教过一堂古诗欣赏一《走近李白》。

这堂课获得了广大课程专家、语文教师的好评,产生了一定的轰动效应。

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李建平评价说:这才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真正的语文课。

“自组教材,创建教学资源”是孙老师这堂课的最大亮点,也是这节课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孙老师没有像一般老师那样,从现成的语文教材中选择一首李白的诗来教学,也没有囿于自己教学古诗的已有经验,而是撇开教材、撇开经验,仓!1新性地选择了古诗教学的主题和课型,并开发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资源。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对李白并不陌生,他们在课内外或多或少地背诵、积累了李白的部分诗作,但是由于教材中选编的李白的诗作都是零散分布在各年级、各册次的,他们很难形成对李白其人、其诗风的丰富而立体的认识。

为了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他们熟悉而又陌生的李白,感受李白诗作中潇洒、豪放的风骨,孙老师在广泛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基础
2021.05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丨69
教法丨编辑张倩
上,首先确定了“李白是仙”这个主题,然后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李白留存的上千首诗作中精选了三首最能体现“诗仙”风范的绝句,即《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秋浦歌》,作为主要的教材资源。

同时,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徐凝的《庐山瀑布》、苏轼的《戏徐凝瀑布诗》,也被作为推进教学、开发思维、丰富理解的教学资源。

孙老师还捜集、整理了几个与李白相关的故事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如“天子呼来不少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故事,“李白醉酒答湖州司马”等,巧妙地串联起教学过程。

陌生而丰富的教学资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唤醒了学生的情感,他们在古诗与故事、欣赏与比较中,发现了李白是“仙”的三个方面(宛如仙境、超凡想象、极度夸张),与“诗仙”李白逐渐熟悉、亲近起来。

二、教学目标陌生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期待学生达到的学习结果,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活动的设计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

很多语文老师都上过原苏教版教材中的《哪吒闹海》这篇课文,教学目标大同小异,大都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的《哪吒闹海》一课,却把课文作为例子,把致力于发展学生的言语智慧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从而使这节课具有了鲜明的个人教学风格,具备了突出的研究价值。

从教学的几个板块来看,薛老师的这节课有三个教学目标:一是学习概述,把长故事讲短;二是学习复述,把故事讲生动;三是学习转述,注意所处的立场和角度。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2011年版课标对于第二学段“阅读”提出的目标。

薛老师是这样教“学会概述”的。

他说:“不管多么复杂的一件事,都可以用三句话概述。

哪三句呢?第_句:哪吒为何闹海?(起因)第二句:哪吒如何闹海?(经过)第三句:闹了又如何?(结果)”教师简明扼要的语言,首先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然后薛老师带着学生当堂练习,适时指导学生把语言说简短,说精炼。

在“概述”的目标达成后,薛老师话锋一转:“讲故事可不能这么概括地讲。

怎样才能把一个故事讲得精彩呢?老师有一个法宝。

”显然,教学目标转向了“复述故事”。

薛老师望着满脸好奇的学生,笑着说:”概述的时候,我们把一个故事变成三句话;现在讲故事,我们要把一句话变成三句话。

”然后,以文中的一句话“夜叉从水底钻出来,只见一个娃娃在洗澡,举起斧头便砍”为例,带着学生一起练习如何把“一”变成“三”:什么样的夜叉?什么样的娃娃?夜叉说了什么?哪吒回了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切实掌握了“把故事讲精彩”的方法,同时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

最让学生和听课教师感觉新鲜的是“学习转述”。

薛老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龙王、哪吒与哪吒父亲李靖之间的对话,让学生明白“因为说话人目的不一样,所站的角度不一样,所以说法也就不一样”。

在此过程中,薛老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更为可贵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哲学精神—
—正因为人们说话是有立场、有观点的,所以我们要学会分辨是非。

薛老师不仅是在教语文,更是在教做人啊!
三、教学思路陌生化
教学思路是指对课堂教学酝酿、设计的教学流程,即这节课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向前走。

教学思路就是教学的蓝图,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们常说“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往往就体现在教学思路上。

一般的阅读教学思路是“线性”的,基本上表现为初读感知----精读(细读)深思----总结拓展。

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尝试“板块式思路”,使教学过程更加清晰,教学内容更加优化,学生活动更加充分。

所谓的“板块式思路”,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

下面我们来看特级教师张祖庆运用“板块式思路”教学《穷人》的WiL
《穷人》是世界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常规的教学思路是:初读课文,了解情节一聚焦人物,感受形象—
—关注写法,学习表达。

有没有发现,这样的教学思路缺乏个性一用于这篇课文可以,用于那篇课文也可以;用于小说可以,用于其他文体也可以。

张祖庆老师在教学时,就打破了常规的”线性”教学思路,用“板块式”思路推进学习过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满满的收获。

张老师的这节课主要有两大板块:第一个板块:“穷人真穷”。

张老师说:“同学们,都说《穷人》写得很精彩,可张老师读完了整篇小说,字里行间却找不到
70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丨2021.05
编辑张倩丨教法
一个’穷’字,这些穷人真的很穷吗?”学生在这个主问题的驱动下,细读文本,检索、勾画、批注、交流散落在文中的关于“穷”的表现。

学生从恶劣的环境、室内的陈设、孩子们的穿着、西蒙睡的稻草铺、安娜的心理独白等发现了穷人物质生活上的“穷”。

第二个板块:”穷人不穷”。

张老师话锋一转,设计了这样一个半开放的问题:“同学们,穷人虽然很穷很穷,但他们拥有()”。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次回归文本、默读静思,与文本中的“穷人”进行面对面、心与心的对话。

果然,学生有了新的发现:从环境描写中,他们感受到了女主人公桑娜勤劳的美德和对孩子、丈夫、家庭的热爱;从桑娜的心理、语言描写中,发现了她有一颗善良的心。

在这个板块中,张老师独具匠心,通过对西蒙死时“一双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这个细节,让学生还原、描写西蒙的内心独白,引领学生发现在邻居西蒙的身上同样具有勤劳、母爱、善良。

所以,当张老师让学生比较《穷人》和雨果原作题目《可怜的人们》哪个更好的时候,学生才会说出“穷人虽然很穷,他们并不可怜””穷人往往富于仁慈,他们是真正高贵的人”这样深刻的体会。

张老师这节课的“板块式思路”简化了教学结构,突出了教学重点,给学生的自主阅读、同伴交流、师生互动留下了丰富的空间,让这节课特色鲜明、价值凸显,取得了让人耳目一新、一唱三叹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细节陌生化
“细节决定成败”,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充分预设、精准把握课堂细节,对细节处进行精心肘磨,无疑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

贾志敏、于永正等教学名师无不重视教学细节的设计。

我们来看贾志敏老师执教《两个名字》的教学片段。

这是一节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课。

教学中,贾老师迁移了课文中的“我有()。

我也有()o哈哈!我们都有()”这种表达方式。

他先让一个学生站起来,然后出示手里的一支铅笔,说:“你好!我有_支铅笔。

”这个学生拿起自己的铅笔,对贾老师说:“你好!我也有一支铅笔。

”然后,贾老师和这个学生一起说:“哈哈!我们都有一支铅笔。

”聪明的学生马上就明白了练习的意思,纷纷争着和老师对话。

这时,贾老师却改变了教学策略,要求学生先说,自己后答。

这个要求出乎学生的意料,改变了学生思维的方向,把学生推到了“风口浪尖”,练习的难度明显增大。

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你好!我有一件衣服。

”在贾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改为:“我有一件漂亮的衣服。

”贾老师高兴地说:“我也有一件漂亮的衣服。

”然后,两个人一起说:“哈哈!我们都有一件漂亮的衣服。


如果说,第二步的设计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贾老师的匠心独运,接下来的设计更是让人拍案叫绝。

正当学生积极发挥思维和发言主动权,努力发现自己有什么东西的时候,贾老师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你们能不能说说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这个要求的难度更大了:铅笔、衣服等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都是具体的事物;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抽象的事物。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个要求是不是有些不合情理?但是,接下来学生的表现令人振奋,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有一颗爱心。

”你看,爱心不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吗?贾老师激动地说:”我也有一颗爱心。

”两人齐说:“哈哈!我们都有一颗爱11、。

”又有一个学生说:“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贾老师开心地说:“我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两人齐说:“哈哈!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贾老师这个教学细节打破了学生的心理定势,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梯度,有挑战,给人一波三折之感。

学生的思维一次次被激活、被打开,又一次次被堵塞、被封闭,然后再一次被唤醒、被点燃。

这样的陌生化设计变被动为主动,把学生的语言学习、思维发展、生活经验融合在一起,让教学充满着“山穷水尽”的挑战和“柳暗花明”的喜悦,让课堂充满着张力和魅力,不得不让人感慨和佩服。

思维科学告诉我们:陌生能够调动人们思维的积极性,促进人们去思考、去探究,增强思维的活力,从而带来新的感觉。

教学中的”陌生化”,于无疑处生疑,反其道行之,打破了学生的经验主义和思维定势,使钝化的审美感知、僵化的思维方式复活,从而使学生爱上学习,爱上语文。

©
2021.05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丨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