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沅与道家关系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研究·
刘沅与道家关系探究*
李怀宗
提要:刘沅是清中后期蜀中著名的思想家,《槐轩全书》体现着他的总体思想。

通常认为刘沅是一位典型的儒家学者,但考察刘沅之人生历程和思想发展以及他的著作,独特的经历使他与道结缘且发生观念改变,后又写作和注释了许多道学著述。

老子授道、道者性也、道者天理、道在伦常等均是刘沅对老子及道家之“道”的认识。

就具体实践而言,刘沅以“道”为核心创立了刘门科仪、丹法及槐轩医道。

这充分体现了刘沅与道家、道教深刻的渊源。

李怀宗,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2016级博士研究生。

主题词:刘沅道家槐轩
刘沅(1768—1855),字止唐,一字讷如,道号清阳居士、碧霞居士。

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四川双流云栖里(今彭镇羊坪村)人。

刘沅历经清乾、嘉、道、咸四朝,是一位贯通儒、道、释三教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世之时即被尊为“川西夫子”。

清《国史馆本传》记载:乾隆五十七年,由拔贡中式举人。

道光六年,选授湖北天门县知县。

安贫乐道,不
愿外任。

改国子监典簿。

寻乞假归,遂隐居
教授。

博览群书,过目不忘,人咸服其淹
洽。

兄濖,嘉庆元年进士,由庶吉士改工部
主事。

屡书趣其北上。

沅曰:“显扬之事,兄已遂矣。

犬马之养,愿得身任之。

”母向
氏遘疾困瘁,沅求索医药,不远千里,斋戒
请祷,朝夕弗遑。

其侍亲,敬养兼隆,克谕
于道。

兄弟之间,力行仁让。

兄没,抚犹子
如己出。


安贫乐道,博览群书,行孝家母,力行仁让,此乃典型儒家学者的性情与风貌。

刘沅一生著述极为丰富,《槐轩全书》是他的代表性著作,其中又以《十三经恒解》为重。

“凡事必宗孔孟”②,刘沅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创立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被世人称为“槐轩学说”③。

以往学界对刘沅的研究和关注多集中于他的儒家心性之学和理学方面,而对他的道家道教观罕有研究。

所见仅马西沙、韩秉方在《中国民间宗教史》中有《刘门教与济幽救阳》一章稍有谈及刘沅的丹道思想;长期从事刘门研究的欧福克,亦略涉及其道家思想。

但刘沅的思想与老子道家是有深刻渊源的,他曾在成都新津天社山老子庙题诗云:“尼山问礼存遗迹,关尹求书启妙诠。

紫气东来原有象,青牛西去竟无传。

”④所指向的都是老子及道家。

一、刘沅的独特经历与道学著述
刘沅所处的时代正是清学的“全盛期”⑤。

当时之清学崇尚考证、训诂,在这样一种文化学术背景中,刘沅与其他读书人一样,学习四书五经并参加科举考试。

如果按照学而优则仕的常规做法,他以后就是一位标准的儒官。

然而,刘沅早年两次奇特的经历使他与道家结下不解之缘。

(一)偶遇隐士,与道结缘
清嘉庆元年(1796),刘沅28岁,其兄刘濖中进士出任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刘沅与之作伴进京,二人途经陕西紫柏山留侯庙时,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位奇人,即隐居于此的静一老人谭次升⑥。

静一老人与刘沅相谈甚契,为他讲说了修养之道,临别时还以吕纯阳所注的《道德经》相赠。

刘沅“讶其与吾儒同”⑦,他发现道家养生与儒家修养之道颇有相同之处。

这次邂逅,对刘
沅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日后留心道家之学,在学术上开辟了一条“以儒为宗,旁及佛道”的道路。

⑧刘沅与静一老人的交谈使他惊讶:第一,刘沅从前所接触到的仅是儒家学说,对道家道教没有切身感受,他惊讶于这种不同于他数十年所学之外的道家思想。

第二,惊讶于他所熟知的儒家思想居然与道家思想有共通之处。

正是这次奇特的经历,使刘沅的思想开始发生转变。

与静一老人的交谈及所受赠吕注《道德经》,为刘沅单一的学术观念注入了道家的思想因素。

(二)拜师野云,修身养性
刘沅在京期间,因家中突发悲愤之事,再加诸事不顺奔忙操劳,“疲惫甚殊,如七八十者,恐不及终母之养,药饵罔效”⑨。

嘉庆二年(1797),刘沅在本地彭家场集上偶遇野云老人李果园,见其“形容殊异,心敬爱之,求示延年之方”⑩。

野云老人开示刘沅:“人身自有长生药”,“先天虚无一气,天之所以为天,即人之所以为人,存神养气即存心养性,岐而视之,是仁者寿,大德必寿之理不明,而却老,独枉神仙尔。

返内求诸身心可也。

”○11刘沅遂拜其为师并跟从学习8年,身心由衰病多疾转而日益健旺,以致60岁至80岁期间连生8子。

他曾感慨:“回思平生辛苦备尝,几如再世,使不遇野云老人,早归大暮。

”○12在《复王雪峤书》中刘沅言及其师:“又得野云老人,为陈大义,乃至天人一气,圣固可为,无愧家修,乃能廷献也……道固人人所有,圣人亦人人可为。

”○13“据笔者(赵均强)考证,刘沅第一次邂逅野云老人时,野云所传之书,即张三丰《大道论》。

此书融合道教内丹与宋明理学,提倡三教合一、以性兼命、性命双修,大抵属于元代、明初新道教著作。

”○14马西沙指出野云老人传授刘沅的修身养性之法“其实质是道教的内丹术与儒家修身两者的融合”○15,虽没有更多的资料能明确野云老人的真实身份,但从“野云老人”的号及其传授刘沅的书籍和修养内容不难推断,他应当是一位道门隐士。

刘沅虽然也没有明说其学得自于道家,但日常生活中处处践行着道家的丹道功夫,且把道家智慧融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形成独特的“槐轩学说”。

刘沅日后创立“刘门”○16,一生以丹道之法修身养性,且在刘门中传授丹道思想,几代延续,弟子众多,影响极大。

(三)读、注道经
对于道家道教,刘沅的涉猎是较为广泛的,既有对佛道典籍的研究,也有相关注解和著作。

刘沅注释和编撰了不少宗教经典,其中以道经居多。

他存心养性的思想来源于道家道教的观念和方法,这从他对《性命圭旨》的批注可见一斑:
《性命圭旨·利卷》页29有止唐诗云:
尽泄乾坤秘,璇玑本自然。

几人窥造化,翰运法周天。

《利卷》页33眉批:
金液还大丹,铅尽汞干,结成一颗牟泥(尼),妙诀亘古难遇,得之者可不重欤?《利卷》页39讷如子眉批:
文武火候,二者备矣。

第间抽添运用,寒暖迟速,非真人不识。

《贞卷》页21,清阳居士书:
三千八百何由之,本性圆明在一心。

扰扰尘心缰锁固,蓬莱归路几人寻。

○17刘沅对此经的批注还有很多。

据《贞卷》后注,他仔细阅读并圈点眉批此书在嘉庆二十年(1815),时年51岁。

那时,他对丹道思想的追求已到了如醉如痴的境地,阅读这本书常到深夜,在眉批中他毫不隐晦对道家内丹的推崇和对神仙境界的向往。

他对静一老人所赠的吕注《道德经解》也十分重视,曾仔细阅读并为之作《重刊道德经解叙》,其曰:
鸟,吾知其能飞;兽,吾知其能走。

至于龙,吾不知其乘云而上青天也。

呜呼!尽
之矣,《道德经》五千言总贯天人万物之理,直抉于穆清宁之机。

秦汉以来,识者甚少,兼忘本逐末之流,偏枯附会之辈,谬解虚
无,诟病讵知。

言各有当,道无二端,清净
自然乃纯一不已之极。

○18
《叙》中刘沅表达了对老子的尊崇,批评了后世对老子思想的孔见和谬解。

除上述对道家典籍和道经的批注和作叙,他还著作和注解了不少道家道教的书籍。

包括:《太乙救苦经注》《性命微言注》《文昌订正三元火官经注》《火车破胆经注》《玉枢经注》《南北斗经注》《文昌大洞经忏文注》《太上订正东岳经注》《文昌大洞仙经重注》《感应篇注》《法言会纂》等,此外他的其他一些著作中也杂有对道家道教的论述。

二、刘沅对道家之“道”的认识
刘沅关于道家、道教的态度和观念首先离不
·88·宗教学研究2019年第2期
开对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看法,那么刘沅究竟是如何看待老子以及他如何论“道”呢?
(一)老子授道
首先,刘沅通过亲修实证及相关著述,对中国文化之源进行了考证、整理和疏通,他认为老子确有其人。

老子,隐德之士,因长年驻世,屡易姓名,葛洪《真诰》记云:在黄帝时为广成
子,尧时为务光子,在殷为守藏吏,在周为
柱下史,其言浩瀚。

……则老子乃隐士,潜
见不常,是以后人莫得其实。

○19
刘沅为了给老子正名,遍引《春秋》《礼记》《孔子家语》《韩诗外传》《文心雕龙》《史记》等文献○20,认为老子其人是真实存在的,老子在黄帝时化身广成子,在尧时化身为务光子,在殷商时担任守藏吏,在周代担任柱下史,其言浩瀚。

只是因为“老子乃隐士,潜见不常,是以后人莫得其实”。

其次,刘沅认为孔子问礼于老子确有其事。

但孔子向老子问的不是“礼”,而是“道”。

刘沅论述道:
《家语》载孔子问礼于老聃……而庄子所记老子告孔子,以“至阴肃肃,至阳赫
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出乎地”。

此数言明
阴阳互为其根之义,在天地则先天后天所以
分,在人身则人心道心所以异,故夫子极称
赞之。

○21
老子所告诉孔子的不是“礼”而是“道”,即“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出乎地”。

阴阳互为根本,为世间之大义,故而先天、后天得以分立,而人心、道心也因之而异。

刘沅还说:“不然,使但问礼而已,周礼尽在王府,鲁备六代礼乐,孔子亦尝考之,老子第即故府所藏启椟相示,夫子亦第考其同异,何至遂赞为犹龙。

”○22孔子若只是问礼,则周礼就在鲁国王府,鲁国也齐备六代之礼乐,无需适周而问于老子。

刘沅在其著述中屡次强调,孔子向老子学习的是宇宙万物之“理”,而这是最高的“道理”。

再次,刘沅在《辨伪》《子问》《又问》等篇章中反复提及老子,他认为老子是孔子的老师,孔子是老子的学生,老子、孔子本是一种师承关系,孔、老一脉,所传之道相通,故而有“李实孔师”之主张。

刘沅指出:“老子,孔子所师,称曰犹龙,未尝非之也。

后世异端托之,儒者从而斥之。

”○2
3
青城山上清宫老君殿内还保存着槐轩门人颜楷(字雍耆, 1877—1927)书于1921年“李实孔师”四个字的横匾。

○24 (二)关于“道”的看法
刘沅的《槐轩全书》从表面看似乎是纯属儒家性质的著作,然而仔细研读会发现书中对天、理、性、命、仁、义等观念的阐发都融合了道家思想,其中亦不乏阴阳、太极、精、气、神及神仙等道家的术语和概念。

在《槐轩全书》之《胜言》《杂问》《子问》《又问》等篇章中,刘沅以问答的形式从不同角度阐发他对道家之“道”的看法。

1.老子之道。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后世道教尊为始祖,刘沅论“道”显然不能回避对老子的看法。

刘沅弟子对老子《道德经》中常有不解处而请教之,他则针对这些疑问做出自己的理解。

其一,物精之论:
问:然则《道》云: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渺渺冥冥,其中有精。

亦真空之义乎?
曰:非也。

恍惚而有物,谓离中之阴;渺冥
而有精,谓坎中之阳。

阴阳互宅,是天地之
功用所以宏,亦人生之性情所以异。

知敬止
之功,践人伦之实,使后天返还先天,性命
统于一元,则恍惚者不恍惚,而窈冥者非窈
冥,不动心也,大而化也,即此义也。

○25
对老子《道德经》第21章中的“物”与“精”,刘沅结合《易经》理论解释,认为“物”乃“离中之阴”,“精”为“坎中之阳”,又将二者上升至天地、性情与性命的儒家概念体系中,进而引出“不动心,大而化”的儒家境界。

其二,徼妙之论:
问:然则道言精气神,实所以明性理。

而老子曰,有欲观徼,无欲观妙,岂精气神
·98·
刘沅与道家关系探究
之外,别有徼乎?所谓妙者,又何也?曰:徼者,中也。

天地止一太极,太极浑然,无
始无终,其理气凝结所以曰中……复天理,元精、元气、元神寓焉。

合三者而复还太
极,故曰凝道……观欲观妙,即静养之功
耳。

心动于欲,则亟收而入徼,欲可息矣
……有欲观徼,无欲观妙;明徼中有妙,存
养必关乎此也。

○26
弟子问刘沅,在老子的“道”中,除了精、气、神,另外还存在有“徼”与“妙”吗?他解释:所谓“徼”就是儒家所言的“中”,“中”即是太极,由理气凝结而成。

元精、元气、元神三者复还至太极,就是“凝道”,所以老子的“道”与儒家的“中”是一个意思,性质相同;就心性修养而言,《道德经》所言的“徼”与“妙”即是儒家的存心养性功夫,即“心动于欲,则亟收而入徼,欲可息矣”,故而“徼中有妙,存养必关乎此也”。

在论述“徼”“妙”的过程中,刘沅还说到“理气凝结所以曰中”,这是运用宋明理学产生以来的“理气”概念以言老子之道。

在阐释《道德经》中与“道”相关的概念或内容时,刘沅总是把“道”“太极”“阴阳”“元精”“元气”“元神”等道家术语引申收摄至儒家的概念体系中,所谓老子的“道”最终都变成了儒家的“中”“性”或“理”,这是以援“道”入儒和借“道”释儒的方法构建他自己的槐轩思想。

可以说儒道结合、儒道不分、儒道汇通是刘沅槐轩学说最为突出的特点。

2.道者性也。

刘沅说:“道者性而已,在天曰太极。

”○27“太极函三,元精、元气、元神之所以本于天地,先天中之先天也。

一神两化,凡精、凡气、凡神之所以本于父母,后天之中先天也……先天之心即性也,元神也。

后天之心杂情,识神也。

”○28“儒言心性,道言神气,神、气、精即心性也。

”○29“道者性也”,刘沅对此的阐释逻辑是:道即是太极,太极是由元精、元气、元神构成,元精、元神、元气又属先天,先天之心即是性。

这样,刘沅构建了由“道”至“性”的一个完整逻辑循环,把道心和儒性融为一体。

3.道者天理。

刘沅说:“道者,天理而已,人独得之以成人,禽兽则无有也。

以道修身,乃求尽其所以为人之理,故曰远人不可以为道,以人治人,改而止焉。

”○30这即是说人因为能够以道修身,懂得做人的道理,进而明白天理,故而有别于禽兽,离开人则无以为道。

他进一步论述:
“道者,天理而已,得此为人,否则为物,圣人亦第全天之理耳。

人有此理,即人人可以作圣,何难之有?”○31人是“道”与“理”的中介,人以修道、体道、悟道的方式得“理”从而有别于“物(禽兽)”。

这样的阐释在刘沅看来仍不够深入,他继续论述到:
问:道在天地,原无成毁,人即不知道,道固无损,而子斤斤辨之,何也?曰:道者,天人合一之理,人能全乎天理,则无
论穷达,皆可以正人心、化风俗,使人伦之
义,不至失宜。

有道之人,而为君相欤。


物理而太和翔洽,天清地泰。

○32
刘沅的弟子问刘沅,道在天地之间原本无所谓成败或者毁坏,即使人们不懂道,于道也没有任何影响,而您常对此进行辨析,是为什么?刘沅认为:道不但是天理,且是“天人合一之理”。

人明白天理的巨大作用在于:端正人心、移风化俗。

由此可知,他强调“道者天理”的目的是为了人的自我完善和整个社会风俗道德之提升。

4.道在伦常。

刘沅认为“道”不是虚悬的,不仅仅是理论概念,不是止于口头说说而已,更不是为了虚名,“道非徒说而已”,“学道非徒虚名”○33。

“道”就在日常生活之中,是用来修身做人,需要去践行的。

“道在日用伦常。

日用伦常之事,古今异宜,人情风俗异尚。

”○34道之践行于伦常者,“大者在五伦,君臣尊卑别,父母即是天,兄弟如手足,夫妻要和谐,朋友忠信切,五伦果然敦”○35。

这又是将道家之“道”引向儒家提倡的伦理道德。

总之,“道”在刘沅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然此“道”是源于老子及其道家而又融合了儒家内容的“道”,亦是“儒化之道”“槐轩之道”。

故而他感叹:“道者,天地所以立,而人载焉,可不慎乎?”○36
三、刘沅对道家之“道”的运用
对于道家的理论,刘沅不仅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在日常生活中他还将之运用于刘门具体的道门术法之中。

(一)刘门科仪
刘沅于1807年迁居成都,时有弟子千人,
·09·宗教学研究2019年第2期
因其门生弟子遍布各地,世称刘氏一脉为“刘门”。

欧福克指出:“刘门19世纪发展为准宗教(旕u a s i-r e l i g i o u s)团体,其领袖权一直在刘氏家族。

四川好些寺庙都由刘门主持,其中多数还兼有善堂或学堂。

他们没有建立自己的庙宇,而是以那些已经具有悠久历史的佛寺道观(如老君庙○37)为基地。

在刘门掌门人主导下形成的地方道教仪式传统,为众多仪式传统中的一个坛门道派,在四川火居道的范围内流传。

”○38这即是从刘门演变而来的“法言坛”道派,其以刘沅的《法言会纂》为科仪本,在民间一直流传至今。

刘门教从创宗的理论缔造阶段,发展到扩充教门、以实践活动为主的阶段。

刘沅在世时,就亲自主坛开始大规模举行道场法会和斋醮活动,这种斋醮活动基本与道教的传统斋醮科仪没有太大区别。

由刘沅开创的刘门道场法会每年举办9次,统称“九会”。

九会分为期4天的5次大型法会,即:上元会(正月十三日至十六日)、佛祖会(四月初五至初八日)、中元会(七月十三日至十六日)、九皇会(九月初六日至初九日)、下元会(十月十三日至十六日);为期3天的4次小型法会分别在每年阴历二、五、八、十一月的初一日至初三日举行。

9次法会均有相关的斋醮仪式,主要内容是请道友为幽苦众魂悔罪恳恩,并为其烧送冥钱、救幽文、脱生符等。

○39刘沅60岁以后口述《法言会纂》10册100卷(今《藏外道书》中收录50卷),由弟子刘芬记录整理而成。

刘沅举行斋醮法会地点在成都其所居纯化闾之延庆寺。

刘门教兴盛之后,延庆寺变成刘氏家庙和刘门教宗教仪式活动的中心之一,寺庙建制也随之扩大,其后又塑了文昌帝君像。

马西沙说:“文昌帝君像是依刘沅面目塑成,以暗示刘沅为文昌帝君转世。

”○40这显然是刘门借助道教的方式神化刘沅的做法。

(二)刘门丹法
道家内丹的本质是修炼精、气、神。

刘沅讲先天乾元之气,即炼精而化元气,使神、气交而结圣胎。

关于修炼内丹的具体步骤,他认为是天地之玄机,不能轻示于人,故在其著述中不曾明言。

马西沙先生当年亲赴巴蜀调查,刘沅曾孙刘伯谷及朱炳先先生诸人言及刘沅内功之法,由马西沙笔录整理,兹引部分:
刘沅发明了一种气功,可以强身健体,
叫九段功,又叫九还丹,单传口授,传以后
不能向外人说。

被传授的人要在早、午、晚
静坐,和现在的气功大同小异,又叫刘门、刘沅道、槐轩道。

初步功要求打盘脚静坐,衣服要宽松,心中要静,意守丹田,拇指掐
到四指根部,两手放在胯下,两眼微闭,舌
顶天堂,轻轻扣齿三十六下,然后引津、吞
津,用意念和眼睛引导到喉,然后到胸腔,然后到胃,然后到脐,然后到脐下丹田,不
能一下守到丹田。

○41
马西沙还指出,刘沅生前曾仔细阅读并批注《性命圭旨》,巧合的是,《性命圭旨》中就有九节功,所以可以较为确定地推测:刘沅所创的九段功或九还丹即是以《性命圭旨》中的九节功为根据的。

(三)刘门医道
除上述对道家丹道的具体实践之外,刘沅在医学方面也有不少著作。

在医学方面刘沅继承了其家学渊源,对中医典籍和养生极为擅长。

他在医学方面的著述有《医理大概约说》《医理真传》《医法圆通》等。

他曾在《医理大概约说序》中说:
盖古之医者,皆明于阴阳造化之理,达于人情物理之全,而后神明其术。

○42
刘沅认为:医者须明白阴阳造化之理。

“大道在此,医理从道中分来,如何不似一二分之气化。

土本凡质,水火土为三昧火,即仙家所重。

”○43察刘沅医学著作,他是把道家的形而上观念引入其医书,以之作为阐发医理的根基。

医者理也,医者意也。

阴阳五行之理,烂熟于心,而又以意消息之,其庶几乎。

五行以水火为主。

火乃人身生化之源,无火,则不能运化。

火有阴阳,为病者,阴
火也。

欲靖阴火,必贵清源。

然药太寒凉,则伤胃气。

胃气伤,则饮食难,反伤大命。

必谓火宜降泻,而不知培水制火,保胃以生
津,其害不浅。

且水与火之阴阳,于阳中有
阴,阴中有阳。

此造化之妙理,岂浅人所
知。

功夫一事,以养自身神气,其实与医
理通。

故学道者,必使神藏土府,呼吸皆归于中黄。

虚无之真神,乃为元神。

元神静,则
精气从之矣,医道所以通仙道也。

阴阳不止
血气之谓,静为阴,动为阳,阳中有阴,阴
·19·
刘沅与道家关系探究
中有阳,互藏其宅,互为其根,故息心养
气,乃使阴阳和平。

○44
刘沅医理的核心思想主要是汲取道家的观念,他极重视阴阳概念,认为治病的理想状态为
“乃使阴阳和平”。

刘沅在论著中频繁地使用道家的阴阳、五行、生化、造化、中黄、虚无、神气、元神等术语,并且阐发阴阳、动静的辩证关系,以之佐证医理。

刘沅以道家观念所创之医理中有重视“阳火”的论述。

“相火者,少阳之火,本非火也。

以其济君火以为用,故称曰相火,凡相火动者,非君火妄动,彼必不能动也,然则仍以君火为主耳。

”○45他用比喻之法将少阳说成“相火”,太阳为“君火”,君火为主。

他说:“人身本以阳生”,“人身中皆火也”,“即如脾本土,属太阴,然其养处有阳,阳含在阴。

阴是体,阳是用,与肝略同”。

“故羽流(道家)以坎中一阳,为长生药。

”○46刘沅的医学重视“阳”,认为“阴是体,阳是用”,这不同于传统观念———阳为体、阴为用的认识。

“阳”在刘沅的医理体系中即代表着“火”,故他的医理学说被人称为“扶阳派”。

著名中医扶阳派(世称火神派)郑寿全(字钦安),自16岁起即师从于刘沅,他在《医理真传》说道:“医学于止唐刘太老夫子,指示《黄帝内经》《周易》太极、仲景立方立法之旨。

”○47郑钦安重视阳气,强调“扶阳”,认为人身以元阳、元阴为立命之本。

若追根溯源,推刘沅为“火神派”之祖当无可厚非。

刘沅的医学理论体系显然是对道家道教思想观念在医学领域内的运用和发挥。

结语
综观刘沅一生,他早年学习儒家思想,后因两遇道家奇人,得吕注《道德经解》,又受“存神养气”之法,这使他的思想发生改变,注入道家因素。

他在日常养性修炼的实际活动中,始终贯彻着道家的精神和方法。

后人集其主要著作为《槐轩全书》,世人多知其儒家色彩,但对他与道家的关系、他思想中的道家意旨关注不够。

事实上,给人以儒家学者、“川西夫子”形象的刘沅,实是深受道家、道教陶染,且有进一步发明与创践,并影响后来。

(责任编辑:首之)*本文系2018年四川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2018Y J S Y033)成果。

①○11○12○13[清]刘沅撰:《槐轩全书》,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第5、3473-3474、3474、3432页。

②④⑦⑧⑨⑩○33○35○36○39○47双流县社会科学界联合
会、双流传统文化研习会编撰:《槐轩概述》,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170页、101-102、5、5、5、5、15、179、173、
65、60-61页。

③“槐轩”得名于刘沅双流云栖里旧宅的庭槐,移
居成都后新宅院中也有三株槐树,刘沅遂沿用老宅书斋名曰“槐轩”,槐轩亦是刘沅的号,刘沅有关儒家方面的著作被集结成《槐轩全书》。

⑤梁启超著,朱维铮校定:《清代学术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页。

梁启超在《论时代思潮》一章中将清学分为四个时期,即启蒙期、全盛期、蜕分期、衰落期。

⑥静一老人的真实姓名在其他研究刘沅的著作中从
未有人提及过,笔者据刘氏光绪十二年守经堂重刊的《老子道德经解》考证,静一老人姓名为谭次升。

刘沅在《重刊道德经解叙》中有“丙辰下第西归,道出留侯庙下,邂逅静一老人谭次升”
之语。

○14○20赵均强著:《性与天道以中贯之———刘沅与清代新理学的发展》,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1年,第46、393页。

○15○17○40○41马西沙、韩秉方著:《中国民间宗教史》(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1008、1011-1012、1016、1013页。

○16刘沅的学说被世人简单地称为“刘门”,或称“刘门教”“槐轩道”,不仅是学术团体,亦具有宗教成分。

○18《老子道德经》,刘氏守经堂藏板,光绪十二年(1886)重刊,影印本。

○19○21○22○23○25○26○27○28○29○30○31○32○34[清]刘沅著,谭继和、祁和晖笺解:《十三经恒解·卷之十<拾余四种·恒言·辨伪>》,成都:巴蜀书社,2016年,第84-85、85、85、46、102、133、69、70、214、93、95、152、108页。

○24此图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特聘副研究员欧福克提供。

○37位于四川新津县永商乡车灌村老君山,又名稠粳山。

○38[德]欧福克著,胡锐译:《老子隐居之所:<天社山志>为中心的历史地理考察》,《宗教学研究》2018年第3期,第69页。

○42○43○44○45○46[清]刘止唐、刘子维著,申子校注:《火神之祖:槐轩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第9、19、14-16、16、16-23页。

·29·宗教学研究2019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