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原料药质量研究与质量标准常见问题讨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同一溶解档中按溶剂极性大小排列
• • 水、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二氯甲烷、乙醚等; 热水或热乙醇放在同一档之首(不用其他热溶剂)
酸和碱(注明浓度)中的溶解度放最后
吸收系数
物理意义为当溶液浓度为1%(g/ml),液层厚度为1cm 时的吸光度数值。 研究意义及应用趋势的改变
作为物理常数:新药考察与仿制药核对
不同无机盐饱和溶液产生的相对湿度
• 无机盐
• • • • • 硫 硫 硫 氯 醋 酸 酸 酸 化 酸
• 磷酸氢二钠 Na2HPO4· 12H2O
锌 ZnSO4· 7H2O 氢钾 KHSO4 铵 (NH4)2SO4 铵 NH4Cl 钠 NaC2H2O2· 3H2O
温度(℃)
20
20 20 20 20~25 20 20 20 24.5 20 20
新版药典动态对化学原 料药质量研究的影响
常见研究方法误区以及 供参考的经验和体会 原始记录与资料表达常见 问题及改进建议
2002 2001
2000
物理常数研究 理化常数研究 吸收系数
新药:
尽可能研究详细、全面、规范
仿制药:
重点考察与文献值的一致性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 注意测定方法的准确性与规范性!
进行结构确证
红外 紫外
元素分析
质谱
核磁
X-粉末衍射
热分析
对照品的标定
2 0 0 8 2 2005 0 0 2004 7 2003 2 0 0 6
待标品质量考察:证明不 仅是对的而且还是好的 数据标定:用正确的方法由至 少3位实验者,不同仪器进行不 少于10个数据的测定/核对
2002 2001
对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处理
检查
-------------
含量测定
UV吸收系数法
多组分生化药的特点 校正因子测定常见问题 校正因子
测定
制备 随机 误差
对照品
精制 标定
仪器 误差
质量研究的标尺
-对照品/标准品
原始记录核查需要检查的问题: 权威性
- 质量研究所用的对照品/标准品是否 购买的 具有合法来源? 对照品/标准品 - 如果质量研究所用对照品/标准品为 真实性 准确性 自制品,有否精制和标化记录与标化 结果?
干燥失重
结晶性
Page 18
2010年版药典变化提示
pH测定法: 氢氧化钙标准缓冲液 是要用25℃时取饱和溶液的上清液,所以临用 时需核对温度才能取用上清液! 纯化水:取本品100ml,加饱和氯化钾溶液0.3ml
极弱电解质品种的pH值测定 可采用相同的测定方法
药典附录通用检测方法变化提示
• 重金属检查法: 甲管(标准)+乙管(供试品) +丙管(标准+供试品) 如丙管颜色浅于甲管则将一法改为二法进行检查
溶解度试验常见的问题
• 问题一:溶剂选择种类不当或不足
• • • 毒性(三氯甲烷);后续试验缺参考 两端(极易溶解、不溶)才可一点确定 不给折算值
• 问题二:提供数据不足,定位理由不充分
• 问题三:试验样品质量
• • 精品-与文献核对 3批-确定自己质量标准
溶解度的表述
• 按溶解度大小依次排列
• 极易溶解 不溶或几乎不溶
2000
• 标定者
测定结果(%)
n
5 5 5
均值%
99.11% 99.04% 99.06%
RSD
0.17% 0.12% 0.09%
药典附录变化提示 -引湿性试验指导原则
2010年版
(1)供试品 • 符合药品质量标准 重金属检查法: • 全检之后 pH测定法: (2)称量瓶 • 不溶性微粒检查法: 试验前一天臵25±1℃ • 可见异物检查法: 80±2%环境中预引湿 • 渗透压摩尔浓度: (3)瓶盖同条件放臵
2005年版
(1)供试品 干燥失重或水分符 合限度要求 (2)称量瓶 没要求预引湿 (3)瓶盖 没提及
勘误!第二法规定乙管(标准)中显出的颜色 与甲管(供试品)比较,不得更深。
药典附录通用检测方法的使用
• 常用 检查法 氯化物 5.0ml 硫酸盐 2.0ml 铵盐 2.0ml 铁盐 1.0ml • 注意标准液的取用量! • 应保证灵敏检测的需要!
• • 建议:必要时改用仪器法判断 2015版药典科研课题
纯化水、注射用水和灭菌注射用水的增修 药典中新检验技术的应用 订
纯化水、注射用水的修订
增订:
电导率
氯化物 硫酸盐 钙盐 二氧化碳
总有机碳测定
易氧化物
有关物质的研究 -杂质质控理念的变迁
纯度控制
第一次飞跃
杂质控制
第二次飞跃
杂质谱 控制
杂质谱的定义
• Impurity Profile (杂质谱): A description of the identified and unidentified impurities present in a drug substance. • 对存在于药品中所有已知杂质和未知杂质 的总的描述。
第一法:测定易粉碎的固体药品 第二法:测定不易粉碎的固体药品(如脂肪、石蜡等) 第三法:测定凡士林或其他类似物质
原始记录问题-方法不对、信息不全
干燥;校正;升温速率;传温液;初熔;全熔; 现象;次数(3次)
标准中的熔点
品种在标准中收载熔点需注意: 第一:由于采用传温液,故收载的熔点宜在200℃以 下。 熔点在200℃以上的视需要而订。 第二:应是在熔点以下遇热时晶型不转化,初熔点和 终熔点易于判断的品种;对熔融分解且不易明 确判断的品种也可不订。对于熔融时同时分解 或另有要求的品种,均应在标准中标明。 第三:限度范围一般为2~4℃,包括初熔和全熔温度 个别可放宽至6℃; 另加“熔距”限制的除外
溶出度或含量均匀度用其计算一定研究并放入 标准
不用其计算但有紫外吸收也应研究但不用放入 标准
拓展鉴别用途
吸收系数研究的关注点
溶剂选择考虑制剂测定用溶剂
一般大于100才用于制剂测定,放入标准
测定溶液浓度既要吸光值在0.3~07之间,也 要兼顾制剂测定溶液浓度 限度范围一般为±3%
熔点测定
药典收载三种方法
引湿性试验原始记录
-容易出现的错误
实验日期(全检合格之后)
实验时间(24小时)
实验温度、湿度 称量瓶提前放臵记录
吸湿平衡曲线与临界相对湿度
在相对干燥或较低相对湿度环境中,一些药物或辅料不 吸湿或很少吸湿。 随着环境相对湿度的增大,吸湿量缓慢增加。当相对湿 度到达某一定值时,药物的吸湿量急剧上升。 吸湿量急剧上升时的相对湿度(RH)即为该药物的临界相 对湿度。 药物的临界相对湿度越大,则表明该药物不容易吸湿, 相反则容易吸湿。药物生产或贮存在该药物的临界相对 湿度以下环境,能够延长药物吸湿平衡到达的时间。
峰序号溶剂峰对照药峰性质新增杂质总量020202溶剂峰4202新增杂质82058203原有杂质11805苯乙胺18205新增杂质苯乙醇杂质总量121007热分析x粉末衍射紫外红外未破坏酸碱空白酸破坏碱破坏峰性质02分钟02分钟02分钟02分钟02分钟溶剂峰05分钟05分钟05分钟试剂峰220222022202工艺杂质8203821188203工艺杂质118051181511819工艺杂质碱降解杂质杂质总量10135291020不一定所有条件对照品外标法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加校正因子的自身对照法面积归项目2005年版2010年版含标量93010709301070鉴别21项hplc检查干燥失重水分水分酸度酸度溶液的澄清度溶液的澄清度有关物质有关物质梯度校正梯度校正33个特定杂质个特定杂质异常毒性异常毒性细菌内毒素细菌内毒素含量测定uv吸收系数法hplchplc外标法外标法对照品测定随机误差仪器误差制备精制标定购买的购买的对照品对照品标准品标准品权威性真实性准确性对照品对照品权威性真实性准确性发票标签批号分析报告单盐基碱基水分?详细精制方法与记录质量检验报告标定方法与结果量检验报告标定方法与结果详细合成精制方法与记录质量检验报告标定方法与结果粗品精制粗品精制富集精制富集精制合成精制合成精制进行结构确证热分析x粉末衍射紫外红外200520042003200220012000数据标定
碱破坏 0.2分钟 0.5分钟 2.2/0.2%
峰性质
溶剂峰
试剂峰
2.2/0.2%
工艺杂质
4
8.2/0.3%
8.2/11.8% 11.8/1.5%
8.2/0.3% 11.8/1.9%
工艺杂质 和/或 酸降解杂
5
11.8/0.5%
工艺杂质 和/或 酸碱降解杂
6
相对湿度(RH%
98
90 86 81 79 76 58 52 31 20 15

• 溴 化 钠 NaBr· 2H2O
• 重 铬 酸钠 Na2Cr2O7· 2H2O • 氯 化 钙 CaCl2· 6H2O • 醋 酸 钾 KC2H3O2 • 氯 化 锂 LiCl· H2O
一般检查项研究
酸碱度
氯化物 硫酸盐 水分 溶液的澄清度 重金属 铵盐
使用购买的对照品
权威性 对照品
真实性
准确性
-发票、标签、批号、分析报告单、盐基/碱基、水分
使用自制的对照品
•详细精制方法与记录、质量检 验报告标定方法与结果 详细富集精制方法与记录、质 • 量检验 报告、标定方法与结果

粗品精制 富集精制
合成精制
详细合成精制方法与记录、质量 检验报告、标定方法与结果
化学原料药质量研究
及原始记录常见问题讨论
余立 yuliyy8716@ 010-83226198(O)
原料药研究的特点
1
特性研究-理化、稳定性
2 3
4
杂质研究-工艺、残留溶剂
对照品研究-标化、校正因子 方法研究-建立、验证
主要讨论内容 建立标准时要考虑的问题
2 0 0 8 2 2005 0 0 2004 7 2003 2 0 0 6
国内 标准 等度洗脱 HPLC 色谱条件 210nm检 测
拟定 标准
方法 梯度洗脱 梯度线性 色谱条件 洗脱 ……… 色谱条件 210nm ……… 254nm 210nm 254nm
系统 适用 性
限度
原方法
在对各国药典方法比较的 基础上确定分析方法新方法
分析方法的有效性(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
中国抗生素杂志,2009,34:734
杂质谱的比较-多种互补
• • • • 不同色谱系统(流动相、色谱柱、波长) 不同检测器(uv、DAD) 不同原理的方法 -分离或检测
杂质谱的比较
• • • • 平行列表、逐峰比较 新杂质个数 单一新杂质量(0.1%) 新杂质总量所占比例(2.0%?)
峰序号
1
溶剂峰
0.2
对照药 峰/量
0.2
自制品 峰/量
毒性快速评价平台
• 斑马鱼毒性快速评价平台,对杂质的胚胎毒 性、神经毒性,心脏毒性等进行评价。
优点:
– 杂质用量少 – 无需知道杂质结构 – 实验周期短 (3-4天一个周期)
药物耳毒性检测
利用一种特殊染料对斑马鱼幼体头部耳蜗区神经丘毛细胞的染色, 检测毛细胞的存活状态,来判断检测物的耳毒性。
下图中红色圈示耳蜗区域;给药组中红色箭头示给药后毛细胞减少, 黄色圈示给药后1神经丘消失。
系统对照组 (正常幼体) 给药后
色谱峰的归属
• • • • 建议表达方式:平行列表、图谱叠加 要搞清的重点问题: 杂质产生的途径、属性? 杂质产生需要的条件?
峰序 号 1 2 3
溶剂 峰 0.2分钟
未破坏 0.2分钟
酸碱 空白 0.2分钟 0.5分钟
酸破坏 0.2分钟 0.5分钟 2.2/0.2%
已鉴定杂质
Identified Impurity
特定杂质
Specified Impurity
潜在杂质 Potential Impurity
杂质谱
Impurity Profile
已确证了 结构特征 的杂质
在质量标准中 规定检查并有 自己限度标准 的杂质。已鉴 定或未鉴定
理论推测在 生产或贮藏 过程中可能 产生的杂质 实际产品中 不一定存在
0.2
峰性质
溶剂峰
新增杂质 总量
2
2.2/0.2%
3
4.2/0.2%
新增杂质
4
8.2/0.5%
8.2/0.3%
原有杂质
5 6
11.8/0.5% 18.2/0.5%
苯乙胺
新增杂质 (苯乙醇) 0.7%
杂质总量
1.2%
1.0%
杂质谱的比较
结构确证常用的方法
红外 紫外
元素分析
质谱
核磁
X-粉末衍射
热分析
理化常数研究 物理常数研究 吸收系数
实验样品的纯度-
精制品、干燥品
实验的条件-
温湿度记录! (环境、仪器)
温度校正 仪器台间差/编号
理化特性与常数研究
相对密度
溶解度 熔点 吸收系数 比旋度 引湿性 黏度
碘值、皂化值、酸值
凝点
溶解度试验的目的
• 新药:考察物质的溶解性能 • 为药物制剂的剂型选择 • 为提取、精制工艺的溶剂选择 • 为检验时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溶剂选择 • 提供参考信息 • 仿制药:考核仿制药品质一致性提供佐证 • (晶型、微粉粒径、成盐程度、纯度)
存在于药 品中的所 有杂质组 成或模式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杂质谱的比较
选择 最优 多种 互补 新杂质 研究
杂质谱 比较
比较杂质的数与量,一致或基本一致, 物质基础相同决定可否桥接已上市药品 的安全有效性结果
原研 标准
EP7.0
USP34
JP15 等度洗脱 HPLC 色谱条件 ……… 210nm检测
杂质含量的计算
对照品
外标法
主成分自 身对照法
加校正因 子的自身 对照法
面积归 一化法
标准举例-注射用盐酸阿糖胞苷
项目 2005年版 2010年版
含标量
鉴别
93.0%~107.0%
2项 干燥失重 酸度
93.0%~107.0%
2+1项(+HPLC) 水分 酸度 溶液的澄清度 有关物质 梯度、校正、3个特定杂质 异常毒性 细菌内毒素 HPLC外标法
2.9%
碱降解杂
强制降解试验
• 强制降解条件的摸索控制
• 杂质增长10%~20%最佳
记录
不一定所有条件
• 各峰分离程度的考察比较 • 色谱系统的评价
• 以图谱和数据为基础,针对实验目 的,作出相应的结论!
物料守恒
• • • • 建议表达方式:列表 要搞清的重点问题: 是否有漏检的杂质? 是否有需要用校正因子计算的杂质? 可接受的限度?(仪器误差+响应因子) • 个人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