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三专题三A基础题 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
A卷
一、选
择题
1.晚清重臣于式枚上奏称:“自辛丑始昌言变法,自丙午遂定议立宪,其初心本于望治之切,其流弊乃渐失权限之分。

横议者自谓国民,聚众者辄云团体。

数年之中,内治外交用人行政皆有干预之想。

”这表明他
A.反对康梁变法维新B.主张兴民权设议院C.反对政府速行立宪D.呼吁民众谨守本分
2.1866年郭嵩焘奏称:“夫将欲使中国火轮船与洋人争胜,徒恃官置之一二船无当也。

使商民皆得置造火轮洋人之利,能与洋人分利,即能与争胜无疑矣.”这一认识
A.实质上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B.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C.加快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3.梁启超指出:“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

”可见,梁启超认为
A.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觉醒B.经济发展是民族意识提升的关键
C.国民素质亟待提高D.发动民众进行变革迫在眉睫4.《海国图志》中说:“古之圣人刳舟剡楫,以济不通,弦弧剡矢,
以威天下,亦岂非形器之末……岂火轮火器不等于射御乎?……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

”魏源此言意在强调
A.传统的舟船弓箭是有用之物B.向西方学习要转变传统观念
C.坚船利炮是西方之长技D.学习西方是为了战胜西方5.在19世纪末的中国,有人斥责说“其貎则孔也,其心则夷也”,指责的是
A.魏源提出“师夷长技”首开学习西方之思潮B.曾国藩等提出“自强”开始引进机器和科技
C.康有为提出师法孔子推动开展维新变法运动D.孙中山提出师法美国推翻专制创立合众政府
6.“中体西用”是晚清时期流行一时的思想观点,它主要阐述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也涉及到政治思想领域。

下面哪一主张不能明确体现这一思想
A.“器物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
B.“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7.早期维新思想同鸦片战争时期新思想的主要不同是
A.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B.学习外国的军事技术
C.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D.借鉴外国经验,探索救国之路8.陈独秀主张国民应该“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
信仰,惟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

”这体现了陈独秀
A.倡导天赋人权的思想B.认为人权取决于智能
C.崇尚无政府主义状态D.主张人性自由与解放9.(2016·四川高三“卷中卷"大联考二·29)陈独秀在《新青年》发文,承认人类有相爱互助之谊,却不主张这种情感以父兄、亲恩为基础,反对“自由平等只用之社会,而不能行之于家庭”。

这说明陈独秀
A.否定儒家学说的现实价值B.强调个人自由平等与独立C.忽视父兄、亲恩等情感D.区别对待社会与家庭伦理10.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人认为:“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于科学的;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人们把不言神怪的孔子打入冷宫,把建立礼教的孔子尊为万世师表。

"上述引文旨在
A.强调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动力B.全面肯定孔子非宗教迷信的科学态度
C.反对把孔子与民主和科学完全对立起来D.说明孔子之道是反民主的封建伦理纲常
11.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

”在这里,胡适对《新青年》评价的理由是A.《新青年》代表了提倡维新,推动富国强兵的时代
B.《新青年》代表了反对专制,宣传君主立宪的时代
C.《新青年》代表了主张共和,掀起民主革命的时代
D.《新青年》代表了批判复古,崇尚民主科学的时代
12.李大钊认为,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一个是新的,一个是旧的。

“但这两种精神活动的方向,必须是代谢的,不是固定的;是合体的,不是分立的,才能于进化有益”。

下列理解准确的是
A.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性质不同B.新文化随着时间推移变成旧文化
C.主张用西方文化改造东方文化D.李大钊创造了新的思想文化体系
13.新文化运动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的思想观念及历史走向。

主要原因在于
A.文学革命推动了文化平民化B.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封建礼教进行了全面清算
C.有效反击了尊孔复古逆流D.“民主”、“科学”引领了价值理想和文化精神
14.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杜威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

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在当时的中国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
A.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B.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15.高华在《历史学的境界》中认为:“……的爆发则源于厚望落空后形成的巨大心理落差。

……对中国而言,在现实国际政治的角
逐中,理想化的‘十四条'并未产生效力,失望与愤怒驱使新一代的知识分子……走上街头"对材料所述事件分析正确的是
A.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B.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D.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16.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中国的报纸对革命进程一直非常关注。

但最初多持“乱事”、“乱党"等否定立场,但1918年5月后却又逐渐转变为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等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导致中国报纸立场变化因素包括()
①孙中山“三大政策”的确立②国人对十月革命认识的深入
③早期共产主义者的贡献④国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反思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7.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指出:“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B.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8.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


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影响B.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C.民族主义的高涨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19.邹容指出:“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也;革命者,有野蛮而进文明者也”这体现了他( )
A.以进化论为革命的思想武器B.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C.认为传播西方文明为第一要务D.将社会公正看作是革命的最高目的
20.1924年,教育社会学家陈启天在《国家主义与国民教育的改造》一文中说:“自从五四运动以来一切教育的材料均起了一个大大的改变:人人以为有国家色彩的教材太狭隘,不如采用含有世界色彩的教材;记述战事的教材太残酷,不如采用歌颂和平的教材较合人道;培养爱国思想的教材太危险,不如培养文化的教材可赞赏。

”从材料可以得出()
A.巴黎和会淡化了国人的世界意识B.军阀政府试图通过教材控制青年人的思想
C.五四运动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观念D.民国时期的文化教育具有半殖民地色彩
二、综
合题
21.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材料二
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

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

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2)材料二,指出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
有何进步之处。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卢梭谈到教育时指出:“人的自然本性是善良的、纯洁的,人生来爱自由,……偏见、权威、需要、先例以及压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将扼杀他的天性,而不会给他添加什么东西。

他的天性像一株偶然生长在大路上的树苗,让行人碰来碰去,东弯西扭,不久就弄死了。


—-卢梭著《爱弥儿》1762 年材料二“吾人所需教育者,亦去其不适以求其适而已。

……今之教学相期者,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相,第二当了解国家之意义,第三当了解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第四当了解未来责任之艰巨。


—-陈独秀1915 年10 月15 日《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二号(1).依据材料一,指出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与材料一相比,陈独秀的教育思想有何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独秀的教育理念产生的历史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