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教学 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2.认识生字。
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难点 1.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2.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
教具 准备 世界地图和地球仪 教学 课时 一课时
课文详解
一质疑导入
1.读课文题目,你有什么疑问?(谁发现的?在什么地方?发现了什么?)
2.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悟
1.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反馈自读情况。
(1)难理解的词语。
①静谧:安静。
②不可思议: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③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
(2)指名分段读课文。
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
)
(3)找到有关段落,再次明确魏格纳的发现。
三观察实践,印证发现
(1)分组观察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南美洲巴西的那块突出的陆地和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看看是否吻合。
(2)再观察,知道地球上所有大陆块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3)这样的发现,引发了魏格纳的什么想法?(读第5自然段)
四再读课文,深入体会
导入:在发现了这一奇特现象之后,魏格纳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1.读第5~8自然段。
魏格纳有了这样的发现后,在脑中有了奇想:在太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陆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不断漂移,才分成今天的各个大陆。
为了证明这一发现,他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了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
2.再读第7自然段。
学生对照地图,研讨这一资料怎样证明了魏格纳的发现的正确性。
老师小结:中龙是爬行动物,它既见于巴西,又见于非洲。
爬行动物是不可能飞渡重洋的,由此证明:当时中龙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
五总结全文,交流感受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可按文题扩展法来概括,也可以按事情的六要素概括。
)
2.魏格纳在医院的病房中,随意描摹大陆海岸线,不仅有所发现,更可贵的是,他能不顾一切
地去寻找证据,印证了自己提出的大陆漂移的假说,从而引起地质界的震动。
对此,你有什么感受呢?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课后反思
1.四年级学生接触地理知识的机会还不多,教学中的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为此,在课前,教师可准备地球仪,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了解。
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大屏幕把世界地图放大在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2.在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教师可让学生从地球仪上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然后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如书上说的那样惊人地吻合。
这样可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
3.总结课文时,还可以让学生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进行交流,让学生体会到: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还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板书设计
课堂作业新设计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性格( )地出神( )的病房
( )地吻合( )的海岸线( )地叩门
2.联系上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不可思议:文中指巴西陆地的突出部分竟然与几内亚湾的形状非常吻合,吻合得令人难以相信。
浩如烟海:指魏格纳在证明自己的发现时,需要查找的资料非常多,困难重重。
3.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4.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魏格纳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因为“大陆漂移说”并非凭空设想,而是来源于魏格纳在世界地图上的一次偶然发现。
课文以“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为题,既能够表明“大
陆漂移说”的由来,也能反映魏格纳的探索和求知精神,还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备课资料
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大陆大洋分布的一种假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到达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的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1620年英国人培根提出了西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
1668年法国人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
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瓦纳古陆。
1912年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
由于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当时曾受到许多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