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烟酒、茶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白酒历史文化
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是酒的故乡。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又同时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首先,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
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
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
在一些局部地区,酒业的繁荣对当地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酒与社会经济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汉武帝时期实行国家对酒的专卖政策以来,从酿酒业收取的专卖费或酒的专税就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酒税收入在历史上还与军费、战争有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
在有的朝代,酒税(或酒的专卖收入)还与徭役及其他税赋形式有关。
酒的厚利往往又成为国家、商贾富豪及民众争夺的肥肉。
不同酒政的更换交替,反映了各阶层力量的对比变化。
酒的赐晡令的发布,往往又与朝代变化、帝王更替,及一些重大的皇室活动有关。
酒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给人民的生活中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中国古人将酒的作用归纳为三类:酒以治病,酒以养老,酒以成礼。
几千年来,酒的作用远不限于此三条,起码还包括:酒以成欢,酒以忘忧,酒以壮胆。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
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
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
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
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古老中国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第一“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
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
”“幕天席地,纵意所如。
”“兀然而醉,豁尔而醒。
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泰山之形。
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
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
”这种“至人”境界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
”(杜甫《独酌成诗》)“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
”(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
”(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
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
”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
不仅为诗如是,在绘画和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书法中,酒神的精灵更是活泼万端。
画家中,郑板桥的字画不能轻易得到,于是求者拿狗肉与美酒款待,在郑板桥的醉意中求字画者即可如愿。
郑板桥也知道求画者的把戏,但他耐不住美酒狗肉的诱惑,只好写诗自嘲:“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迟。
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
”“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
“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
“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
李白写醉僧怀素:“吾师醉后依胡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飞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怀素酒醉泼墨,方留其神鬼皆惊的《自叙帖》。
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
白酒是我国世代相传的酒精饮料,通过跟踪研究和总结工作,对传统工艺进行了改进,从作坊式操作到工业化生产,从肩挑背扛到半机械作业,从口授心传、灵活掌握到有文字资料传授。
这些都使白酒工业不断得到发展与创新,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一批厂家成为我国酿酒的大型骨干企业,为国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们应继承和发展这份宝贵民族特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酒文化,使白酒行业发扬光大。
白酒历史
中国的酒有五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这就是以生长霉菌为主要微生物的酒曲
为糖化发酵剂,复式发酵,半固态发酵为特征。
这成为东方酿酒业的典型代表。
中国的酒主要是以粮食原料酿制而成的。
并有少量的果酒;近代以来,啤酒在中国的发展很快,目前年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位。
按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我国饮料酒可分为发酵酒(Fermented alcoholic beverages),蒸馏酒(Distilled spirits)和配制酒( integrated alcoholic beve
中国的酒有五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这就是以生长霉菌为主要微生物的酒曲为糖化发酵剂,复式发酵,半固态发酵为特征。
这成为东方酿酒业的典型代表。
中国的酒主要是以粮食原料酿制而成的。
并有少量的果酒;近代以来,啤酒在中国的发展很快,目前年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位。
按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我国饮料酒可分为发酵酒(Fermented alcoholic beverages),蒸馏酒(Distilled spirits)和配制酒( integrated alcoholic beverages)三大类。
发酵酒又细分为啤酒(Beer)、葡萄酒(Wines)、果酒(Fruit wine)、黄酒(Chinese rice wine)和其它发酵酒五种;蒸馏酒细分为白酒(Chinese Spirits)和其它蒸馏酒(如白兰地、威士忌、俄得克、老姆酒)。
在中国人的观点中,酒并不是生活必需品,但在社会生活中,酒却具有其它物品所无法替代的功能。
从酒的后面可以了解中国社会各个方面,中国的政治,经济,农业生产,商业,历史文化,都可以在酒文化中找到可贵的资料。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首先,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
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
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
反过来,酒业的兴衰也反映了农业生产的状况,也是了解历史上天灾人祸的线索之一。
在一些局部地区,酒业的繁荣对当地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酒与社会经济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汉武帝时期实行国家对酒的专卖政策以来,从酿酒业收取的专卖费或酒的专税就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酒税收入在历史上还与军费,战争有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
在有的朝代,酒税(或酒的专卖收入)还与徭役及其它税赋形式有关。
酒的厚利往往又成为国家、商贾富豪及民众争夺的肥肉。
不同酒政的更换交替,反映了各阶层力量的对比变化。
酒的赐晡令的发布,往往又与朝代变化,帝王更替,及一些重大的皇室活动有关。
酒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给人民的生活中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中国古人将酒的作用归纳为三类:酒以治病,酒以养老,酒以成礼。
几千年来,酒的作用关不限于此三条,起码还包括:酒以成欢,酒以忘忧,酒以壮胆,酒也使人沉湎,坠落,伤身败体。
历史上还有不少国君因沉湎于酒,引来亡国之祸。
总之,酒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研究社会的文明史,不可不研究酒文化史。
中国酒文化中的丰富内涵,会给人们带来乐趣和启示。
在我国,由谷物粮食酿造的酒一直处于优势地位,而果酒所占的份额很小,因此,酿酒的起源问题主要是探讨谷物酿酒的起源。
一、酿酒起源的传说
在古代,往往将酿酒的起源归于某某人的发明,把这些人说成是酿酒的祖宗,由于影响非常大,以致成了正统的观点。
对于这些观点,宋代《酒谱》曾提出过质疑,认为“皆不足以考据,而多其赘说也”。
这虽然不足于考据,但作为一种文化认同现象,不妨罗列于下。
主要有以下几种传说。
1、仪狄酿酒
相传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了酿酒。
公元前二世纪史书《吕氏春秋》云:“仪狄作酒”。
汉代刘向编辑的《战国策》则进一步说明:“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日:‘后世必有饮酒而之国者。
’遂疏仪狄而绝旨酒。
”(禹乃夏朝帝王)
2、杜康酿酒
另一则传说认为酿酒始于杜康(亦为夏朝时代的人)。
东汉《说文解字》中解释:“酒字的条目中有,杜康作秫酒。
”《世本》也有同样的说法。
3、酿酒始于黄帝时期
另一种传说则表明在黄帝时代人们就已开始酿酒。
汉代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了黄帝与歧伯讨论酿酒的情景,《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一种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很多发明创造都出现在黄帝时期。
《黄帝内经》一书实乃后人托名黄帝之作,其可信度尚待考证。
4、酒与天地同时
更带有神话色彩的说法是“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
这些传说尽管各不相同,大致说明酿酒早在夏朝或者夏朝以前就存在了,这是可信的,而这一点已被考古学家所证实。
夏朝距今约四干多年,而目前已经出土距今五干多年的酿酒器具。
(<<新民晚报>>1987年8月23日" 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在山东莒县发现,"副标题为"同时发现五干年前的酿酒器具")。
这一发现表明: 我国酿酒起码在五干年前已经开始,
而酿酒之起源当然还在此之前。
在远古时代,人们可能先接触到某些天然发酵的酒,然后加以仿制。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二、考古资料对酿酒起源的佐证
谷物酿酒的两个先决条件是酿酒原料和酿酒容器。
以下几个典型的新石器文化时期的情况对酿酒的起源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1)裴李岗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6000年)
(2)河姆渡文化时期(公元前4000-500年)
上述两个文化时期,均有陶器和农作物遗存,均具备酿酒的物质条件。
(3)磁山文化时期
磁山文化时期距今7355-7235年,有发达的农业经济。
据有关专家统计:在遗址中发现的"粮食堆积为100m3,折合重量5万公斤"还发现了一些形制类似于后世酒器的陶器。
有人认为磁山文化时期,谷物酿酒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4)三星堆遗址
该遗址地处四川省广汉,埋藏物为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2870年之间的遗物。
该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青铜酒器,其器形有杯,觚,壶等。
其形状之大也为史前文物所少见。
(5)山东莒县陵阴河大汶口文化墓葬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山东莒县陵阴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发掘到大量的酒器。
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其中有一组合酒器,包括酿造发酵所用的大陶尊,滤酒所用的漏缸,贮酒所用的陶瓮,用于煮熟物料所用的炊具陶鼎。
还有各种类型的饮酒器具100多件。
据考古人员分析,墓主生前可能是一职业酿酒者(王树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酿酒",《中国烹饪》,1987.9)。
在发掘到的陶缸壁上还发现刻有一幅图,据分析是滤酒图。
在龙山文化时期,酒器就更多了。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龙山文化时期酿酒是较为发达的行业。
以上考古得到的资料都证实了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夏禹时代确实存在着酿酒这一行业。
中国茶道历史文化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
中国茶文化_茶文化_中国茶文化的历史.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
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茶的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乌龙茶黑茶。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
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
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
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
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
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
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干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
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微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
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年产的7500四吨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吨。
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华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抗州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西湖乡正式开放。
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
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
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
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茶叶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点
1、医药上的功能
茶叶被发现就是从药用开始的。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这个传说是众所周知的,从而证明茶有解毒的功能
《神农本草》云:“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东汉神医华佗在《食论》中说“苦茶久食益意思”。
《本草纲目》中更系统地总结了茶的药理作用,书中说:“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
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上升散,又兼解酒之功能也。
”
另外茶叶能降低血压防治动脉粥样化。
据前苏联资料报导,曾对80名高血压患者进行临床试验,结果有32名患者在用茶叶进行治疗后五天内动脉搏血压恢复正常,血液中胆固醇下降,茶叶的这种功能早已被古人发现《本草拾遗》中就有“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
”这也是茶叶的减肥作用。
茶叶中所含的茶多酚治疗痢有奇效。
据研究,茶多酚对大肠菌/葡萄球菌/肺炎菌的生长繁殖有抑制作用,把霍乱菌放在浓茶汤里浸六分钟以上,多数细菌就失去活动能力。
茶叶还有明目功能。
在古医书和单方中记载很多。
民间偏方中就有用茶水洗眼,医治暴发火眼等。
2、茶的保健作用
茶的保健作用也是很早就被动人们发现的。
古代文献《本草》《药书》和《茶谱》等著作中都谈茶有止渴、清神、消食、利尿、去痰、明目、益思、除烦、去腻、少卧轻身、消炎解毒等功效。
3、茶是精神调节器解剂
我国唐宁以来文风大盛,许多文人雅士都以尚茶为劳荣,诸如白居易、李白、杜甫、苏东坡、陆游、颜真卿、范仲淹、唐伯虎等都是文坛名流,也是品茶高手。
他们通过品茶感受饮茶的情趣,陶冶性情,以茶为内容吟诗作作赋,留下了不少名词不达意佳句。
人们运用审美力对茶之美进行了欣赏、品评、联想,进入美的境地界中去,从而诱发灵感,文思如潮湿。
正如酒壮英雄胆一样,茶引学士文之谓也。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高洁,清雅风格的体现是,艺术生活的结晶。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
茶的种类以及产地:
绿茶类:
龙井:既是浙江省杭州地名,也是泉名。
此地出产的茶亦用此名。
碧螺春:产于江苏省吴县洞庭山。
茶叶采于春季,制成品紧密缠绕,带螺旋形。
相传康熙年间,洞庭山少女采茶,不带筐子,把茶叶放在乳间,茶得体温而生奇香,名为“吓杀人”茶。
清康熙皇帝南巡太湖,喜爱这茶的清香,但认为“吓杀人”不雅,又因为茶叶带螺旋形,康熙皇帝赐名碧螺春。
碧螺春成为清代贡茶。
毛峰:产于安徽省黄山。
猴魁:产于安徽省太平县。
瓜片: 产于安徽省六安县。
珠茶:产于浙江平水。
青顶:产于浙江临安天目山。
白云茶:产于浙江雁荡山。
红茶类:
祁门红茶:简称祁红,产于安徽省祁门。
乌龙茶类:
铁观音:产于福建省安溪。
黄金桂:产于福建省安溪。
毛蟹:产于福建省安溪。
本山:产于福建省安溪。
冻顶乌龙:产于台湾冻顶山。
黄茶类:
君山银针:产于湖南洞庭湖君山岛。
白茶类:
松溪白茶:产于福建松溪县。
黑茶类:
普洱茶:产于云南
泡茶道茶艺
泡茶道茶艺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
1.备器
泡茶道茶艺的主要器具有茶炉、汤壶(茶铫)、茶壶、茶盏(杯)等。
2.选水
[明清]茶人对水的讲究比[唐宋]有过之而无不及。
明代,田艺衡撰《煮泉小品》,徐献忠撰《水品》,专书论水。
明清茶书中,也多有择水、贮水、品泉、养水的内容。
3.取火
张源《茶录》"火候"条载:"烹茶要旨,火候为先。
炉火通红,茶瓢始上。
扇起要轻疾,待有声稍稍重疾,新文武之候也。
4.候汤
《茶录》"汤辨"条载:"汤有三大辨十五辨。
一日形辨,二日声辨,三日气辨。
形为内辨,声为外辨,气为捷辨。
如虾眼、蟹眼、鱼眼、连珠皆为萌汤,直至涌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方是纯熟;如初声、转声、振声、骤声、皆为萌汤,直至无声,方是纯熟;如气浮一缕、二缕、三四缕,及缕乱不分,氤氲乱绕,皆是萌汤,直至气直冲贵,方是纯熟。
"又"汤用老嫩"条称:"今时制茶,不假罗磨,全具元体,此汤须纯熟,元神始发。
"
5.习茶
(1)壶泡法
据《茶录》、《茶疏》、《茶解》等书,壶泡法的一般程序有:藏茶、洗茶、浴壶、泡茶(投茶、注汤)、涤盏、酾茶、品茶。
(2)撮泡法
陈师撰于十六世纪末的《茶考》记:"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
"撮泡法简便,主要有涤盏、投茶、注汤、品茶。
(3)工夫茶
工夫茶形成于[清代],流行于广东、福建和台湾地区,是用小茶壶泡青茶(乌龙茶),主要程序有浴壶、投茶、出浴、淋壶、烫杯、酾茶、品茶等,又进一步争解为孟臣沐霖、马龙入宫、悬壶高中、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浴、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鉴赏三色、喜闻幽香、品啜甘露、领悟神韵。
对泡茶道茶艺有贡献的,除张源、许次纾、程用宾、罗廪、冯可宾、冒襄外,还有陈继舒儒、徐渭、陆树声、张大复、周高起、张岱、袁枚、屠本俊、闻龙等人。
中国香烟百年历史
中国无疑是吸烟人数最多的国家,因为中国人口之众,即使比例很小的人数加入,也至少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规模。
中国的香烟就这样如醇酒一般似乎衍生成一种独特的本土文化,渗入到中华民族的肌体细胞深处。
一说到烟,不少人又想起了鸦片,可能很多人认为鸦片俗称为大烟,是香烟的一种,这是错觉,鸦片和香烟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鸦片的原料罂粟
鸦片来自一种叫做罂粟的植物,罂粟花开放起来是格外的艳丽,其未成熟果实经割伤果皮后,渗出白色乳汁干燥凝固之后就形成黑色的鸦片。
鸦片严格来说可以用作药物使用,如果当作大烟吸食,会产生一定的快感、无法集中精神、产生梦幻现象,导致高度心理及生理依赖性,于是身体各项机能就会下降,这就是鸦片之毒害。
公元前139年西汉名臣张骞出使西域时,鸦片就经西域传到了中国。
三国时名医华佗就使用大麻和鸦片作为麻醉剂,作为药物治病救人。
唐代将从阿拉伯进口的鸦片冠之为“阿芙蓉”,公元973年北宋印行的《开宝本草》一书中,鸦片定名为罂粟粟(三个字)。
明朝时将鸦片列为藩属“贡品”,但仅作为药物使用,万历四十三年(1615),明廷规定,鸦片每十斤征收税银一钱七分三厘。
这表明,鸦片输入增多了,食用鸦片的人,尤其是东南沿海的富绅地主已经为数不少了。
清代初期开始传至民间。
可见清代以前鸦片就进入到中国,但对中国的影响不是很坏,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作为药品使用的。
清代中期以后雍正皇帝意识到鸦片之害,就下令禁止鸦片,之后一百多年里,为了扭转对华的贸易,英国开始对中国输送鸦片,终于导致鸦片战争的爆发。
一八八七年的照片,一对贵族夫妻在家吸鸦片,鸦片流害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