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读书妙悟—读书的三种姿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读书妙悟—读书的三种姿势
实验区优秀教学设计——《读书的三种姿势》《黄生借书说》
读书的三种姿势黄生借书说
一、朗读《读书的三种姿势》,积累相关字词,探究下列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读书的三种姿势》的内容。

(本文把读书分为躺、坐、站三种姿势,其实是作者对待读书的三种态度:休闲、静思、批判。


2从课文中找出三种读书姿势的所在段落,谈谈这三种读书姿势的优点和缺点。

(第一种是躺着读。

没有固定的目的,博览群书。

这种读法,是一种休息、消遣,也许还是一种享受。

不能提高自己某一方面的水平。

另一种姿势,就是要坐着读。

不但是一种姿势,而且是一种心境、态度,一种目的。

大中小学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这种方法。

反复钻研,甚至背诵。

缺陷是承认所读的书本是绝对正确的。

思路是被动的。

第三种是改变一下读书的姿势,站起来。

问题要揪住不放——当仁不让,在真理面前站起来了。

对权威的质疑与批判。


3文中谈到三种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主要讲哪一种?作者怎样论证的?
(主要讲的是批判性地站着读。

“站起来”读书不是一种姿势,而是读书的一种态度。

前面说坐着读书时,这种读书方法还不是最好的。

因为坐着钻研,全盘吸收,就意味着你承认所读的书本是绝对正确的,但这样的书是不存在的。

如孟子所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要学会用俯视的姿态,把书上的东西用实际情况去检验、去分析,用你自己的头脑去批判,这就是“站起来”读书。

作者用形象的比喻和恰当的举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例如:文中把书本比作“向导”
和“坐标”,最后一段中又举了《荷塘月色》的例子具体分析,使论证更让人信服。


4文中谈到三种读书态度和方法,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这三种读书的方法,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呈现了一种逻辑顺序。


5如果把“躺着读”“坐着读”“站着读”,换成“消遣地读书”“刻苦专研地读书”“批判地读书”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躺着读”“坐着读”“站着读”其实是一种比喻,这种比喻的说法使抽象的说理变得形象生动,利于读者接受。

如果变为“消遣地读书”“刻苦专研地读书”“批判地读书”就使文章变得直白、说教,没有现在的表达效果。


6文中的哪些观点在《孔孟论学习》中可以找到相应的名言?
(文中相应观点和名言为:一是正襟危坐、刻苦钻研坐着读,相应为“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二是不要不加分析地全盘吸收,要主动地用自己的体验和智慧去检验,批判地读,敢于与权威对话,相应名言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诵诗》,与古人谋”;三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及“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则与一、二两条都有关;四是文中所谈的躺、坐、站三种读书姿势都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韵味。


7本文与《读书杂谈》同样是谈读书,但在谈论的角度上有何不同?
(《读书杂谈》中鲁迅把读书分为两类:一是职业性的,一是爱好性的。

这是从功能方面来分的。

而《读书的三种姿势》从认真程度方面把读书分为三类:一类是消遣性的,一类是系统掌握的,一类是研究分析的。

)
二、朗读《黄生借书说》,积累相关字词,探究下列问题。

1在《黄生借书说》中,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你是怎样理解的?
(提出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

“书非借不能读”的意思是: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认认真真地读。

本句以两个否定词“非”和“不”加强语气的句式,意思是“只有”借来的书“才能”认真地读。

并用以引起下文的议论和叙述。

)
2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观点的?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这一新颖独到的见解,使读者产生渴望知其所以然的吸引力。

紧接着以“子不闻……”一句设问,引出例证,证明论点。

)
3再读《黄生借书说》,找出文中为证明作者的观点这样的例证有几个?
(三个。

天子——七略四库。

富家——汗牛塞屋,愤慨地指责位高书多而不读。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更不屑一提。

三种人藏书不读书,从反面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
4在《黄生借书说》中作者为什么要由“书”讲到“物”,这对论证中心论点有什么作用?
(作者由“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推开一层新意,指出“向别人借的就倍感珍惜,而自己已有的便不以为然”这是普遍的心理。

作者把这两种不同的心态进行比较,由两种不同的心理引出两种不同的做法:前者因“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后者因是己物而“必高束焉,庋藏焉”。

这样就进一步论证了作者观点的正确性。

)
5在《黄生借书说》中,作者是怎样以自己的经历来论证论点的?
(作者幼时好书,由于家贫无书,向张氏借,但张氏不借,饱尝了借书之难,所以一旦借到书,看过就能清楚地记在心里,因而读书效率很高,这说明借书能促使人发奋学习。

到做官之后,经济条件改善了,得书容易了,“落落大满”,藏书不少,但有书反而不读了,让书布满虫丝,被虫蛀。

这样一正一反,两相对照,有力地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论点。

)
6作者把自己年轻时的遭遇跟黄生现在的遭遇做了哪些比较?这些比较
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什么作用?
(一是两人家贫无书相似;二是两人借书来读相似;三是一个往往借不到,一个能借到不相似。

通过这些比较,拉近了黄生和作者的距离,使黄生更易受作者感染、接受作者的观点、听从作者的教导,专心读书。

同时也突出了借书不易,让黄生知道他是幸遇作者,能够借到书,就更应珍惜时光、奋发学习。

)
7《黄生借书说》结尾一句话,它在结构上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作用?
(课文以“为一说,使与书俱”作结,在结构上照应了课文开头的“授以书而告之”。

在思想感情上则进一步表达了对黄生的殷切期望。

)
8《黄生借书说》是一篇文言论说文,议论的语言生动,句式多变,试举两个例子赏析一下。

例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这两句句式相同,每句都由两个分句构成,前后分句语气相对,以“然”连接,表示两句语意相对,这句话的意思是,七略四库是皇帝藏有的书,可是皇帝读书的又有几个呢?这里用反问句式,也是为了加强语气的作用。

例2:“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一个“然”字指代了上边所举三种藏书家的事例,用词简练,而且读起来语意深长,又如叙述读书时的两种心理,直陈对话,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读借来的书和读自己的书两种不同神情。

例3:“强假”“逼取”用词妥帖生动,一个“强”字和一个“逼”字,自然地引起“惴惴焉”的不安心情。

“摩玩之不已”“归而形诸梦”,刻画出爱不释手和渴求读书的神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