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清徐县高二下学期语文线上检测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清徐县高二下学期语文线上检测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1题;共26分)
1. (2分)下列句子中的“过”字,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 .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B .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C . 过也,人皆见之
D . 小人之过也必文
2. (2分) (2017高二下·莆田月考) 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 始速祸焉加速
B . 不省所怙依靠
C . 吾妻来归归来
D . 当与秦相较应当
3. (2分)下列各项中的划线词与例句划线词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常以身翼蔽沛公
A . 道芷阳间行
B . 左右欲刃相如
C . 人皆得以隶使之
D .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4. (2分) (2017高一下·双鸭山期中) 下列选项中,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 . 渺渺兮予怀。
B . 而又何羡乎?
C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 (2分) (2015高一上·镇江期中)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有相同的一项是()
A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B . 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徘徊于斗牛之间
C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D .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小学而大遗
6. (2分) (2019高三下·唐山模拟)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休沐日,用于休息和洗头的假日,是始于汉朝的五日一休沐的休假制度。
B . 元年,在位之君或即位新君改换年号称建元。
用新年号的第一年称元年。
C . 耆老,六十岁为耆,七十岁为老。
古代专指德行高尚、受人尊敬的老人。
D . 诣阙,指前往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阙,是宫门两侧的楼台,借指宫廷。
7. (2分) (2019高一下·黄陵期末) 下列对《张衡传》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六艺,儒家的六种经书——《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B . 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者称为“孝廉”。
C . 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D . 乞骸骨,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辞的委婉说法。
8. (2分) (2018高一下·邢台开学考)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 我们是多年的同窗好友,情谊深厚,现在你需要我的帮助,我一定玉成此事。
B . 会议结束之后,李教授对他说:“你惠赠的拙作我己收好,回去后一定拜读。
”
C . 承蒙您的垂爱,对小女悉心指导,才使她在这次大赛中夺冠,对此我们深表谢意。
D . 他是我的高足,上学期间便品学优,目前己经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9. (2分) (2017高三上·苏州期中) 下列对联可以分别与园林、宅第、寺庙、桥梁对应,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春来堂里琴书润花满阶前几席香
②莲座涌祥云名刹宏开登净域檀林施法雨慈航普渡指迷津
③式廓旧规模有客来游歌利涉蔚成新气象行轮无阻便通商
④石林迤逦曲径通幽深有致嘉木葱茏台榭低昂静无哗
A . ①园林②桥梁③寺庙④宅第
B . ①园林②寺庙③桥梁④宅第
C . ①宅第②园林③寺庙④园林
D . ①宅第②寺庙③桥梁④园林
10. (2分)(2017·城中模拟) 下面是某报记者采访杨绛先生时的对话。
根据有关内容,提问最恰当的一项是()
记者:您出生于1911年,1917年即产生了新文学革命。
但您的作品,不论是四十年代写的喜剧,还是后来写的《洗澡》《干校六记》等,却没有一点通常意义上“现代文学”的气息。
请问杨先生,
杨绛:新文学革命发生时,我年纪尚小;后来上学,使用的是政府统一颁定的文白参杂的课本,课外阅读进步的报章杂志作品,成长中很难不受新文学的影响。
不过写作纯属个人行为,作品自然反映作者各自不同的个性、情趣和风格。
我生性不喜趋时、追风,所写大都是心有所感的率性之作。
我也从未刻意回避大家所熟悉的“现代气息”,如果说我的作品中缺乏这种气息,很可能是因为我太崇尚古典的清明理性,上承传统,旁汲西洋,背负过去的包袱太重。
A . 您觉得您的作品这种遗憾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B . 您觉得您的作品和时代氛围的距离来自哪里?
C . 您的经历和个性对您后来的写作有怎样的影响?
D . 新文学革命对您的写作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11. (6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贝多芬的一生,创作了不少钢琴变奏曲,甚至可以说,变奏曲这种形式是通过贝多芬的艺术实践才日益发展和成熟的。
B . 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
C . 在法国队接连攻进两个球之后,巴西队才对法国队重视起来,加快了进攻的节奏,以求扳平比分,甚至反败为胜。
D . 我们青年志愿者出发前,老师就已作了明确的分工,安排男同学和力气大的干重活,负责把垃圾运送到垃圾掩埋场。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12. (6分) (2019高三上·四川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
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
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
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
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
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
”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
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
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
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
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
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
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
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
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
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期)
材料二
一场二胡直播吸引21.5万用户,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平日里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
箜篌、古筝、琵琶……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
平日里“冷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就“火”了?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网传播的助力。
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出,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000人左右。
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爱好者集中的北京。
但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
(摘自“人民网”2017年4月7日)
材料三
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表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
田青委员坦言,在传统艺术保护问题上自己是“保守派”,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本质的东西,不能“转基因”。
“转基因的结果就是迎合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创造。
”田青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让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非常重要。
“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个剧种,”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
(摘自《中国日报》2015年3月3日)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 材料一中,传统文化深邃与厚重,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神变变成了形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B . 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到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材料二侧重谈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艺术传播突破时空障碍。
C . 从材料二可知,传统艺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就会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
这种直播形式比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效果更好。
D . 材料三中,田青委员认为,“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个剧种”。
可见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A . 材料一的第一段,以“中国诗词大会”、二胡为例,说明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B . 材料一以季羡林的故事为例,来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像德国的“梵文”那样“阳春白雪”,需要亲近普通民众。
C . 材料二运用数字说明,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无论是观看人数还是经济收入,传统表演艺术家都可能得到体面的回报。
D . 材料三强调,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去搞网络直播。
(3)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
13. (9分) (2019高三上·西安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专家指出,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近十几年来,核心素养的教育与测评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甚至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改革的基础。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与经济变革,全球许多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都在思考如何培养未来的公民,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与生活。
(摘编自人民日报《今天,为何要提“核心素养”》)
材料二: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注:“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基于全面发展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它包含多方面多层次的品质结构。
对于“核心素养”一词,不同国家表述不同,如美国将其称为“关键素养”,澳大利亚称为“综合能力”,但都表达了对于未来的公民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具备怎样素质的追问。
材料三:
作为与终身学习战略并行的教育变革的指导体系,核心素养已成为近十年来欧盟教育发展的支柱性理念。
欧盟希望以核心素养取代传统的以“读、写、算”为核心的基本能力,引发并指导各成员国的课程变革。
2006年12月,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和欧盟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向各成员国推荐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八大核心素养体系,每个核心素养均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描述。
在这一建议案中,核心素养被定义为: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
欧盟核心素养的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其突出特点在于统整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
相比分科知识,欧盟的核心素养理念具有更强的整合性、跨学科性及可迁移性等特征,但它并没有排斥母语、数学和科学等传统意义上的基本技能,这印证了欧盟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是强调跨学科、综合性的能力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传统的基本技能,而是将其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础。
(摘自胡升平《核心素养·欧盟的观点》新浪博客)
材料四:
知识在人的外层,能力在人的中层,素养在人的内层。
也就是说,素养跟人的关系最紧密。
知识、能力一般只停留在人的认识领域和范围,但素养还进入人的情意、精神,乃至于血液、神经,它和人的整个生命融为一体,变成人的天性、习惯、气质、性格,所以它会在一切场合、一切活动中自然流露、表现出来,这是素养最本质的特点。
素养具有综合性、包容性。
一般而言,能力包含知识,而素养包含知识和能力。
但值得强调的是,不是所有的知识和能力都
能转化为素养,只有当知识由公共知识真正转化为个体知识、能力,由只在特殊情境表现出来的能力转化为具有广泛的迁移性的能力时,知识和能力才会成为人的一种素养。
反过来说,最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就是可以转化为人的素养的知识和能力。
(摘编自余文森《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具有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B .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涉及文化、自身、社会等方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C . 欧盟学生核心素养以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为核心,统整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
D . 能力包含知识,而素养包含知识和能力,并能在活动中自然流露和表现出来。
因此素养比能力更有价值。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材料一和材料二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全面阐释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价值。
B . 材料二图示表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多方面的,并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C . 材料四从结构这个方面,论述了素养在人的内层是最本质特点,并指出素养具有综合性、包容性。
D . 四则材料围绕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题,涉及核心素养的教育、发展,以及国外成果。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欧盟学生核心素养在内涵方面有哪些不同。
14. (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郁达夫:一个人的旅程
卞流光
①郁达夫少年即负文名。
他对自己的期待很高。
从他的诗中,可以感觉到他认为自己早晚会成名。
扬名海内的《沉沦》发表时,郁达夫不到26岁。
可是他等这一天仿佛等了好久。
②郁达夫属于早慧的人,因为三岁丧父,他的童年生活是孤寂的。
记忆中,母亲经常奔波在外,祖母每天念经礼佛。
这在一个小孩的心中播下了孤寂的种子。
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从私塾到新式小学到中学,郁达夫的成绩一直优异,性格却越来越孤僻,这两者好像相辅相成,形成了他既自负又自卑的矛盾性格。
1913年17岁的郁达夫东渡日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涯,除了积极广泛的学习本领外,孤寂和落寞再次强烈地包裹了他。
他曾给一个叫
隆儿的女孩做过这样的诗句:几年沦落滞西京,千古文章未立名。
感情上的不顺,志向的难酬,这是他一生焦虑的开始。
③1922年回国后,接触到中国现实后,郁达夫跟许多海外回来的知识分子一样,有一种幻灭感。
《还乡记》这样写道:我一边走一边想起了留学时代在异国的首都里每晚每晚的夜行,把当时的情状和现在在中国的死灭的都会里的流离的状态一对照,觉得我的青春,我的希望,我的生活,都成了过去的云烟。
《沉沦》的风行海内并没有给郁达夫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经济上照样无法立足,还引来无数的误解和谩骂。
回国后一直到1927年僻居上海,郁达夫挣扎在大学教职和作家、杂志编辑两种身份之间。
回国伊始,郁达夫一边在安庆教书,一边写作、编杂志,然后又因为生计无着,再去教书。
这样来来回回有三四次,"为饥寒的驱使,乞食四方,车无停辙。
"
④这个时候郁达夫写过一系列文章,如《还乡记》、《还乡后记》、《南行杂记》和《感伤的行旅》,给读者一个飘零的旅行者的背影。
1926年春,时在广州的郁达夫接到远在北京的儿子龙儿病危的电报,仓惶北归,却还是没来得及见儿子一面。
多年来的奔波漂泊的苦楚,一下子汩汩而出。
他在散文《一个人在途上》的结尾这样写道: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远了。
自家一个人,只是孤零丁的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大约是完不了的漂泊。
如此凄凉的自况,孰料却成为他一生的谶言。
⑤感情上的连连受挫,加重了他的流离感。
1927年与王映霞相遇之前,郁达夫放浪形迹.流连酒楼歌馆。
"检点青衫旧泪痕,歌场到处有名存。
"然而其背后的孤苦和辛酸,恐怕十倍于他的放纵吧。
与王映霞的结合,让他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
"朝来风色暗高楼,偕隐名山誓白头。
好事只愁天妒我,为君先买五湖舟。
"郁达夫拒绝了鲁迅的劝阻,从上海移家杭州。
过起来了半名士半隐士的家居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与国事一样,家庭同样遭遇风雨?飘摇。
备受打击的郁达夫此时应该是很绝望的,从他的选择可以看出:只身去国,自我放逐。
"投荒大似屈原游,不是逍遥范蠡舟。
忍泪报君君莫笑,新营生圹(坟墓)在星洲。
"见过郁达夫临难前的最后一张照片。
那沧桑的面容,蜷曲凌乱的发须,几乎让人难以辨识。
⑥他的一生,仿佛是一次一个人的旅程。
不管是选择还是命定,郁达夫没有回头。
郁达夫的性格中有一种自我毁灭的气质。
他的沉沦、颓废、软弱、自卑、自我暴露,掩盖不了其率真赤诚对这个社会强大的冲击力。
郁达夫有许多缺点,这些缺点让人恨,也让人爱,因为这就是他。
终其一生,他没有屈服改变过,哪怕这漫漫旅程,他必须一个人走。
(1)
作者说“他的一生,仿佛是一次一个人的旅程”,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括。
(2)
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独特,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我们学过的《故都的秋》,就体现了他的创作特点。
结合文中提到的他的其他作品,谈谈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15. (11分) (2019高三上·南通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
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
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
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
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
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
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
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
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
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
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
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
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
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
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
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
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
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
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阳:水之北)
B . 舟车冠盖之冲(冲:冲过来)
C . 故其子孙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循:遵守、依照)
D . 处者皆有廉退之行(退:谦退、谦逊)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外修竹森然以高③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②硕求余文以记之④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A .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 .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全部直接符合苏轼认为张氏园亭“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的一项是()
①陂田苍茫,行者倦厌②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
③奇花异草,有京洛之态④果蔬可以饱邻里
⑤鱼鳖可以馈四方之宾客⑥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⑤
C . ③④⑤⑥
D . ①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这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游记。
它前面记游,后面议理,借题发挥,缘事议理,环环相扣,首尾圆合。
B . 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必仕”的人会为君王社稷殚精竭虑,公而忘私,以致忽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C . 苏轼又提出“不必不仕”是因为“不仕”固然可以全身修性,但是没有尽到对君王、社稷的责任和义务。
D . “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
苏轼用这一比喻句表达出追求自适放达的人生态度。
(5)用“/”给划线的文字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