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七年级下生物 5.2.5血液循环 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以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重点,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观察、讨论、实验,并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相结合。

四、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上一节课的内容心脏结构
五、教学过程
1、复习
教师活动:白板展示心脏结构图,提问:①心脏的四个腔及其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②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

学生活动:根据心脏结构图回答问题。

2、导入
学生活动:①各小组协作完成书本的两个讨论和课堂练习(一);②带着问题,观看哈维研究血液循环的资料,并模拟哈维的实验;③血液循环的概念。

整合点二:实物展示台便于展示学生的作业,且便于批改,让学生印象深刻。

3、新课
活动一
教师活动:出示血液循环图片。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血液循环示意图,认识血液循环示意图上各个主要部分的名称。

活动二
教师活动:
资料显示:在心脏的结构中,左心室壁为右心室壁的三倍厚,它收缩有力,适于把血压到身体较远及位置较高的头部血管,与完成大循环的功能相适应。

展示血液循环动画,结合书本图,指导学生观察,记录血液流动的路径,体循环和肺循环各自的路径,提示学生注意观察血液颜色的变化及发生部位。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根据记录和老师提示描述体循环、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了解体循
环和肺循环。

小组成员合作写出血液循环途径(名称间用“→”连接)。

整合点三:对于人体的血液循环学生无法观察活体的循环过程,借助于动画,课件结合白板,便于学生反复观看,便于教师讲解时进行圈点。

活动三
教师活动:教师呈现一杯凝固的猪血,从颜色入手,分析为何动脉血、静脉血的颜色会不同。

分析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组织细胞
氧气↑↓ 二氧化碳
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利用复习提问②解释,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反之则分离。

毛细血管壁由一层细胞构成,利于气体扩散。

因此,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 2
鲜红的动脉血→ 暗红的静脉血。

变化部位:全身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处。

学生活动:学生尝试分析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肺泡
二氧化碳↑↓氧气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在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静脉血→ 动脉血。

变化部位:肺部毛细血管与肺泡处。

通过电子白板让学生尝试将体循环肺循环连接起来,并用红蓝箭头描出体、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再次播放血液循环动画,学生讨论后回答。

①判断:动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动脉血,静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静脉血。

②体循环和肺循环是一先一后的进行的吗?③血液循环有何意义?
根据以上分析学生总结回答:①动脉血和静脉血是以血红蛋白含氧多少来区分的,不能根据血管的名称来判断血液的名称,即动脉中不一定流动脉血,静脉中不一定流静脉血。

②血液是循在一个密封的系统中循环有序地不间断的进行着,不分先后。

③为全身各部分的细胞带来氧气和养料,带走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4、总结练习
教师活动:总结: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血液循环的概念、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血液循环的意义,以及和血压有关的知识。

让学生体会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多么的幸福,使他们懂得要利用已学的生物学知识保养身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