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再生稻技术的研发和广泛使用,不但解决了我国耕地少、粮食作物人均占有量少等问题,还使人们的收入得以提高,充分地调动了农民加强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再生稻是利用水稻收割留桩上成活的休眠芽为其生命的载体,给予这些休眠芽适宜的温度、光照、水分以及肥料等生存条件,之后对其加以培育,促使其生蘖,再生长成穗进而收割一季水稻。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具有生育周期短、产量高、生产成本较低、经济效益较高的优点。
再生稻高产培养技术是一种水稻高产增收技术,通过再生稻的培养,能够提高水稻的负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的水稻产量,是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一种有效措施。
通过总结前几年再生稻的栽培试验和示范经验,从再生稻的概念、生育特点以及高产栽培技术进行详细分析,以提高水稻产量,解决我国
耕地少的问题。
1再生稻的概念及生长特点
1.1再生稻的概念
再生稻实质上就是在头季水稻成熟后,收割水稻时收取稻穗和2/3的稻株,之后以留下的1/3稻株和根系为基础,进行施肥培育,在原有稻株的基础上再长出一季水稻。
此水稻被称之为再生稻的缘由是在水稻的根系部位能够再次生长,这样的栽培方法省去了1季水稻收割到2季水稻种植之间的长期过程。
再生稻主要适用于那些光照和水条件相对不足的地区,在这些区域种植1季水稻,水和光照条件过剩,但又满足不了2季水稻的种植[1]。
再生水稻的收获的颗粒相比第1季有些偏小,但是再生水稻的产量却高于第1季水稻产量。
1.2再生稻的生长特点
再生稻的生育期开始于头季水稻潜伏芽结束休眠时至再生芽穗灌浆成熟时。
一般情况下,水稻潜伏芽在头季水稻的生长后期就已经开始发育,再生稻和头季水稻的芽穗灌浆成熟是同步进行的,而再生稻的营养生长和头季稻成熟生长也是同步进行的。
再生稻的生长期是指头季稻收割留桩后至再生稻抽穗成熟的天数,一般情况下再生稻从生长到收割的时间为60d ,而在实际的种植中再生稻的生长周期受到品种、头季水稻的播种时间、留桩的高度以及种植土地的地势高度的影响。
再生稻的叶片数量会随头季稻留桩
高度的减少而增多。
再生稻的植株高度应为头季水稻高度的1/3~2/3,其稻穗会有3片再生功能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再生稻的留桩范围必须保持在35~40cm 高。
2再生稻的高产栽培技术2.1品种选择
再生稻可种1季收获2季,良好的种植品种是再生水稻高产的前提条件。
在种植品种选择上选用头季产量高、再生力较强且具有“双高”特点的水稻品种进行栽培。
近年来,笔者经过不断地摸索实践,结合上林县澄泰乡实际情况选用单双季水稻混种,选用晚熟超级再生稻组合发展早稻再生稻培育模式,以实现再生稻的大穗高产[2]。
2.2适时播种
水稻的最早种植时间为每年的3月中下旬,这样可以保证头季稻在7月中旬或是7月底收获,再生稻在9月中下旬安全齐穗,选择这样的播种时间保证头季水稻的抽穗扬花期避过7月中下旬的高温时段。
此外就是抓好水稻稀播育壮秧,一般情况下水稻的播种量要控制在150~225kg/hm 2[3]。
秧田采用稀播匀播的方式播种,并给予足够的基肥,播种完成后用草木灰盖种,待秧苗长出1.5~2.0叶片时,给予秧苗施加多效唑300mg/L ,以提高秧苗的抗逆性,同时还具有促根增蘖、提高秧苗素质的作用。
在秧田畦面保持一定水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病虫草的防治,进而培育出多蘖和枝干矮短的壮苗。
2.3合理密植
当水稻的秧龄在35~40d 内时,便可进行秧苗移栽,需要注意的是秧龄时间不可过长,否则会导致秧苗老化,并且水稻的低节位分蘖较少,会推延水稻的成熟期,影响到水稻的头季产量。
较为合理的水稻种植是插27万~30万丛/hm 2,重插2粒谷,采取宽行窄株栽培模式,水稻之间的株行距为13cm×25cm ,基本苗105万~120万株/hm 2,有效穗数达270万~300万穗/hm 2,以保证能为再生季提供活稻桩270万个/hm 2
左右,为再生水稻的多穗、高产打好基础[4]。
2.4采用畦厢式栽培模式
再生稻的根系是头季水稻的延伸和分支,在水稻根系发育正常的情况下,再生稻的育苗率就较高。
因此,对于再生稻来说,培育出健壮的根系至关重要。
而采用畦厢式栽培模式,再结合间歇性沟灌方式,是改善土壤还原性、培育出形态发达、机能高而持久的根系的有效途径。
采用此种培育方式利用其发达的根系和较高的根系机能培育出来的再生
(下转第38页)
摘要阐述了再生稻的概念及生长特点,并从品种选择、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平衡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出了高产栽培技术,以促进再生稻的生产。
关键词再生稻;生长特点;高产栽培中图分类号S511.048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14)19-0036-01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覃世寿
(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林县澄泰乡农业技术推广站,广西上林530506)
作者简介覃世寿(1967-),男,广西上林人,助理农艺师,从事农作物
栽培工作。
收稿日期2014-08-28
36
.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接第36页)
稻穗大穗多,大大提高了再生水稻的产量。
2.5平衡施肥
平衡施肥是在掌握最佳施肥量的基础上定期定量进行施肥。
根据水稻再生稻的生长要求,应施好催芽肥和壮苗肥。
可在头季稻齐穗后的15~20d,对再生稻施225~300kg/hm2的催芽肥,以提高水稻母茎的含氮量,施加催芽肥不但能促进再生稻腋芽的萌芽和壮芽,还能够保持头季稻的青绿和延长水稻老根寿命。
需要注意的是,在施肥时要注意施加肥料的浓度要适宜,以免浓度过高而损伤腋芽。
2.6病虫害防治
再生稻是在头季稻的根系基础上发育生长的,若是头季稻稻株受到病虫害的侵害,就会导致其根系失去再生能力。
因此,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十分重要。
首先,对水稻种子做好消毒处理,利用强氯精浸种能起到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的作用。
其次,加强苗期管理,加大检查的频次、做到提早防治[5]。
2.7水稻的头季收割及再生稻的管理
在头季水稻收割时要按照稻谷黄熟时抢晴收割,收割时要坚持田地湿润,稻茬平割的原则,保留1/3高度的稻株。
再生稻拥有较短的营养生长期,通常情况下在头季稻收割后7d左右再生苗便可长出。
在再生苗处于生长旺盛期时,植株需求的营养量较多,要适时给予施肥;再生稻的田地要保持水湿交替状态,直至再生稻收获;当再生稻处于抽穗期时,对其进行根外施肥,以促使再生稻的抽穗,提高再生稻的接穗率,增加再生稻的产量。
3参考文献
[1]何大福,黄其椿,刘吉敏,等.超级稻+再生稻在不同栽培模式下的效
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29):17842-17844.
[2]徐富贤,范青华,陈应平,等.冬水田杂交中稻栽秧密度与方式互作对
头季稻及再生稻生长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0(3):629-635. [3]刘永富.水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新农村,2013(22):236-237.
[4]李贵勇,宁波,刘玉文,等.再生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研究[J].西南农
业学报,2012(6):1977-1981.
[5]刘怀珍,黄庆,陆秀明,等.一季中晚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12(20):1-3.
边。
盖好土后,将每墒秧盘四周围边,使秧盘周边与秧畦结合紧密,防止出现秧盘靠畦边部分与秧畦接触不紧密、生长条件不一致、秧苗生长不平衡的现象。
3.5秧苗管理
在齐苗后(约为播种后8d,苗高2cm)及时进行揭膜炼苗。
揭膜的原则是晴天傍晚揭,阴天上午揭,小雨雨前揭,大雨雨后揭。
膜揭后要及时浇1次透水。
水分管理上,主要是采取旱育旱管的方式,一般于早晚用喷水壶将盘土浇透。
正常情况下,保持盘土湿润不发白、透气状况良好即可。
肥料管理上:①断奶肥。
一般在水稻播后7~8d(此时秧苗处于1叶1心)施用。
施肥的具体时间及使用量要综合考虑土壤的肥力、秧龄及天气等情况。
②送嫁肥。
一般在秧苗移栽的前
3~4d施用。
具体的施肥量可看苗色,当叶色褪淡时,施尿素60.0~67.5kg/hm2对水3t/hm2;当叶片挺拔、叶色正常,可适当地减少施肥量;当叶片下披、叶色浓绿时,不可施肥。
3.6虫害防治
秧田期水稻的主要虫害有稻灰飞虱、蓟马、螟虫等。
秧田期应对虫害的发生情况进行密切的关注,一旦发生,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选择对症药剂进行防治[5]。
4推广措施
4.1加强组织领导
在水稻集中育秧之前,由市农委组织全市各镇、办事处农服中心主任召开专题会议,就水稻集中育秧工作进行谋划和部署,明确水稻集中育秧的扶持措施和补助方法,要求各镇、办事处以发展集中育秧为重要抓手,全力推进机插秧工作,促进仪征市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
各镇、办事处由分管领导牵头,根据全镇水稻生产的实际情况,确定集中育秧的落实面积,并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将目标任务分解到村、细化到组,确保落实到具体人员、落实到具体田块,责任到人。
4.2深入宣传发动
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农村大喇叭、流动宣传车、村务公示栏等形式,深入村组加强宣传,让群众知晓集中育秧的好处,通过对比算账,使群众直观感受到集中育秧带来的优势。
通过仪征市电视台播放水稻集中育秧工作相关专题节目,编发《仪征农业》简报,制作专题片,切实提高群众的认知度。
依托农民培训、科技入户等形式,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及时对农村技术骨干进行培训,讲解关键技术要点,将集中育秧的操作流程、秧苗标准、机插标准宣传到村组、宣传到田头、宣传到千家万户,提升技术应用水平。
4.3典型示范引领
各镇、办事处分别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等为载体,示范带动面上育秧和机插工作的开展,并切实提高集中育秧和机插质量。
镇、办事处农技人员充分发挥领头羊和带头人的作用,通过自身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真正实现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
4.4强化考核监督
集中育秧期间,农委成立督查小组,分别对各镇、办事处的育秧点进行抽查,核实育秧点面积,查看育秧情况,根据督查情况及时给予建议和指导。
同时,将集中育秧技术规程、适宜机插秧苗标准、机插标准公布在政府网站上,提高群众监督参与度。
在机插秧结束后,组织技术人员对机插情况进行评比,评选出优秀机插机手,进一步强化机手机插质量标准意识。
年底,根据各镇、办事处集中育秧实际成效进行综合考核评比。
5参考文献
[1]张金文,郑铁志.水稻机械化集中育秧优势与效益探究[J].农机科技
推广,2013(2):36-37.
[2]赵庆稳,瞿世艳,葛胜,等.机插水稻集中育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技
术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99-100.
[3]邱辉,刘春梅,于海艳.水稻商品化集中育秧做法与成效[J].农民致富
之友,2013(24):77.
[4]徐显中,陈应平.水稻集中育秧发展趋势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3 (1):63.
[5]吴科学,王友萍,刘长庆,等.什邡市水稻机械化插秧集中育秧技
术[J].四川农业科技,2014(4):21.
38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