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蛋白与血脂相关性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Ⅱ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蛋白与血脂相关性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蛋白与血脂的关系。

方法对89例早期Ⅱ型糖尿病患者, 检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肌酐等,并对其进行分析, 观察各项指标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

结果对照组与尿微量白蛋白组和Ⅱ型糖尿病组患者的TG、TC、LDL-C、mAlb的水平比较均明显降低(P<0.01), Ⅱ型糖尿病组TG、TC、LDL-C、mAlb明显低于微量白蛋白尿组(P <0.01)。

应用直线相关分析,UAER与TG (r= 0.57, P<0.01)、TC(r=0.61, P <0.01)、LDL-C(r= 0.68, P <0.01)呈正相关。

结论血脂为尿微量白蛋白的独立危险因素, 而尿微量白蛋白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因素,Ⅱ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是糖尿病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关键词】Ⅱ型糖尿病血脂异常微量白蛋白
尿白蛋白排出量为糖尿病(DM)患者肾脏并发症(DN)诊断和分期的主要指标之一。

研究表明糖尿病肾病与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低有密切关系[1],临床观察血脂水平和2型DM患者尿白蛋白的排出量,分析血脂异常与2型糖尿病肾病之间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9例Ⅱ型糖尿病(T2DM )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的诊断标准。

根据UAER 将T2DM 患者分为单纯Ⅱ型糖尿病组(DM)(UAER<20μg/min))31例, 男19例, 女12例, 平均年龄54.7±10.4岁,平均病程4.7±3.8年;早期DN 组即微量白蛋白尿组(UAER20-200μg/min)58例(除外泌尿系感染、心力衰竭、应用肾毒性药物及其他肾脏疾病), 男34例, 女24例, 平均年龄56.4±8.5岁,平均病程5.2±4.3年。

选择32例正常健康者作为对照组(NC), 男15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55.8±9.6岁, 选择健康体检人群中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肝、肾等疾病史者。

所有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患者,三组在性别、年龄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一般生化指标测定我们让患者于清晨禁食12h后取肘静脉血3ml,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生化指标。

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由7180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检测。

GS1型床边快速糖化血红蛋白仪测得糖化血红蛋白。

(2) 尿微量白蛋白测定我们让所有患者在正常液体摄入量(1.5~2升/天)情况下,留取清晨起床后第一次尿液,应用(上海凯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MICRAL-TEST尿微量白蛋白试纸检测,阳性结果是mAlb>20mg/L。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用x2检验;相关性分析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所有资料分析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二组患者血脂和尿微量蛋白测定结果:见表1。

对照组与微量白蛋白尿组和Ⅱ型糖尿病组患者的TG、TC、LDL-C 、mAlb的水平比较均明显降低(P<0.01), Ⅱ型糖尿病组TG、TC、LDL-C、mAlb的水平明显低于微量白蛋白尿组 (P<0.01) 。

应用直线相关分析,UAER与TG (r=0.57, P<0.01)、TC(r=0.61, P<0.01)、LDL-C(r=0.68, P <0.01)呈正相关。

表1二组血脂和尿微量蛋白测定结果(x±s)
注: 与健康者对照组组比较, 1) P<0.05;与DM 组比较, 2)P<0.05。

3 讨论
Ⅱ型DM常伴有脂代谢异常,在DN患者中血脂异常尤为突出。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T2DM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患病率约为20%~22 %[2]。

研究显示, Ⅱ型DM 及其并发症的原发性病理生理过程, 为Ⅱ型DM的独立危险因素为。

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导致的结构和化学组成改变使基底膜阴性的电子屏障丢失,同时足突细胞数量和功能发生改变在糖尿病肾病时发生[3],故尿微量白蛋白的出现提示早期的肾小球病变,会引起白蛋白排泄增多,产生尿微量白蛋白。

因此,尿微量白蛋白已经成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指标。

结果显示,对照组与微量白蛋白尿组和Ⅱ型糖尿病组患者的TG、TC、LDL-C、mAlb的水平比较均明显降低(P<0.01) , Ⅱ型糖尿病组TG、TC、LDL-C、mAlb的水平明显低于微量白蛋白尿组(P<0.01)。

应用直线相关分析,UAER与TG (r= 0.57,
P<0.01)、TC(r=0.61, P<0.01)、LDL-C(r=0.68, P<0.01)呈正相关。

并且发现血脂异常时糖尿病患者已经有微量白蛋白的检出,说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TG、TC、LDL-C有密切关系,血脂异常是影响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推测从尿白蛋白阴性发展为mAlb的过程中,高TG加强了高血糖引起的肾损害,脂质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刺激基底膜细胞增殖和细胞外间质生成,诱导炎症细胞浸润及泡沫细胞形成,加重肾小球的硬化,造成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栓栓塞,导致纤溶活性降低,以及肾小球呈高滤过状态等均可能参与微量白蛋白尿的产生[4]。

研究表明:尿微量白蛋白(mALB)是糖尿病肾病(DN)最早期的生化表现,可能提示患者存在广泛的内皮细胞功能紊乱, 内皮细胞不仅存在全身广泛的肾脏的微血管, 也存在于全身的大血管, 脂代谢紊乱时, 可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

2型DM患者同时合并mALB和脂代谢紊乱时, 共同促进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肾脏本身病变加重可由DN患者的脂代谢紊乱引起,而且糖尿病肾病又进一步加重脂质代谢紊乱, 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在临床上,定期检测血脂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把高血脂对于糖尿病的影响降低到最低,同时指导糖尿病患者及时合理地使用降低血脂的药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实践证实, 初期的Ⅱ型糖尿病肾病病变处于可逆阶段 , 要想阻止这一进程的进展必须及时进行有效的干预。

而一旦出现了临床蛋白尿, 肾脏的病变则处于不可逆阶段。

因此,积极有效控制血糖、血压, 纠正脂质代谢紊, 控制炎症反应等危险因素,可以明显减少和延缓Ⅱ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减少糖尿病的病死率、提高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社会治疗糖尿病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 王先令,陆菊明,潘长玉,等.糖尿病前期尿白蛋白排泄率和微量白蛋白尿患病率的比较[J].中华内科杂志,2010,43 (10):170-173.
[2] 文磊,李博一,张建伟,等.2型糖尿病肾病与血脂及胰岛素抵抗相关性分析[J]. 医学研究杂志, 2008,36(7):79-80.
[3] Sarasua SM,Mueller P, Kathman S, et al. Confirming the u2tility of four kidney biomarker tests in
a longitudinal followup study[J]. Ren Fail, 2009, 25 (5): 797-817.
[4] 魏佳莉,彭佑铭,王建等.139例Ⅱ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脂代谢异常与肾损害[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14(15):28-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