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测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古诗鉴赏
【学习要点】
1.梳理诗意,明确主旨。

2.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写作背景: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登高》也是杜甫在夔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

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

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课堂探讨☆
要点一:梳理诗意,探究主旨。

【探究活动】
1.前人评《秋兴》(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

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的?
2.《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做具体分析。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诗歌主旨的题目,答题时注意联系前面介绍的写作背景,同时注意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参照古人的评点。

【讨论明确】
1.这两句是清人仇兆鳌的评语(见《杜诗详注》),应该说对这首诗的结构和意境的把握是对的,只是言之过于简略。

诗的前两联不能理解成仅仅是为了“托兴”服务的,写景本身也很重要;后两联也不能理解为空泛的抒情,诗人还是选取了典型事物,如“丛菊”“孤舟”等作为陪衬。

2.对王昭君寄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

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

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
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

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3.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曾就这两句诗分析出八层意思,原文是:“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对学生的分析,可参考上面古人的意见评判。

学生能就其中的几点谈出自己的见解即可。

【课堂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奉济驿①重送严公②四韵
杜甫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注释】①奉济驿,在成都东北的绵阳县。

②严公,即严武,宝应元年代宗即位,六月,召严武入朝。

1.诗的前两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传达作者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拟人。

“青山空复情”一句,把无知无情的青山写成有情有意,似乎是要挡住严武的去路,多情地挽留,一如作者此时心情。

②虚实结合。

第二联既写“何时”(虚),又写“昨夜”(实),诗人想到“昨夜”相送的情景,自然憧憬起重逢的情景。

③对比。

第二联把过去和将来进行对比,加重对严武不舍之情。

【解析】
卜,能否再会还是个未知数。

诗人送别时极端复杂的感情,凝聚在一个寻常的问语中。

以上这四句倒装,增添了诗的情趣韵致。

前人说得好:“诗用倒挽,方见曲折。

”首联如果把“青山”一句提到前面,就会显得感情唐突,使人不知所云;颔联如果把“昨夜”一句放在前面,便会显得直白而缺少情致。

现在次序一倒,就奇曲多趣了。

这正是此诗平中见奇的地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这首诗语言质朴含情,试分析尾联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

【答案】①抒写诗人送别后的心境。

“独”字见别离之后的孤单无依;“残”字含风烛残年的悲凉凄切;“寂寞”则道出知遇远去的冷落和惆怅。

②这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人对严武的真诚感激和深挚友谊,依恋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答对一点2分)
【解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要点二: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

【探究活动】
1.从情景结合的角度赏析《秋兴八首》。

2.从用典的角度赏析《咏怀诗》。

3.《登高》是如何写景的。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题目,诗歌的艺术手法从抒情方式的角度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即事感怀、怀古伤今和直抒胸臆,从变现手法的角度有对比、衬托、动静、虚实、用典等,修辞的角度有对偶、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写景鉴赏注意从顺序、切入点和艺术手法。

【讨论明确】
1.首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

“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

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

“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漂零。

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最后一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

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

2.对王昭君寄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

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

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

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3.《登高》按着从由近及远的顺序,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夔州的风景。

【课堂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夜①
杜甫
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②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榈③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④。

【注】①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的秋天。

此时诗人正寓居在长江边的夔州西阁。

②双杵:古代女子捣衣的用具。

③步榈:檐下的走廊。

④凤城:指长安。

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答案】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阁秋夜图。

夜晚露水凝结,天空高远,江水清澈;江两岸的山寂静如空。

江面上零星地闪烁着几点渔火;新月高悬于夜空之中。

(3分)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清、空寂的氛围,为下四句的抒情做了铺垫。

(2分)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答案】表达了诗人流落他乡,病卧山城,无限悲凄的心境,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分)诗人“卧病”江边,因时局动乱,音书难至,孤独凄凉;诗人走到室外,在走廊上仰观星斗,由银河想到长安,思念故乡。

(4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第一要注意题目要求的是只分析诗的第三、四联,第二要注意,分析诗人情感应着重根据诗句内容,同时结合注释内容。

诗的第三联写诗人卧病,而根据注释,诗人此时正寓居夔州,好久未接到北方家中书信,因此表达了诗人流落他乡,病卧山城,无限悲凄的心境,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附赠材料:
考试做题技巧
会学习,还要会考试
时间分配法:决定考场胜利的重要因素科学分配答题时间,是决定考场能否胜利的重要因素。

有了时间上的合理安排,同学们紧张的心情就可以得到舒缓与放松,考试水平也就能最大限度的得到发挥。

下面,我们为同学们介绍一个应对的好办法时间分配法。

第一,考前分配好时间。

从发试卷到正式开考前有几分钟的阅卷时间拿到试卷并填好卷头以后,要浏览整张试卷,查看试卷的容量、试题的难易程度。

然后,根据题目、题量、分值和难易程度分配做题时间,易题和少分题少用时间,难题和多分题多用时间。

比如数学,按分值分配,选择题大约应安排在50~55分钟左右完成,非选择题大约安排90~95分钟左右完成为宜。

同学们平时做题时,可以先测试自己每一部分题目的做题时间,定下一个标准,然后考试时根据试卷题目情况,在原来的基础上调整。

看到哪一部分有较难的题目,可适当多匀一点时间。

第二,每个题目有一个时间标准。

如果遇到一道题目,思考了3~5分钟仍然理不清解题的思路时,应视为难题可暂时放弃,等到后面有了思路或答完卷之后再回头来做。

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不能控制时间而影响答后面题目
况。

同时,要注意虽然每个题目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但也不要每题都看否则会弄得自己很紧张
第三,考试最后的15分钟。

不管还有多少题目没有完成,考试的最后15分钟一定要先将答题卡涂好,避免答题无效。

答题六注意:规范答题不丢分
提高考分的另一个有效方法是减少或避免不规范答题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失分,具体来说考场答题要注意以下六点:第一,考前做好准备工作。

做题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包括认真检查答题卡页数和条形码上的姓名、考号与本人的姓名、准考证上的号是否相符等。

此外,还要准确填写答题卡的相关信息,
正确粘贴条形码,注意不能超出框外。

第二,使用规定的笔作答。

答选择题时,考生必须用2B型铅笔在答题卡上的“选择题答题区”内将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点涂黑
第三,答题不要超出规定范围。

考生必须在答题卡各题目规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包括画表及作辅助线)。

在各题目指定答题区域外的地方,或超越试卷上标出的边界作答,或者自己编题号,其答案都是无效的。

第四,若题中有图,答题前应规划好“布局”,合理安排空间。

例如几何题,图形多在左边。

这种情况下建议大家从图下方开始写起,书写规范字迹清晰,避免“箭头”“地图”等出现。

第五,答题卡千万别折叠。

考生答题时,要注意保持答题卡的清洁,不能折叠、弄皱和损坏答题卡,以免影响计算机扫描第六,书写要整洁。

有的学生的答案“布局”很乱,还用箭头标注下一句的位置,加上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等情况,阅卷老师很难辨认,甚至对考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知识基础产
人教版高中语文生怀疑,由此分数也将大受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