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肇庆大旺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肇庆大旺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今年5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列玉建议修改治安管理处罚法,对食用野生动物行为处以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和1000 元以下罚款。
今年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简称《决定》),明确自2月24日起,全面禁止食用“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以及其他陆生野生动物,包括人工繁育、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
在此之前,禁食的范围局限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
朱列玉表示,《决定》迈出了从法律层面以彻底规制、禁食野生动物的第一步。
为贯彻《决定》的法律精神,确有必要将食用野味纳入治安管理处罚范围。
(摘自《新浪新闻》)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经1988年11月8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4次会议修订通过,自1989年3月1日起施行。
至今经历了四次修订,但仍有种种不足。
对野生动物(wildlife),绝大多数的人的认识都是自由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动物,不靠人工喂养即可生存和繁殖,是从来源上进行分辨的。
但目前的法律对野生动物是按物种进行管理而不是来源,这就给野生动物管理带来了困难,给禁食野生动物増加了难度。
在实践中,一些特种动物、经济动物、外来动物身份不明,长期游离于监管之外,也扰乱了市场管理秩序,例如鹌鹑、七彩山鸡、杂交野猪、牛蛙、蝎子、蜈蚣等管理松散甚至缺失,但从生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来讲,是否属于野生动物应尽快明确。
而长期以来确属人工繁育成熟稳定的梅花鹿、鳄鱼、龟鳖、虎纹蛙、眼镜蛇等应纳入“特种经济动物"或家禽范畴管理。
究竟哪些动物应该“禁食”,哪些动物还能食用?现行法律应增加目录清单管理。
(摘自周洪宇《应将〈野生动物保护法〉改为〈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法〉》)材料三:
饮食除了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也同时具有深层的文化心理机制表征。
按进化论来理解,留下来的都是经过自然界无数年的洗礼被认为是健康、美味的,而业已消失和被拒绝的一般从味觉体验和营养价值上都
较差,但国人对野味的天然偏好,非味觉可以解释——它不是来自自然遗传,而是来自文化遗传。
《周礼天官》记载,夏商周时期,野味就出现了分类,有了“六禽”“六畜”的说法古代饲养动物的水平仍欠发达,主要的肉食来源依然是野生动物。
《东周列国志》记载“乃觅鸮鸟数头,来见庄公”《汉书》里也曾记“五月五日作乾羹,以赐百官”,可见当时有吃猫头鹰的习惯。
晚唐《岭表异录》里罗列了岭南地区的奇异野味,包括鹧鸪、蛇、蜈蚣、蚂蚁等、而宋代时游牧民族契丹和女真的食谱中列有鹿舌和兔肝。
到了元代,马可波罗初到中国就惊愕于中国饮食的无顾忌,他记载人们吃生肉和蛇的情状。
在明朝,饮食上猎奇之风盛行,出现“水陆八珍”的说法,而清代满族人把喜好打猎、捕食野味风带到关内。
社会学者认为,野味在中国人的思维深处未被排斥是历史原因,通过捕食野生动物补充动物蛋白的记忆代代相传,且食客们不断锐意创新。
古代社会饮食不足,现代社会食物极大丰富,为何依然迷恋野味?是人们的好奇心的驱使力。
生命的主要任务是维持生存,其次是躲避无聊,而打发无聊的最好方式是好奇、品尝从未涉猎的食物是大众的好奇心。
这种好奇心驱使你讶异于生活中一些出乎意料的食物时,当品尝新异食物唇齿间感受到异样信息出现后,大脑的信息空白得以填补,大脑中会激活特定的奖励区域,进而产生愉悦和满足。
这种人类行为遵从多巴胺、内啡肽、血清素神经递质传递给大脑愉悦感和满足感。
由此,野味虽未必美味,但却在心理上填补了体验空白点和感官空缺。
(摘自管键:《屮国人的野味执文化心理的探究》)材料四:
野味因其稀缺性而在中国社会文化中成为饮食等级的高端位列。
原始社会的古墓考古中就发现权贵随葬的猪下顎骨,夏商时期从肴馔品类、筵席宴飨到炊具器皿都蕴含阶层和等级的序列。
《国语》记载:“天子食太牢三牲,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珍馐美味历来是权贵阶级的符号。
随着历史的演进,越稀有、越难捕获的野味,越会成为标榜身份的象征。
清代的满汉全席,号称尽享万物之灵,能享用的只限权力塔尖上的人物。
其实,珍稀并不代表一定美味。
但口味倒成了其次,吃野味在人们的思想根源上成了等级化的标志,延续至今成为虚荣、炫富的花式表现。
鲁迅说过,面子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
中国人重“礼”,宴请的餐桌上,如何助力请客的心意和诚意?必然出巧出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充沛丰盈,但“物以稀为贵”,野味的不可多得性和无法通过批量生产而获得使其成为有面子的代言,请人吃野味和被请吃野味都颇具颜面。
(摘自杨建伟《餐桌上的权力》)材料五:
中医养生讲究“药食同源”,主张人们“缺什么就吃什么,吃什么就补什么”,不少野生动物被视为餐桌上
的药材,例如蛇胆清火、鹿茸强肾等。
一些人持有所谓“以形补形”理论,甚至还有人持“联想性”理论,比如穿山甲因能打通洞穴,就联想为其能打通脉络活血散瘀。
朴素的养生观念提倡依乎天理,顺应自然,食客们便固执地认为野生“最天然”,原生态,无添加,更养生;甚至无病也要进补,认定越是珍奇越能大补。
广告商和营销商推波助澜,虚假宣传,夸大保健品功效,甚至以保健品代替药品进行销售,误导坑害消费者。
(摘自王健楠《舌尖上的惩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人大代表的建议是从阻断需求链的角度提出的,有利于《决定》的施行。
B.材料二认为,要建立禁食清单,还要建立可食清单,应尽快给身份不明的动物“定性”。
C.材料三认为,中国人偏爱野味有历史原因,吃野味的传统代代相传,心理上没有排斥。
D.材料四认为,野味其实并不美味,但为显示“髙贵”或“富有”会忽视这-点。
2.根据材料,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行法律中并没有对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惩罚的具体规定。
B.生活在岭南的广东人吃野味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朝。
C.鲁迅先生反对国人吃野味是基于对中国人好面子的批评。
D.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穿山甲濒危与人们荒诞的养生观念有关。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围绕法律的修改展开的,二者针对的法律不同,但都有对已有法律增加相关内容规定的建议。
B.材料三在证明“国人对野味的天然偏好来自文化遗传”的观点时,是按照历史演进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进行论证的。
C.《红楼梦》中乌庄主来贾府交租,还供上了“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狗子五十只,熊掌二十对”等野味,这可以作为材料四的论据。
D.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的“孔雀肉味凉,有毒,食肉后服药必不效”“野马肉味辛,有毒,食其肉易生疮痢”,不能用来驳斥材料五中的错误观念。
4.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都是围绕探寻中国人吃野味的缘由进行论述的,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
5.综合以上五则材料,谈一谈为有效推进全面禁食野味,现在应该加强哪些方面?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一个戴着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
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
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
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
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
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
”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
”他对我解释。
“噢。
”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
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
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还有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
“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
怕那些大炮呀。
那个上尉叫我走。
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在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
”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
猫,当然不要紧。
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76岁了。
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
”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
不用为它担心。
可是,另外几只呢。
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道。
“没有。
”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
“嗯,当然会飞。
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
”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
”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
“谢谢你。
”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
对他毫无办法。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
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6.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尽管文中的“我”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但是通过与老人的谈话以及他催促老人离开等细节可以看出,“我”既同情老人,又厌恶战争。
B. 从“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老人难以动身的原因在于对家园的留恋和对未来生活的茫然。
C. 老人最后说“我只是在照看动物”,“只是”二字交织着一种既“怨”又“冤”的情感:我招惹谁了?我们招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
D. 本文旨在反映战争的罪恶,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正面描写和一个孤苦的老人流离失所、外出逃难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7. 以下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桥边的老人》和《老人与海》均以“老人”为主人公。
前者表现了战争环境中人性的光辉,后者则力图展现面对困难时“人的精神的尊严”。
B. 文中的老人多次说猫会照顾自己,经两次劝告始终没有挪动离开,表现出他的老迈唠叨、对外界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与罪恶,显示出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对战争的控诉。
C. 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自己照看的小动物,他对动物充满了爱心,其形象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 小说的结尾说“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淡淡几笔写景,烘托出一个疲惫不堪的孤老头在战火纷飞、人们竞相逃命时那孤独而悲凉的内心世界。
8. 小说一开头便描绘了人群、车队蜂拥过河的场景以及那个坐在桥边的老人,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9. 海明威曾提出著名的“冰山”创作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上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试探究小说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创作原则。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媒体的媒介形态层出不穷,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思维习惯、传播方式和交往模式。
新媒体对传播时效的推进,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
快节奏、高效率成为新型的生活方式。
新媒体的全时性特点不得不使人们时时保持一种待命状态。
搜索引擎的出现对人们的思维习惯也带来冲击,譬如,上网搜索成为不少人解决问题的途径,因而记忆策略也发生变化,更多的选择记忆重要的信息点和信息的获取路径。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对传统传媒形式是一种解构。
其话语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反规则、碎片化、去中心的特点。
大量短小、碎片化的信息,解构现有的语法规则和话语结构,但是同时新媒体也通过对不同碎片的拼接,形成一种新的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在解构权威的同时也在建构新的话语体系。
当然,传播渠道的急速扩展,也必然造成冗杂、无效的信息充斥传输媒介,降低人们参与的热情。
新型移动终端的出现、物联网等迅速发展,人与物的直接“对话”越来越常见。
互联网即时通讯、视频聊天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了“人—物—人”的互动,手机、电脑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必需品。
新媒体给社会交往带来了方便,但在享受技术优势时,也要防止人的异化,人创造了新的传播技术,不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控制,要防止为物所役。
媒体形态的多元化带来的最为直接的收获就是表达渠道的扩展,每个人都被赋予了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权利,都可以借助方便快捷的渠道使自己的声音被传递。
但是渠道的扩展并不一定会带来良好的传播效果,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如何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而不仅仅是能够表达,成为新媒体带来的新挑战。
同时,渠道的多元,要求传播内容的丰富和高质量,而信息相对过剩与优秀资源的稀缺,是目前的新问题。
新媒体造就的趋向无限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会将人们引向精神的泯灭。
一切处于矛盾中,等待着我们抉择和妥善处理。
(摘编自《网络对思维方式及思想发展的正负面影响》)材料二:
麦克卢汉在研究广告时发现,信息时代的生产中,商品本身越来越具有信息的性质,成本中相当部分用于广告预算。
商品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质量,并且越来越取决于它在消费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
以旅行为例,旅行的过程与其说是在欣赏新的环境,不如说是在寻找已经在媒介里获得的想象,用实物来验证自己想象中的符号。
于是“世界本身成为一个博物馆,馆中的藏品是在别的媒介里曾经见过的”。
这些吉光片羽的论述,提出了电子媒介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的世界被符号化了,我们所接触的不再是世界本身,仅仅是一些象征符号。
我们借助这些符号来构建起对世界的想象,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比如一双耐克的球鞋,在我们眼中,它并不只是一双鞋,那个商标让我们联系到乔丹、美国、潮流——当然,它的价格也会比一般的国产球鞋贵很多,尽管它们很可能就出自同一家工厂。
我们所消费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商品,更重要的是它所象征的世界——一个建构的品牌故事。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进一步发挥了麦克卢汉这一思想。
他提出,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拟像的世界,真与假很难区分。
有时“假”的拟像甚至会比“真”的还要真,称为“超真实”。
比如电影《黑客帝国》就是按照这种哲学理念创作的。
人们以为自己生活在花花世界,其实只不过是身上插着无数导管生活在营养液里,但是这个想象中的“母体”真实得让人流连忘返,甚至不愿面对痛苦的现实。
(摘编自《电子媒介时代世界认知的途径》)材料三:
在传统社会中,社会教化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团体、教堂来实现。
而在最近的半个世纪,大众传媒越来越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手段。
国外的研究表明,从幼儿园到初中毕业的12年中,儿童要观看长达5000小时的电视节目,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在电视机前度过的时间大约18000小时,而同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只有12000小时。
媒介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
从传统的印刷媒介到不断完善的电子媒介,它们和它们承载的信息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社会个体的认同。
在此意义上,媒介成为现代社会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经。
媒介以其无处不在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即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介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干预地来观察和认识世界。
媒介被称为“第二课堂”,一方面边缘化了家庭的教育角色,另一方面对体制化的学校教育形成冲击和挑战。
媒介与信息的结合导致信息的极大丰富。
面对不可确知的世界,除了用制度力量对信息传播加以规范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大众本身媒介素养以自救。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
澳大利亚在20世纪70年代将媒体素养教育作为抵制西欧和好莱坞流行文化的策略和方式,通过法令使媒介素养教育成为每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12年级教育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美国也以教授批判性的收看电视技巧为切入点,开始了媒介素养
教育,并逐渐纳入教育体制。
中国内地新闻传播学界从1994年起,将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提上日程。
媒介素养教育的初衷和目标即是培养公众对大众媒介动作的熟悉并保持批判意识,致力于对大众媒体商业和宣传手段、技巧进行公开揭示,以此来匡时救弊。
因为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的信息系统,并非完全自足自为,而是组织的产物,有自身的利益诉求。
随着人们对媒介功能和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入,现在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已经由单纯抵制抗拒媒介的控制,逐渐扩展到增强对媒介认识、识别和运用能力提高的层面,即获取、分析、评价与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
(摘编自陈力丹《提升媒介素养》)
10.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新媒体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使得人们的记忆退化,只记住信息点和路径。
B. 电子媒介时代,世界被符号化,人们仅仅借助抽象符号来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去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
C. 媒介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被称为“第二课堂”,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于无足轻重的边缘地位。
D. 针对新媒体带来的问题,材料一认为需要妥善处理,而材料三重点从提高大众自身素养方面给出了建议。
1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传播方式上,新媒体的优点是能够建立一种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和建构新的话语体系。
B. 人们可能为自己创造出的新技术所控制,这是“人—物—人”的互动交流方式所导致的。
C. 有了发声渠道并不能保证自己的声音被听到,因此要提高表达质量,使之成为优秀资源。
D. 信息时代,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深在消费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是商品营销的手段。
12. 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送唐先生南归序
古者,自卿大夫之弟子与凡民之秀,皆置师以教之。
于乡有州长、党正之俦,于国有师氏、保氏①,天子既兼君师之任、其所择,大抵皆道艺两优.教尊而礼严。
弟子抠衣趋隅②,进退必慎。
内以有所惮而生其敬,外缉业以兴其材。
故曰:“师道立而善人多。
”此之谓也。
周衰,教泽不下流;仲尼于诸候不见用,退而讲学于沫泗之间,从之游者如市。
师门之盛,振古无传。
然自是人论之中别有所谓先生、徒众者,非长民者所得与闻矣。
仲尼既没,徒人分布四方,转相流衍。
元明及我朝之初,流风未坠。
每一先生出,则有徒党景附,虽不必束修自上,亦循循隅坐。
应唯敬对,
若金、许、薛、胡、陆稼书、张念艺之俦,论乎其德则暗然,讽乎其言则犁然而当理,考乎其从游之徒,则践规蹈矩,仪型乡国。
盖先王之教泽得以仅仅不斩,顽夫有所忌而发其廉耻者,未始非诸先生讲学与群从附和之力也。
《诗》曰:“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诚珍之也。
今之世,自乡试、礼部试举主而外,无复所谓师者。
间有一二高才之士,钩稽故训,动称汉京,闻老成倡为义理之学者,则骂讥唾侮。
后生欲从事于此,进无师友之援,退犯万众之嘲,亦遂却焉。
吾乡善化唐先生,三十而志洛闽之学,特立独行,诟讥而不悔。
岁庚子以方伯内召为太常卿。
吾党之士三数人者,日就而考德问业。
虽以国藩之丕才,亦且为义理所薰蒸,而确然知大闲之不可逾。
未知于古之求益者何如,然以视夫世之貌敬举主与厌薄老成,而沾沾一得自矜者,吾知免矣。
丙午二月,先生致仕得请,将归老于湖湘之间。
故作《师说》一首,以识年来向道之由,且以告吾乡之人:苟有志于强立,未有不严于事长之礼,而可以成德者也。
注:③师氏:指学言或教师:保氏:古代执掌以礼义匡正君王、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员。
两者同为教育之官。
②抠衣趋隅:古代见到尊长应有的礼貌,提起衣襟,走到角落坐下。
13.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卿大夫之弟子与凡民之秀秀:优秀
B. 则有徒党景附景;大
C.讽乎其言则犁然而当理讽:劝告
D. 而沾沾一得自矜者矜:夸耀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洙泗,洙水与泗水本是古代的两条河流,春秋时孔子讲学洙泗之间,后人以洙泗作为儒家代称。
B. 束修,捆扎在一起的干肉,古代学生初见教师时必先奉送的礼物,又名束脩,后世代称教师的酬金。
C. 礼部试,科举考试方式之一,因由礼部主持考试,故有此称,又称会试。
应考者为各省举人,录取者称为进士。
D. 洛闽之学,洛学和闽学的合称,即程朱理学。
北宋程颐、程颢为洛阳人,南宋朱熹曾讲学于福建,故称。
1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内以有所惮而生其敬,外缉业以兴其材。
故曰:“ 师道立而善人多。
”此之谓也。
(2)虽以国藩之不才,亦且为义理所薰蒸,而确然知大闲之不可逾。
16. 根据文章最后两小节,概括曾国藩写作本文的目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暑旱苦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