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山市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其一)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①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②,便教莺语太丁宁③。

【注释】①无赖:不讲道理。

②遣:派。

深造次:频频拜访。

③丁宁:嘱咐。

(1)诗中哪两个字是全诗之纲?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诗的最后两句,在情与景表现方面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试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南邻
杜甫
锦里①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②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注释】①锦里:成都地名。

②航:小船。

(1)此诗描写了两幅图景,前四句可谓“山庄访邻图”,后四句可谓“”。

(2)诗人笔下的“南邻”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诗中描绘了白梅的形象,突出了白梅的哪些特征?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赏析“又恐琼楼玉宇”中“恐”字的表达效果。

(2)请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个名句的理解。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行香子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下列关于这首宋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上阕移步换景,以村庄为中心描写四周景物,写出了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
B.本词下阙定点观察,写出了围墙、茅堂、桥、流水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喜爱之情。

C.本词着力表现了清新自然、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的农家田园景象。

D.正如词人“倚东风、豪兴徜徉”,本词主要表现了词人意兴豪迈、旷达洒脱的情怀。

(2)请赏析这首词的语言特色。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首联一个“________”字贯穿全诗,奠定了本诗________的感情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诗人无罪遭贬的命运。

(2)颔联两句中的“独”“空”二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高昂乐观,后四句低沉愤懑,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B.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郁已久的愤激之情。

C.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2)颔联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闻笛赋”:________
②“烂柯人”:________
8.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对尾联做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熙宁九年,苏轼登超然台。

壕:护城河(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阕词所描写的景象。

(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结合词的下阕内容,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

(1)春天,从超然台望去,密州城里,虽是微风吹拂,杨柳轻扬,护城河水清浅,满城繁花,密州城的千家万户被笼罩在朦胧的烟雨里,正是春天最美的时节。

(2)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豁达乐观的情怀。

【解析】【分析】(1)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句以春柳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

“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

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2)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

故答案为:(1)春天,从超然台望去,密州城里,虽是微风吹拂,杨柳轻扬,护城河水清浅,满城繁花,密州城的千家万户被笼罩在朦胧的烟雨里,正是春天最美的时节。

(2)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豁达乐观的情怀。

【点评】(1)描绘诗歌内容时,要抓住句子中的时间、地点以及景物,再通过对内容的理解,体会诗歌的意境,最后结合句子意思,用简练通顺语言表达出来。

(2)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
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

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

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注】①蘼芜:一种香草。

山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①。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风”本无形,却在诗人笔下各具神韵。

请分别概括两首诗中“风”的特点。

(2)这两首同写田野漫步的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

1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请写出体现诗人获罪之快的两句诗。

(2)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诉衷情
陆游
青衫初入九重城①,结友尽豪英。

蜡封夜半传檄②,驰骑谕幽并③。

时易失,志难成,鬓丝生。

平章风月④,弹压⑤江山,别是功名。

【注释】①九重城:指京城。

②檄:檄文。

③幽并:幽州、并州,此指金国占领区。

④平章风月:写评品风月的文字。

⑤弹压:指点。

(1)全词上片忆旧:终日所对的是英雄豪杰,所作的都是羽书檄文;下片写今:终日所对的是,所作的都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2)书法课上,某同学要写上面这首词。

下列三种字体中的哪一种字体,能较好地展现这首词的情感?说说你的建议和理由。

(三幅字帖的书写内容请忽略)
13.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①
【唐】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梁州梦
【唐】元稹
梦君②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和《梁州梦》写于同一天。

联系两首诗歌内容,结合“梁州”一词,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

14.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①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1)诗中“”这个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

(2)结合诗句,谈谈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5.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梅花
【元】王冕
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一声羌管无人见①,无数梅花落野桥。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注释】①见(xiàn):出现。

(1)两首诗中,“花”都是自然界中植物的花吗?为什么?
(2)从写作特色看,王冕的《梅花》质朴,韩愈的《春雪》灵动,请选择你喜欢的一首,对后两句作简要赏析。

16.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情感的变化。

请结合具体景物,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17.阅读诗歌,回答小题。

樵夫
(宋)萧德藻
一担乾(干)柴古渡头,盘缠一日颇优游。

归来涧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谋。

(1)樵夫居住的环境远离城市喧嚣,从诗中、两处可以读出。

(2)有读者觉得诗中樵夫的生活充满了快乐,也有人说樵夫的生活充满忧伤。

试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8.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题
送梓州①李使君
(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輪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②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释】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

②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举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

(1)首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描绘巴蜀雄秀山川风光,景因情生,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

B.颈联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

C.尾联以文翁来反衬李使君,用典贴切,并借以传达出诗人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可谓用典妙笔。

D.这首诗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明快。

1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②。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③无?
【注】①秋浦: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蒲:蒲草。

③杜陵: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岸蒲”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描述。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回答。

2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上
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1)四句诗有实有虚,请找出虚写的一句。

(2)前两句诗写景手法独特,与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赏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1)客愁。

饱受离乱,客居他乡的郁愁心绪。

(2)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

见花开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

2.(1)江村送别图
(2)这位“南邻”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或隐者,诗人能与其畅谈甚欢至日暮归,当非一般农夫。

从“未全贫”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贫乐道,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

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诚恳而又热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画面。

《南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第一联描写朱山人的隐者形象及他的家境。

第二联通过客人来访儿童欢喜、鸟雀不惊,表现朱山人的好客,句中洋溢着宁静、和谐的气氛。

下半篇是一幅江村送别图。

第五、六、七句写朱山人家周围的清幽景色,衬出了他的高雅品格。

最后一句写辞别,虽然没有描叙主客欢聚的情况,但已展现了两人间的情谊。

(2)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

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

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

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

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诚恳而又热情。

故答案为:(1)江村送别图
(2)这位“南邻”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或隐者,诗人能与其畅谈甚欢至日暮归,当非一般农夫。

从“未全贫”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贫乐道,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

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诚恳而又热情。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画面。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时局描写的画面,仔细体味意象的表达效果,概括归纳:前四句是一幅山庄访隐图,后四句“江村相送柴门”归纳为江村送别图。

(2)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分析“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从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

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

归纳为: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
园生活。

然后分析“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

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

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

归纳为: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

3.(1)突出了梅花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2)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诗人以梅自况)、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诗人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体味诗歌意象。

意象是借用客观物象来寄托主观情思的一种创作手段,意,即:立意,是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象,是作者特意选取的用来抒发思想情感的事物。

全诗抒发的思想感情是:赞美梅花,也蕴含自己的感情像梅一样,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①耐寒、坚韧,首句中“冰雪”可见梅的生长环境极其恶劣,衬托出梅的耐寒品格和坚韧风骨;②自甘寂寞,高洁脱俗。

首句中“林中”及第二句可见梅自甘寂寞,不同流俗,性情高洁;③报春,三四句写梅的报春。

(2)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和体会思想感情。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从诗歌构思技巧来看,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

在具体表现手法中,诗歌将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与冰雪林中的白梅对比,从而衬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洁。

通过阅读与分析,我们便知这首的主要的艺术手法是: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故答案为:(1)突出了梅花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2)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诗人以梅自况)、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诗人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点评】(1)本题考查体味诗歌意象。

答题时应注意,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根据不同句子分析白梅的特征:冰雪林中著此身-突出了梅花耐寒,不同桃李混芳尘-清高,散作乾坤万里春-报春。

(2)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和体会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最大的特点是托物言志,梅是有奉献精神,公而无私的,诗人以梅自况,表现了自己自甘寂寞、不慕荣华、高洁脱俗的志趣及公而无私的精神。

4.(1)“恐”字把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表达出来。

(2)唯愿兄弟(亲人)彼此珍重,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解析】【分析】(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

“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像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

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

即表现出词人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琼楼玉宇太高,受不了那里的寒冷的矛盾心情。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
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

“婵娟”既指嫦娥而代月,又暗喻美好之全。

感情必须用感情来战胜,把感情付诸理智来判断,不是暂时的自我安慰,就是长远的预后不良。

为了不让佳节的离愁来窒息人,诗人于是把揪心的寂寞寄托在愿望上。

愿望是美好而热烈的。

但人真能长久吗?千里他乡的明月真能光辉灿烂吗?希望这样,但愿如此。

而真诚热烈的希望,往往是战胜不行,走向光明的第一个起点。

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故答案为:⑴ “恐”字把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表达出来。

⑵唯愿兄弟(亲人)彼此珍重,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遣字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语句理解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悟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感悟诗人的情感,注意对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的理解。

5.C
解析:(1)C
(2)①通俗生动,朴素清新、质朴自然。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如同口语,生动自然写景如“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香”,色彩简单鲜明又显出农家本色。

②用词准确。

“倚东风、豪兴徜徉”,“豪兴”点明心情,“倚”“徜徉”则写出诗人怡然自得的神态。

“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啼”“舞”“忙”与三个动物的活动特地安静相对应,写出了春天的生命活力。

③句式整齐,格调轻快。

本词句式都是三、四字句式,轻快流畅。

【解析】【分析】(1)A.有误。

上阕定点取景,以村庄为中心描写四周景物,写出了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

B.下阕移步换景,以行踪为线索是由近到远,动静相间,风光如画。

C.正确。

D.“豪兴”是说明词人游性正浓,“徜徉”是闲庭信步,与下阙“偶然乘兴”相呼应,主要表现了词人快意与轻畅的情怀。

“意兴豪迈、旷达洒脱”概括不准确。

故选C。

(2)考查赏析词的语言特色。

这首词描绘春天的田园风光,写景抒情朴质自然,语言生动清新。

上片先从整个村庄起笔,一笔勾勒其轮廓,平凡而优美。

“绕”字与“满”字显见春意之浓,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景象,也为下面抒写烂漫春光做了铺垫。

“倚东风”二句承上而来,“东风”言明时令,“豪兴”点名心情,“徜徉”则写其怡然自得的神态,也表现了词人对农村景色的喜爱。

“小园”五句,集中笔墨特写春之一隅。

色彩鲜明,暗含香气,绚烂多彩而又充满生机,达到了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

下片“远远围墙”四句,作者的视野由近放远。

周墙,茅堂,青旗,流水,小桥,动静相生,风光如画,而又富含诗蕴,引入遐想。

“正莺儿啼”三句,特写春之一隅,地点却已经转到田野之中;“啼”、“舞”、“忙”三字概括准确,写春的生命活力,更加淋漓尽致,比起小园来,是别一种春光。

词人运用通俗、生动、朴素、清新的语言写景状物,使朴质自然的村野春光随词人轻松的脚步得到展现。

全词下笔轻灵,意兴盎然,洋溢着一种由衷的快意和舒畅。

故答案为:⑴C
⑵①通俗生动,朴素清新、质朴自然。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如同口语,生动自然写景如“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香”,色彩简单鲜明又显出农家本色。

②用词准确。

“倚东风、豪兴徜徉”,“豪兴”点明心情,“倚”“徜徉”则写出诗人怡然自得的神态。

“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啼”“舞”“忙”与三个动物的活动特地安静相对应,写出了春天的生命活力。

③句式
整齐,格调轻快。

本词句式都是三、四字句式,轻快流畅。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词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词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词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词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语言特色的写作能力。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①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词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词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1)悲;凄怆(悲愤、痛苦等)
(2)“独”意为“孤独”,表现了他对贾谊的景仰之情和落寞之感;“空”字渲染了物是人非的黯然气氛,表现了诗人惆怅之情;二者共同营造出悲凉伤感的意境氛围。

【解析】【分析】(1)“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

“此”字,点出了“贾谊宅”。

“栖迟”,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

“楚客”,标举贾谊的身份。

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2)“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

“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

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空”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

故答案为:⑴悲;凄怆(悲愤、痛苦等)
⑵“独”意为“孤独”,表现了他对贾谊的景仰之情和落寞之感;“空”字渲染了物是人非的黯然气氛,表现了诗人惆怅之情;二者共同营造出悲凉伤感的意境氛围。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眼和全诗感情基调的赏析,注意抓住首联内容,明确感情基调。

⑵本题考查诗歌炼字,注意明确颔联两句中的“独”“空”写出的内容,表达的感情和烘托的氛围。

7.A
解析:(1)A
(2)①表达诗人对故友的怀念之情;②抒发了作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解析】【分析】(1)A.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

故选A。

(2)诗的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向秀与嵇康、吕安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

作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