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2版:第二节 材料的有机转化(步步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观古今,凡有成就者无一不是勤劳的,无一不是执著的。” 正因为有了这些句子的连接,整篇文章都很好地围绕在一个明确的 中心之下,并且让我们读起来丝毫没有生硬的感觉,材料与材料、材料 与观点的过渡可谓水到渠成。尽管文中的“窗”有实有虚,可作者却能 在这些连接句的帮助下使全文由实入虚,再由虚入实,进而在第三个事 例上升华出“窗”对他人的意义,让“窗”成了一种激励。
这篇文章只用一句话就概括了材料的主要内容,一下子就透过字面, 领悟了其中蕴涵的深意,提出了如何正确“看人”的问题。
另一种方法是摘录材料中一句有代表性的话,让读者知道材料大致 是个什么意思就行了,千万不要过多地引述材料。如2018年全国卷Ⅱ作 文“弹痕”,有一吉林考生的《表象背后》的高考优秀作文是中“连接句”的使用,同学们可以试 着找一找。
现在,我们把它们摘录下来: “这窗口是贫穷的象征,窗口里的眼睛反映了对学习的渴望与执 著。” “他家境贫寒,和那位小姑娘类似;对学习的执著,也类似。…… 她会走出自己的路的。” “福楼拜跟匡衡不太一样,没有那么穷,但又一样,都是那么勤 奋。……打开了自己的成功之窗。”
例文二
结合着这一节的内容来看,这篇例文供我们学习的地方不少。首先, 它的始发转述很精彩,完全符合要求,非常的简明。三言两语便引入了 文章的核心,好与坏对比鲜明,一开篇便展现出了辩证的意味,这必然 能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其次,段落间的过渡也很自然。“物是如 此,人也一样”,“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轻轻几笔就串联起了文章 的主体,可谓流畅。还有,这篇例文的整体感很好,特别是结尾,观点 明确清晰。
一枝见佛性,一叶见禅心,一枝一叶足见丰富的内心世界。 弘一法师是大家,精通诗画、书法、戏剧,但一枝一叶的平凡小事 中足以显现其真性情。他到丰子恺家做客,落座前先轻摇藤椅,让蛰居 的小虫走避,然后才安然落座。法师修佛真是到了至高境界,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心中皆装着佛,皆装着大千世界,皆装着万千生灵。这一枝 一叶的举动中足见其心胸之博大,这一点一滴的细节中足见其心中的大 千世界。
C.“留给明天” 弘一法师留给明天的是什么?他本是出家之人,应该与尘世隔绝, 但他心中藏了一个美好的世界,藏了一个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当他到 学生丰子恺家中做客时,落座前先轻摇藤椅,让里面的小虫躲避,然后 才安然落座。这一细节显现了他的佛心与禅意。其事小,小如一点一滴; 其境高,高过苍天宏宇。弘一法师留给明天的是善心与禅意,弘一法师 留给后人的是人间至善至美的善的境界。
目标定位
记叙文与议论文对材料转化的要求不同。记叙文中要求的是材料生 动有文采,为的是感染人。议论文中要求的是材料的概貌,目的是为论 点做证明。所以同一则材料,在记叙文中要借助描写使其形象丰满具体, 而在议论文中则要压缩、提取相关信息,不必面面俱到。
在向议论文转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必要的简洁。所谓必 要的简洁,是指转化后的材料要尽量保留原材料的必要信息,并且材料 的叙述要做到要言不烦。教材中提到的“始发叙述”也可以看作是作文 所给的材料与文章内容的一种过渡,例文一、二都是很好的说明。其次, 转化材料是为了更好地论证中心,也就是说材料要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文 章的立意。在转化中要着意突出与观点相关的内容使之得到有效的强化, 而同时弱化与立意不相关或者是不甚相关的内容。为了达到这种要求, 在写作中我们经常会使用“连接句”。
同样一个故事,从记叙文中搬到议论文中,细节描述转换为概述, 主体地位变为从属,完整的故事叙述转换为“特写镜头”。同一则材料, 翻手为“叙”,覆手为“议”,平时多加练习,语体变换的能力就会得 到提高。
2.材料向议论文转化的基本要求 (1)材料的转述应简明扼要,详略得当。 议论文中的事例只是为了论证观点,不可把事例从头到尾详细叙述 一遍,因此,在例证中,既要具体,又要有所侧重,根据论证观点的需 要而决定取舍,做到简明扼要。只要转述的材料能揭示问题关键,把道 理说清楚就行,不必像记叙文那样作生动、形象的描绘。如论证“业精 于勤”这一观点,下面这段文字写得非常成功,不妨学学:
后来袁枚在给朋友的送别诗中写道:“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 船。”他不就化用了那老和尚的话语吗?
内容索引
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 升格导引 训练强化
自主学习
预习提示
写作时,运用的材料要有针对性。有些材料不能有力地支持中心, 或者与中心不一致,甚至有损于中心。如果我们用文天祥的事例来论证 “逆境成才”,就没有针对性。材料要有典型性。典型性就是要求材料 有代表性。用屈原、司马迁的事例来论证“逆境成才”是很有力的,因 为屈原、司马迁是人们所熟悉、所崇拜的历史人物。可是在学生的作文 里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在论证“逆境成才”这个观点时,列举邻居某某 的事例,列举同学某某的事例,或亲朋好友某某的事例。这些事例只有 作者自己知道,并不具代表性,因而不典型。
既要从材料说起,又不能复述原材料,怎么办?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对 材料“一言以蔽之”,即应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突出材料的 中心意思。如全国高考作文,要求根据寓言诗《鸟的评说》,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写一篇联系生活实际的议论文。有一篇题为“尺有所短,寸 有所长”的优秀作文,是这样起笔的:
在寓言诗《鸟的评说》中,麻雀、燕子、黄鹂、百灵等鸟,它们唇 枪舌剑,互相攻击、诋毁,都自以为是地指出了对方各自的所谓“缺 点”。读罢寓言诗,我不由得想起了唐代一位大诗人的名句:“梅须逊 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生动说明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的哲理。
战国时候,有个南郭先生。此人不学无术。他听说齐宣王爱听竽合 奏,就混在乐队里,装模作样,冒充内行,领取俸禄。后来齐宣王死了, 齐湣王偏偏喜欢听独奏。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再 也没法混下去,只得溜走了。这就是“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由来。
这段话是通过比喻论证证明“不懂就是不懂”,弄虚作假是不行的。 从内容上看,是转述“滥竽充数”这个典故的由来,也可以看作是一个 例证,但作者转述非常简练,只用了五句话,就把故事内容交代得清楚 明了。由此可见,议论文中材料向论证转化时的语言特点。三是手法不 同。记叙文调动一切描述手段,绘声绘色,细腻地表现人物活动或事情 的发展过程;议论文是用明白而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人物活动或事情的发 展过程。如巴金的散文《灯》中叙述了一个友人投水遇救的故事,作者 用的是描述方式,如果把这个故事用到议论文中作例证,表达方式该如 何转换呢?请看下面一个文段:
(2)根据论点的需要来确定转述材料的角度。 议论文中的材料,是用来阐明文章的中心思想的。什么材料可以用, 什么材料不能用,都要根据论文的中心论点来决定。中心论点一经确定 之后,就成了统帅一切的东西。材料必须服从于中心论点的统帅,这里 面有一个剪裁的功夫。材料向例证转化时,要准确把握其重点,恰当地 进行剪裁,剔除与论点无关的材料,正确选取叙述角度来丰富最能证明 论点的内容,即“取其一点”,集中火力,强调、突出和扩展与论点有 关的方面,使材料丰富起来,达到有力的论证效果。特别是对自身蕴含 意义丰富的材料,更要细心斟酌、正确把握诸多因素的细微差异,找准 它与论点关系最密切的一面,让材料与论点高度一致,以增强叙例的指 向性和事例的论证力量。
3.材料和议论的连接 (1)如何运用“始发叙述”。 在材料作文中,如果写议论文,开头一般都要引述材料,看似简单 的“引”,操作起来也不太容易。什么地方引、引多少、怎么引都必须 明确。有的文章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料”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 述,让人莫名其妙;也有的文章根本无视材料的存在,不引述材料,另 起炉灶写作;也有的文章不动一字,照搬照抄原材料等等,这些都是不 符合材料作文写作要求的表现。一般来说,议论文开头引述材料的方式 既可以是先简述材料,再转入论点,也可以先提炼论点,再转述材料。
希望之光,是不能熄灭的。你记得巴金老人在《灯》中描述的那一 盏油灯吗?一位友人怀着必死之心投江自尽又被人救起,当他醒来时, 桌上是一盏昏黄的油灯,映照着几张亲切的笑脸,他顿然感到“这人间 毕竟还有温暖”。他终于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人,又很好地生活了三十 多年。在走向新生活的数十年中,他心中始终摇晃着那一盏油灯:是它, 使一个绝望的人萌发了生的希望,为了这希望,去继续人生艰难的跋涉。 希望,是人生旅途高悬的明灯,它永远召引着我们——向前去!
白石老人艺术上的高深造诣,是勤练的结果。他笔下的绝妙墨虾并 非举手所得;他每天七八个小时的练画,是他一生不改的规矩。正是这 不成文的规矩,练就了他一手画虾的绝技。我们惊叹于他今天的成就时, 却未曾体会到“精”字后面付出的艰辛与汗水。
这一段文字中,第二句中的叙述精练爽利,不拖不沾,点明了白石 老人成为大画家是靠勤奋这一道理。第三句及时概括,文字内容还有意 识地向论题(白石老人艺术上的高深造诣,是勤练的结果)做了倾斜。第四 句顺水推舟,从反面论证了论点。因此,在能够有力论证论点的前提下, 事例的叙述,是越简洁越好。
课堂互动
1.什么是例证?
要点探究
答案
2.在“知识导引”的第一个大项的第三小项中有这样一段话“第二个事 例着眼于类比,‘把墙壁凿一个洞,想必是不规则的,和那天我见到的 窗口类似……’”那么什么是类比呢?在使用这种方法时,我们应该注 意什么问题?
答案
方法例说
如何灵活地转化写作素材 1.记叙文和议论文中对材料转化的不同要求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在用材料进行例证时,有必要的叙述交代,但 与记叙文中的叙述是不同的。一是目的不同。记叙文通过叙事,突出形 象,以表现中心,叙述本身就是目的;议论文中的叙述是为了阐明事理, 叙述只是手段,不能用叙述来代替议论。二是侧重点不同。议论文选择 材料加以例证时,是有选择的,只选与论点有关的内容,不必介绍事物 的全过程,所以它的叙述往往高度概括。如《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一 文中的一段话:
下面一则材料,可以用来论证不同的主题。请依据下列主题,分别 定向转述。
李叔同做了和尚,学生丰子恺仍跟他有来往。弘一法师曾到丰家, 丰子恺请法师就坐。法师把藤椅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坐下去。多次如此 后,丰问何故,法师答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 动,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 让它们走避。”
第二章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第二节 材料的有机转化
情境引入 袁枚善于向生活中的平凡人学习
清代诗人袁枚的诗句清新自然,自成一格。他说: “我的诗之所以有自己的风格,绝无古人口气,是我善 于向生活中的平凡人学习的缘故。连乡村的牧童都是我 的老师,我最动人的诗句其实就是他们的言语。”有一天,袁枚在花园 中散步,一位老园丁走过来对他说:“你看霜雪这么大,天气这么寒冷, 有些花木却不怕。这不,梅树全是一身花呀!”袁枚听了很受启发,写 出了“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厚一身花”的动人诗句。还有一次,和 他一起赏梅的老和尚对他说:“梅花开得正盛,可惜你却带不走哇!”
A.“一枝一叶一世界”; B.“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C.“留给明天”。
方法: ①深入理解话题和材料,找出材料和话题的连接点。如弘一法师就 座时“把藤椅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坐下去”这样的“一枝一叶”的举动, 正体现其内心世界的博大;而他之所以有这样“出乎其外”的尊重生命 的举动,正是源于他“入乎其内”对天人合一至理的不懈参悟;他的行 动彰显的是善心和禅意,这正是他留给明天的至善至美的境界。②做好 剪裁。③要有扣题意识。 转述示例: A.“一枝一叶一世界”
B.“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万事万物只有“入乎其内”深入探究,弄懂其中蕴含的哲理,才能 “出乎其外”,表现在一言一行中。弘一法师到丰子恺家做客,落座前 先轻摇藤椅,让里面的小虫走避,然后才安然落座。大师之所以有这种 “出乎其外”的表现,做出这种匪夷所思的举动,全在于它“入乎其 内”,参悟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至理。用心灵感知生命,才能用行动 尊重生命。大师“出乎其外”的举动,正是源于他“入乎其内”的不懈 参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